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套書(套裝共2冊)

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套書(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振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俗文学史
  • 插图本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民间文学
  • 文化史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套书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小倉書房
ISBN:9789861678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603429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62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套書(套装共2冊)》共含《中國俗文學史I(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II(插圖本)》
《中國俗文學史》是鄭振鐸先生關於中國民間文學史的資料性的重要著作。1938年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初版,1954年作家出版社再版,本書即據此版本為底本,全書共十四章,分為 I、II兩冊。為了便於當下閱讀,原著中凡涉及外國人名、書名、地名等譯音與今天不同之處,統一作了修正規範,如「梭孔特( Sakuntala)」改為「沙恭達羅」、「卡里台莎(Kalidaso)」改為「迦梨陀娑」,等等。不過,為了尊重原著,校訂中除對明顯由於作者筆誤或排印上的錯誤加以改正外,對原文不作任何改動。本版在保存原文原貌外,又加配了近百張插圖後,書名為《中國俗文學史(插圖本)》。

作者简介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誌。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旬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大革命失敗後,旅居歐洲。1928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局主編《世界文庫》。抗戰爆發後,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胡愈之、許廣平等人組織「複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民眾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次長。
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的综合性著作的简介,重点阐述其涵盖的领域、研究方法与核心价值。 --- 《翰墨丹青:中國古典藝術與民間文化研究論集》 書籍定位與核心內容 《翰墨丹青:中國古典藝術與民間文化研究論集》(全兩卷)是一部集結了當代學者對中國古典藝術(特別是繪畫、書法、園林)與民間文化(包括戲曲、曲藝、節慶習俗等)進行深入探討的學術文集。本書旨在跨越傳統的文學史和藝術史的疆界,以更宏觀的視野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重構我們對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精神圖景的理解。 本書的兩卷設計,旨在區分宏觀理論探討與具體案例分析,使讀者能夠在廣博的背景知識與精微的細節考證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繫。 卷一:筆墨江山與精神意象 第一卷聚焦於中國古典藝術的核心載體——筆墨書畫的傳承與意境營造。本卷的特點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格流變史,更著重於探討藝術形式背後所承載的哲學觀念與士人精神生活。 一、 繪畫理論與山水意境的建構: 本卷收錄了數篇關於宋元繪畫理論的專題論文。其中,對“筆墨”與“氣韻”的探討尤為深入。研究者追溯了謝赫“六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詮釋演變,並著重分析了元代文人畫家如何通過對水墨的偏執追求,將個體生命體驗熔鑄於山水意象之中。探討內容包括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如何轉化為情感表達的載體,以及元四家在繼承與反叛中確立的個人繪畫語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論述深入考察了畫論中對“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空間哲學解讀,揭示了中國人對理想家園與自然關係的永恆嚮往。 二、 書法風格的時代印記: 書法部分側重於從實用性(如碑帖的流傳與摹刻)探討到精神性(如書家性情)的轉化過程。重點分析了魏晉風度的內核,如何通過王羲之、鍾繇的筆法得以確立,並延伸至唐代楷書的規範化與宋代尚意書風的爆發。作者們運用書法史的視角,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與文人交往,論述了特定時期書體變化的社會文化動因。例如,探討唐代科舉制度對“顏體”的推崇,以及蘇軾等人如何以個人學養抗衡館閣體,重振書法審美中的個體價值。 三、 園林空間的文學化與哲學意蘊: 本書突破了將園林僅視為建築或造景的局限,將其視為可供品讀、可供抒發情感的“立體文學”。從江南私家園林中“移步換景”的設計手法,到蘇州拙政園中對詩意空間的營造,本卷論述了文人如何將《莊子》《周易》中的哲理融鑄於疊山理水之間。對於亭臺樓閣的命名學研究,更是揭示了園林主人以文學典故裝飾生活,實現“以詩入園,以園見心”的深層目的。 卷二:市井風情與民間敘事 第二卷將視角從精英文化轉向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精神寄託,探討了戲曲、曲藝、民間節俗等領域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密碼。 一、 戲曲的源流與世俗倫理的傳播: 本卷對中國戲曲的發展給予了詳盡的梳理,重點關注元雜劇與明清傳奇的結構差異與社會功能。研究者深入剖析了“才子佳人”敘事模式的流行機制,探討了這些劇目如何巧妙地在規範的道德框架內,表達了市民階層對個體情感自由的隱秘渴望。針對南戲的文本分析,則側重於其在地方方言與民間音樂的融合過程中,如何形成獨特的地域審美趣味。特別是關於角色扮演(如生、旦、淨、丑)的符號學解讀,展示了其在快速傳達複雜社會關係上的高效性。 二、 曲藝與說唱文學的口語傳統: 卷二中的一組論文關注了相聲、評書、鼓詞等說唱藝術的文本特徵與表演實踐。相較於案頭文學,曲藝更依賴於即興發揮與與聽眾的互動。研究者探討了這些藝術形式如何吸納當時的社會熱點、俚語俗語,並將其轉化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語言遊戲。對於地方說唱(如彈詞、道情)的研究,則強調了其在信息傳播、歷史記憶保存以及地方方言保護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三、 節慶習俗的符號學解析: 本卷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向了具有周期性的民間節慶活動。通過對春節、端午、中秋等重要節日的儀式、飲食、祭祀活動的考察,本書旨在揭示這些習俗背後所維繫的宗族結構、宇宙觀念和時間秩序。例如,對祭祖儀式的儀式學分析,揭示了其如何通過物質性的供奉(如特定的食物和器皿),強化了活人與祖先之間的契約關係。同時,本書也探討了節慶中非理性行為(如狂歡、化妝遊行)如何成為社會壓力釋放的途徑。 學術價值與研究視角 《翰墨丹青》的學術價值在於其倡導的“大文化”研究範式。它摒棄了單純的文獻羅列,轉而採用文化人類學、符號學、空間美學等多重視角,試圖將中國古典藝術與民間信仰、社會結構緊密聯繫起來,展現出一個立體、動態的中國文化全貌。本書對於從事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民俗學及文化研究的學者與學生,提供了紮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個案資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是研究明清小说史的,总觉得俗文学是枝蔓,而“小说”才是主干。但读了这套书后,我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它清晰地论证了俗文学如何孕育、滋养了后来的文人小说,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互相渗透、彼此成就的共生体。书中通过大量对比图例,展示了民间传说如何被文人吸收,又如何通过印刷术反哺到民间,形成了复杂的文化循环。尤其是对“讽刺”和“批判”元素的分析,俗文学在不触犯高压政策的前提下,用诙谐幽默、夸张变形的手法,表达了老百姓对社会不公的看法。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常常比正统史书中的记载更具穿透力和真实感。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从底层、从民间、从那些未经雕琢的艺术形态中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文化史,必须建立在对所有民间创造力的尊重之上。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讲述者”和“受众”之间互动关系的细致描摹。传统俗文学往往是现场性的、参与性的艺术,它不是端坐在剧院里静静欣赏,而是要融入人群,去感受那种即时的情感共鸣。书中对不同时代“说书场”的环境还原非常到位,无论是茶馆里座无虚席的热闹景象,还是乡间集市上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场景,都刻画得生动传神。这种对氛围的营造,极大地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很多俗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为“口头传播”服务的,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表演状态,其魅力会大打折扣。而这套书通过视觉语言,成功地将听众的表情、环境的声光色都纳入了考察范围,让读者不仅仅是读故事,更是体验“听故事”的过程。这对于研究传播学和民俗学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参照系,它展现了在信息不发达时代,文化是如何通过最直接、最接地气的方式流动和扎根的。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开始阅读这套书的,毕竟“俗文学”这个范畴常常被置于主流文学的对立面,很容易被边缘化或过度简化。然而,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民间艺术的价值,而是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细致的考据。我尤其赞赏它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俗文学表现形式的广度挖掘。比如,书中对徽州木刻版画中“戏文故事”的解读,那种粗犷而富有张力的线条,简直比精致的工笔画更能体现俗世的烟火气。再者,它对于俗文学中“娱乐性”和“教化性”之间复杂张力的梳理也相当到位。它清晰地展示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故事是如何充当了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放松娱乐的多重载体的。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单薄的“猎奇”式介绍,而是具有相当深度的文化史研究。对于希望系统性梳理中国非主流文化脉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集。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俗文学史的插图本,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民间智慧与艺术宝库的奇妙之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一翻开,那丰富的插图立刻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是历史的缩影,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表演场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说话艺术”的描绘,从说书人的神态到听众的专注,每一个细节都捕捉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图画,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评弹、鼓书的韵味,感受到市井生活中那种质朴而热烈的生命力。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文字部分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俗文学的源流和变迁,而插图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且引人入胜的切入点。相比起那些纯粹的文字论述,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扎实的文化熏陶。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幅图的构图和意境,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侧重视觉呈现的“插图本”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附着力强,使得那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作品在现代纸张上得以重生,色彩的还原度相当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套色木刻版画的处理,层次感和对比度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注意观察了那些关于“秧歌”、“社火”等表演艺术的插图,它们动态十足,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响。作为收藏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物质载体,而这套书的制作水准,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很多早期的民间艺术品保存不易,容易褪色或受损,而通过高精度的印刷技术将其固化在书页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抢救和传承。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几百年前的民间艺人进行无声的对话,那份对美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乐观,透过这厚重的书页清晰地传递了过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