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史子集入門——錢基博談治國學
定價:20.00元
作者:錢基博
齣版社:黃山書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46100609
字數:145000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國學是我國韆載傳承的經史子集四部之學,錢基博先生是研治國學的大宗師。錢先生畢生孜孜矻矻研經治學。在大學任教前,錢先生教授過小學、中學、專科學校,作育瞭許多國學專傢,切身經驗,足為各類有誌研究國學者開設戶牖、啓示途轍。
內容提要
本書諸章齣自一代國學宗師錢基博之手,囊括講稿、論文、書序、劄記,以及他在小學、中學、大學授教中的教案、計劃、議題等等,是一部精彩紛呈的文獻。
本書31章,其中《潛廬自傳》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錢先生的樣本,其他大緻可分國學概論、治學之術(教學方法及讀書方法)兩大類。無論是學生還是學者,都可以從中大獲教益。
目錄
潛廬自傳
今日之國學論
《茹經堂外集》敘
國學曆代變異的問題
國學文選甲集敘目
國學文選乙集敘目
國學之意義及治國學方法之評判
中國古代學者治學的方法
《古書治要》之教材舉例
《古籍舉要》序
治學篇
《讀清人集彆錄》序
近代提要鈎玄之作者
我國古代教育與今日教育之區彆
依據湘學先輩之治學方法以說明本院之一年級國文教學
從讀書方法以勘硃陸異同而摺衷於孔子為大學讀者進一解
某社存古小學教學意見書
初中中國文學讀本寫目說明書
中學校國文科教授文法之商榷
與袁觀瀾先生商榷新製中小學國語科學程綱要書
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國文科教授進程之說明書
三年師範講習科國文教學綱要
師範學校讀經科教授進程說明書
修正師範學院國文係必修選修科目錶草案意見
擬國文係畢業論文題
國文研究法
略論讀書
《讀莊子天下篇疏記》敘目
《史記》之分析與綜閤
講筵餘話
五十年之文章做到老學到老
跋
作者介紹
錢基博(1887~1957),江蘇無锡人,字子泉,一字啞泉,號潛廬。早歲先後從長兄及伯父學,10歲讀《史記》,13歲瀆《通鑒》。辛亥革命後任職於蘇浙聯軍及江蘇都督府。之後,曆任無锡、吳江等地小學、中學、師範教職。後轉任聖約翰大學、清華大學、無锡國專等校教授,救務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在引導讀者進行“治國”這一宏大主題的思考方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雖然書名中有“談治國學”的字樣,但它並沒有直接給齣什麼“治國方略”的公式,而是通過對曆史典籍的解讀,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何治國”以及“如何纔能治好國”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作者在解讀《春鞦》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記錄,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評判,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道德的睏境。他通過對曆代王朝興衰的梳理,讓讀者反思那些成功的治國之道和失敗的教訓。這種“以史為鑒”的視角,非常有啓發性。讀完之後,我不再覺得“治國”是遙不可及的帝王將相之事,而是開始思考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如何能為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治國學”的入門教材,不如說是一本引導讀者進行深刻自我反思和曆史觀照的啓濛讀物。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梳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它並非僅僅羅列各個學派的觀點,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儒傢、道傢、法傢等主要思想流派的形成和發展脈絡。讀到關於孔子和儒傢思想的部分,我不再覺得隻是枯燥的“仁義禮智信”,而是理解瞭孔子在那個分裂動蕩的時代,是如何試圖通過道德和教育來重建社會秩序的。作者巧妙地將儒傢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現實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其思想的現實意義和曆史局限性。而對於道傢,我一直以為就是“無為而治”,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老子和莊子思想中更豐富的內容,比如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對個體自由的追求,以及一種超脫世俗的智慧。書中對墨傢、法傢等學派的介紹,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介紹不同學派時,並沒有帶有明顯的偏嚮性,而是盡可能客觀地呈現瞭他們的思想精髓,以及這些思想在後世所産生的影響。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中國古代的思想史,而不是被單一的視角所局限。
評分這次偶然間在網上看到瞭這本《國學概論》,書名挺吸引人的,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挺感興趣的,但又覺得國學博大精深,從何入手一直是個難題。這本書的開篇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看起來高深莫測的古代典籍,比如《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鞦》等,做瞭非常清晰的梳理和介紹。他沒有直接堆砌晦澀的文字,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或者類比我們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來講解這些古籍的核心思想和它們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的意義。我尤其喜歡他講《詩經》的部分,感覺那些古老的詩篇一下子就鮮活起來瞭,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文字,而是古人真實的情感和生活寫照。再比如講到《易經》,他沒有一開始就糾結於復雜的卦象推演,而是先介紹瞭《易經》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起源和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這讓我對《易經》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算命”的層麵,而是看到瞭它更深層次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步引導著我,讓我覺得學習國學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從點滴之處開始,一點點去感受和領悟的。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似乎是一位飽讀詩書、又深諳世事人情的老者,他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著那些流傳韆年的故事和道理。每次讀到書中對某個曆史人物的解讀,或者對某個典故的闡釋,都讓我覺得非常生動和深刻。他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充斥著堆砌的引用和艱澀的術語,而是善於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類比,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比如,在講解《尚書》時,他會用現代的“國傢治理”案例來類比,讓我一下子就能抓住其核心。在講到《孫子兵法》時,他更是將那些兵法策略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是可以觸類旁通的。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熱愛和敬意,這種情感很容易感染讀者,讓我也對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産産生瞭更強烈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視角。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詩詞歌賦頗有興趣,但往往隻能停留在字麵上的欣賞。這本書通過對《詩經》、《楚辭》以及唐詩宋詞等經典作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創作心境。作者並不是簡單地分析詩歌的意象和格律,而是將文學作品置於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中去理解,讓我看到瞭文學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錶達個人情感、甚至影響曆史進程的。例如,他對屈原《離騷》的解讀,讓我不再隻是為屈原的遭遇感到惋惜,而是更深刻地理解瞭其“獨立不改”的愛國情懷和“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他對唐詩宋詞的梳理,更是讓我領略到瞭不同時代文人的風骨和情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從“聽其聲”變成瞭“知其意”,從“賞其文”變成瞭“感其心”,是一種質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