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冰鑒(典藏全譯本)
定價:22.00元
作者:(清)曾國藩
齣版社:中國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146009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 .. 中國識人**書。《冰鑒》原文僅2269字,本書對每篇加以詳細的注釋、翻譯,並對其中的精華部分給以詳盡的解析,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奇書。此版本是市麵上現在*好的一個版本,非常適閤收藏。
內容提要
《冰鑒》是曾國藩對自己相人識人的總結,是曾氏一生的智慧結晶,共分七篇,即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須眉、聲音、氣色等。
《冰鑒》原文僅2269字,本書對每篇加以詳細的注釋、翻譯,並對其中的精華部分給以詳盡的解析,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奇書。
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中甄彆人的優劣,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大難題。《冰鑒》對於現代人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智慧的經典,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性和啓迪性。
目錄
篇 神骨
一 神骨總論
二 神之清濁
三 心神閤一
四 骨有九起
第二篇 剛柔
一 剛柔總論
二 五行識人
三 論內剛柔
第三篇 容貌
一 容貌總論
二 姿容貴整
三 貌有四彆
四 五官識人
第四篇 情態
一 情態總論
二 情之恒態
三 情之時態
第五篇 須眉
一 須眉總論
二 眉相之辨
三 須相之辨
第六篇 聲音
一 聲音總論
二 辨聲之法
三 辨音之法
第七篇 氣色
一 氣色總論
二 氣色分類
三 文人之色
四 色忌青白
附錄
曾國藩相人術補遺
曾國藩論纔德
曾國藩論纔用
曾國藩《應詔陳言疏》
作者介紹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潛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揚坪(現屬湖南省婁底請市縣荷葉鎮天子坪)人。中國近代政治傢、軍事傢、理學傢、文學傢,清朝“中興名臣,之一,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傳世作品以《曾國藩傢書》、《冰鑒》影響*。
文摘
序言
這部《冰鑒》的典藏全譯本,實在是一部令人驚艷的文本。我通常對這種“全譯本”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往往在追求完整性的過程中丟失瞭原文的韻味和精髓,譯者如同一個笨拙的搬運工,隻把磚塊堆砌起來,卻無法再現建築的美感。然而,這本書的譯者顯然是深諳此道的行傢。他們不僅在字麵上忠實地還原瞭古籍的脈絡,更在字裏行間注入瞭一種與原作者精神相通的理解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有種錯覺,仿佛不是在閱讀一個翻譯的作品,而是在直接聆聽那位古人的低語。特彆是那些描述自然景象或錶達復雜哲學思想的段落,譯文的流暢度和意境的深遠,都遠超齣瞭我預期的標準。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現代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的隔閡,真正感受到文本所蘊含的厚重曆史感與思想的穿透力。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這部經典卻又受限於原文語言的讀者來說,這本譯本無疑是首選。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最先吸引我的是它裝幀的質感。作為“典藏”版本,它在外形上就展現齣一種不容置疑的儀式感。紙張的厚度適中,沒有廉價書籍的輕薄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符閤其文化重量。裝幀設計上摒棄瞭時下流行的浮誇和花哨,采用瞭更為內斂、典雅的風格,書脊的字體和燙金工藝處理得極為精細,透露齣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美。這種對物理載體的重視,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在數字化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一本實體書能夠如此用心對待細節,實屬難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和世代相傳的物件。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那種對知識的尊重,以及齣版方對於“典藏”二字的莊嚴承諾,讓人在接觸文本內容之前,便已心生敬意。
評分與我以往閱讀的同類古籍譯本相比,這部《冰鑒》(典藏全譯本)最顯著的優點在於其注釋體係的完善和精煉。很多曆史文獻的閱讀障礙恰恰在於繁復且常常是碎片化的注釋,它們往往打斷瞭主要的閱讀流程,讓人疲於奔命於腳注與正文之間。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卻顯得高明許多:關鍵的、影響理解的背景知識或典故,被巧妙地融入到譯者導讀或篇首的背景介紹中,保證瞭正文的閱讀連貫性;而那些真正需要即時查閱的生僻字詞或典故,注釋則簡明扼要,直擊要害,絕無冗餘。這種“恰到好處”的注解哲學,使得讀者可以沉浸在文本的宏大敘事中,需要幫助時,幫助也及時齣現,毫不拖遝。這顯示齣編纂者對讀者體驗的深刻洞察,真正做到瞭“為讀者服務”,而不是將學術的繁瑣強加於閱讀者身上。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初讀時可能會讓人略感吃力,因為它不像現代小說那樣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或即時的情感刺激。它更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大河,信息和哲理是以一種滲透的方式緩緩注入讀者的意識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甚至需要反復咀嚼一些句子,纔能捕捉到其中蘊含的多重含義。這種“慢閱讀”的體驗,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成瞭一種極具反思價值的奢侈。它強迫你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論斷的邏輯鏈條,審視自己對相關概念的固有認知。這種閱讀過程中的阻力,非但沒有造成閱讀的挫敗感,反而成瞭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對抗性訓練”,讓思想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這部書的某個章節中,那部分內容似乎聚焦於古代的某種技藝或社會運作的精妙環節。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細微之處的觀察入微。他描繪的每一個步驟、每一種工具的使用,都帶著一種近乎苛刻的精確性,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個領域最頂尖的實踐者。這種寫實主義的筆觸,完全顛覆瞭我對古人生活方式的刻闆印象——原以為的粗獷和隨意,在這本書裏被一種高度的專業化和係統性所取代。譯文在處理這些技術性名詞時,也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沒有使用生硬的現代術語來破壞閱讀的連貫性,而是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既保證瞭信息的準確性,又維持瞭文本的古樸氣息。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文本的張力得到瞭極大的釋放,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