图书信息 | |
| 书名: | 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
| 作者: | |
| ISBN: | 9787300173795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定价: | 39.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32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3-06-01 | 版次:1 |
| 页码: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深入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过去国内学术界虽然对地方政府竞争问题有过大量的研究,但迄今这些研究要么仅仅借助面板数据方法,无法刻画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及其后果;要么是在一个公共管理的框架下展开描述性的讨论;或者借助简单的博弈模型加以刻画,并没有抓住地方政府竞争的本意,也未给出丰富的定量证据。这部著作首次在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提出了一个有限分权下的有限地方政府竞争的分析框架,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首先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存在,并提出这种竞争从本质上看主要表现为税收竞争、支出竞争和其他策略竞争。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提出,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从省级政府竞争为分析的切入点,分别细致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的两个最关键的部分——税收竞争和支出竞争。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认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不仅存在,而且从实际税负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围绕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费类收入的竞争显著且稳健,并且竞争程度要大于国外的地方政府。这正好从理论上形象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围绕资本争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同时本书认为,和国外不同的是,有关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类的竞争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在现有税制下的竞争局限,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土地财政和吃饭财政这一现实。 本书发现,地方政府间无论总支出还是各分项支出都存在显著且稳健的竞争关系,这点和国外大多数研究结果类似。但除行政管理费以外的各分项支出是策略互补的,这又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即在公共支出方面,地方政府间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在证明了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和支出竞争存在性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研究了两种竞争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税收竞争方面,宏观税负、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费类收入具有显著且稳健的负增长效应,这正好说明高税负其实会阻碍经济增长;同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费类收入的策略替代具有正的增长效应,这说明地方政府之间如果采取这三类税种的竞争,那么会通过降低实际税负是能够吸引资本流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支出竞争方面,总财政支出和文教科卫支出本身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增长效应,而且其竞争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即本地区这类支出增长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发展,而且还能促进邻区的发展。而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则不具备正的增长效应,其竞争带来的溢出效应是负的。这说明这些支出的扩大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还可能会拖累其他地区的发展。本书的这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 |
| 图书目录 |
| 第1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的崛起 三、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分权 (二)财政分权 (三)地方政府 (四)地方政府竞争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有限的财政分权下有限的地方政府竞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和设计 五、本书的具体结构安排 六、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政府竞争文献综述 一、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 二、政府竞争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早期的政府竞争理论 (二)早期政府竞争理论的发展 (三)政府竞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三、政府竞争的存在性检验 (一)税收竞争检验 (二)支出竞争检验 (三)标尺竞争检验 (四)纵向竞争检验 (五)横向和纵向竞争的混合检验 (六)政策互动检验 四、政府竞争的后果研究 (一)区位效应 (二)居民的居住区选择 (三)经济增长 (四)公共品供给 (五)政府规模和腐败 五、国内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综述 (一)国内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 (二)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 第3章 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有限地方政府竞争的定义和性质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定义 (二)有限分权的性质 (三)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 二、中国的有限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 (一)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 (二)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与竞争后果 (三)中国的有限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三、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具体研究思路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政府竞争理论研究中的运用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研究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一)变量选择和描述统计 (二)回归分析 第5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支出竞争研究 一、导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基本回归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回归结果 六、人均地区本级财政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七、人均地区本级基本建设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八、人均地区本级教育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九、人均地区本级科学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人均地区本级医疗卫生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一、人均地区本级行政管理费用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二、人均地区本级预算外支出水平的回归结果 十三、结论及其理论解释 第6章 分权、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和中国经济增长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计量结果分析 (一)基于总体宏观税负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 (二)基于各税种税负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 六、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7章 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和中国经济增长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8章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未来 一、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解答地方政府竞争之谜——-对本书主要结论的简要总结 (一)税收竞争的主要结论 (二)支出竞争的主要结论 (三)税收竞争和经济增长关系之主要结论 (四)支出竞争和经济增长关系之主要结论 三、本书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改进 四、本书的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致谢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以及公司金融。目前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以及《上海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专栏作者,主编以及和他人共同主编《中国经济学2008》系列(每年一本,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学2009》;还和他人共同主编了经济学前沿、金融学前沿以及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三套译丛(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著作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曾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九项,并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李涛,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编委、奥尔多中心执行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附属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家庭金融和应用微观计量,在《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各一项。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约而又不失学术严谨的风格,预示着它可能是一本内容扎实、逻辑清晰的研究著作。书名“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增长”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而“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则清晰地勾勒了其研究方法和数据基础。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它们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看到了一个潜在的理论框架,能够解释为何不同省份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有关。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这是一种能够捕捉地理空间相关性的计量方法,对于研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至关重要。能否通过面板数据展现出这种空间维度的影响,并将其与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联系起来,将是本书能否解答我心中疑惑的关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外观和标题已经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式经济增长的复杂机制。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很可能为理解中国经济的“碎片化”特征提供一个重要的解释维度。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封锁”的讨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竞争的体现。而“经济增长”作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势必会驱动这些竞争行为。有趣的是,作者选择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这一视角,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仅关注地方政府的“独立行为”,更会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例如,一个省份大力发展某个新兴产业,吸引了全国的资源和人才,这是否会对其他省份的产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产生“虹吸效应”?反之,如果某个省份为了发展经济而放松了环保监管,是否会对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这本书如果能用严谨的数据模型来量化这些空间溢出效应,并将其与地方政府的竞争策略相结合,那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空间收敛”或“空间发散”的分析,以及这些现象背后地方政府竞争机制的作用。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序言(如果我有读的话,假设一下),我感觉作者对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解一定是非常 nuanced 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赢者通吃”或者“零和博弈”,很可能包含了更复杂的多方互动和动态演变。而“经济增长”也不是单一维度的GDP增长,或许会涉及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民生改善等多个层面。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这一研究工具的引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用图表清晰地展示出某个区域的经济活力是如何“传染”到周边地区的,或者某个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如何吸引了跨区域的资源流动,这该是多么具象化的解读!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极大地提升其阅读体验和学术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地方政府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不同领域的竞争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通过空间效应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是否能区分出哪些竞争行为是有益于整体经济发展的,而哪些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或低水平重复建设?这对我理解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会非常有启发。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一眼看去就知道内容分量”的感觉。书的厚度适中,不会显得过于仓促,也不会让人望而生畏。当我翻开扉页,看到“中国经济问题”这个系列名称时,我 immediately 意识到这可能是一部具有前沿性和深度探索价值的作品。对于“地方政府竞争”这个概念,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生动的画面:各省市为了吸引投资、引进人才、发展特色产业而展开的“暗地较量”或“公开竞赛”,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政策的制定、资源的配置,甚至可能存在一些“政策洼地”的利用。而“经济增长”作为结果,则是这场竞争的最终衡量标尺。将这两者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联系起来,让我觉得作者在方法论上必然是下了功夫的。我很好奇,这种空间上的联系具体是如何体现在面板数据中的?是否会分析出某个省份的政策会对邻近省份产生何种传导效应,或者说,经济增长的“热点”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扩散的?这种研究方式听起来就很“硬核”,并且非常有潜力揭示一些 heretofore overlooked 的经济运行规律。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严谨的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实证证据来支持其观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
评分从书名来看,我预感这本书会是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证支撑”的著作。对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优胜劣汰”,而能够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激励机制、制度安排,甚至是一些非理性行为。而“经济增长”作为研究的落脚点,我想作者会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关注短期的GDP数字。最让我期待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这就像是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中,加入了“地理”这个重要的变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经济发展的“火种”会从一个地方蔓延到另一个地方,或者为什么一个地方的“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周边的发展。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设计模型来捕捉这种空间上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区分出地方政府竞争在其中所扮演的真实角色。会不会有一些“负外部性”的竞争行为,比如“税收竞赛”导致地方财政的过度负担,或者“监管竞赛”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如果书中能够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一些政策建议,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