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眾所周知,21世紀被稱為健康世紀、長壽世紀。健康與長壽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話題。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研究得知,人活到七八十歲而死,均是病死,人如果無病,絕對活到100歲以上瞭。
因此,要想健康長壽,首先得治病。可是用來治病的藥——西藥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是副作用,也可以說是藥害。以抗菌藥為例,幾乎所有抗菌藥都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等不良反應,尤其損害肝、腎及中樞神經係統,在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不閤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人數多達30萬。據統計,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用藥不當而住院治療,19萬人因此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用藥不當而住院治療,19萬人因此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我國每年死於10餘種傳染病人數總和的12倍。而美國僅1998年統計因藥源性反應住院搶救者高達216萬人,其中死亡者10.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40億美元。
二是西藥的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大。青黴素從發明至今的80多年中,使用劑量已增加瞭上百倍。老一代的抗菌藥迅速失去瞭原有的作用,新研製的抗菌藥的有效壽命越來越短,隻好加快開發新藥品,成本越來越高,成瞭惡性循環。如此下去,正像專傢發齣的警告:醫生將被逼到無藥可施的尷尬境地,人類可能重新迴到抗菌物發現之前的黑暗時代。
於是人們在恐慌之餘逐漸把目光轉嚮瞭中醫,寄希望於中醫。現在全世界160個國傢和地區沒有不知道中醫的,特別是美歐等先進的西方國傢紛紛建立中醫的醫療、教學和研究機構,並為中醫立法,每年還派大批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中醫。
因此我們說,中醫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偉大的發明,其意義遠遠超過四大發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而偏方又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偏方散在於廣大民間,並且多是秘而不傳,得來相當不易。
臨汾永旺腦病醫院院長高允旺走訪過50多個縣、300多個村,嚮民間中醫學習,幾十年來費盡韆辛萬苦搜集偏方,加以驗證和科學研究,並且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其這些有效偏方公諸於世,1987年我社齣版瞭他寫的《偏方治大病》一書,共印行瞭40萬冊,一本普通的中醫書,印行這麼多,在當時科技齣版界可謂極一時之盛。
2005年,我社又齣版瞭他寫的《偏方治大病續編》,同樣受到瞭讀者的歡迎,讀過續編的人,又紛紛索要當年的那本《偏方治大病》。於是,為瞭讀者閱讀方便,我們經過適當取捨,將兩本書閤為一本,就成瞭現在這個《偏方治大病閤編》。
韆方容易得,一效最難求。因此,有效最關鍵。我們希望讀到本書的讀者,把你們使用有效的偏方,不管是本書的還是其他書上的,抑或是自己搜集到的凡是用之有效,將你們使用的心得、體會和病例寫成短文寄給我們齣版社,我們將不斷地彙編成冊齣版,以便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內頁插圖
目錄
名醫用偏方記實
名醫用偏方防治中風偏癱
偏方貼敷法治大病
偏方治療肝硬化、肝癌
偏方治肝炎
偏方治療惡性腫瘤(癌)
偏方治療咳、痰、喘
偏方治療胃腸病
偏方治療關節痛
偏方治療脈管炎
偏方治療淋巴結核
偏方治療乳房病
雞蛋偏方治病錄
煙劑偏方治驗案
偏方治疼痛
偏方治血證實驗錄
偏方治汗癥
偏方治療肥胖
偏方與美容
附:讀者來信選
精彩書摘
一、嶽美中用偏方治大病
業師嶽美中教授年幼時行醫冀東、冀西一帶,在唐山地區有『神醫』之稱,擔任過唐山衛生局的中醫顧問。1954年調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曾被選為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剮理事長,在國內外柯很高的聲望。
我隨嶽老學習期間,問到他齣國赴印尼為蘇卡諾總統治療泌尿結石,榮獲蘇卡諾總統金質獎章一事,嶽老很謙遜地講到,榮譽已是過去,今後仍需努力。
嶽老給我們講起他年幼發憤學習中醫和研究治療腎結石的情況。
嶽老年幼時就通讀瞭《內經》、《傷寒論》等書,熱記中藥方劑,雖年逾古稀,仍可一口氣背誦三四百個中藥方劑。嶽老體會到讀書,通是精的基礎,百通為瞭一精,精纔能解決疑難大癥。
1 結石病
在冀東彭村,有位齣名的醫生,對治療腎結石、膀胱結石有訣竅,嶽老親眼看到患者服藥後,尿齣大小不等的結石。為瞭尋求這個偏方,他做瞭一係列的試驗研究,把病人買到的排石方藥一味一味地挑選齣來,發現該方由11味中藥組成。
把整個方藥煎成湯劑,又把排齣的結石放大煎劑。發現金錢草、石葦、雞內金和海金砂煎液有溶石作用。
溶石不等於排石,體外能溶石,不等於在體內有同樣作用,況且中藥機製是整個反應的效果,不是機械的而是辨證的,後來嶽老在此偏方的基礎上,結閤中醫辨證施治,對泌尿係結石探索齣一條新路子。
嶽老講道,結石由腎而生,由腎到腎盂、腎小盞,又排到輸尿管,再進入膀胱,最後由尿道排齣體外,這條排尿的道路麯摺,狹窄,結石的排齣需要幾個迴閤,可以歸納為『化』、『移』、『沖』、『排』四個步驟。
『化』就是使結石的棱角化圓,由銳變鈍,由大化小;
『移』就是誘導結石由靜變動,左右擺動,從上栘下;
『沖』是增加沖擊的動力,產生『急流』或『漩渦』,使結石摔打擺動,這一沖擊的力量在一瞬間,可以用增加尿量來解決輸尿管的狹窄和痙攣問題。達到通利的效果:
『排』是在化、栘、沖的條件下把結石排齣體外。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偏方治大病閤編》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其他方麵的書籍。 --- 《杏林秘鑒:曆代名醫驗案精選與辨證論治新探》 書名: 《杏林秘鑒:曆代名醫驗案精選與辨證論治新探》 作者: 集閤多位當代中醫學者與資深臨床醫師 齣版社: 華夏醫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字數: 約1500字 --- 內容簡介:穿越時空,探尋中醫智慧的精髓與現代應用 《杏林秘鑒》並非一本簡單的方劑匯編,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醫理論指導下,曆代大傢如何將辨證論治的精髓運用於復雜病案的臨床實錄與學術總結。本書旨在架設一座溝通古典智慧與現代臨床實踐的橋梁,帶領讀者從紛繁的病癥中抽絲剝繭,迴歸中醫“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 全書共分為四大捲,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力求展現中醫在應對內、外、婦、兒各科疑難雜癥時的獨特思維路徑。 --- 第一捲:溯源明理——經典理論的現代詮釋與核心思維 本捲聚焦於中醫理論的基石——《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中關於“審證”、“辨證”的關鍵論述。 1. 陰陽五行與髒腑經絡的動態平衡觀: 詳細闡釋瞭如何將靜態的理論模型應用於動態的生命體。重點剖析瞭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與相互製約關係,特彆是針對現代生活方式導緻的“氣滯血瘀”與“濕濁內停”等常見病機,提供瞭全新的解讀視角。 2. “六綱辨證”在現代疾病中的應用: 深入剖析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的病機演變規律,並結閤現代醫學的常見病癥,如慢性疲勞綜閤徵、亞健康狀態等,探討如何以少陽樞機不利或少陰虛寒等角度進行精準定位。 3. 辨病與辨證的統一: 強調中醫診療並非割裂於疾病名稱之外。本捲通過大量圖錶和流程圖,展示瞭如何圍繞“病名”(如西醫的診斷)展開“證候分析”(如中醫的辨識),實現中西醫信息的高度整閤。 --- 第二捲:名傢風範——曆代醫傢驗案精講與手法剖析 本捲是本書的靈魂所在,精選瞭自漢唐至民國時期,如張仲景、王叔和、李時珍、葉天士、吳鞠通、張锡純等名傢所載的經典驗案。 1. 仲景“方證對應”的精妙案例重構: 選取瞭麻黃湯、桂枝湯、小柴鬍湯等經典方劑的加減變化案例。重點不在於方劑本身,而在於張仲景如何通過“觀其形色,聞其聲音,察其言語,審其氣息”等細節,精準捕捉到病機的微妙轉換。例如,對錶證已解但餘邪未盡的“閤病”與“兼證”的處理。 2. 溫病學派的“衛氣營血”辨治精要: 選取瞭數個急性高熱、感染性疾病的案例,詳細演示瞭葉天士、吳鞠通如何根據病情進展,從衛分層層深入至營分、血分,避免瞭用藥的偏激,體現瞭“治病求本,審時度勢”的原則。 3. 攻補兼施與反常用藥的智慧: 重點分析瞭張锡純等“冀派”醫傢在危重病癥中,如何運用重劑攻邪而不傷正氣,或在虛弱體質中大膽使用峻猛藥物以求一綫生機的臨床決策過程。每一案例後附有詳細的“審因論治”分析,拆解醫傢下藥的邏輯。 --- 第三捲:專病深研——現代常見病的辨證論治實踐 本捲將古典智慧直接對標當代臨床熱點,提供瞭係統化的辨證思路和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1. 慢性胃腸病證的調理思路: 針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腸易激綜閤徵等,細化瞭肝鬱脾虛、脾胃濕熱、胃陰不足等不同證型的鑒彆要點。不僅提供方藥,更側重於長期調理的飲食起居指導。 2. 心腦血管與代謝性疾病的整體觀: 探討瞭高血壓、高血脂、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中風先兆”與“痰濕阻絡”的關聯。重點在於如何通過調理肝腎、健脾化痰,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而非單純降指標。 3. 婦科內分泌失調的周期性調理: 詳細論述瞭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閤徵等,如何根據女性生命周期(經、帶、胎、産)的變化,運用“周期性用藥”的理念,體現瞭中醫對女性生理特點的深刻理解。 --- 第四捲:臨床進階——個體化治療與疑難病癥的應對策略 本捲麵嚮有一定中醫基礎的臨床工作者或高級愛好者,探討辨證論治中的靈活變通與創新思維。 1. 兼證與夾證的辨識與處理: 在一個患者身上往往存在多個病機交織,如寒熱錯雜、虛實並存。本捲提供瞭判斷主次矛盾、確定治療優先級的實用技巧。 2. 藥物配伍的增效減毒藝術: 不僅僅停留在經典方劑,而是深入解析瞭君臣佐使的配伍邏輯。例如,如何通過巧妙使用幾味“引藥”或“製約藥”,使主藥的療效最大化,同時降低其毒副作用。 3. 脈象與舌象的動態演變記錄: 提供瞭大量高質量的舌象照片與脈象描述(配以波形圖解),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日常診療中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真正做到“隨證而變,不拘一格”。 --- 結語: 《杏林秘鑒》旨在傳授的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一種嚴謹、細緻、充滿人文關懷的診療哲學。它要求學習者迴歸臨床,以曆史的厚重為參照,以時代的挑戰為目標,真正做到融會貫通,術精業粹。閱讀本書,即是與曆代名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