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
原价:79.00元
作者:(美)包筠雅,刘永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301259795
字数:500000
页码: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福建四堡是闽西群山中一处偏僻的村落,但在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叶,它却是繁华的雕版印刷业之乡,通过流动书贩和四堡人经营的大小书店,为中国南方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教科书、家用指南、医疗手册及传统名著。《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的作者通过对四堡地区出版业的长期实地考察、文献分析,穷十五年之功完成本书,对于晚清民国四堡的出版-销售业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进而使读者得以窥见南方基层社会的社会风俗、文化兴趣与精神状态,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史、社会史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目录
图表目录
凡例
第一章 导论:四堡书籍贸易与清代社会
上部 四堡的图书出版业和销售业
第二章 背景
第三章 四堡出版业的起源和书籍的生产
第四章 四堡出版业的结构
第五章 “我们都是兄弟”——分家、书坊的增加与竞争的控制
第六章 四堡书籍的销售路线
第七章 流动贩书与分店的经营
第八章 闽西社会和帝国晚期经济中的四堡“儒商”
下部 四堡刻本
第九章 四堡刻本的特征和来源
第十章 教育类书籍
第十一章 礼仪指南、医药指南和占卜指南
第十二章 小说和纯文学
第十三章 四堡的客户和清代的大众文本文化
第十四章 清代中国印刷文化的扩散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包筠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合编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不能仅仅依靠政治史或文学史的宏大叙事,更需要关注那些支撑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和实际操作。这本《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都渴望了解的领域——书籍的商业流通。从清代到民国,这漫长的时期内,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思想观念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籍作为知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介质,其交易必然与这些变革紧密相连。我很好奇,在四堡这个特定的区域,是如何形成了一个书籍交易的枢纽?这里的书商们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又流通了哪些种类的书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是新式小说、译著?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的书籍价格、销售渠道、以及出版利润等经济数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和翔实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书籍贸易在连接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扮演的关键角色,甚至或许能揭示出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知识鸿沟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书籍的买卖,更是关于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交流,乃至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评分最近对中国近代出版史的兴趣日益浓厚,而《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文化贸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书籍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上。清代到民国,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旧有的文化体系面临挑战,新的思想思潮涌入,而书籍正是承载这些内容的关键载体。我非常好奇,“四堡”这个地理概念在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印刷基地?一个繁荣的书籍集散地?抑或是一个连接南北、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当时的书籍生产链条,从纸张的来源、雕版或活字印刷的技术,到书商的经营策略,再到书籍的销售网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籍贸易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的社会思潮,例如,新式教育兴起时,教科书的流通情况;西方科技和思想传入时,相关译著的传播范围;以及普通民众的阅读趣味变化如何影响书籍的种类和销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地理的学术探讨,更是关于文化如何在经济活动中流动、发展和演变的一部生动写照。
评分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的读者而言,理解不同地域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至关重要。《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提出了“文化贸易”这一富有深度的概念,将书籍的商业流通提升到文化交流的高度,更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四堡”这一具体的地域。从清代到民国,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断裂与融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在四堡这个区域,书籍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的。它或许会描绘出当时的书籍市场是如何形成的,书商们是如何组织货源、开拓销路的,以及书籍的种类和内容是如何随着社会需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而调整的。我尤其好奇,“四堡”的书籍交易,是否与更广泛的区域或全国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否在某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成为某个特定类型书籍的集散地,或是某种新思想传播的窗口。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为我理解地方经济活动如何在宏观历史背景下运作,以及文化如何在商业的推动下流动,提供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案例。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出版史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书籍。最近偶然翻阅到的这本《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虽然我尚未细读全书,但单从其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对“文化贸易”这一概念在清代至民国这个动荡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呈现方式充满好奇。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交易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流动。而“四堡”,作为一个我此前并不熟悉的地域名词,预示着书中很可能涉及到了区域性的出版中心和流通网络。我猜想,这本书会像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当时的书商、刻工、印刷坊、乃至读者群体的活动轨迹。它或许会描绘出一部书籍的“迁徙史”,记录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市场中流通,满足怎样的需求,又在无形中催生出怎样的文化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书籍贸易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例如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等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或阻碍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对于一个希望理解宏观历史如何体现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对近代社会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不能忽略那些构成社会肌体的微观经济活动。《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仅仅指向了“书籍交易”这一具体的经济行为,更将其置于“文化贸易”这一更广阔的视野下,并且锁定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这个重要的历史断代,再加上“四堡”这一特定的地域指向,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书籍的交易是如何进行的?它又如何被视为一种“文化贸易”?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当时的书籍市场格局,包括主要的出版商、书店,以及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我也想知道,在四堡这个地方,书籍的生产和销售有哪些独特的模式?它们又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策、技术进步(例如印刷技术的发展)、甚至是社会思潮的影响?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书籍贸易在促进知识传播、思想交流,乃至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为我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提供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