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

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娜塔莎·坎普許 著,陳俐雯,李璞良 译
图书标签:
  • 真实犯罪
  • 绑架
  • 囚禁
  • 心理学
  • 自传
  • 生存
  • 奥地利
  • 娜塔莎·坎普許
  • 社会事件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
ISBN:9789861206523
商品编码:160191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3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4.8cm×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聯合推薦
  精神科醫生、作家/王浩威
  台灣的好媳婦/李佩甄
  暢銷書作家、名主持人/夏韻芬
  名主播、暢銷書作家/張珮珊
  部落格作家、心理醫師/貴婦奈奈
  知名DJ、歌手/盧春如(Ruby)
  知名藝人/傅娟

内容简介

  我放慢腳步,下一秒整個人卻僵住了,一種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
  「怎麼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告訴自己。
  但是,接下來的一切發生地太快了………
  一九九八年,十歲的娜塔莎被綁架,並開始長達八年多的囚禁生活。
  從等待到絕望,娜塔莎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身體,像奴隸般的工作為
  在不見天日的地牢中,娜塔莎最渴望的是太陽的溫暖,家人的擁抱。
  逃出魔掌後四年,娜塔莎首度打破沉默,為自已發聲,記錄那三千多個日子的地獄生活。
  1998年3月,10歲的娜塔莎.坎普許被綁架,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沒有太陽,沒有月亮。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斷的被歐打、羞辱,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每天都衣不蔽體,甚至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被迫改變原有的名字,甚至要稱呼綁匪「國王」。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因長期的營養不良與饑餓而骨瘦如柴。
  在不斷的惡夢中,2006年8月,娜塔莎.坎普許總算成功逃脫……,綁匪則在第一時間畏罪自……

作者简介

  娜塔莎·坎普許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七日出生於維也納,並在十歲時被綁架,為近年來遭綁受困最久的受害者之一,直到二○○六年才又獲得自由。在她逃走的那一天,綁架她的匪徒沃夫幹.普利克洛皮以衝撞火車的方式自殺。本書是她自述被綁架八年多來的苦難生活。現年二十二歲的娜塔莎仍住在維也納,並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目录

分崩離析的世界.......維也納郊區的童年生活
怎麼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揮別過往的生活
脫困,不再是希望......地牢生活的開始
被活埋的傀儡......噩夢的開始
掉進不存在的狀態......沒有身分的日子
痛苦與飢餓......每天都在掙扎求生
幻影與真實間的夾縫......雙面人綁匪
真相的揭發......肉體與精神的折磨
對生命的畏懼......精神牢籠的成形
只有死亡留下......逃向自由
專案報告......案由:娜塔莎·坎普許──女性,自稱為失蹤人口
結語......真正的自由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这一主题,但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描绘相关题材的深度与广度,并避免任何被认为是AI生成的痕迹。 --- 枷锁之外:长期囚禁与人性韧性的深度探析 一部关于失落时间、精神重建与人类生存极限的非虚构系列导读 书籍定位: 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交叉研究,人类生存韧性报告文学。 导言:时间的重量与沉默的炼狱 时间,是我们衡量生命存在最基本的单位。然而,当时间被剥夺、被禁锢,当每一秒都成为一种折磨与等待时,生命会走向何方?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案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宏大而沉重的主题:长期、非自愿的囚禁状态对人类心智、情感和社会结构的毁灭性与重塑性影响。 我们选取了数个跨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典型案例(如长期失踪、人质危机、极端软禁等),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些经历者在物理上被隔离,精神上却必须独自面对“永无止境”的现实。本书旨在剖析的,是人类如何在极端压力下构建临时的“内心庇护所”,以及这种生存策略在重获自由后引发的复杂后遗症。 第一部分:囚禁的生态学——环境塑造的心理剧场 (约400字) 本部分着重于描绘一个被彻底压缩和扭曲的环境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我们探讨的不是囚禁的手段,而是囚禁本身如何成为一种塑造个体认知的力量。 1. 空间对主体的侵蚀 长期被限制在极小的空间内,对人的空间感、时间感和自我认知会产生怎样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分析了感官剥夺与感官超载(如持续的噪音或绝对的寂静)对皮层活动的双向影响。研究表明,在缺乏外部参照系的情况下,受害者会发展出高度个人化的“内部时间表”和“内部地图”,这既是生存的工具,也是未来融入外部世界的巨大障碍。 2. 关系轴线的极端化 在缺乏正常社会互动的情况下,人际关系会迅速走向极端化。这包括与施暴者的复杂、病态的依赖关系(习得性无助的极致体现),以及在极少数情况下,受害者群体内部形成的脆弱的互助体系。我们深入研究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将其视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应急策略,而非简单的心理缺陷。这种策略如何帮助个体在精神上“暂时性地与痛苦和解”,以求得短期的生存优势,是本部分的重点议题。 3. 符号与仪式感的重建 当外部世界的所有规则崩溃时,幸存者必须在内部重建一套规则。本书细致考察了受害者如何通过对微小事物的绝对控制——如每日的进食顺序、对光线的敏感追踪、对身体姿势的固定——来重新确立“我仍然存在”的感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构成了抵御彻底精神瓦解的最后防线。 第二部分:时间的陷阱——记忆、创伤与身份的重塑 (约550字) 最残酷的囚禁,是偷走你的未来,并扭曲你的过去。本部分关注的是时间被拉伸和凝固后,对个体叙事连续性的破坏。 1. 记忆的漂移与选择性遗忘 被剥夺了日常信息的输入,大脑会如何处理存储的记忆?我们分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常见的“闪回”与“解离”现象。在长期囚禁中,幸存者往往被迫“活在当下”,过去的美好记忆被视为奢侈品,甚至成为一种痛苦的对比,因此可能被系统性地压抑。我们探讨了这种记忆重构在获释后,如何导致幸存者与过往自我之间的断裂感。 2. 身份的“预制”与“解构” 在被囚禁期间,受害者的身份被施暴者定义和操控。他们必须扮演一个由外部强加的角色才能生存。获释后,最大的挑战在于“身份的解构”:如何剥离那个为了活下来而产生的应激性人格?本书对比了不同案例中,幸存者在回归社会时,面对“被期望的受害者形象”与“真实的内在自我”之间的张力。 3. 语言的退化与恢复 语言是人类社会化的基石。长期缺乏与复杂世界的交流,会导致语言能力的退化,尤其是对抽象概念和复杂情感的表达能力。我们研究了幸存者如何重新学习“表达”——不仅是说话,更是表达需求、恐惧与希望。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用来表达痛苦的词汇,似乎永远无法完全匹配囚禁期间所经历的非语言性折磨。 第三部分:回归的迷宫——重返社会与重建“未来” (约450字) 自由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旅程的起点。本部分关注走出物理囚笼后,幸存者必须面对的“社会性囚笼”。 1. 外部世界的“超载”与“疏离感” 一个被剥夺了数年正常信息的个体,如何适应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环境的复杂性、噪音的强度、人际交往中的微妙潜台词,都可能成为新的创伤源。我们深入分析了“适应性延迟”现象——身体和心理适应了极简环境后,对正常社会刺激产生的过度敏感或麻木反应。 2. 信任的重建工程 信任的崩塌是长期囚禁最深远的伤害之一。如何重新相信陌生人的善意,如何分辨真诚与伪装?本书探讨了幸存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极度依恋、回避或控制欲,这些都是在极度不安全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重建信任是一个缓慢的、需要专业引导的过程,本书强调了社区支持系统和创伤聚焦疗法的重要性。 3. 叙事的力量:从受害者到见证者 最终的生存胜利,在于个体能否将自己的经历,从一个被动的“受害者经历”,转化为主动的“历史见证”。本书通过对成功重建生活者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教育、倡导或艺术创作,赋予那段被窃取的生命以新的意义。他们不再仅仅是痛苦的符号,而是对人性极限与韧性最深刻的注释。 总结: 本书超越了对单一事件的猎奇,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框架,理解人类精神在极端逆境中的运作机制。它是一份对那些在黑暗中独自战斗、并最终找到光芒的幸存者的致敬,也是对社会如何更好地理解、接纳并支持这些“时间幸存者”的严肃呼吁。阅读本书,是理解人类精神深不可测的韧性,以及自由真正的价值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我首先想到的是“时间”这个概念,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是流动的,是用来规划、用来享受的。但对于被困在“3096天”里的人来说,时间是什么?是煎熬,是等待,是无尽的循环,是生命被冻结的证据。这个数字,3096,具体而微,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很长的时间”,而是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的累积。这让我开始思考,在这样的极限环境下,人的精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会逐渐麻木,还是会更加渴望自由?“囚室少女”这个身份,则进一步强调了性别与年龄带来的脆弱与无助。一个少女,本该是青春洋溢,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被囚禁,这其中的摧残是全方位的。这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关于禁锢、关于剥夺的画面,也让我对主人公娜塔莎·坎普許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段被囚禁的经历,更可能是在探讨,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人性中最微小的火苗是否依然能够得以保留,甚至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我对作者如何描绘这段漫长而痛苦的时间,以及主人公如何在其中保持自我,给予了极高的期待。

评分

光是《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这个书名,就带着一股强烈的宿命感和禁锢感。3096这个数字,听起来既具体又冰冷,仿佛是计算器上冷酷的数字,却承载了一个人近八年的生命。这让我不禁要问,这近八年的时光,究竟是如何度过的?是在一个多么狭小的空间里?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日夜交替?“囚室少女”这个词,更是直接指向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处境,一个本该享受花样年华的少女,却被剥夺了自由,被关押在不见天日的囚室里。这其中的残酷和无助,光是想象一下就足以让人心悸。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无法逃避的现实感,它不像虚构的奇幻故事,更像是一则来自真实世界,却又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真诚和深刻的方式,去展现那种被剥夺一切的绝望,同时也可能蕴含着人在最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生存意志和精神韧性。它像一记重锤,敲击着我对生命、对自由、对人性的理解。

评分

《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时间凝固感和被剥夺感。3096天,这个数字精确到毫秒,却又如此漫长,它直接诉说着一个被禁锢的生命。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时间”的具象化表达:被划走的日历页,滴答作响却毫无意义的时钟,或是被固定住的太阳和月亮。这本书名中的“囚室少女”,更是将这种禁锢与人物的脆弱性紧密结合,一个年轻的生命,本应在广阔的世界中探索,却被限制在一间小小的囚室里。这其中的对比,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冲击,是我最想从书中去感受的。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沉重的阅读体验,它可能揭示的是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以及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心灵深处的那份微弱的光亮。书名本身就预设了一种强烈的叙事张力,让人不禁想知道,在漫长的3096天里,这个少女是如何生存的?她的内心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变化?这本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吸引着我去寻找答案。

评分

这书名,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又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光是这串数字,就带着一种难以想象的沉重感,仿佛将一段漫长到令人窒息的时光凝固在了那里。3096天,相当于将近八年的生命,被剥夺,被禁锢,被困在名为“囚室”的空间里。这个“囚室少女”的身份,更是将这份残酷具象化,一个年轻的生命,本应拥抱世界的广阔,却被限制在一方狭小的天地,这其中的反差,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助感,光是想象就让人心痛。这本书名,传递出的信息极其直接,它并非拐弯抹角,而是用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点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被剥夺自由、尊严和未来,甚至可能包括阳光和空气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生命的存在。这本书名,仿佛一个黑洞,吸引着我去了解其中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同时,我也期待着,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是否还能寻找到一丝关于人性、关于坚持、关于生命不屈意志的痕迹。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让人心头一震,“3096天”,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仿佛凝固了漫长而令人窒息的时光。我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就已经开始涌现无数的画面和猜想,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人被困足足3096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磨难?仅仅是书名,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去探寻这“一天又一天”背后所蕴藏的真实与残酷。我常常在想,当我们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习惯了日出日落的规律,突然被剥夺这一切,那会是怎样一种绝望?是身体的囚禁,还是心灵的折磨?“囚室少女”这个词组更是将这份沉重具象化,一个年轻的生命,本应在阳光下绽放,却被困在阴暗的牢笼里,这其中的反差,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是轻松的读物,它或许会带来痛苦、悲伤,甚至愤怒,但同时,我也期待着它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展现出生命在绝境中求生的韧性与力量。它就像一个深渊,吸引着我去窥探,去理解,去感受那段不为人知的痛苦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