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

論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瑞克·霍布斯邦 著,黃煜文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 学术
  • 论述
  • 思想
  • 传统文化
  • 历史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城邦(麥田)
ISBN:9789867895646
商品编码:1602426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2-07-01
用纸:膠版紙
页数:44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x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論歷史》是作者過去三十年的論文集結,主要是演講、會議或研討會的講稿,有一些則是書評或特殊學術場合的文稿。這些文章的讀者從一般大眾到專業的史家或經濟學家都涵蓋於內。論文主要可分成三個領域:首先,霍布斯邦關心社會與政治兩方面對於歷史的運用與濫用,也關心人們是如何理解世界、塑造世界。說得詳細一點,就是要討論歷史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其價值何在,特別是社會科學。其次,這些論文討論了歷史家與其他研究過去的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包括調查各種歷史的趨勢與潮流並予以批判評估,同時也介入當前的爭論,如後現代主義與計量史學。第三,這些論文顯示了霍布斯邦的史學風格,也就是他所認為每個史家都該關心的中心問題,以及他所認為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方式(當然論文也顯示出那些能象徵他的年代、背景以及人生經驗的寫作特色。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尘封的契约:中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社会变迁》 导言:秩序的萌芽与冲突的根源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的底层逻辑,重点考察在此特定历史时期内,法律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与社会权力、经济活动和宗教信仰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中世纪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不断重塑的转型期。理解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如同揭开了一张布满裂痕的羊皮纸,上面记载着从罗马遗绪到日耳曼习俗,再到教会权威扩张的复杂法令与惯例。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史学中对“封建主义”的简单标签化描述,关注法律在具体情境中如何被解释、被滥用,以及如何被普通民众——从领主到农奴——所感知和利用。 第一章:罗马法的幽灵与日耳曼习惯的土壤 中世纪早期法律体系的奠基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传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一方面,是查士丁尼法典的残余影响,即高度结构化、理性化的罗马公法和私法原则,尤其在教会法和部分王室立法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另一方面,是日耳曼部落在迁徙过程中带来的习惯法,其核心在于个人对氏族的忠诚、财产的集体所有权倾向,以及对“血债血偿”或“代偿”等报复性正义的偏好。 本章详细考察了《萨利克法典》、《伦巴德法》等早期日耳曼成文法典的文本特征,分析其中体现的财产继承(如女性继承权的限制)、赔偿原则(Wergild的演变)以及对“神裁法”(Ordeal)的依赖。我们探讨了这些习惯法如何在地方层面维持着社会秩序,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了定居生活带来的新的土地关系。同时,我们也审视了罗马法在拜占庭和部分西欧地区(如意大利)的复苏迹象,为后续的法律复兴埋下伏笔。 第二章:领主权力的法律化:封建契约的重塑 封建制度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土地授予,而是一系列相互承诺和义务构成的法律关系网。本章聚焦于“封君”(Lord)与“附庸”(Vassal)之间基于效忠(Homage)和庇护(Fealty)而建立的契约关系。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契约的法律效力、违约后果以及继承问题。 我们考察了“采邑”(Fief)的法律性质——它既是财产,又是基于个人关系的权利集合体。这与罗马法中的私有财产权存在根本张力。通过对中世纪早期庄园法庭(Manorial Court)记录的微观分析,我们揭示了领主如何在名义上维护封建义务的同时,将其权力扩大化,模糊了行政、司法和经济征税的界限。领主制的核心不在于军事保护,而在于通过法律手段对土地及其上人口的控制。 第三章:教会的铁腕:罗马法重铸与教会法的崛起 中世纪的权力结构中,教会(罗马天主教会)是唯一拥有普世性、统一法律体系的机构。本章探讨了格里高利改革后,教会法(Canon Law)如何从地方性的教规和教父训谕中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法律体系,其影响力远超教区范围。 教会法在婚姻、继承、财产、誓言、异端审判等诸多领域填补了世俗法律的空白。我们着重分析了格拉提安的《教令汇编》(Decretum Gratiani)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区分原则,将教规系统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比碎片化的世俗法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我们详细比较了教会法庭与世俗法庭在管辖权上的争夺,尤其是对神职人员和涉及道德罪行的审理权,这构成了中世纪政治冲突的核心议题。 第四章:商业的血液与新的法律需求:城市自治与商人法 随着11、12世纪商业复兴和城市(Burgs)的兴起,传统的农业本位法律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城市居民对人身自由、契约明确性和快速司法判决的需求,催生了“市民法”(Town Law)和“商人法”(Lex Mercatoria)。 本章分析了城市通过购买特许状(Charters)或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的过程。这些自治体发展出自己的法律规范,强调契约的口头约定有效性(重信义轻形式)以及通过行会(Guilds)对行业规则的自我监管。我们考察了早期商业纠纷的解决机制,如“市集法庭”,它反映了一种务实的、注重效率的法律思维,与庄园法庭的拖沓和领主的任意性形成鲜明对比。商人法作为一种跨国界的习惯法,标志着欧洲法律思想开始超越地域限制,为后来的国际私法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司法实践的微观世界:证据、审判与酷刑的常态化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本章将焦点从法律条文转向法庭的实际运作。中世纪的司法程序,尤其是在12世纪之后,经历了从“神裁法”(如通过决斗或热水试炼)向“审问程序”(Inquisitorial Procedure)的过渡。 我们详细剖析了这一过渡背后的驱动力——教会法对“理性证据”的推崇,以及世俗君主希望加强国家控制的政治意图。审问程序的引入,虽然旨在减少对神意的依赖,却带来了对酷刑(Torture)的系统化应用,将其视为获取“真相”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具体案件记录的考察,我们揭示了证据的收集、证人的角色、被告的权利(或缺乏权利),以及法官在事实认定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时期的司法实践充满了宗教色彩、地方偏见和对“公开审判”的模糊理解。 结论:走向现代法律的转型张力 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君主制的强化(如英格兰和法兰西),世俗王权开始有意识地回收被领主和教会长期占据的司法权。普通法(Common Law)在英格兰的兴起,标志着一套基于判例和习惯的、更为统一的王室法律体系的胜利。同时,大学中罗马法的复兴(Glossators和Post-Glossators的工作)提供了更精致的法律语言和理论框架,为后来的近代法律概念(如主权、法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智力工具。 《尘封的契约》旨在说明,中世纪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混合体——它在地方性的、基于身份的义务与普世性的、基于文本的规则之间不断摇摆。对这些“契约”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封建秩序的运转机制,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欧洲法律如何一步步从习惯的泥沼中挣脱出来,为现代法律国家的建立积累了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资源。本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在冲突、妥协与创造中逐渐成熟的司法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专业化”典范。我通常对涉及年代考据和制度演变的著作敬而远之,因为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晦涩的行文总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作品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用最优雅、最富有节奏感的散文笔调来讲述那些严肃的主题。它读起来不像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品读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比如,它在描述朝代更迭时的那种转折处理,那种对权力更迭的无常性的描绘,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有种悠远的回响。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些句子,感受它们在音韵和意境上的美感。对于那些想了解历史背景,但又害怕被学术语言“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大门的钥匙,它证明了深度与可读性绝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它完全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冰冷和疏离感。作者仿佛带着我们,不是站在高高的历史学家的角度俯瞰,而是像一个亲历者,在那些尘封的故纸堆里,用一种近乎淘金的耐心,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细节。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普通商人日常开销的细致描摹,那种斤斤计较的算盘声仿佛都能从纸页间穿透出来。更绝妙的是,作者并不急于对这些史料下定论,而是将材料抛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尤其欣赏它对“偶然性”的强调,它没有将历史进程描绘成一条必然的轨道,反而充满了各种微小抉择和环境因素的随机碰撞,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从僵硬的“因果链”变成了一张更具生命力的网络。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像在侦破一桩桩迷雾重重的旧案,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大胆创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历史著作“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采用了主题切割的方式,将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侧面并置,强迫读者在不同的时空碎片中建立自己的联系。比如,某一章节深入探讨的是古代的灌溉技术,紧接着下一章可能就转向了某一时期特定阶层对服饰颜色的偏好,这种看似跳跃的组合,却意外地揭示了社会结构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技术进步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等级的固化或松动。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构建了一个更立体的多维历史场景,让读者不再被单一时间线牵着走,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不同的“切片”中穿梭,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自由和发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批判精神是内敛而锋利的,它没有采用那种情绪化的声讨,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精妙选择和对比,不动声色地消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神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人物或事件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站队,而是将正反两方的史料证据并列呈现,然后用极其克制的语言指出其中逻辑上的矛盾点或信息缺失处。这种“让材料说话”的处理方式,反而比直接下结论更有力量,因为它要求读者自己参与到历史判断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都产生了“二次怀疑”,这种思辨的乐趣是很多仅作陈述的史书无法提供的。它培养的是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而非盲目的接受。

评分

这本书在引证和注释方面做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学术著作的注释多到让人读不下去,而这本则将大部分专业性的考证和文献溯源,巧妙地融入了正文的脚注或尾注中,内容详实,但又不打断主要的阅读流畅性。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选择引文时,偏爱那些具有强烈地方色彩或地域特色的文献,这使得历史的场景感极其丰富,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海盐的味道。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宏伟蓝图,更是散落在边陲小镇、偏远村落里的真实人生轨迹。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整体历史图景的理解,让历史不再是中央集权的产物,而是无数地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