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甲骨文詩畫集

「萬象」甲骨文詩畫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作繽,董敏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诗歌
  • 绘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
  • 文字
  • 历史
  • 象形文字
  • 古籍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
ISBN:9789868336919
商品编码:16057801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2-01
页数:3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完整收錄甲骨學權威,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賓先生的手稿及發現!

前言/序言


「玄圃」:雲夢澤畔的風物書 作者: 顧懷瑾 出版社: 崑崙書局 裝幀: 繁體中文,線裝,仿古宣紙印刷,附贈特製漢瓦拓片一組 定價: RMB 380.00 --- 內容提要 《玄圃》並非一部詩詞歌賦的匯集,亦非專論古代典籍的考據之作。它是一部以宋代筆意為底色,融合魏晉風骨,探討古代士人隱逸生活與自然觀照的博物誌與隨筆合集。全書共分三卷,分別名為「煙嵐」、「石徑」、「清溪」,以精緻的工筆白描插圖輔佐文字,試圖在紛繁的塵囂中,重塑一片可供心神棲居的「玄圃」——那片介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理想秘境。 本書的筆觸極為細膩,不追求宏大敘事,而專注於對生命細微之處的體察。作者顧懷瑾先生,隱居於湘鄂交界處的雲夢澤畔數十年,其學識淵博,尤精於草木蟲魚、古器物考辨。本書彙集了他多年來對周遭自然環境的觀察日誌、對古人生活器物的品評,以及在與自然相處中萌生的哲思片段。 卷一:煙嵐——草木微言與隱逸的氣味 「煙嵐」卷,著重描摹山林間的霧氣、朝露,以及那些不引人注目卻構成山水氣韻的植物。全卷共收錄二十四篇獨立的觀察札記。 核心主題: 對「時間的延展性」在微觀生物上的體現。 《苔蘚的年輪》: 詳細描摹了不同地貌下苔蘚的生長紋理與生命週期,以苔蘚的緩慢生長對比人類歷史的喧囂。作者提出,真正的永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極致的緩慢。 《竹籬外的野香》: 記述了作者如何區分不同季節雨後竹林中散發的氣味。其中穿插了一段對漢代竹簡香料封裝術的考證,論述古代文人如何利用天然氣味來輔佐書寫與冥想。 《松針的記憶》: 深入探討了古松的針葉結構,並對比了不同地域松香的品質差異。作者借此引申至士人品格的堅韌不拔,不因環境而改其節。 《藥草與醫道的邊界》: 記錄了作者採集藥材的經歷,並闡述了在古代,「醫」與「道」往往是相通的。不論是治病還是修身,皆在於順應自然的規律。 插圖風格在此卷中偏向水墨暈染,強調光影與空氣感的捕捉,營造出一種朦朧、幽遠的境界。 卷二:石徑——器物考辨與古人的手澤 「石徑」卷,轉向對古代器物、建築殘跡的考察與記錄,旨在探尋古人「用物」的哲學,即器物如何反映使用者的心性。 核心主題: 器物中的「人性溫度」與「技藝的傳承」。 《瓦當上的饕餮與人面》: 對比分析了戰國至六朝時期建築瓦當上紋飾的演變,從神獸的威嚴過渡到人文的細膩,探討了社會風氣的轉移。作者特別考證了楚地瓦當的獨特模印技法。 《蟬蛻的石刻》: 一篇關於古代石碑邊角紋飾的細微觀察。作者認為,工匠在雕刻這些邊飾時,常將自身的煩惱或得意寄託其中,蟬蛻象徵著脫俗與重生,是當時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側面反映。 《斷硯的斷處》: 描述作者在舊貨市場得一殘破端硯的經歷。全篇圍繞硯台的損壞之處展開,探討了「殘缺之美」在古代器物美學中的地位,以及物件如何承載歲月的痕跡而非追求完美。 《井欄的摩挲痕》: 通過觀察古井邊石欄被繩索常年磨損的痕跡,反思勞動與時間對堅硬物質的雕刻,將其視為一種無聲的歷史書寫。 此卷的插圖多採用細緻的線描與拓印模擬,力求呈現器物材質的質感與歷史的厚重感。 卷三:清溪——哲思片段與心靈的棲居地 「清溪」卷是全書的昇華部分,由一系列較為抽象的隨筆構成,多為對前兩卷觀察的總結與哲學思辨,探討人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可能性。 核心主題: 順應自然法則,追求內在的「澄澈」與「安寧」。 《水聲的辯證法》: 作者探討溪水發出不同聲音的原因,從湍急到平緩,並將其對應到人生的起伏。核心觀點是: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控制水流,而在於學會聆聽水流的「本音」。 《幽徑中的返觀》: 一篇關於迷路體驗的記錄。在山野中失去方向的片刻,反而體悟到「路」的概念在於心之所向,而非地圖上的標記。這段文字與陶淵明的歸隱思想有暗合之處,但更側重於「在迷失中確定自我」的過程。 《白日的覘視》: 記錄了作者在特定節氣(如夏至、冬至)正午時分,在林間觀察光線穿過樹冠的景象。探討「極盛」之時往往蘊含著衰敗的開始,以及「陰陽相濟」的自然循環。 《吾心如鏡湖》: 卷末總結,作者以鏡湖(一處極其平靜的水面)為喻,論述修行的目的並非獲得異能,而是達到內心不起波瀾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映照出世界的真實面貌。 《玄圃》全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行文從容不迫,如同一位老者在松下緩緩道來。它不試圖提供答案,而是引領讀者進入一種緩慢、審慎的觀察模式。全書的文字風格古雅,遣詞造句考究,極具文學性和學術性,是當代研究中國古典隱逸文化、自然哲學及傳統工藝美學的不可多得的參考之作。它是一座精神的避難所,邀請讀者一同暫離塵世的紛擾,在煙嵐、石徑與清溪之間,尋覓久違的寧靜與本真。

用户评价

评分

艺术表达的层面上,这套书的视觉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但又并非那种喧宾夺主的浮夸。画作的风格似乎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们不是对古代壁画或碑刻的简单模仿,而是注入了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精神气质的现代诠释。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但又处处透露着节制,比如用沉郁的赭石色来表现岁月的斑驳,用极淡的墨色来勾勒出远山的虚无。更令人称奇的是,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有机,它们不是简单的互相注解,而更像是一种对话,互相激发着读者的联想,有时候,一幅画仿佛就是对某一句诗最完美的隐喻,而那句诗则为画作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支撑。这种互文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

评分

初读这集诗画,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传统意象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精准。作者似乎对“古典”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没有陷入堆砌生僻词汇的泥淖,而是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意象,如山川、河流、祭祀的烟火,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重新勾勒出来。诗句的节奏感非常强,它们不是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更像是一种古老吟唱的片段,每一个音节都似乎在回荡着久远的记忆。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总能巧妙地将视角收回到一个极小的、极具人文关怀的细节上,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既有史诗的气魄,又不失个体的温度。这需要极高的文学功力和对历史的敏感度才能达成。

评分

读完第一遍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探究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依据的文化母题。这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自我抒发,更像是一次严肃的文化考古与重建。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秩序”、“天命”和“起源”的思考,是深深植根于早期文明思维之中的。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特有的神秘感和敬畏心,反而将其作为一种美学资源加以利用。整部作品结构严谨,似乎存在着一条隐藏的叙事线索,引导着读者从混沌的初始走向有序的文明构建。这种深度挖掘和精神溯源的努力,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诗画集的范畴,具有了某种哲学思辨的重量,令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其背后的文化密码。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了一种非常考究的材质,触感温润而细腻,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青铜鼎盛的时代。内页的排版更是匠心独运,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朴的韵味,又在现代阅读体验上做了恰到好处的平衡。我尤其欣赏那些精心设计的留白,它们不是空洞的装饰,而是为每一幅画作和每一首诗歌提供了呼吸的空间,让读者的目光能够自然地沉浸其中,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装帧的细节处理得极为考究,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透露出一种传统工艺的精湛,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预示着内页内容必然同样不落俗套,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与图像世界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读者的情感代入角度来说,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震撼,但这种震撼是沉静且持久的,而非瞬间爆发的。它不会用强烈的戏剧冲突去吸引你,而是通过一种缓慢渗透的方式,构建起一种与古老精神世界的连接通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古人面对未知的敬畏,面对苍天的叩问,以及在刻写甲骨时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专注。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建立在作品对细节真实性的坚守之上的。它成功地让现代人有机会以一种更接近“原始”的方式去理解先民的情感世界,这种体验是极为珍贵和稀有的。它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来自远古的回响,久久不能平息,引发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