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列夫·舍斯托夫著田全金译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尼采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存在主义
  • 文学
  • 思想史
  • 宗教
  • 心理学
  • 文化
  • 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025
商品编码:1618477646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俄)列夫·舍斯托夫 著;田全金 译 著作 定  价:39.8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01日 页  数:25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7534025 列夫·舍斯托夫及其悲剧哲学(译者序)

前言悲剧的哲学

一.信念转变与价值重估
二.人性,天才的重负
三.与“人道精神”决裂
四.苦役,悲剧,自由的渴望
五.从希望的哲学到绝望的哲学
六.是让世界毁灭,还是我不喝茶?
七.“理智和良心”与“心理学”
八.正常面具下的“无耻”
九.该怎样死才合乎道德?
十.清澈的水与先验判断
十一.残酷的天才
十二.重估理想主义
十三.“死屋”式的欺骗
十四.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
十五.在善与恶的彼岸
十六自由主义,地上的真理与地下的真理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舍斯托夫或许是这个世纪*具可读性的哲学随笔作家之一,他总能用平衡的句法,建构出一种逻辑的辩论,以一种嘲讽的语气吸引读者。
《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以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书中论述了尼采与陀氏思想转变和“重估一切价值”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陀思妥耶夫斯基谈论着自己信念的转变,尼采则说要重估一切价值。实质上,两种说法只是用不同的言辞说出同一个过程。”而重估价值的结果跌入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泥潭,由希望之城转入绝望之城,由日常性转入悲剧性。
(俄)列夫·舍斯托夫 著;田全金 译 著作 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俄国白银时代*很好的思想家之一,亦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著有《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和尼采学说中的善》(1899)、《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903)、《无根基颂》(1905)、《钥匙的统治》(1915)、《在约伯的天平上》(1929)、《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哲学》(1936)、《雅典与耶路撒冷》(1938)等重要著作。舍斯托夫提出了双重视野、悲剧哲学等重要思想,对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田全金,山东省苍山县(今兰陵县)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著有《启蒙革命战争——中俄文学交往的三个镜像》(等     译者序:列夫·舍斯托夫及其悲剧哲学


    摘要:舍斯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转变和尼采的价值重估。舍斯托夫使用“悲剧哲学”这个“反常的词组”作为副标题,意在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的反常性,并为其反常性辩护。舍斯托夫批判了俄国乃至西方流行的美与崇高等理想主义的、日常性的观念,探讨了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根源。在舍斯托夫的语境中,悲剧哲学也就是绝望的哲学,但未对悲剧哲学的概念作出系统阐述。
    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是白银时代俄国哲学家,著有《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和尼采学说中的善》(1899)、《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1903)、《无根基颂》(1905)、《钥匙的统治》(1915)、《等
《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深渊与灵魂的裂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度探索两位文学与哲学巨匠——弗里德里希·尼采与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交汇与张力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两位思想家的生平轶事或生硬地并置其哲学观点,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辩证的视角,试图揭示他们在各自独特的人生境遇、创作实践以及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中所呈现出的惊人共鸣与尖锐对立。 作者从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美学、宗教批判及道德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出发,旨在勾勒出两位伟大灵魂在面对现代性危机、信仰崩塌、以及个体存在的荒诞感时,所发出的思想呐喊。尼采以其“上帝已死”的宣告、超人哲学、权力意志以及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性批判,振聋发聩;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通过其笔下那些挣扎于善恶、信仰与怀疑、自由与罪责之间的灵魂,以其独有的心理深度和对苦难的洞察,触及了人类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两位思想家的概念化解读,而是力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挖掘出那些未曾言说却弥足珍贵的思想“裂痕”与“深渊”。例如,尼采对基督道德的批判,其背后是否潜藏着对受难者“软弱”的某种复杂情绪,又是否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受难者精神力量的赞美形成某种张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大审判官”的拷问,那关于自由意志与幸福的深刻辩论,又如何在尼采的“永恒轮回”以及对“自由”的重新定义中找到新的回响? 本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主题的探讨: 一、 道德的根源与解构:超越善恶的边界 尼采毫不留情地解构了基督教道德的虚伪性,他认为这种道德是“奴隶的道德”,是对生命活力与权力意志的压抑。他提出的“超越善恶”的观念,是对人类道德范式的根本性挑战。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以其小说中的人物,如拉科尔尼科夫、伊万·卡拉马佐夫,深刻揭示了在脱离了上帝的律法之后,个人如何面临道德的真空,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感、惩罚与救赎的复杂心理。 本书将深入分析: 奴隶的道德与主人的道德: 尼采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如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在道德沦丧与道德困境中的挣扎相呼应?例如,《罪与罚》中的拉科尔尼科夫,他试图以“超人”的姿态跨越道德界限,这种冲动与尼采的权力意志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罪与惩罚的心理维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恶感和内心审判的描绘,其心理深度和哲学意涵,如何挑战了尼采对“惩罚”作为一种工具的工具性解读? “超越善恶”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尼采提出的“超越善恶”是否必然导向生命的解放,还是可能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警示的,导致人性的崩塌与混乱?本书将辩证地审视这两种可能性。 二、 信仰的危机与超人的召唤:从上帝之死到永恒轮回 “上帝已死”是尼采哲学中最具标志性的命题,它预示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道德体系的崩塌,同时也为新的价值创造者——超人——的出现敞开了空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通过其作品,尤其是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信仰的危机进行了更为尖锐和人性化的呈现,他关注的是个体在信仰缺失时的灵魂痛苦与对意义的渴求。 本书将探讨: “上帝已死”的哲学含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应: 尼采的宣告是关于西方文明的诊断,还是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解放?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在信仰危机中的挣扎,如伊万·卡拉马佐夫对上帝存在的怀疑,以及阿廖沙对信仰的坚持,构成了怎样的思想对话? 超人的理想与人性的局限: 尼采的超人理想,是否是对人类在现代性困境中寻求超越的一种回答?这种理想如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充满矛盾、脆弱而又伟大的普通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将分析超人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在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描绘的赤裸裸的人性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永恒轮回与生命肯定: 尼采的永恒轮回是一种对生命的终极肯定,是对个体承受一切苦难并再次选择的考验。这是否能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在苦难中寻求救赎的灵魂提供另一种解读的视角? 三、 自由、责任与存在的荒诞:个体命运的深层拷问 在两位思想家看来,人类的自由并非是轻松愉快的,而是伴随着沉重的责任与对自身存在的深刻拷问。尼采强调个体通过权力意志来创造自身价值,实现自由;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通过“地下室人”等形象,揭示了自由选择所带来的痛苦、虚无感以及对责任的逃避。 本书将剖析: 自由的代价与责任的重负: 尼采如何理解自由的创造性,以及这种创造性如何要求个体承担其自身命运的全部责任?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如伊万·卡拉马佐夫所言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将被允许”的逻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责任的困惑,又存在怎样的关联? 存在的荒诞感与意义的追寻: 尼采如何看待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与渺小,以及个体如何在荒诞中寻找生命意义?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如“地下室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自我贬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焦虑,是否触及了同一片“荒诞”的领域? “爱”作为超越的力量: 尽管两位思想家关注的重点不同,但“爱”在他们的思想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尼采的“爱命运”(Amor Fati)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爱”的各种阐释(如索尼亚对拉科尔尼科夫的爱,阿廖沙对人类的爱),是否是超越存在荒诞、实现个体价值的某种可能性? 四、 艺术、美学与精神的升华:在痛苦中寻找救赎 艺术对于尼采而言,是生命力的表现,是肯定生命、抵抗虚无的有力武器。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将文学创作本身视为一种精神的探索,他通过小说塑造的人物,将人类灵魂的挣扎与救赎过程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哲学与精神意义。 本书将考察: 悲剧的意义与生命力的肯定: 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的赞美,如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在巨大痛苦中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相呼应? 文学作为哲学实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如何超越了纯粹的叙事,成为一种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哲学反思?这种“文学哲学”的特质,又如何在尼采对哲学史的批判与重塑中找到其独特的价值? 美的形式与精神的本质: 在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视野中,美的形式如何承载并反映出人类精神的深度与复杂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深渊与灵魂的裂痕》并非要为读者提供简单的答案或现成的思想体系,而是旨在引导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智识与灵魂的冒险。通过对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辨析与对话,本书期望能够: 1. 揭示现代性精神困境的根源: 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深刻地洞察到了现代人在信仰危机、价值失落、个体孤独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他们的思想,读者将更能理解当下人类所处的精神境况。 2. 激发个体自我反思与价值重塑: 尼采的挑战性思想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洞察,都能够促使读者审视自身的道德观、信仰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激发个体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重塑。 3. 丰富对文学与哲学的理解: 本书力求展示文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共同探索人类存在本质时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4. 提供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视角: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辩证比较,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不盲从的态度来面对复杂的思想世界,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书适合所有对哲学、文学、心理学以及人类精神探索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对两位思想家的献礼,更是对每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努力寻找意义、承受生命之重、并渴望理解自身存在价值的灵魂的一次深刻邀约。在这里,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潜入思想的深渊,感受灵魂的裂痕,并最终在这些深邃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声与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拓荒感”。它不是陪伴你散步的花园,而是需要你披荆斩棘才能抵达的群山之巅。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着作者是如何在一个看似充满矛盾和荒谬的哲学体系中,找到内在的统一性和必然性。这种整合能力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梳理了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更是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存在困境的全新框架。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微妙但深刻的偏移,对那些社会热点、道德争论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审慎和复杂。它成功地在你心中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会让你变得愤世嫉俗,反而会让你以更深刻、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复杂性。这是一部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思考习惯的著作,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厚重的作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它并非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一气呵成的读物。初次翻开时,我被那种近乎于偏执的思辨深度所震撼,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现代人内心最深处的矛盾与虚无,将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道德困境和生存哲学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攀登,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精神投入去消化那些逻辑严密却又极具挑战性的论证。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试图捕捉那些在字里行间快速流窜的、关于“意义”与“价值重估”的火花。这种阅读体验是痛苦的,因为它迫使你正视自身的局限性与时代的荒谬感,但同时,也正是这种痛苦,带来了一种罕见的清醒。它不是提供答案的指南,而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你在精神的荒原上重新审视自己站立的土地。这种对存在本质的叩问,远超出了寻常的哲学普及读物所能企及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螺旋上升的迷宫,每一次的循环都将主题推向一个新的深度。作者仿佛对读者的耐心有着极高的期望,他不断地抛出新的概念和视角,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来。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和梳理刚刚读到的那段论证,以确保自己没有被那些复杂、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观念所误导。这种强迫性的内化过程,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它教会的不是“相信什么”,而是“如何思考”。那种对既有价值体系的彻底颠覆与重建的冲动,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近乎于“启蒙”的力量。它让你意识到,许多你深信不疑的观念,不过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需要被持续地质疑和审视。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翻阅那些被反复提及的经典文本,去追溯作者引用的那些思想源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展开,而是通过一种近乎于意识流的方式,将两位巨匠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种高度的交织与对话。那种对人类精神疆域的探索,那种对权力意志和自由意志之间永恒张力的描绘,都让我感到一种极度的震撼。我常常在脑海中构建出两位思想家在某个寂静的书房里激烈辩论的画面,他们的声音穿越了时空,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回响。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宏大议题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泥潭,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于诗意的、充满张力的语言风格。这使得阅读过程虽然烧脑,却也充满了美学的享受,仿佛在阅读一篇结构精妙的交响乐谱,每个乐章的起承转合都暗藏着深刻的哲理暗示,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但一旦跨过那最初的几道坎,里面的景观便会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的刻画,那种将个体置于宇宙洪荒背景下的卑微感与无可替代的能动性之间的微妙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关怀与悲悯。每当我感到生活似乎被日常琐事磨平棱角时,重读其中的某些段落,总能重新激活我内心深处对于“成为你自己”的原始渴望。这种书的作用,不在于提供现成的安慰,而在于激发你内在的斗争精神,去直面那些必须独自面对的终极问题。它像一面高悬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灵魂的褶皱与光芒,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没有绝对真理的世界上,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和行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