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的貓

藝術中的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瓊慧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
  • 绘画
  • 雕塑
  • 摄影
  • 文化
  • 动物
  • 艺术史
  • 灵感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藝術家雜誌社
ISBN:9789862820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31566
包装:平裝
丛书名: 名畫饗宴
出版时间:2011-06-01
页数:176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貓大概是美術史中除了人類以外最常見的動物,或至少是描繪姿態最生動活潑的動物之一了,這個比其他動物都更能專擅藝術家想像力的毛茸茸小東西,可說既尋常也不尋常,其尋常是因為隨處可見,其不尋常則在於貓性飄忽不可捉摸,忽而撒嬌忽而冷淡,百變之際又執拗難馴,令人愛恨交加。
也許是這樣的性格特別能撥動藝術家的心弦,歷來藝術中的貓口浩繁,不可勝數。從埃及金字塔中的貓咪木乃伊,到繪畫和生活都長伴左右的巴爾杜斯的貓,數千年來,人類的畫筆跟著牠走過被頂禮膜拜的風光時刻,飽嚐被目為妖孽的鄙夷眼光,再喵聲四起地走入家庭各個角落,芸芸眾貓的身影就如此結為一支越來越長的隊伍,形成一幅藝術中的眾貓相。
《藝術中的貓》為「名畫饗宴100」系列的其中一本著作,此系列的規劃,是希望透過主題式的作品蒐羅,打開藝術史解述的無限可能,讓我們經由圍繞著與生活貼近的主題的100幅名畫,領略二千多年來的東西方藝術發展。

作者简介

張瓊慧,生於台灣台北,英國伯明罕中央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in Birmingham)藝術教育碩士,長期從事藝術文化工作。1990年,應邀參與籌備暨執行主編《台灣美術全集》(藝術家出版社發行),編務長達數年。其他叢書編著包括:《台灣生活美學叢書》、《台灣十二生肖宴全集》(行政院文建會發行);《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叢書》、《傳統藝術叢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等。
著有:《台灣美術家—江兆申》、《十位美術家的故事》等。文章散見媒體。2008-2011年擔任「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目录

前言|從圖像發現美的奧祕 何政廣
序文|貓的情事 莊伯和
自序|藝術賞析與貓 張瓊慧

第1 幅| 凡艾克《極美的馬利亞日課經本》〈 杜林手抄本插圖—施洗者約翰的誕生〉約1422-24
第2 幅| 達文西〈貓、龍習作〉
第3 幅| 丟勒〈亞當與夏娃〉1504
第4 幅| 丟勒〈書齋中的聖傑羅姆〉1513
第5 幅| 林布蘭特〈聖家族與貓〉1646
第6 幅| 布欣〈驚喜〉1730
第7 幅| 布欣〈梳妝〉1742
第8 幅| 布欣〈女帽商(早晨)〉1746
第9 幅| 福拉歌那〈手抱貓與狗的年輕女子〉
第10 幅| 福拉歌那〈男孩與貓〉
貓筆記之一

第11 幅| 哥雅〈相鬥的兩隻貓〉1786-87
第12 幅| 哥雅〈德·蘇尼加畫像〉1784-92
第13 幅| 哥雅〈理性沉睡而衍生的怪物〉1797-98
第14 幅| 哥雅〈無禮的鏡子〉1797-98
第15 幅| 柯洛〈酒神女祭司與花豹〉1860
第16 幅| 米勒〈搗乳的婦人〉1855-56
第17 幅| 米勒〈搗乳的婦人〉1870
第18 幅| 米勒〈搗乳的婦人〉1868-70
第19 幅| 米勒〈等待〉1860-61
第20 幅| 庫爾貝〈女人與貓〉1864
貓筆記之二

第21 幅| 馬奈〈奧林匹亞速寫〉1863
第22 幅| 馬奈〈奧林匹亞〉1863
第23 幅| 馬奈〈畫室裡的午餐〉1868
第24 幅| 雷諾瓦〈年輕男孩與貓〉1868-69
第25 幅| 雷諾瓦〈抱著貓的女孩〉1880
第26 幅| 雷諾瓦〈布爾塔紐庭院情景〉1886
第27 幅| 高更〈艾爾哈·奧希巴〉1896
第28 幅| 高更〈大溪地所見速寫〉1901
第29 幅| 席涅克 為〈星期天〉所作最後草圖1889
第30 幅| 席涅克〈星期天〉1888-90
貓筆記之三

第31 幅| 盧梭〈驚奇!〉1891
第32 幅| 盧梭〈一個女人的肖像〉1895-97
第33 幅| 盧梭〈獵虎〉1895-1904
第34 幅| 盧梭〈睡眠中的吉普賽人〉1897
第35 幅| 盧梭〈法蘭西斯共和國的女神〉1904
第36 幅| 盧梭〈叢林中老虎的埋伏偷襲〉1904
第37 幅| 盧梭〈餓獅〉1905
第38 幅| 盧梭〈獅子的饗宴〉1907
第39 幅| 盧梭〈夢幻〉1910
第40 幅| 瓦拉東〈三隻貓〉1917
貓筆記之四

第41 幅| 波納爾〈小女孩與貓〉1899
第42 幅| 波納爾〈男人與女人〉1900
第43 幅| 波納爾〈特拉塞一家〉1900
第44 幅| 波納爾〈午餐〉1906
第45 幅| 波納爾〈小孩與貓〉約1906
第46 幅| 波納爾〈欄杆上的貓〉1909
第47 幅| 威雅爾〈戴奧多爾·杜瑞在辦公室中〉1912
第48 幅| 威雅爾〈女孩與貓〉約1892
第49 幅| 德朗〈白披巾的德朗夫人〉1919-20
第50 幅| 德朗〈畫家與家人〉1939
貓筆記之五

第51 幅| 克利〈貓與鳥〉1928
第52 幅| 克利〈馴獸師伊爾瑪·羅沙〉1918
第53 幅| 克利〈彩色餐點〉1925
第54 幅| 畢卡索〈吃鳥的貓〉1939
第55 幅| 勒澤〈抱貓的女子〉1921
第56 幅| 勒澤〈盛大的午餐〉(三女子)1921
第57 幅| 勒澤〈雜技人與夥伴〉1948
第58 幅| 伍德〈打穀者的晚餐〉習作 1934
第59 幅| 伍德〈打穀者的晚餐〉1934
第60 幅| 伍德〈貓和老鼠〉
貓筆記之六

第61 幅| 夏卡爾〈詩人或是三時半〉1911-12
第62 幅| 夏卡爾〈窗外的巴黎風光〉1913
第63 幅| 米羅〈農婦〉1922-23
第64 幅| 米羅〈小丑的狂歡〉1924-25
第65 幅| 米羅〈荷蘭室內Ⅰ〉1928
第66 幅| 洛克威爾〈童子軍就是助人〉1941
第67 幅| 洛克威爾〈馬路被擋〉1949
第68 幅| 洛克威爾〈農業推銷員〉1948
第69 幅| 洛克威爾〈新搬來的鄰居小孩〉1967
第70 幅| 洛克威爾〈註冊結婚〉1955
貓筆記之七

第71 幅| 巴爾杜斯〈咪畜插圖系列之一〉1916-18
第72 幅| 巴爾杜斯〈金魚〉1948
第73 幅| 巴爾杜斯〈女孩與貓〉1937
第74 幅| 巴爾杜斯〈做夢的特蕾茲〉1938
第75 幅| 巴爾杜斯〈客廳〉1942
第76 幅| 巴爾杜斯〈貓王〉1935
第77 幅| 巴爾杜斯〈永遠不會來到的日子〉1949
第78 幅| 巴爾杜斯〈裸體與貓〉1949
第79 幅| 巴爾杜斯〈房間〉1952-54
第80 幅| 巴爾杜斯〈地中海的貓〉1949
貓筆記之八

第81 幅| 巴爾杜斯〈耐心牌〉1954-55
第82 幅| 巴爾杜斯〈三姊妹〉1964
第83 幅| 巴爾杜斯〈黃金的下午〉1957
第84 幅| 巴爾杜斯〈起床〉1975-78
第85 幅| 巴爾杜斯〈貓照鏡〉(一)1977-80
第86 幅| 巴爾杜斯〈貓照鏡〉(二)1986-89
第87 幅| 巴爾杜斯〈貓照鏡〉(三)1989-94
第88 幅| 馬格利特〈思鄉病〉1941
第89 幅| 達利〈醒前瞬間因一隻蜜蜂繞行石榴樹而做夢〉1944
第90 幅| 卡蘿〈戴著荊棘頸鍊與蜂鳥的自畫像〉1940
貓筆記之九

第91 幅| 林德涅〈集會〉1953
第92 幅| 林德涅〈叫嘯〉1958
第93 幅| 林德涅〈向一隻貓致敬〉1950-52
第94 幅| 安迪·沃荷〈誰似貓一般瞻前顧後?〉約1960
第95 幅| 安迪·沃荷〈各叫山姆的貓〉1954
第96 幅| 安迪·沃荷〈貓〉約1954
第97 幅| 安迪·沃荷〈貓戴花及羽毛〉約1954
第98 幅| 安迪·沃荷〈貓〉約1954
第99 幅| 安迪·沃荷〈貓〉約1954
第100 幅| 安迪·沃荷〈貓〉1976
參考書目
貓筆記之十

前言/序言


寻常之境:一部关于日常哲思与人类情感的深度观察 图书名称:寻常之境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虚构一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或虚构一家] 装帧: 精装,附赠作者手绘素描集(限量版) 页数: 480页 ISBN: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ISBN] --- 内容提要: 《寻常之境》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亦非对极端事件的刻意描摹。它是一部潜入生活肌理深处的田野调查,一曲献给“此处即是中心”的日常颂歌。本书以散文与随笔交织的独特叙事结构,聚焦于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时常忽略的微小场景、重复劳作、不经意的对视,以及时间在空间中留下的不易察觉的痕迹。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生活的喧嚣所淹没的瞬间: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穿透磨砂玻璃的质地,老旧电梯里那股混合着灰尘、金属和汗水的气味,雨后街道上水洼反射出的扭曲城市影像,乃至于一次失败的烘焙或是一封被遗忘在抽屉底部的信笺所承载的情感重量。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在场感”与“存在的密度”。作者探讨了人如何在周而复始的仪式感中构建意义,如何从重复性劳动中提取出一种近乎冥想的宁静,以及个体如何在庞大且冷漠的社会机器中,通过对身边细微事物的执着关照,来维护其精神疆域的完整性。 深度章节解析: 第一部:时间的灰烬与光斑 本部分着重于“慢”的哲学。作者深入分析了时间感知的主观性,对比了数字时代被切割的“毫秒时间”与生命体验中富含质感的“流淌时间”。 《钟摆的失语》: 探讨了机械计时工具与生物钟之间的张力。通过对不同职业(如钟表匠、面包师、夜班护士)对时间理解的对比,揭示了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脆弱性。 《家具的记忆术》: 观察家具如何成为家庭历史的无声载体。一把磨损的扶手椅,其凹陷的形状不仅仅是木材的形变,更是无数次休憩、沉思和等待的物理记录。 《日落的仪式感》: 对抗“效率至上”的文化,作者呼吁人们重拾对自然周期性变化的敬畏。日落不再是结束一天的信号,而是一个必须被完整体验的、色彩与情感的盛宴。 第二部:物语与人的关系 这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人与非生命对象的互动,探讨了“物性”如何反过来塑造“人性”。 《失灵的电器与沟通的困境》: 分析了当日常工具(如一台罢工的冰箱或一个无法连接的Wi-Fi路由器)发生故障时,我们所展现出的原始挫败感和对秩序的依赖。这些小小的“反抗”事件,暴露了人类对可控环境的深层渴望。 《街道的低语:标牌与涂鸦》: 考察城市公共标识和未经许可的涂鸦艺术,如何共同构成了一部流动的、充满矛盾的城市对话史。标牌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涂鸦则是自下而上的、对空间主权的无声争夺。 《未完成的清单》: 探讨了计划与意外之间的永恒博弈。那些被记录下来却从未执行的待办事项,究竟是失败的证明,还是未来可能性的幽灵?作者认为,未完成的清单,恰恰是生命力的象征。 第三部:他者与共存的微观生态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人与人之间,那些非正式的、不被正式记录的社会连接。 《电梯里的九秒钟》: 剖析了在封闭空间内与陌生人共享的短暂但高度紧张的社交体验。眼神的闪躲、身体的微调,这些无意识的动作,构建了一套关于边界与尊重的复杂礼仪。 《邻里的沉默契约》: 讲述了城市居民之间,如何通过维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来保证彼此的独立性。这种沉默,有时比热情的问候更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感。 《等待者的肖像》: 聚焦于各种“等待”的场景——公交车站、医院候诊室、银行柜台。等待本身成为了一种集体状态,在其中,个体的焦虑与他人的共鸣相互渗透,形成一种独特的、无言的社群感。 本书特色: 《寻常之境》的语言风格沉静而富有张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追求精确捕捉事物本质的“触感”。本书适合那些对心理学、现象学、社会观察有兴趣的读者,以及任何一位厌倦了快餐式阅读,渴望在日常细节中发现深刻美学价值的探索者。它提醒我们:伟大的哲学洞察往往无需远赴异域或探究深奥典籍,它们就沉睡在我们每天醒来时触摸到的床单、呼吸的空气,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展开的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互动之中。 阅读此书,如同学习一种新的呼吸法,学会如何真正“看”到你所在之处的一切,从而在最平凡的角落,寻得生命最坚实的依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名为《寂静的机械师手稿》的文本,其魅力在于它对“未完成性”的极致推崇。它更像是一系列高度浓缩的草图和设计理念的汇编,充满了未画完的电路图、未标注的材料清单和用不同语言写下的哲学批注。这本书几乎没有叙事线索,它完全依赖于读者自身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的巨大空白。最吸引我的是关于“能量的冗余”这一概念的探讨,作者似乎在质疑一切高效能系统的必然性,他偏爱那些充满浪费和多余步骤的复杂设计,认为只有在冗余中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和美感。例如,他设计了一台用来磨咖啡豆的机器,它需要十个齿轮来完成一个原本只需一个齿轮就能达成的动作,而这十个齿轮的相互啮合产生的微妙噪音,被他视为“机器的咏叹调”。阅读它的时候,我需要不断地在文字描述和脑海中的三维模型之间来回切换,这种主动的构建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有趣得多。它成功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设计实践”,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别人的作品,而是在共同参与一个宏大而充满矛盾的工程。

评分

《苔藓下的低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一座年久失修的植物园,空气潮湿、带着泥土和腐烂叶子的气息,光线被层层叠叠的枝叶过滤成了斑驳的绿色。作者似乎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怀有一种近乎敬畏的迷恋,他没有采用传统物种志的分类方法,而是以“腐朽的速度”和“水分的记忆”来组织材料。其中有一章专门写了真菌与树根之间漫长的、无声的共生关系,文字中充满了对这种缓慢、地下世界的赞美,那种黑暗中进行的生命交易,被作者描绘得既神秘又充满秩序感。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时间在生物体内的沉积方式”,他认为,一颗古树的年轮不仅仅是记录了雨水和阳光,更是记录了每一次微小的昆虫振翅、每一次风的叹息。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放下书本,去观察窗台上那盆快要枯萎的多肉,试图从中读出它经历的干旱与短暂的充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抒情的,充满了拟人化的表达,但又带着一种冷峻的科学观察者的视角,二者完美地平衡了感性与理性。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静下心来,如同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耐心和细致的体会,才能领略其深厚的韵味。

评分

《远方信号塔的守夜人》,这是一本关于信息传播与孤独的沉思录。它的结构如同电磁波的传播路径,时而清晰锐利,时而衰减模糊。作者聚焦于那些处于信息链末端、负责接收和转发微弱信号的人们——灯塔看守、深海电缆维护员、以及那些偏远地区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文字的基调是清冷的、带有金属质感的,充满了对广阔空间和无限距离的敬畏。其中关于“有效载荷”的章节尤为深刻,作者探讨了在信息从A点传到B点的过程中,有多少“意义”被损耗,留下的仅仅是破碎的符号和残余的意图。他通过无数次模拟和记录,试图量化这种信息衰减率,但最终得出结论:真正的意义,往往存在于那些被舍弃的、杂音般的背景噪音之中。这本书的语句结构变化多端,一会儿是高度技术性的报告格式,一会儿又转为近乎诗歌的独白,这种断裂感完美地模仿了无线电信号的间歇性。读完之后,我看着手机屏幕,忽然对那些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感,仿佛我刚刚学会了如何聆听比人类语言更古老、更广阔的宇宙背景辐射。

评分

这本书,暂且称之为《雾中迷宫的地图绘制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不可知性”的宣言。我原以为会看到逻辑严密的推理或者清晰的路径指引,结果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叙事方式,每一次尝试清晰地描述一个房间的布局,都会被随后的章节推翻,或者被新的、更令人困惑的维度所取代。文字的密度极高,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这些术语似乎是作者自己杜造的,关于空间折叠、光线反射的几何学,以及那些只存在于理论中的“超弦结构”。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智力上的眩晕感,但绝非令人沮丧,反而有一种在知识的边缘跳舞的刺激。尤其精彩的是关于“边界感知”的论述,作者用大段的篇幅探讨了人类感官在面对非欧几何空间时所产生的认知偏差,他甚至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图表,试图用二维的语言去捕捉多维的形变,结果自然是失败的,但这个失败的过程本身,比任何成功的描绘都更引人入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而在于它系统地展示了“提问的陷阱”。它迫使读者放弃寻找明确的出口,转而欣赏迷宫本身的结构之美,那种对既有认知框架的持续挑战,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翻开这本新近入手的小册子,名为《尘封的航海日志》,我本以为会是一部关于大航海时代惊涛骇浪的史诗,结果却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个人观察手记,记录了一个孤独的制钟匠在他幽闭的工作室里,如何度过漫长无尽的日夜。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金属零件的打磨声、黄铜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的微妙色泽,以及那种特有的油墨和机油混合的气味,都描绘得入木三分,仿佛我正戴着放大镜,凑在他的工作台前。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他并非简单地记录钟表的滴答声,而是探讨了“停滞”与“精准”之间的悖论。比如有一段,他详细描述了为一只报时鸟雕刻羽毛的艰辛,那鸟儿的机械翅膀需要每十二小时精确扇动一次,而这项工作耗费了他整整六个月。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与外界近乎隔绝的宁静,让我这个平时忙碌惯了的人,读着读着竟也慢了下来,开始留意窗外树叶的摆动是否也遵循着某种规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慢”,它拒绝了现代叙事的一切急躁,强迫读者沉浸在一种缓慢、沉静、近乎冥想的状态中,思考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匆匆略过,却又无比核心的关于存在和秩序的问题。虽然情节几乎为零,但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深度挖掘,反而构筑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精神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