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球千萬人讀過他與神的對話,因此找到理想人生。
這次,他將不只引領我們和神交流,
更要帶著我們,透過七個步驟,
與神、與他人,也與自己建立和諧喜悅的新關係。
我們以對話的方式開始和他人之間的互動。如果那對話進行順利,會形成一份友誼。而如果那友誼和諧進展,則能體驗到彼此交往融洽的一體感。神說,我們與神之間形成友誼的方式,也完全是這樣。
首先,會有對話,接著當我們學會如何「認識神」、「信任神」、「愛神」、「擁抱神」、「善用神」、「幫助神」、「感謝神」,就能夠更進一步創造與神的友誼。
事實上,我們可能已經無意識地使用著它們。但如果有意識地運用,也可以和所遇見的任何人成為朋友。
在書中,沃許和神的再次對話,一步步帶領我們了解與神為友的七個步驟,此後,我們將不再只是光的追尋者,也能是「荷光者」。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尼爾?唐納?沃許 Neale Donald Walsch
非營利組織「與神對話基金會」創始者,並建立「人道團隊」,致力催生一種展新的靈性形式。
一九九二年,在他人生最低潮期時,某天因寫了一封憤怒的信給神,沒想到這封信竟得到了回答,也因此產生了一本驚世之作――《與神對話》。此套書暢銷全球千萬冊,被譯成三十七國語文。從第一本書《與神對話》發行以來,他就展開全球的旅行,為世界各地帶來具啟發性又振奮人心的《與神對話》訊息。
作品包括:《與神對話 I》(Conversations with God, 1996)、《與神對話Ⅱ》(1997)、《與神對話Ⅲ》(1998)、《與神為友》(Friendship with God, 1999)、《與神對話問答錄》(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Conversations With God, 1999)、《創造豐足》(Neale Donald Walsch on Abundance & Right Livelihood, 1999)、《體驗全相》(Neale Donald Walsch on Holistic Living, 1999)、《分享關係》(Neale Donald Walsch on Relationships, 1999)、《荷光者》(Bringers of the Light, 2000)、《與神合一》(Communion With God, 2000)、《再創造自己》(Recreating Your Self, 2000)、《與神對話青春版》(Conversations With God for Teens, 2001)、《新啟示錄》(The New Revelations, 2002)、《明日之神》(Tomorrow's God, 2004)、《小靈魂與太陽》(The Little Soul And The Earth, 2005)、《生命的空白頁》(What God Wants, 2005)、《比神更快樂》(Happier than God, 2008)、《與改變對話》(When Everything Changes, Change Everything, 2009)等書。
個人網站:www.nealedonaldwalsch.com
■譯者簡介
Jimmy
一家在台灣已成立30年優質國際海空貨運企業的創辦人,因長年喜歡探索「更高版本的生活智慧」而將自己對「與神對話信息」的領悟,在日常生活中一一深入地檢視、體驗、應用和實踐的生活玩家。
目前主要工作是:繼續整理和翻譯整套「神親自解說的與神對話信息」,讓這套完整且精彩的「生命如何運作的更大真相」參考資料,能早日在華人世界裡成為尋求「人生最高智慧與真理」的必然選項之一。同時在倡導講求身心靈平衡發展的「全人生活」,以及與神對話所談的「生命教育」和「Being創造」。
他翻譯的作品有《與神談生死》、《與神對話之新啟示》、《重新定義神》和《走出靈性文盲》,並設立「與神對話 生活智慧」FB專頁、「與神對話 中文資料平台」全球官網、「了解與應用 必應(Being)創造」電子書等公益性資訊窗口。
相關資料可參考:www.CWGEssence.com或www.iGod.tw、www.WholeBeing.tw、「與神對話 生活智慧」Facebook專頁。
Email: lifesalesman@gmail.com 目录
前言
1、「對神的懼怕」是許多宗教所創造和助長出來的
2、從你們內心深處將我帶出,在你們的外在展現我
3、朋友是「不會覺得被打擾的」,其他則只是相識的人
4、把我當作你們的「朋友」,而非「父母」
5、去真正地認識你自己的靈魂,你將認識神
6、「不需要某個特定的結果」能解放潛意識
7 、除了你在靈魂層面設定外,我並沒給你議程
8、清楚認識「愛的三大終結者」
9、思考是最緩慢的創造方式
10、沒有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是出於意外
11、藉由神的三樣禮物達到三種生活方式
12、「超覺意識」是你們「真實生命存在」的狀態
13、「心」是你頭腦與靈魂之間的通道
14、「意識的成長」是你們所有一切中最偉大的成長
15、此時此刻,「愛」會怎麼做?
16、深入了解「神的五種態度」
17、了解「我們都是一體之智慧」的含義
18、「靈性」即那「肯定生命」的東西
19、「全人生活」的三個核心觀念
20、經驗即「被你感知、了解並記住」的一切
21、神以各個靈魂,住在你們的內心裡
尾聲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关于一本假设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任何与您提供的书名相关的信息,力求自然流畅,避免机械感: --- 《铸铁匠的秘密:十八世纪欧洲工业萌芽与民间智慧的交织》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冯·霍夫曼]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例如:古籍珍本出版社] 定价: RMB 128.00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580 页 --- 内容提要: 在宏伟的工业革命光环之下,我们往往忽略了驱动这场变革的真正力量——那些隐匿于小作坊、乡村炉火旁,以及矿井深处的民间技术与朴素智慧。 《铸铁匠的秘密:十八世纪欧洲工业萌芽与民间智慧的交织》并非一本传统的经济史或技术编年史。它是一部深入挖掘十八世纪欧洲社会肌理的“技术人类学”著作。本书作者历时二十载,深入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工匠日志、地方公会档案、以及尘封的贵族庄园财产清单,旨在揭示一个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遗忘的群体:那些掌握着关键金属加工、水力利用和早期化学知识的“无名匠人”。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现代工业的雏形,并非完全依赖于精英阶层的理论突破,而是在匠人阶层对经验的积累、对材料的直觉理解以及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对效率的苛求中,缓慢而坚韧地发芽、成长。 第一部分:炉火边的学徒制——技艺的传承与保密 本部分细致描绘了十八世纪欧洲手工业作坊的日常生态。作者考察了从波西米亚的玻璃吹制工坊到英国中西部地区的煤铁冶炼场,探讨了“口传心授”的学徒制度如何成为技术扩散的主要载体。 坩埚的哲学: 铁匠们对特定矿石、木炭配比以及温度控制的“感觉”——这种非量化的知识体系,如何通过数十年的实践内化,并成为抵御竞争对手模仿的最后壁垒。我们首次系统整理了数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秘制配方”,这些配方涉及早期的合金提纯和耐热材料的制作。 水力的驯服: 在电力尚未出现的时代,水轮机是工业动力的心脏。本书追踪了莱茵河畔和苏格兰高地的小型水磨坊,分析了地方工匠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出效率极高的齿轮传动系统,这些系统往往比同期官方学院派的设计更为灵活实用。 第二部分:边缘的创新——走出学院的科学 十八世纪是一个科学启蒙的时代,但许多关键的实用技术突破,并非诞生于巴黎或伦敦的沙龙中。 化学的泥土味: 染料制造、制革处理和早期肥料的研制,是民间化学应用的前沿阵地。本书重点分析了利用动植物残渣进行化学转化的具体工艺,例如通过鸟粪和骨灰提炼出有效硝酸盐的过程,揭示了这些看似原始的操作如何为后来的化学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数据。 工具的革命: 我们关注那些看似微小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具改进,如更精密的螺纹规、更耐磨的凿子钢材,以及早期精密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的民间变体)的演变。这些改进极大地提高了所有后续机械制造的精度基础。 第三部分:工匠的社会图景——从乡绅到城市市民 技术进步不仅是工具的更新,更是社会地位的变迁。《铸铁匠的秘密》将焦点投向了工匠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崛起。 公会的衰落与重塑: 随着市场对快速、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增加,传统的工匠公会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书详细记录了工匠们在维护传统技艺质量与适应资本家对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秘密结社或地方政治干预来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技术移民”: 战争、饥荒或宗教迫害,往往促成了关键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我们描绘了法国胡格诺派工匠在普鲁士的安家落户,以及意大利玻璃大师如何被奥地利宫廷不惜代价地招募,这些“技术移民”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 总结与展望: 《铸铁匠的秘密》以其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细腻的叙事风格,挑战了“自上而下”的进步史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飞跃,往往是精英思想与基层经验在历史的特定交汇点上,通过汗水、失败和反复试验共同浇灌而成的结果。这本书为研究社会史、技术史和劳动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对于任何对工业起源背后的“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场发人深省的发现之旅。 --- 本书特色: 配有大量珍贵图版: 首次公开了从私人收藏中搜集的十八世纪欧洲作坊的内部草图和工具实物照片。 数据可视化: 包含多张详尽的流程图和产量对比表,直观展示民间技术与早期工厂模式的效率差异。 地方案例研究: 以德国索林根的刀匠村、英格兰南威尔士的铁矿区等为例,构建了立体的技术生态模型。 推荐人群: 历史学爱好者、经济人类学研究者、工业考古学者、以及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