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月華,吳秋瓊,陳玲芳 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编
图书标签:
  • 技艺
  • 匠心
  • 艺术
  • 设计
  • 美学
  • 文化
  • 传统工艺
  • 日本文化
  • 手工艺
  • 大师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ISBN:9789860301168
商品编码:16034626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1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製燈技術,董天補,1919年生。17歲開始製作俗稱「子婿燈」的新郎燈,最初只是憑藉著美術長才,免費幫鄰居修補舊燈,大約10年後才決定以此為業,迄今超過一甲子,92歲高齡仍然持續製燈,成為金門地區廣為傳誦的佳話。
剪黏泥塑技術,王保原,1929年生。28歲隨父親王石發參與整修佳里金唐殿,正式學習剪黏。
37歲承接佳里興震興宮整修,從模仿葉王作品中學會交趾陶製作技巧,成為日後發展「淋搪」(燒瓷)的基礎。雖歷經材料與技術變化,仍然依循傳統精剪細黏,用心修復保存師公何金龍作品,其力求「傳神」的工藝精神,令人動容。
大木作技術,許漢珍,1929年生。17歲跟隨父親從事廟宇營造,參與修建、完成的廟宇至少67座。其傳統大木作技術,歷經半世紀的不斷摸索自學、思考繪圖,嘗試新舊融合及創新,發展出屬於個人營造特色的R.C.廟宇操作模式,樹立了在臺灣廟宇建築領域中「跨越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地位。
糊紙技術,翁文標,1930年生。金門金城鄉頂堡人。9歲起隨父親翁享杭學習「糊紙」,16歲轉業,50歲重回老本行,其四弟翁文林、六弟翁文辛亦傳承家業,翁家三兄弟雖同源不同店,但仍是維繫金門地區「糊紙」風俗與技藝傳承的重要角色。
大木作技術,廖枝德,1930年生。20歲習藝,師承余燦大木師傅,熟知傳統大木作的規制技法,能手繪圖稿,熟練落篙。近半世紀承攬建造傳統民宅的經歷,
精通「穿鬥式」傳統民居及養灰工法,不論歷練或對傳統建築大木作相關技術、工法的知識,在國內均屬難得一見。
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陳錫煌,1931年生。除了布袋戲的表演栩栩如生,對於戲偶的衣飾、帽盔、刀槍劍戟和各種舞台道具製作,更是專精。觀眾可從各種唯妙唯肖的細膩操作中,看見一舉一動的專注;也在各類精緻小巧的道具上,看見一針一線的執著。由老師傅雙手傳遞出的情感與溫暖觸感,讓戲偶的生命得以延續。
澎湖傳統彩繪,黃友謙,1932年生。擅長傳統宮廟和南北式建築的彩繪及書畫裝飾;嫻熟傳統典故、齣頭題材及媒材的運用。其中門神彩繪尤為獨到,不但秉持傳統精神與手法,並適時融入西畫技巧,作品色彩華麗而不俗豔,
表情生動、炯炯有神。在承襲父親黃文華傳統規矩與裝飾元素之餘,
開闢出個人溫雅華麗兼細膩的風格。
大木作技術,葉根壯,1932年生。澎湖著名大木師傅,業界尊稱「壯師」,大木作技藝精湛,擅長設計擘畫,細木與鑿花也能通。作品繼承澎湖匠師的空間及形式特色,再隨時代工法及材料的遷演,與時俱進的從傳統木造過度到現代R.C.結構,且是傳統南式建築、北式建築,以及與南北混合形式宮廟的重要見證者。
布袋戲偶頭製作,徐柄垣,1935年生,出身佛像與戲偶雕刻世家,耳濡目染下深諳雕偶巧妙,16歲正式投身家業,雕偶近一甲子。其雕刻技藝隨著臺灣布袋戲的演進不斷推陳出新,從傳統戲偶、劍俠及金光戲偶乃至電視戲偶,皆可見其戮力之痕跡,為布袋戲表演擴展更多空間。布袋戲偶收藏蔚為風潮後,作品成為戲迷珍藏的瑰寶。
糊紙藝術,劉興星,1945年生,新竹縣新埔鎮人。7歲起隨父親劉家坤師傅學糊紙,17歲起,即以分工作業改變傳統工序,擴大量產。隨著時代轉變,劉興星更整合臺灣及中國大陸各門派工法,透過現代科技加以量產。
製鼓技術,王錫坤,1950年生,為「仁和」創始人王阿塗(1907~1973)長子,由於父親驟逝,退伍後接手經營「仁和」,摸索傳統製作技術,並積極開拓新產品。王阿塗製鼓工藝承襲自蔡心匏老師傅,1927年設廠經營,遵循傳統以純手工處理牛皮,鼓桶以燻烤達到乾燥,可成功預防蟲蛀和受潮腐壞,特有繃鼓調音技術,作品音質佳,深受表演團體喜愛。
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林洸沂,1951年生。14歲入新港林萬有師父門下,29歲拜交趾陶名匠林添木為師,學習交趾釉藥調配與煉製技巧。從傳統寺廟裝飾到創作,經驗實在道地,人物題材考究、構圖精心,並傾力於交趾陶藝的製作改良,勇於創新,多次榮獲民族工藝獎與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肯定,對於交趾陶藝的推廣貢獻良多。
銅鑼製作技術,林烈旗,1955年生。為堪稱銅鑼代名詞的老字號「林午鐵工廠」的第二代傳人。林午銅鑼完全以手工鍛造,鑼面有手工敲打的細密圈痕,音色圓潤、宏亮,展現精湛工藝技術。林烈旗除打破父親林午的紀錄,打造出直徑7尺8寸半的世界第一大銅鑼外,更成功開發出26音階銅鑼,大大拓展鑼的藝術表演空間。
製鼓技術,梁正穎,1961年生。23歲開始學習製鼓,師承於黃秀邦師傅,秉承傳統手工方法,其處理赤牛皮技術,可稱是臺灣製鼓業界之獨門。1997年承接「永富製鼓」,開發原木漆鼓身,成為全臺首創,今已在製鼓業成為風氣之先。
吉貝保滬隊石滬修造技術,澎湖海洋文化協會,1999年全澎湖縣的石滬共計558口,居世界之冠,是臺灣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具潛力點。惜因海浪經年累月摧殘,傾倒情形嚴重。在地文史工作者於2007年,成立擁有豐富石滬巡護與修造技術經驗的「吉貝保滬隊」,除公開及傳承石滬修造技術,並推廣各項石滬文化活動,成為稀世地景的主要保存技術團體。

前言/序言


匠心独运:探寻传统工艺的精髓与现代传承 一部关于时间、技艺与精神的史诗 在信息洪流裹挟的当下,我们似乎离那些慢下来、专注于一事一物的时代愈发遥远。然而,总有一些坚守者,以他们的双手和心血,维系着一项项古老技艺的生命力。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巨匠,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深入探究那些跨越千年、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哲学、结构与传承之道。 第一部:静默的语言——技艺的物质载体 本篇将聚焦于“物”本身,剖析不同领域内,匠人如何通过物质材料的特性,表达其对世界的理解。我们不会局限于单一的材料,而是横向对比木材、金属、陶瓷、纤维这四大基础材料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处理方式。 木韵流淌:结构与时间的对话 我们将详细考察榫卯结构在东方木构建筑中的哲学体现,探讨其如何超越单纯的连接功能,成为一种关于“可逆性”与“柔韧性”的智慧。对比之下,我们将深入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细木镶嵌(Marquetry)的技法,分析其对木材纹理、色彩的精细控制,以及如何利用薄片材料创造出平面上的空间错觉。这不是简单的制作指南,而是对这些技艺背后空间几何学和时间感的解读。我们探究的重点在于,不同的结构逻辑如何映射出使用者对自然和秩序的不同态度。 冶炼的艺术:冷与热的哲学 金属工艺的篇章将超越熔铸本身,探讨锻造(Forging)的本质。我们追溯古代刀剑的冶炼过程,分析不同折叠次数对金属晶体结构的影响,以及这种物质上的“锤炼”如何被赋予文化意义——从战场上的实用性到仪式中的象征性。同时,我们将审视金银错工艺,这种将不同金属巧妙结合的技法,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对材料“兼容性”的极致探索。我们还将分析现代金属雕塑家如何打破传统范畴,使用工业废料进行再创作,探寻“废弃物”在匠心之下的重生逻辑。 泥土的呼吸:塑形与烧制的边界 陶瓷艺术的讨论将避开常见的历史回顾,转而关注釉料的科学与玄学。我们将剖析宋代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背后的温度曲线控制,以及不同氧化气氛对颜色的决定性影响。重点在于,匠人如何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精确驾驭,实现对“自然之美”的模仿与超越。此外,我们还将考察现代陶艺家如何利用干燥和拉坯过程中的物理应力,创造出自然开裂或扭曲的形态,使作品本身成为记录其生成过程的档案。 第二部:心手相应——技艺的内在驱动力 如果说第一部是关于“物”的分析,那么第二部则完全转向“人”——探究匠人的精神世界、学习路径与技艺的内在驱动力。 学徒制的消逝与重构:知识的代际传递 传统技艺的存续,核心在于知识的有效传递。本章将对比古代的口传心授模式与现代的学院教育体系。我们将访谈那些仍在坚持传统学徒制的最后一代人,分析他们如何处理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平衡。我们关注“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模仿如何从简单的复制,逐步演变为创新和超越的起点?这其中包含了对身体记忆(Embodied Knowledge)的深度挖掘,即那些无法完全用文字描述、只能通过重复劳动才能内化的技能。 精度的悖论:完美与缺陷的审美标准 何为“完美”?对于手工艺而言,人类的误差往往是作品生命力的来源。本章将探讨不同文化中对手工痕迹的接受度。例如,日本美学中的“侘寂”(Wabi-sabi)如何将瑕疵提升为美学价值的最高体现,而精确机械制造的传统(如瑞士钟表业)又如何追求近乎零误差的运行状态。我们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人定胜天”的追求,还是对“自然无常”的顺应? 时间感知的重塑:慢工出细活的当代价值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慢”本身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本章将探讨匠人如何通过对时间尺度的掌控,赋予作品以时间价值。一个耗费数年完成的作品,其价值是否仅仅在于工时成本?我们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凝固的时间”,以及观者在面对这种耗费巨大时间成本的作品时,所引发的对自身生命流逝的重新审视。这种重塑的时间感知,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无声抵抗。 第三部:技艺的未来——跨界与永续的可能 传统工艺并非历史遗迹,它们需要适应新的语境才能获得新生。本篇展望技艺的未来形态,探讨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汇点。 数字化的触觉:三维扫描与手工精修的结合 现代技术如三维扫描、参数化设计,正被引入传统工艺领域。我们考察的是这种结合的张力:当设计蓝图由算法生成时,匠人的手工干预点在哪里?手工的“微调(Finesse)”如何赋予冰冷的数字模型以温度和灵魂?我们将以数字辅助下的刺绣艺术为例,分析算法如何处理基础的几何结构,而匠人则专注于复杂纹理的色彩过渡与光影捕捉。 材料的伦理:可持续性与新旧交替 当代匠人必须面对材料的伦理问题。本章将探讨传统工艺如何转向可持续实践——从材料的本地采购,到传统粘合剂和涂料的环保替代方案。我们还将关注那些被现代工业淘汰的“过时”材料或工艺,探讨它们在当代设计中,如何因其稀缺性和独特质感而重新获得价值,并探讨这种“回归自然”的浪潮,是否真正触及了可持续性的核心。 社会的共鸣:从“物”到“体验”的价值转移 最后,我们将探讨传统技艺如何从单纯的“物质产品”转向“体验服务”。工作坊的兴起、沉浸式展览的推广,都是为了让公众重新认识“制作”的过程。这种价值转移,使得匠人的身份从封闭的生产者,转变为开放的文化教育者和体验设计师。本书旨在揭示,真正的“巨匠之道”,不在于技艺本身的炫技,而在于如何通过对“物”的专注,构建起人与时间、人与材料、人与文化之间最深刻、最持久的联结。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深度、对耐心、对物质世界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书。它邀请您慢下来,一同走进那些在喧嚣之外,依然坚守着“一心一艺”的沉静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匠人精神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手艺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花费毕生精力打磨一项技艺的大师们怀有深深的敬意,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空泛的赞美上,而是深入到了他们日常的创作细节中。我记得其中一篇讲述了一位传统木雕师傅的故事,他如何面对一块看似普通的木料,如何在心中构建出清晰的蓝图,以及最终如何通过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将冰冷的材料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品。文字的描绘非常细腻,光是读到他打磨木材时发出的那种特定的声音,我仿佛都能想象到空气中弥漫的木屑香气。更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匠人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瓶颈,反而真实地展现了他们是如何一次次推翻重来,最终找到突破口的。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让我这个在快节奏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重新审视了“慢下来”的价值。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指南,而是一部引导你思考如何真正沉浸于热爱之中的心灵指南,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给这本书打高分,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极为稀缺的视角:对“完成度”的重新定义。很多匠人给出的定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或美学标准,而是一种近乎于精神洁癖的自我要求。书中有一位日本的漆器修复师,他对于传统工艺中那些细微的“不完美”保持着一种近乎膜拜的态度,认为正是这些不规则性,才赋予了作品生命力。这种对“瑕疵”的珍视,与我们当前追求绝对光滑、绝对标准化的工业美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去翻阅自己家中那些用了多年的老物件,试着用书中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真诚、对持久价值的渴望。它并非一本沉闷的学术专著,相反,它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让你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

评分

阅读体验非常独特,这本书的结构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展览,每一章节都聚焦于一位不同领域的“巨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多样性。有的章节采用了近乎散文诗的风格,笔触轻盈却饱含深情,描绘的是艺术家具制作中光影和线条的对话;而另一些章节则更像是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对工具、材料特性的专业分析,比如特定金属在高温淬火后微观结构的改变,这种学术性的探讨反而让整个论述更显扎实可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感”的讨论,匠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似乎与我们常人不同,他们对待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其专注度和产出,远超我们一周的忙碌。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哲学,并非墨守成旧,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尊重。读罢此书,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许多被忽视的细节,比如一杯手冲咖啡的冲泡过程,比如一件衬衫的走线,体会到那种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的内在力量。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语言的驾驭能力让人叹服。它成功地跨越了不同手艺门类之间的鸿沟,将看似毫不相干的陶艺、钟表制作和传统印刷工艺串联起来,探讨了它们共同的“道”。作者擅长使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技艺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的画面感。比如,描述一位制表师调整游丝时,那种需要屏住呼吸、精确到微米级别的操作,作者用“时间在那个瞬间凝固,只听见心跳与齿轮的低语”来形容,一下子就把那种紧张感传递过来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技艺,更在于挖掘了技艺背后的哲学思想——即“物我两忘”的境界。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当一切都被算法和效率主导时,我们还剩下多少与“物”进行深度沟通的机会?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碎片化的良药,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度源于持久的专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的感受是厚重而又鼓舞人心的。它没有刻意去拔高匠人们的地位,而是非常朴素地描绘了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在旁人看来或许枯燥,但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在重复中发现新的层次和乐趣。比如,关于传统染色的部分,作者描述了季节更迭对天然染料色彩细微变化的影响,以及匠人如何精准捕捉这种转瞬即逝的微妙。这让我理解到,真正的技艺,是与自然和时间签订的契约。它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常常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显著回报,而这本书讲述的却是长达数十年的沉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被注入了一种强大的“韧性”,不再轻易被短期的困难打倒,因为我知道,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默默无闻的“打磨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