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細說大明 大全集 定價:59.80元
作者:李鵬 主編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11312105
字數:735000 頁碼:42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0開
編輯推薦
李翠香主編的《細說大明大全集(超值白金版)》講述瞭從明朝建立到滅亡近300年的曆史。涵蓋瞭大明版圖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官製、軍事、農業、商業、文化、宗教、思想等各個領域的內容。全書以宏大浩蕩的氣魄、充滿激情的筆墨,刻畫瞭一大批個性鮮明、呼之欲齣的曆史人物,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記錄瞭大明帝國的興亡滄桑和輝煌文化。這是一部“白話曆史”的扛鼎之作,寫作手法顛覆瞭傳統史書的死闆和索然無味:這是細說活說明史的經典讀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同時,這也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曆史書,能喚起更多的人對曆史的興趣。書中運用的“細說”理念,既沒有正史的艱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信口開河,而是以通俗生動的文筆敘述嚴肅的曆史故事,通過編寫體例、圖片和藝術設計等多種要素的**結閤,從文獻資料、考古發現、民間傳說、學術論證等多種角度,全麵詳細地剖析曆史事件、解讀曆史人物、研讀曆史智慧,力爭給讀者提供有關明代曆史、*豐富、*全麵的信息。
目錄
開國奠基1.硃元璋的崛起 (1)投奔義軍 (2)仁慈的馬皇後 (3)屢立戰功2.建國稱帝 (1)消滅張士誠 (2)平定方國珍 (3)南徵陳友定3.洪武新政 (1)戶口製 (2)立衛所製和將兵法 (3)詔令辦學 (4)製定科舉 (5)發展農耕 (6)農工商立法 (7)移民屯田 (8)封王封臣 (9)《元史》成書 (10)製作牌符 (11)鐵榜誡功臣 第二章 鐵腕政治與屠戮功臣1.劉基之死 (1)曠世奇纔 (2)著書明誌 (3)謀略建功 (4)冤死讒奸2.蓬萊水城3.鬍惟庸伏誅 (1)結黨營私 (2)君相之爭 (3)太祖廢相4.君主極權政治5.宋濂輔政 (1)齣山輔政 (2)寵辱不驚 (3)揚名天下 (4)賢人末路6.佛道並舉 (1)尊崇佛教 (2)控製道教7.徐達之死 (1)徐達從軍 (2)戰功赫赫 (3)濛冤身死8.空印案和郭桓案 (1)整治貪汙 (2)株連過甚9.設置特務機構10.統一全國11.李善長案 (1)謀劃天下 (2)功高獲罪12.“藍黨”冤獄13.大興文字獄14.製定《大明律》15.羅貫中與《三國演義》 (1)作者生平 (2)《三國演義》成書過程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16.施耐庵與《水滸傳》 (1)付畢生纔力於《水滸傳》 (2)《水滸傳》的社會影響 第三章 永樂盛世1.靖難之役 (1)太子圖諫 (2)皇太孫嗣位 (3)硃棣受封 (4)叔侄爭權 (5)靖難之役2.永樂王權3.修《永樂大典》4.設立奴爾乾都指揮使5.興建王陵 (1)明孝陵 (2)明長陵6.解縉之死 (1)少年纔俊 (2)坎坷仕途 (3)慘死獄中7.敗倭寇於遼東8.唐賽兒起義9.成祖繼行特務製度 (1)宦官勢起 (2)廠衛橫行10.皇宮 (1)皇宮概貌 (2)建築風格11.遷都北京 (1)營建北京 (2)正式遷都12.五齣漠北 (1)次親徵 (2)徒勞往返 (3)病死軍中 第四章 仁宣之治1.仁宗治國 (1)太子監國 (2)賑災免稅 (3)直言治政 (4)實施仁政2.鄭和下西洋。 (1)初下西洋 (2)第二、三次遠航 (3)第四次下西洋 (4)第五次遠航 (5)第六次遠航 (6)第七次下西洋3.宣宗治國 (1)皇太孫齣徵 (2)漢王之亂 (3)整肅民風 (4)怒斬恩師 (5)南北取士 (6)周忱改革 (7)濛古邊務 (8)仁孝之君 (9)懲治貪官 (10)近忠臣,遠小人 (11)驅僧逐道 (12)英年早逝 第五章 宦官擅權與宮廷政變1.太皇太後欲誅王振 (1)王振勢起 (2)太後籌劃2.王振勢力日盛 (1)乾政弄權 (2)教唆幼主 (3)幼主親政 (4)王振羽翼豐滿3.土木堡之變 (1)瓦剌的興起 (2)武備弛廢 (3)麓川之役 (4)土木堡之役4.於謙守衛京師 (1)以身許國 (2)清廉為官 (3)受命於危難 (4)堅決抗敵 (5)英宗迴京5.義軍烽火 (1)官逼民反 (2)鄧茂七起義 (3)黃蕭養起義6.奪門悲劇 (1)石亨恩將仇報 (2)英宗復位,於謙遇害7.景帝之死 (1)景帝盼子 (2)淒然死去8.曹石之變9.英宗之死 (1)逯杲殘忍 (2)門達恣肆 (3)袁彬遭誣陷 (4)善待皇室 第六章 憲宗挽歌1.終登大寶2.設立皇莊3.鎮撫廣西4.寵幸番僧5.重用良臣6。治理京杭大運河7.妃亂後宮 (1)妃受寵 (2)吳後怒責妃 (3)怒廢皇後 (4)妃獨受專寵 (5)妃滿門富貴 (6)柏妃母子遭陷害 (7)偷生皇子8.撫治荊襄流民 (1)天災人禍 (2)劉通事敗 (3)流民齊集荊襄 (4)項忠使流民“墮淚” (5)原傑撫定9.貶逐汪直 (L)“青怪”擾民 (2)諫罷西廠 (3)復設西廠 (4)報復忠良 (5)貶斥汪直 第七章 弘治中興1.孝宗親耕2.罷黜劉吉3.丘溶著《大學衍義補》 (1)十年成書 (2)治國方略4.冊立儲君5.劉大夏治黃河6.賜死荊王7.楊茂元獲罪8.弘治冤獄9.徐矽罷官 (1)滿倉兒案 (2)禍從口齣10.杖殺何鼎11.李廣畏罪自殺12.更定刑部條例13.《大明會典》修成14.變革鹽法15.修齋建醮16.弘治中興 (1)排斥奸邪 (2)重用賢人 (3)改良政治 第八章 武宗亂政1.排擠托孤之臣2.劉瑾專權 (1)迷惑武宗 (2)劉瑾伏誅3.安化王之亂4.劉六、劉七起義5。四川農民起義6.一代名臣李東陽 (1)積極議政 (2)躋身內閣7.江西農民起義8.寜王之叛 (1)蓄謀已久 (2)發動叛亂9.武宗窮奢極欲 (1)貪好玩樂 (2)江彬誘武宗遠遊 (3)勞民傷財 (4)鬧居0頻齣10.吳門傢之一——瀋周 第九章 嘉靖、隆慶興衰1.世宗革故鼎新 (1)世宗即位 (2)鞏固皇權2.大禮議風波 (1)議“考” (2)議廟、樂舞3.張璁弄權 (1)野心膨脹 (2)罷而復任4.壬寅宮變5.硃紈抗倭招禍死6.庚戌之變 (1)俺答攻明 (2)仇鸞勤王7.昏官祭海8.張經抗倭9.嚴嵩誤國 (1)奉迎直上 (2)排除異己 (3)嚴嵩問政 (4)道士讖語?10.民變與兵變11.戚繼光抗倭 (1)鞏固山東海防 (2)浙東建功 (3)組建“戚傢軍” (4)颱州大捷12.葡萄牙侵占澳門13。嘉靖崇道求仙14.徐階緻仕 (1)躊躇滿誌 (2)徐嚴之爭 (3)重視吏治 (4)抱憾還鄉15.俺答封貢 (1)獨立求貢 (2)隆慶和議16.高拱罷官 (1)受薦入閣 (2)首次下野 (3)重為颱輔 (4)高徐之爭17.畫壇奇纔唐寅18.心學天師王陽明 (1)立足程硃理學 (2)陽明心學19.吳門傢之一——仇英20.吳門傢之一——文徵明 (1)美名傳天下 (2)江南藝壇功德之主21.文學傢歸有光 (1)屢試不中 (2)贊成“唐宋派” (3)關注民生22.吳承恩與《西遊記》 第十章 曆荒政1.張居正輔政 (1)躋身內閣 (2)操縱內閣 (3)任人唯賢 (4)關注邊事 (5)捐上益下 (6)治理黃河 (7)推行“一條鞭法” (8)禍及身後2.清官海瑞 (1)立誌用世 (2)以禮為教 (3)興利除弊 (4)冒死上疏 (5)挫抑豪強3.復古派王世貞 (1)身世和宦曆 (2)文學理論 (3)史學理論4.平定哮拜之亂5.援朝抗倭 (1)增援朝鮮 (2)大敗日軍6.平播之役7.蘇州民變8.國本之爭 (1)子以母貴 (2)薑應麟罷官 (3)內閣換班 (4)三王並封 (5)立儲硃常洛9.梃擊案10.努爾哈赤創建八旗 (1)努爾哈赤齣世 (2)八旗概說 (3)滿族的根本製度11.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1)統一建州女真 (2)消滅哈達 (3)終滅葉赫12.薩爾滸之戰 (1)七大恨 (2)大戰臨近 (3)明軍潰敗 (4)潰敗的原因與影響13。曆礦監稅使 (1)神宗貪婪斂財 (2)礦監稅使恣肆 (3)朝官的對抗 (4)民眾的反抗14.紅丸案15.移宮案16.朋黨之爭 (1)黨派林立 (2)二瀋相爭 (3)李三纔之爭17.徐鴻儒起義 (1)起義爆發 (2)起義失敗18.天池山人徐渭 (1)考場失意 (2)書畫奇纔 (3)幕僚生涯 (4)悲慘結局19.古神醫——李時珍 (1)立誌治病救人 (2)著《本草綱目》20.異端李贄 (1)盛年辭官 (2)一意孤行要落發 (3)醉心著述 (4)童心說 (5)功利主義與“至人之治”21.《金瓶梅》問世 (1)“奇書”之一 (2)藝術成就22.新法密率 (1)傢世著作 (2)創建十二平均律 (3)其他科學成就 (4)淡泊名利23.戲劇大師湯顯祖 (1)棄官從戲 (2)“臨川四夢” (3)潦倒的晚年24.明長城25.利瑪竇在中國 (1)“崇禧塔”之案 (2)接納信徒 (3)定居北京,廣交友人 (4)終居中國 第十一章 王朝末日1.熊廷弼之死 (1)巡按遼東 (2)獨具慧眼 (3)督守瀋陽 (4)三方前進 (5)兵敗遭斬2.魏忠賢亂政 (1)魏客勾結 (2)閹黨形成 (3)閹黨為害 (4)鎮壓東林黨人3.努爾哈赤去世 (1)建立後金 (2)得獲開鐵 (3)占領瀋陽 (4)占領遼陽 (5)廣寜之役 (6)寜遠受挫4.計殺魏忠賢 (1)清除閹黨 (2)崇禎不近女色 (3)魏忠賢被迫辭職 (4)魏忠賢自縊5.奢安之亂 (1)奢崇明之叛 (2)安邦彥之叛6.冤殺袁崇煥7.汗位之爭 (1)處死褚英 (2)代善失儲位 (3)皇太極勝齣8.皇太極鞏固汗位 (1)內憂外患 (2)鞏固汗位 (3)寜錦受阻 (4)與明議和 (5)徵服濛古9.孫承宗穩固遼西 (1)部署寜錦防綫 (2)視死如歸10.入關之戰 (1)“入口之戰”和“丙子之役” (2)“戊寅之役”與“壬午之役”11.鬆錦之戰 (1)剪枝之術 (2)貿然齣擊 (3)攻破鬆錦 (4)順治繼統12.張獻忠稱王 (1)“黃虎”揚威 (2)再舉義旗13.李自成建大順政權 (1)闖將李自成 (2)繼任闖王 (3)大順政權的建立14.崇禎求治 (1)孤獨的勤政者 (2)性情誤國 (3)倚重宦官 (4)遷怒朝臣15.崇禎之死16.吳三桂藉清兵17.史可法戰死揚州18.徐光啓與《農政全書》 (1)身世與人品 (2)科技成就 (3)《農政全書》 (4)近代科學先驅19.繪畫大師董其昌 (1)嶄露頭角 (2)“南北宗”說 (3)解綬還鄉 (4)“鬆江派”泰鬥20.江南黨社領袖張溥 (1)誌為大儒 (2)尊經復古 (3)把持科場 (4)復社倒薛 (5)一代文章 世師21.旅行傢徐霞客 (1)遍訪名山大川 (2)《徐霞客遊記》2 2-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1)勤於著述 (2)《天工開物》 (3)《天工開物》的地位附錄 明朝曆代皇帝檔案
……
下篇 南宋
......
這本書對明朝政治製度的闡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運作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對明朝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皇帝的權威和臣子的阿諛奉承,但這本書則展現瞭更為復雜和多維度的政治生態。作者詳細解讀瞭內閣製度、錦衣衛的職能、以及文官集團的權力博弈,讓我看到瞭權力是如何被製衡與濫用的。我對當時的官場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那些繁復的規矩和潛規則,以及官員們在其中進行的種種鬥智鬥勇,都寫得繪聲繪色。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曆史事件,更是剖析瞭權力背後的邏輯,以及製度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我開始思考,在任何一個時代,權力都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成就偉業,也能摧毀一切。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明朝的社會生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曆史書大多關注政治軍事,而對普通人的生活顯得漠不關心。但這本書卻打破瞭我的這一固有印象,作者在講述宏大曆史事件的同時,也穿插瞭大量關於明朝社會風貌、市井百態、民俗風情的描寫。我讀到瞭關於當時的飲食、服飾、娛樂、以及人們的日常交往,仿佛我真的置身於明朝的街頭巷尾,感受著那裏的生活氣息。書中對女性地位的描寫也讓我印象深刻,瞭解瞭在那個時代,女性是如何在男權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這種對微觀世界的關注,讓我對明朝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不再僅僅是課本上的那些枯燥的年代和事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印刷,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當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就讓我沉浸其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明王朝。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尤為精彩,無論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還是市井小民,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風貌和人物的性格。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曆史人物麵對麵交流,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選擇與掙紮。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也清晰明瞭,雖然涉及的事件眾多,但邏輯性極強,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混亂。即使我對明朝曆史並不十分瞭解,也能憑藉作者的引導,逐漸撥開迷霧,看清曆史的脈絡。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有趣的逸聞趣事,讓原本嚴肅的曆史讀物增添瞭不少趣味性,讓人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吸收知識。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仿佛這本書蘊藏著無盡的寶藏,等待我去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我最欣賞的地方。作者運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精妙絕倫的描寫,讓原本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有趣。例如,在描述某個朝代更迭的場景時,作者沒有直接枯燥地陳述事實,而是運用瞭“如同潮水般湧來”、“烈火燎原”等詞語,將那種激蕩的時代氛圍渲染得淋灕盡緻。讀到這些段落,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呐喊,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而且,作者在敘述中偶爾流露齣的幽默感,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很多時候,我會被作者的妙語連珠逗得哈哈大笑,仿佛在聽一位老朋友講故事。這種將學術性與趣味性完美結閤的敘事方式,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福音。我一直對曆史很感興趣,但很多史書過於學術化,讀起來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書,則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顧慮,它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曆史。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用文字的力量,喚醒瞭沉睡的曆史。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和排版也給予高度評價。頁麵的留白恰到好處,文字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標題和小標題的設置也很清晰,方便我快速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書中還配有適量的插圖,這些插圖並非隨意添加,而是與文字內容緊密結閤,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場景和人物。我尤其喜歡那些古代繪畫和地圖的引用,它們為我的閱讀增添瞭不少視覺上的樂趣,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直觀的感受。總的來說,這本書在細節上做得非常到位,從封麵到內頁,都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和用心。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明朝的文化藝術有瞭初步的瞭解。作者在講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穿插瞭對當時文學、繪畫、建築等方麵的介紹。我讀到瞭關於明朝的著名小說、詩詞,以及那些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書中對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例如徐渭、唐伯虎等,都有較為深入的描寫,讓我對他們的藝術成就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瞭解到,明朝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軍事強盛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學習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政治經濟,更應該包括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和藝術發展。它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明朝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做得非常齣色。作者能夠根據不同事件的性質,調整敘事的快慢。一些重要的曆史轉摺點,比如著名的戰役或重大的政治改革,作者會放慢筆調,進行細緻的描繪,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事件發展的每一個環節。而對於一些相對次要的事件,則會用更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保持敘事的流暢性。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方式,讓我的閱讀體驗非常愉悅,不會感到疲憊,也不會因為跳躍感而錯過關鍵信息。我感覺作者是一位非常懂得如何講故事的人,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渲染氣氛,什麼時候應該輕描淡寫。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讀物。
評分這本書讓我最驚喜的是,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明朝的輝煌,而是以一種更加客觀和全麵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的優點和缺點。作者並沒有迴避明朝存在的腐敗、內亂和對外戰爭的失利,而是如實地將這些曆史的陰暗麵呈現齣來。這種敢於直麵曆史的勇氣,讓我對作者肅然起敬。我知道,真正的曆史研究,不應該隻是歌頌或批判,而是要全麵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判斷。這本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它既展現瞭明朝在文化、經濟上的成就,也揭示瞭其深層的危機。這種平衡的視角,讓我對明朝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我對這本書在史料運用方麵的嚴謹性印象深刻。作者在敘述每一個曆史事件時,都顯得非常謹慎,並且能夠清晰地追溯到史料的齣處。雖然我並非曆史專業人士,但能夠感受到作者為瞭求證曆史真相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並且對不同史料的觀點進行瞭辨析,這讓我對書中所陳述的內容更加信服。我瞭解到,曆史的真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考證來接近。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照搬某一種說法,而是展現瞭多種可能性,並給齣自己的判斷。這種開放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寶貴。在閱讀過程中,我也學到瞭不少辨彆史料真僞的方法,這對於我今後閱讀其他曆史著作,甚至對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辨彆,都大有裨益。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關於明朝的敘事,更是教會瞭我如何去理解和認識曆史。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對人物命運的深刻挖掘。作者沒有將曆史人物簡單地標簽化,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性格以及麵臨的睏境,從而解釋瞭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讀到某些曆史人物的悲劇命運時,我深感唏mer。例如,那些懷纔不遇的文人,或是因為政治鬥爭而濛冤的將領,他們的故事讀起來讓人唏噓不已。作者在描寫這些人物時,總是帶著一種悲憫的情懷,讓我們看到曆史洪流中個體的渺小與無奈,同時也看到瞭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我甚至會代入進去,想象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又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是很多普通曆史書所不具備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是無數鮮活生命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