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鳥之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音樂和人生(全新譯本) [Joys and Sorrows]

白鳥之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音樂和人生(全新譯本) [Joys and Sorrow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恩 著
图书标签:
  • 卡薩爾斯
  • 大提琴
  • 音樂家
  • 傳記
  • 古典音樂
  • 音樂史
  • 藝術傳記
  • 巴塞隆納
  • 西班牙
  • 音樂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6200991
商品编码:16058727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Joys and Sorrows
出版时间:2013-04-03
页数:31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音樂家也是人,他面對生命的態度要比他的音樂更重要。」──卡薩爾斯
  音樂可以改變世界!
  卡薩爾斯不只是一位大提琴音樂家
  他還是對抗暴政、為人民爭取自由的人道主義者
  (收錄多張作者拍攝卡薩爾斯的珍貴照片)
  (首刷限量附贈卡薩爾斯演奏巴哈大提琴無奏伴第一、二組曲CD)

内容简介

  一八七六年出生於西班牙的卡薩爾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提琴家和音樂家。十四歲時,他在一家老舊的音樂書店發現了被音樂史忽視近二百年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潛心研究了十二年才公開演出,並於一九三○年代錄製了史上第一套完整的錄音,奠定了卡薩爾斯的巴哈權威地位。
  身為音樂家,卡薩爾斯深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身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卡薩爾斯到處奔走義演,以他僅有的武器──大提琴和指揮棒──為西班牙內戰的難民同胞籌備物資,甚至惹來西班牙弗朗哥政權蘭諾將軍公開的威脅:「那個卡薩爾斯,如果讓我抓到他,我會把他折磨至死,我要砍掉他的手臂,兩隻都砍!」
  卡薩爾斯就是這樣的一位音樂家,為人民的自由而奮不顧身,為公平正義而力爭到底。他不只為上流社會演奏,也為傷兵、難民,以及爭取自由的西班牙同胞演奏。一九三九年初西班牙內戰後期,卡薩爾斯開始流亡法國,饑寒交迫,即使面對美國熱心人士贊助巨資的長期演出邀約,卡薩爾斯也斷然拒絕,因為他要留在逃亡出來的西班牙難民身邊,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義演籌募款項。
  面對生命最困頓的時期,卡薩爾斯的音樂依然和人民站在一起。一九四五年卡薩爾斯受邀到倫敦演出,並在廣播中演奏卡泰隆尼亞民歌「白鳥之歌」,此後卡薩爾斯的每一場音樂會都以它作為終曲,「白鳥之歌」也成了他的代表樂曲。
  一生奉獻給音樂和自由抗爭的卡薩爾斯,一九五八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而以他名義在一九五○年創辦的「卡薩爾斯音樂節」,更是歐洲每年的重要文化活動。本書以第一人稱講述,在淺顯易讀的語調中,我們跟著卡薩爾斯經歷了追求音樂的人生掙紮,看到他成名後堅毅守著公平和自由的原則,獲得同時代全世界著名人物的支持,以及面對獨權政治時一位音樂家的勇氣有多巨大。這段故事記載的不只是卡薩爾斯的一生,更是一段音樂和追求自由人道主義的偉大時代。

精彩书评

  這是一本非常莊嚴的書,它應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出版。
  ──吳丹 前聯合國祕書長
  
  讓人難以忘懷的閱讀經驗,卡薩爾斯的一生是黑暗時代的熾烈明燈。
  ──「紐約時報」
  
  一段跨越近一世紀的崇高故事,因不屈不撓的熱情而充滿活力,被他的奉獻和啟示而著迷。
  ──曼紐因 著名小提琴家

目录

推薦序 音樂界的大提琴代名詞──卡薩爾斯 張正傑
推薦序 卡薩爾斯的巴哈隨想 焦元溥
推薦序 一位充滿「愛」的藝術哲學家 楊忠衡
卡薩爾斯照片選輯
作者序
第一章 年邁與青春
第二章 耶穌誕生的故事
第三章 廣大的世界
第四章 馬德里
第五章 家鄉的土地
第六章 新時代的黎明
第七章 四海一家
第八章 風雨飄搖
第九章 音樂在巴塞隆納
第十章 聖薩爾瓦多
第十一章 勝利與悲劇
第十二章 流亡
第十三章 重回普拉德
第十四章 「馬槽」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音乐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的传记简介,聚焦于他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精神世界。 --- 《回响的生命:一位不朽大提琴家的艺术与灵魂》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帕布罗·卡萨尔斯的内心世界的传记。本书超越了传统的音乐履历叙述,旨在捕捉这位音乐巨匠生命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呼吸,以及他如何将深沉的人性融入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永恒旋律之中。 帕布罗·卡萨尔斯,一个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的音乐生涯横跨了一个动荡的世纪,从加泰罗尼亚的阳光海岸到巴黎的辉煌殿堂,再到他晚年对和平的执着追求。本书将带领读者重返那个时代,探寻一个音乐家如何能在艺术的巅峰与人生的低谷之间找到平衡,并最终将他的乐器化为对抗时代暴力的精神武器。 第一部:来自地中海的呼唤——早年与技艺的磨砺 卡萨尔斯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充满了加泰罗尼亚地区特有的光影与热忱。本书详细描绘了他如何在马略卡岛和巴塞罗那的街头巷尾,被大提琴的低沉嗓音所吸引。我们不仅会看到他初次接触乐器时的那份纯粹的热情,更会深入探讨他的早期导师们——那些塑造了他独特演奏风格的关键人物——是如何引导他超越技巧的藩篱,去触碰音乐的灵魂。 卡萨尔斯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对巴赫作品的早期探索,那种试图解构和重建古典经典的勇气,使他区别于同时代的演奏家。书中详尽分析了他早年在巴黎的艰难岁月,一个年轻的西班牙音乐家如何在高手如林的音乐圈中站稳脚跟,最终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演奏深度,赢得了欧洲音乐界的认可。 第二部:巴赫的秘密——重塑一个世纪的音乐语言 帕布罗·卡萨尔斯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诠释,被誉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他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地演奏了这些作品,而在于他如何通过这些作品,表达出超越时代的哲学思考。 本书将深入剖析卡萨尔斯是如何在三十岁时偶然重拾这些曲谱,并将其视为自己终生的精神伴侣。我们将探讨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练习和演奏这些组曲时,内心世界所经历的变化。这些曲子不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他与上帝、与自我对话的媒介。书中特别关注他演奏的细微差别——那些他自己创造的呼吸、停顿和弓法的力度变化——是如何将冰冷的五线谱转化为了热烈的人性表达。通过引用当时音乐评论家的犀利点评和他本人的日记片段,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卡萨尔斯是如何一步步将巴赫的音乐带入二十世纪,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三部:流亡与坚守——一个艺术家的政治良知 卡萨尔斯的音乐生涯,与二十世纪西班牙和欧洲的政治动荡紧密相连。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以及佛朗哥政权的建立,迫使这位世界级艺术家选择了流亡的生活。他放弃了在西班牙的舒适与荣誉,选择了自我放逐,这不仅仅是对政治暴力的抗议,更是他对自己艺术信仰的忠诚。 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他在普拉德斯(Prades)的隐居生活,以及他拒绝在西班牙进行任何公开演出的坚定立场。我们看到,流亡生活并未削弱他的音乐激情,反而将其淬炼得更加纯粹。他开始将自己的音乐会变成对和平与人道主义的呼唤。本章特别讲述了他在冷战阴影下,拒绝接受物质回报,坚持在世界各地以音乐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的感人故事。 第四部:音乐与人道——普拉德斯音乐节的诞生与遗产 卡萨尔斯晚年最伟大的贡献之一,莫过于在法国普拉德斯创办的音乐节。这个音乐节的建立,是他在战后欧洲废墟中播撒希望的象征。本书详细记录了音乐节从艰难起步到成为国际音乐盛事的历程。 这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活动的记录,更是卡萨尔斯“音乐即和平”理念的实践场所。通过音乐节,他召集了新一代的音乐家,教导他们不仅仅要追求演奏的完美,更要理解音乐背后承载的人类情感与社会责任。读者将看到,卡萨尔斯是如何用他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感召力,将来自不同国籍、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音乐家们团结在巴赫的音乐之下。他的慷慨与谦逊,使他成为了音乐界精神上的领袖。 终章:最后的咏叹调——超越时间的和弦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卡萨尔斯晚年的深刻思考与他留给世界的遗产。他对于“音乐”与“生活”界限的模糊处理,以及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切,构成了他晚年艺术的基调。 我们审视了他在八十高龄时依然坚持演奏的“最后的音乐会”,那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生命力的宣言。卡萨尔斯的一生是关于如何保持纯真、如何面对苦难、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来净化灵魂的范本。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帕布罗·卡萨尔斯——这位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演奏家,更是一位用生命奏响了人类尊严和不朽精神的和弦的哲人。他的故事,是献给所有在逆境中寻求美与真理的人们的一曲深沉而悠扬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沉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神秘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质感,仿佛握住了时光的碎片。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略带做旧的处理,它没有用任何花哨的现代图形,而是用一种近乎手绘的笔触勾勒出一种永恒的意境,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昏暗的音乐厅里,被聚光灯照亮的演奏家。拿到手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下了血本的,书脊的线装处理得极其平整,即便是第一次翻开,也不会有新书那种生硬的阻力感,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尊重。这本书的整体包装,就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打开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散发出的文化底蕴和对美的追求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陈列在书架上,随时都能带来心灵慰藉的物件。

评分

在阅读体验的细节上,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几乎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完美。我是一个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使用极其敏感的读者,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印刷错误就能彻底打断我的沉浸感。然而,在通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令人出戏的纰漏。无论是那些需要精确引用的日期、曲目名称,还是专业术语的翻译,都显得无比精准和可靠。这种对细节的苛求,恰恰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最高敬意,也反向印证了这本书所承载内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于一本涉及复杂艺术史和人物传记的作品而言,这种零失误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文本的信任度,让人能够完全放心地沉浸于这段传奇的人生旅程之中,无需担心被任何技术性的小瑕疵所干扰。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生平记录。它成功地将个体的生命轨迹与宏大的时代变迁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文化网。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思潮的梳理,以及对同行之间微妙的学术交流与碰撞的描绘,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创造力如何诞生”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艺术家的灵感视为某种神秘的馈赠,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环境压力、技术积累以及内在冲突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催化出伟大的作品。这种解析角度,让人对艺术创作的本质有了更立体、更脚踏实地的理解,它剥去了神圣化的外衣,展现了艺术背后那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人力”与“心力”。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行文结构上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与巧思。全书的章节划分,并非采用传统的流水账式叙事,而是更像是在构建一座音乐的迷宫。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精妙,像是乐章之间那短暂而必要的休止符,既给予了读者喘息的空间,又牢牢抓住了下一段故事的线索。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环境的烘托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比如在描述某段低沉的演奏时,文字会自然而然地沉入一种湿冷、寂静的室内氛围中,让你几乎能听到空气中漂浮的微尘声。而当情绪攀升到高潮时,笔锋会瞬间变得明亮而锐利,仿佛拉开了巨大的舞台帷幕,强光倾泻而下。这种对节奏感的把握,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富有张力的聆听体验,你不是在“读”故事,而是在“感受”情绪的起伏,这种叙事上的高级感,是很多传记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学者般的深邃与考据,又不失诗人般的情感充沛与画面感。我发现,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音乐理论或历史背景时,总是能找到一个绝佳的比喻,将深奥的内容转化为我们都能理解的感性认知。比如,他对某种和弦的描述,会援引到某处古老建筑的柱廊结构,这种跨界的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面对那些充满痛苦和挣扎的人生片段,作者的文字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而克制的优雅,它不会用煽情的词汇去刻意催泪,而是用精准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声的震撼。这种“以简驭繁,以静制动”的文风,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净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