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是斯密的倫理學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訂齣版過六次。全書共有七捲,主要闡釋瞭道德情感的本質和道德評價的性質。 在該書中,斯密還繼承瞭以《沉思錄》為代錶作的斯多葛學派的道德哲學思想,把“內心平靜”而不是“物質享樂”看作人生幸福的重要標誌,將人性中利他和利己這兩種本性有機地結閤在一起,為之後齣版的《國富論》奠定瞭道德哲學的基礎。《道德情操論》相比《國富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為深遠,它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大的社會目的起到瞭*為基本的作用,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道德情操論》共分七部分,修訂過六次,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 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産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 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瞭介紹 和評價,進而揭示齣入類社會賴以維係、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 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相比《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為深遠, 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大的社會目的起到瞭*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於 轉型期的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於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深層次 地瞭解人性和人的情感,*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義。
亞當·斯密,18世紀英國**的經濟學傢和倫理學傢。 1723年齣生於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剋卡迪(Kirkcaldy)。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傢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 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 at Oxford)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 1750-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這一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齣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時認為《國富論》己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飾此書,1776年3月此書齣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瞭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1778-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和阿姨在愛丁堡定居,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1784年斯密齣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任命儀式,因亞當·斯密之母於1785年5月去世所以遲未上任。1787年他纔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於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
譯者序
告讀者
**篇 論行為的閤宜性
**章 論閤宜感
**節 同情感
第二節 論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節 論通過他人的情感與我們的是否相閤來評論他人的情感閤宜與否的方式
第四節 續前節
第五節 論可親與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論各種感情閤宜的程度
引言
**節 論源自身體的感情
第二節 論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嚮或習性的感情
第三節 論不和樂的感情
第四節 論和樂的感情
第五節 論自愛的感情
第三章 論處境的順逆對人類評論行為閤宜與否的影響
**節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感通常比對快樂的同情感*為強烈,但悲傷的同情感通常遠遠不如主要當事人自然感覺到的悲傷那般強烈
第二節 論雄心壯誌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彆
第三節 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傾嚮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
第二篇 論功勞與過失,即論奬賞與懲罰的對象
**章 論功過感
引言
**節 凡是看起來當受感激的對象,似乎都該受奬賞;同樣的,凡是看起來當受怨恨的對象,似乎都該受懲罰
第二節 論當受感激與怨恨的對象
第三節 如果施惠者的行為未獲贊許,則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會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動機未受譴責,則受害者的怨恨便不會有人同情
第四節 前幾節的要點重述
第五節 功過感的分析
第二章 論正義與仁慈
**節 這兩種美德的比較
第二節 論正義感、自責感,並論功勞感
第三節 論自然女神賦予心靈這種構造的效用
第三章 論運氣如何影響人類對於行為功過的感覺
引言
**節 論運氣所以有這種影響的原因
第二節 論運氣的這種影響的程度
第三節 論這種感覺齣軌的**原因
第三篇 論我們品評自己情感與行為的基礎,並論義務感
**節 論自許與自責的原理
第二節 論喜歡受到贊美及喜歡值得贊美;並論害怕受到譴責及害怕應受譴責
第三節 論良心的影響與**
第四節 論自欺的性質,並論概括性規則的起源與應用
第五節 論概括性道德規則的影響與**,以及這些規則應當被視為神的法律
第六節 在哪些情況下,義務感應當是我們**的行為原則,以及在哪些情況下,它應當獲得其他動機的贊許
第四篇 論效用對贊許感的影響
**節 論閤用的外錶賦予所有工藝品的美,並論這種美的廣泛影響
第二節 論閤用的外錶賦予人的性格與行為的美,並論這種美在何等程度內可以被視為贊許該性格或行為的一個根本要素
第五篇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贊許與譴責等情感的影響
**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美醜概念的影響
第二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第六篇 論好品格
引言
**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麵,或論審慎
第二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他人幸福的那一麵
引言
**節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個人托付給我們照顧
第二節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社會團體托付給我們幫助
第三節 論博愛
第三章 論剋己
結論
第七篇 論道德哲學體係
**章 論道德情感的理論應該探討的問題
第二章 論各種說明美德之性質的學說
引言
**節 論主張美德以閤宜為本的學說
第二節 論主張美德以審慎為本的學說
第三節 論主張美德以慈善為本的學說
第四節 論善惡不分的學說
第三章 論各種關於贊許之原理的學說
引言
**節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於自愛的學說
第二節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於理性的學說
第三節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於感覺的學說
第四章 論不同的作者處理道德實務規則的方式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和論證邏輯,給我的感覺是無比嚴謹,但又不失閱讀的流暢性。它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反而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娓娓道來,用大量的實例來支撐其宏大的理論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美德”(virtues)時所采取的“適度原則”(doctrine of the mean)的影子,盡管並非直接引用,但那種在極端和不足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智慧,貫穿始終。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德行往往存在於一種恰到好處的張力之中,過猶不及。例如,在討論勇氣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歌頌魯莽,而是將其置於恐懼和魯莽的兩個極端之間進行權衡。這種平衡的藝術,滲透到瞭社會交往的方方麵麵,從個人品格的塑造到商業活動的規範,無不體現齣對中庸之道的尊重。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被重新校準瞭一遍,不再輕易被兩極化的觀點所裹挾,而是學會在復雜的情境中尋找那個微妙的、最符閤人性和社會穩定的“中間點”。
評分說實話,初讀時我對其對商業倫理和經濟活動的論述略感意外,原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道德說教之作,結果卻發現它對早期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社會經濟圖景有著驚人的預見性。作者巧妙地將個體的道德情操與宏觀的社會財富積纍聯係起來,提齣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觀點:那些看似齣於私利的商業行為,在經過“看不見的手”的調和之後,反而能為整個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福祉。這種將個人“利己”動機升華為社會“利他”結果的論證方式,邏輯推演得極其巧妙且令人信服。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市場經濟的全新視角,去除瞭許多後世空談傢對於商業的偏見與汙名化。理解瞭這一點,我們纔能真正明白,一個健康運轉的社會,其道德基礎與經濟活力是相互依存、互相成就的。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能力,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倫理學範疇,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是古典的,但其內在的思辨節奏感卻非常現代,充滿瞭辯證的張力。讀起來就像是在跟隨一位大師進行一場漫長而深入的對話,他不斷地提齣問題、設定情景、然後引導你一步步得齣結論。特彆是對“自滿”(complacency)和“虛榮”(vanity)的批判,措辭嚴厲卻又精準無比。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視為不可饒恕的罪惡,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心智在社會評價體係中尋求確定性的必然産物,是人性弱點的自然流露。這種不帶審判色彩的、客觀描述人性的做法,反而更有力量去促使讀者進行自我反思和修正。它教會我們,真正的道德修養,是持續不斷地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虛妄進行和解與超越的過程。這本書需要的不是快速的翻閱,而是耐心的品讀和反復的咀嚼,纔能真正領悟到其思想的厚度和廣度。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特彆是對於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簡直是一本絕佳的指南。我記得讀到關於同情心(sympathy)的論述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深入剖析瞭我們如何通過想象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來形成道德判斷。這種機製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精妙的互動過程,涉及到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書中對“公正的旁觀者”(impartial spectator)的探討尤其深刻,它揭示瞭我們在進行道德審視時,內心深處對公平和普遍性的追求。這種追求超越瞭單純的個人私利,指嚮瞭一種社會性的和諧共處之道。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現實生活中我們引以為傲的許多“美德”,究竟有多少是源於這種內在的、對他人感受的敏感性,又有多少是後天社會規範的産物。那種細膩的心理描寫,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心理學傢,將人心的微妙波動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洞察力之深邃。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的社會觀察史。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對人類尊嚴的珍視。作者的筆觸中流露齣的,是對普通勞動者、對社會結構中被邊緣化群體的深切同情。他探討的道德,並非高高在上的精英哲學,而是植根於日常人際交往的土壤之中。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體麵感”(propriety)的強調,這不僅僅是指外在的禮儀,更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尊重和對他人的閤理期待。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受到尊重,自己的地位在社會結構中得到應有的肯定,他的道德行為纔最有可能趨於高尚。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道德構建邏輯,與許多自上而下的律法規範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社會穩定,不是靠高壓的管製,而是靠每個個體都能感受到自己被社會所接納和重視的那份微妙的“體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