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弄視覺的消費心理學: 為什麼我看到了這個, 就忘了原先想買的那個?

操弄視覺的消費心理學: 為什麼我看到了這個, 就忘了原先想買的那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宇治智子 ウジ トモコ 著,張婷婷 译
图书标签:
  • 消费心理学
  • 视觉营销
  • 行为经济学
  • 购物心理
  • 营销策略
  • 决策偏差
  • 注意力机制
  • 产品陈列
  • 品牌营销
  • 消费者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9789865612085
商品编码:16078516
包装:平裝
开本:23X17CM
出版时间:2015-11-03
页数:2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任何職業的人,都需要「操弄視覺」的能力:
因為根據研究,人們獲得的資訊,有90.9%來自視覺;
懂得視覺操作背後的原理,就能掌握人的行為,
或者,你的行為不會被廠商所操弄。 

◎幾年前,臉書以18億美元併購只有12名員工的Instagram,
該公司研發的社交應用程式,可以把手機拍下的照片做各種修正,並發布到臉書。

◎附有各種貼圖功能的即時通訊軟體LINE,推出四年,
使用者突破四億人,徹底打敗msn即時通,但用戶花錢買各種貼圖,
不是因為省簡訊錢或電話費,因為「圖」更能傳達情緒。

◎根據全世界大簡報分享網站SlideShare的大數據資料顯示:
附照片的貼文,能提高39%粉絲交流、104%的回應數和84%的點擊率。

本書作者宇治智子是日本知名視覺行銷專家,
曾任職於三菱電機、日清食品、服部精工鐘錶等大企業,
擅長視覺與心理學操作,讓企業賣不動、不好賣的商品重新熱銷,
由她來告訴我們,為什麼看了這個,會讓你忘了本來想買的那個。

◎設計者是如何操弄的──控制視覺效果,就能改變消費心理:
?看膩的東西,怎麼讓眾人眼睛一亮?利用醒目原則:蘋果的白手機。
?好設計的視覺表現要完整?不,能否分解、多方運用才是關鍵。怎麼做?
?同樣的果汁,放在高級玻璃杯和打在果汁機裡,會讓消費者「看」到錯覺,
決定買或不買,或是掏出不同張鈔票跟你買。

◎低價是王道,但若能賣得貴一點,更好,如何憑價值感突圍而出?
?品牌價值越高,商品外觀資訊得越短。
?包裝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商品,否則再美也無用,想讓商品既受保護又有質感,
有哪三個要點?
?某些創新商品能幫你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所以敢賣貴。
例如家電品牌戴森的無葉風扇,便是用設計創造新價值,徹底遠離削價競爭。

◎視覺的本質是一種心理學,你得懂這些:
?如何安排視覺,誘使顧客發現你、離不開?你得安排、設計「偶然看到的好康」,
例如:推出限定款,或讓他們看見立即獎勵。
?商標常相左右,人就不知不覺認同;讓粉絲掏腰包,揹著、穿著廣告到處跑。
?讓商品簡單、直覺、一看就懂,只專攻某一種,就能攻下每一種,怎麼辦到?
?招募海報上放中年人照片,就不可能吸引到年輕女性。
此為心理學「鏡像神經元」的物以類聚法則。

◎任何工作一定會用到的視覺操作基本素養:
?在現在的商務世界,黑體字是王道;若非必要,應避免使用明體字,為什麼?
?簡報不是投影片,別用PowerPoint寫;用圖表說故事,畫面要簡單。
?別貪心,不是版面大就一定要放滿,實際上,塞太多反而什麼都看不到。
?網頁很有效,但紙本更重要,如何利用兩者的媒體連動,讓顧客主動找上你?
?現在誰都會用手機拍美照,一個人玩視覺操弄,但你可知道:
在某些店裡拍照特別美,其實是店家心機:靠粉絲替我宣傳美照,何必自己砸錢?
?構圖只有三個角度:斜角俯瞰、正面、正面微側;搞懂色階,你就懂得拍照。
   
無意識的視覺訊息,是強大的銷售武器。
精準操作,現在就開始。
喔,下次進了大賣場卻忘記本來想買什麼,你就笑笑吧。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宇治智子
日本知名視覺行銷專家、 UJI PUBLICITY設計公司藝術總監。
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學系畢業後,於廣告代理店及製作公司負責三菱電機、日清食品、服部精工鐘錶等大企業的創意行銷。1994年設立UJI PUBLICITY設計公司。
擅長視覺設計經營策略,利用視覺操作在人事錄用、促銷、品牌等方面達到飛躍性的效果提升。曾舉辦多場以非設計人員為導向的講座,並擔任鹿兒島設計學院「設計創意綜合講座」講師、「福島美味品牌計畫」藝術指導等,近更積力於地方品牌設計案件。
在台出版的著作有《好 LOGO 的設計眉角:學好識別設計的8堂課》、《原來設計是一種品味》、《會設計也要會行銷--視覺行銷的法則》。

UJI PUBLICITY官方網站:http://uji-publicity.com
宇治智子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omoko.uji

■譯者簡介

張婷婷
畢業於輔仁大學經濟系,從事金融業十餘年。因熱愛翻譯,2007年起接觸書籍翻譯。譯有《讀心溝通術:哈佛大學博士研究20年腦科學;掌握七技巧,立刻看穿各種人》、《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手做筆記超簡單》、《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等,現為專職譯者。

目录

推薦序一 「我是喜歡那個包裝才買的!」╱何清輝
推薦序二 以視覺操作設計思考,連結經營思維╱潘文俊

前言 任何職業的人,都需要「操弄視覺」的能力

第一部 設計者如何操弄視覺?

第1章 控制視覺效果,就能改變消費心理
01千萬別小「看」,將引發一連串錯覺與期待
02十二個員工的貼圖網站,值十八億美元
03發文不附圖,爆料也沒人讀
04看到圖,人為何不由自主起反應?
05看膩的東西,怎麼變得眾人眼睛一亮?
06外在明顯改變,為了做足暗示
07「一看就覺得……」,不必再看、三看
08好設計視覺要完整性?不,要能分解
09充分掌握訊息,接著胡思亂想

第2章 如何操弄視覺,憑價值感突圍而出?
01視覺不能只針對美感,先設計調查
02品牌價值越高,商品外觀資訊越短
03低價是王道,但你得能賣貴一點
04包裝得保護產品,否則再美也無用
05商品要有質感,操作三要點
06利基不在視覺外觀,在核心價值
07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所以敢賣貴

第3章 操弄視覺,本質是一種心理學
01視覺操作之前,先確定心理定位
02堅持出一種個性,也就建立了品牌
03配上圖案,讓消費者第一個找到你
04商標常相左右,人就不知不覺認同

第4章 如何安排視覺,誘使顧客發現、離不開
01顧客不會自己發現商品,你得安排
02設計一齣「偶然看到的好康」
03粉絲掏腰包,揹著、穿著廣告到處跑
04給顧客看見獎勵,於是離不開你

第5章 提高顧客滿意度的快方法
01設計一場超乎期待的視覺體驗
02只專攻某一種,就能攻下每一種
03簡單、直覺,一看就懂

第6章 用視覺設計來突顯獨特,四要點
01再小的地方都做商標,顧客愛死你
02衰老公司設計新標誌,企業就增值
03別強調你也有,要突顯你獨有
04全球化的意思是很普通,要在地化

第7章 領導者利用視覺操作,轉變人心
01當你展示了A,就不可能吸引到B
02讓階級視覺化,以刺激企圖心
03展示工作環境的美好一面,人才就來
04這種「設計」,是心理學而非美學
05想法必須被看見,不吭聲就沒沒無聞
06展現怎樣的外在,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07眷戀過去或砍掉重練,一看就知道
08好構想不能突然冒出來,要找人參與

第二部 任何工作一定會用到的視覺操作基本素養

第8章 視覺設計之前要先知道……
01確認版型,以免白做工花大錢
02網頁很有效,但紙本更重要
03操作網頁要注意視覺彈性
04從手機介面發想視覺操作形式

第9章 培養配色品味
01何時該白底、何時該繽紛?
02色彩管理,不只是企業識別體系

第10章 用手機拍出美照:一個人的視覺操弄
01拍食物的要點:別在日光燈下
02拍出多種風格:善用內建程式調色彩
03店家的心機:粉絲替我宣傳美照
04掌握構圖三要素,手機拍出專業味

第11章 這樣寫報告,光看封面就給A+
01現在的商務世界,黑體字是王道
02一看就覺得簡潔有力的報告,長這樣
03報告用字要素雅,嚴禁視覺特效

第12章 簡報這樣操弄視覺,大家眼睛一亮
01簡報不是投影片,別用PowerPoint寫
02用圖表說故事,畫面要簡單

附錄 「設計不能這樣做」——操弄視覺的七關鍵

關鍵1:別貪心,版面多大就塞多少……看不到的
關鍵2:不要挑戰消費者耐心,說明文字必須「可讀」
關鍵3:再怎麼沒想法都禁止抄襲——不讓你抄,但可以用偷的
關鍵4:別妄想什麼都想免費取得,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關鍵5:千篇一律的東西沒人要看,你得日新又新
關鍵6:設計不能沒有服務對象,想想你的產品究竟賣給誰?
關鍵7:找出設計的明確目的,下手快狠準

結語 無意識的視覺訊息,是強大的銷售武器
好的,请看以下这本不包含您的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书名:《隐秘的契约:符号、感知与日常生活的重塑》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的作者名,或使用一个符合主题的笔名] 内容简介: 我们的日常经验并非如同我们所感知的那么简单直接。从清晨闹钟响起的那一刻,到深夜合上前阅读的最后一页,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潜藏在由无数符号、结构和无形的力量所编织的复杂网络之中。《隐秘的契约:符号、感知与日常生活的重塑》,并非一本关于营销技巧或消费行为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类认知边界与社会构建的哲学探索。它旨在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契约”——那些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秘密达成的、却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协议。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一种持续协商和不断被重塑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深受语言学的结构、视觉符号学的运作,以及文化人类学中“仪式”和“禁忌”的影响。我们如何“看见”世界,往往比我们“实际看到”什么更为重要。 第一部分:认知的拓扑学——空间、时间与心智的地图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感官输入如何被大脑“格式化”,从而形成我们可操作的现实模型。我们将审视不同文化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差异,例如线性和循环时间观对社会组织和个人决策的深远影响。我们不会讨论具体的产品或广告,而是聚焦于“空间性”的本质:为什么特定的建筑布局能引发归属感或疏离感?我们探讨了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的经典理论,解析人类在面对无序与有序时,本能地寻求意义和边界的机制。 我们深入探讨了感知的“填补效应”。当信息不完整时,心智如何依赖预设的模式进行推断?这不是关于“诱导购买”,而是关于认知经济学——大脑如何为了节省能量而选择最便捷的解释路径。例如,分析经典的格式塔原理(Gestalt Principles)如何指导我们对复杂信息的快速归类,以及这种归类如何固化我们对“范畴”的理解,使我们习惯于将事物归入既定的框架,而非探究其内在的细微差别。 第二部分:符号的炼金术——语言、叙事与意义的流动 本书的第二篇章,将我们带入符号学的核心领域,但视角完全转向意义的生成与流变,而非其商业应用。我们考察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社会互动中的动态表现。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是行动的指令,是权力关系的具象化。 我们分析了叙事的结构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一个社会如何记住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流叙事的“修辞策略”——如何选择强调哪些冲突点、如何弱化哪些矛盾面。这里的探讨集中于神话学和人类学中的原型叙事,例如“英雄之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体,以及这些叙事如何潜移默化地设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期望”。 此外,我们审视了“沉默的语言”——那些未被言说的规则和手势。身体姿态、眼神接触的持续时间、物理距离的拿捏,这些构成了“隐秘的对话”。这些非语言的符号构建了一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无形契约,一旦打破,便可能导致社会性的排斥,与商业操纵无关,而是关乎基本的社会秩序。 第三部分:物质的在场与缺席——物化、遗忘与身份的投射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物质世界视为精神世界的延伸,考察“物”如何承载和固化身份。我们探讨了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关于身体与世界的交织论述,理解我们如何通过触碰、使用和占有物体来界定“自我”的边界。 本书详细分析了“遗忘”作为一种主动的、具有社会功能的行为。遗忘并非单纯的信息丢失,而是一种社会选择性的过滤机制,用以维护现有的权力结构或群体认同。我们考察了纪念碑、纪念馆的设计如何通过精心策划的“缺席”来强调特定的“在场”,引导公众对历史事件进行特定的情感投入。 最后,我们讨论了“物化”(Reification)的深层含义:当社会关系被视为物体的属性时,我们如何被这些“物”所定义?这不是指商品化,而是指抽象概念(如“公平”、“传统”)被赋予了坚实的、不可更改的物质形态,从而阻碍了社会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审视了艺术品在博物馆环境中的“光环效应”,讨论艺术品本身的内容之外,其陈列的仪式感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其价值的认知,这是一种对“神圣化”过程的剖析,而非商业价值的评估。 总结 《隐秘的契约》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现象,去辨识那些塑造我们思想、感知和行动的底层结构。它提供了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审视我们与世界之间那些约定俗成、却又常常被我们所遗忘的契约。这本书是对我们如何构建意义的深刻反思,鼓励读者从更深层次的符号、结构和历史背景中,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现实。它要求我们不仅要问“我看到了什么”,更要追问“我被允许或被引导去如何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市场营销理论的书,但读下来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感官哲学与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力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深入到一个我们每天都在行走却从未真正理解的“视觉迷宫”。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目标漂移”现象,即当我们被太多优秀甚至完美呈现的选项包围时,反而会因为决策疲劳而放弃最初的目标,转而选择最容易“获得”的那个,无论它是否符合初衷。这种心理学上的微妙转移,在实体零售和线上界面中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本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思考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审视自己那些被“不经意”间完成的购买行为,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心理活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信息过载时代”下人类注意力稀缺性的深刻洞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真正稀缺的资源已经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聚焦能力。作者精准地指出了,那些成功的商业展示,本质上就是一场关于“注意力争夺战”的博弈。它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商家如何利用我们大脑的捷径——那些快速、直观但容易出错的判断机制——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例如,对“稀缺性”的视觉强调是如何瞬间提高我们的购买欲望,即使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个商品。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品牌故事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探讨了当一个产品不再仅仅是功能性存在,而是承载了一种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时,消费者是如何心甘情愿地为其支付溢价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向工程”的思维工具,让我们能主动去解构那些试图构建我们欲望的外部力量。

评分

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晦涩的认知科学变得平易近人且充满趣味性。它没有停留在“为什么会发生”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被设计成发生”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视觉元素都产生了警觉性,从货架的高度、灯光的色温,到字体的大小和留白的空间,都仿佛在对我“说话”。这种觉醒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它不仅仅是关于消费,更是关于我们如何接收和处理外部世界信息的底层逻辑。作者对于光线、纹理和动态展示在吸引眼球方面的作用的论述尤为精彩,那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的分析框架。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环境免疫力”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剂良方。读完它,你不会完全停止消费,但你肯定会变成一个更明智、更少被表象所迷惑的观察者和决策者。

评分

这本新书的问世,真是给了我们这些热衷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一个绝佳的视角。我一直对那些潜藏在日常消费行为背后的微妙心理机制充满好奇,这本书似乎正好触及了那个痛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深入到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那些“啊哈!”瞬间。比如,为什么当我走进一家精心布置的商店,原本明确的目标会像雾一样散去,转而被那些精美的陈列所吸引,最终买了一堆原本不在计划内的东西?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读心术”,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些品牌商和设计师们如何不动声色地操纵我们的视觉感知,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我特别喜欢它对色彩心理学和空间布局的分析,那种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商业策略的过程,读起来简直像在解谜,令人大呼过瘾。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拿到了一个滤镜,能看清周围世界运作的底层代码。这对于任何需要与公众打交道、或者仅仅是想更清醒地进行自我消费管理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只是教你怎么“被骗”,更是教你如何“看穿”,从而夺回主导权。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立刻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了魔术师手法的小孩,看世界的方式彻底变了。以前那些光怪陆离的广告和橱窗设计,现在在我眼中都成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但这并不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批判,而是一种近乎迷恋的拆解过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且极具画面感,常常能用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把一个复杂的认知偏差解释得清清楚楚。我特别欣赏那种从宏观的社会消费趋势切入,再聚焦到个体神经反应的叙事结构。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看”,更是“被引导去看”,以及“选择性遗忘”的过程。每一次拿起手机准备在电商平台剁手时,我脑海里都会闪过书中的某些论点,比如那个关于“锚定效应”如何被无限下拉的列表巧妙地利用的章节。这种即时的应用感,是很多学术著作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我已经开始向身边所有热衷于“极简生活”的朋友推荐,因为要实现真正的极简,首先得学会抵御这些无处不在的视觉诱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