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史话②:老北京庙会
定价:16.00元
作者:赵兴华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8-01
ISBN:9787507411188
字数:166000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您将在本书中看到异彩纷呈的老北京凋会风俗。大钟寺庙会、白云观“会神仙”,都城隍庙市、财神庙借元宝、前门关帝庙、黄寺“打鬼”、什刹海荷花市场、妙峰山庙会……从中您可以领略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体会老北京的文化品味。
内容提要
老北京的庙会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相当丰富。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记述明清以来老北京的庙会传统习俗、宗教观念。上篇讲述庙会的起源、种类、历史;中篇分别叙述各大庙会的风俗人情、商贸、娱乐、戏曲杂耍、风味小吃等习俗;下篇是收集整理的历代文人学者记述有关庙会的诗文集。作者通过上、中、下三篇,以大量的手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全景式地向读者介绍老北京庙会。
目录
上篇 老北京庙会总论
庙会的起源
庙会的种类
旧京庙会的历史
附:《燕京岁时记》所见庙会
中篇 老北京庙会纵谈
京城寺庙知多少
大钟寺庙会
白云观“会神仙”
西庙护国寺
护国寺街上的集市
东庙隆福寺
踏遍灯光不归去——灯市口
都城隍庙市
江南城隍庙与北城隍庙
漫谈庙会上耍中幡
东岳庙七十六司
东岳庙香会与善会
花市京花甲天下
旧京城南的庙会
白塔寺庙会
钓鱼台与庙会
万寿寺庙会
高梁桥畔娘娘庙
前门关帝庙
财神庙“借元宝”
京都二闸狮子会
报国寺庙会
东坝娘娘庙里“狮子扫殿”
琉璃厂文化街和厂甸
厂甸文化庙会
厂甸庙会上的特色品
天桥与庙会
天桥的杂耍馆子
土地庙庙会
丰台花乡与花市
看丹庙会与花会
黄寺“打鬼”
黑寺的庙会
雍和宫“打鬼”
遍布京城的“鬼市”
什刹海荷花市场
京城药王庙庙会
曹老公观庙会
善果寺庙会
北京的五顶娘娘庙
中顶庙及庙会
西顶庙的庙会
大南顶与小南顶庙会
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的香客与香会
妙峰山进香老北道的茶棚
丫髻山庙会
戒台寺的庙会
城中看花人不绝
京南良乡城隍庙会
京西千军台庄户村的幡会
老北京民间花会
老北京的民间节日
下篇 有关老北京庙会的资料及诗词辑录
有关老北京庙会的资料
有关老北京庙会的诗词
后记
主要参考、引证书目
作者介绍
赵兴华,1937年生,北京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高级工程师,原任林业部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北京园林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1200余篇作品、近百篇论文。1992年经全国农林科普作家学术会议评审,被
文摘
序言
《北京史话②:老北京庙会》——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身就是个历史爱好者,尤其对老北京的城市记忆有着莫名的情结。我还没打开这本书,但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那些古老庙会的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回过去,亲眼目睹那些曾经辉煌的庙会盛况。书里会不会详尽地介绍各种庙会上的传统表演艺术?像是京剧、相声、杂技,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庙会上的具体呈现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对那些精巧的手工艺品的描绘,比如剪纸、泥人、风筝等等,它们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没有现代娱乐的年代,庙会是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和娱乐场所的?它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功能?书中会不会描绘出当时人们参与庙会的具体情景,比如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是那些家长里短?我想,这本书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幅鲜活的、立体的老北京生活画卷,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久违的市井烟火气和浓浓的人情味。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老北京的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了解这些历史悠久的活动,显得尤为珍贵。《北京史话②:老北京庙会》这本书,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很好奇,早期的庙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又有什么区别?书里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庙会的演变过程?那些曾经在庙会上表演的杂耍艺人,他们的技艺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还有那些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大师们,他们的巧手是如何变幻出令人惊叹的作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将庙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一一呈现。我想看到那些关于庙会习俗的深入解读,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和宗教信仰?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祭祀仪式,是否也得到了详尽的记录?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渴望通过它,去探寻那段繁华而充满生机的老北京岁月,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耀的文化光辉。
评分拿到《北京史话②:老北京庙会》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场景。尽管我尚未开始阅读,但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想象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庙会特色?比如,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又或是,不同节日,例如春节、端午、中秋,庙会的形式和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我尤其好奇那些已经消失的庙会,它们是否会在这本书中得以重现?书中会不会介绍那些曾经的庙会“老字号”,那些承载了北京人记忆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它们的故事和传承又是怎样的?我渴望书中能有详实的考据,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庙会的历史脉络,解释那些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含义。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民俗的鲜活感巧妙融合,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对老北京的庙会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定能勾起许多老北京人尘封的记忆,也能让像我一样的新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多一份理解与热爱。
评分怀揣着对老北京那段时光的无限好奇,我翻开了这本《北京史话②:老北京庙会》。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无数的想象。我总觉得,庙会不仅仅是简单的集市,它承载了老北京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想象着,在那锣鼓喧天的日子里,人们如何穿梭于琳琅满目的摊位间,讨价还价,寻觅着心仪的物件。那些沿街叫卖的小贩,他们的吆喝声是否还回荡在历史的长廊中?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小吃,糖葫芦的酸甜,爆肚的鲜香,炸糕的酥脆,是不是都能在书页中品味到?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庙会的热闹场景,那些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细节,那些淳朴可爱的老北京人。我相信,通过对庙会的细致描摹,一定能让我们窥见老北京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感受到他们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情味的书,一本关于“生活”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以怎样的笔触,将那些渐行渐远的庙会景象,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我对《北京史话②:老北京庙会》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老北京庙会的“前世今生”。它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庙会的演变,从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如何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盛大节日?我特别好奇那些关于庙会“规矩”的故事,比如在过去,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又是被禁止的?书中会不会穿插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那些在庙会上发生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片段?我渴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庙会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庆典,更是承载了他们情感寄托、社会交往以及精神慰藉的重要场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老北京庙会图景,让我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隐藏在热闹喧嚣背后的深厚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