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ISBN 978-7-5086-8063-7
书名 主书名 叶思芬说金瓶梅:世道与人心(套装全3辑)
作者 叶思芬
版印次 1-1
定价 148.00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上架分类 文学 文学评论
版权范围 中国大陆
装订方式 平装
开本 32开(147*210)
页码 1140
内容简介
红楼梦》读蒋勋,《金瓶梅》读叶思芬。
《金瓶梅》对世情的揭露,对人性的描绘,比它的色情描写更具冲击力与持久性。
在解读者叶思芬的眼中,这不是一部人们惯常认为的“淫书”“禁书”,而是一部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写日常生活的书,写的是柴米夫妻的衣食住行、爱恨情愁、贪嗔痴慢、生离死别。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运河沿岸一个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莲如何挣扎谋求一个更好地未来;看到西门庆在官场、商场乃至欢场的应对进退;看到那个时代的经纪人、妓女与尼姑的生活日常,以及这样的日常中,人的可笑、人的可怕,还有人的可悯;看到数千年来从未改变过的世道与人心。
作者简介
叶思芬,台湾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现任教于台湾科技大学,讲授《红楼梦》、艺术赏析、饮食文学等课程。著有《千载余情》《台湾美术全集14——陈植棋》。近十年于敏隆讲堂先后开讲《成住坏空看<红楼梦>》、张爱玲、历代短篇小说、故宫书画精华及《世道人心话金瓶》等课程。
热点
"1 题材吸引人,为读者感兴趣但并不了解的内容。
2 内容讲解以世道人心为主题,与当代生活贴近,共同点与共鸣点多。
3 同名有声书在喜马拉雅广受欢迎,已有部分读者基础。
4 内容为录音整理,讲述方式流畅自然,不必对照原文,可独立成书。"
读者对象 "文艺青年、城市白领、学生群体
家庭主妇
金瓶梅好奇者、爱好者、研究者
"
目录 "自序:行到水穷处 I
第yi辑
第yi章/ 天下第yi奇书
一部世情书 2
嬉笑怒骂看人生 5
无关乎道德、宗教 7
开中国文学自然写实的先河 9
《金瓶梅》的“奇”在于“不奇” 12
《金瓶梅》的作者、创作年代和版本 17
词话本与崇祯本的区别 26
第二章/《金瓶梅》的人物、时间和背景
你我所熟悉的人生 44
整理《金瓶梅》的文人之谜 46
《金瓶梅》的人物和创作时间 48
一个令人窒息而又风气大开的时代 52
市民写实,士人写心 58
享受主义大行其道 59
《金瓶梅》大事年表 63
第三章/ 奸夫淫妇谋害亲夫
武松:狭隘的英雄主义 75
潘金莲:这个世界不曾给她一点光 80
西门庆、潘金莲“一见钟情” 87
王婆的欲擒故纵 92
西门庆实施“挨光计” 101
被毒死的“亲夫” 104
崇祯本绣像说奸夫淫妇 106
第四章/ 西门庆借色聚财孟玉楼
“高人”孟玉楼 118
孟玉楼和潘金莲的对比 120
城市商人阶级妇人的自主性 123
女强人薛嫂 127
西门庆、孟玉楼相亲 133
孟玉楼风光出嫁 139
潘金莲的双重焦虑 144
潘金莲孤军深嫁西门府 150
第五章/ 李瓶儿一波三折的情戏
三个女人的算计与考量 157
西门庆和李瓶儿快乐的调情 159
李瓶儿五求西门庆 165
误嫁蒋竹山 169
潘金莲的考量:拥有知情权 173
吴月娘的考量:帮丈夫聚财 174
西门庆终娶李瓶儿 176
妻妾众人各怀心事 180
金瓶物语之金簪 185
金瓶物语之墙 187
第六章/《清明上河图》再现晚明风物
第七章/ 春梅初露头角
性聪慧、善应对的春梅 242
潘金莲与春梅的“革命”情感 245
春梅的自我意识凸显 255
第八章/ 两个金莲生死斗
自然主义的标本 260
复杂多样的宋惠莲 265
不要忘了自己是谁 267
宋惠莲先犯众怒,再惹潘金莲 270
无声胜有声的金莲初斗 275
性明敏、善机变的宋惠莲 279
潘金莲的反击:借刀杀人 283
偷情不是“罪”,害人伤天理 293
金瓶物语之秋千、烧猪头 297
第九章/ 金、瓶、梅同唱一台戏
潘金莲焦虑加倍 304
金瓶物语之鞋:女人如鞋 310
金瓶物语之床:女人的私密空间 320
宿命式的预言 321
不要小看小人物——秋菊 330
一部炎凉书 332
第十章/ 帮闲与妓女
帮闲与妓女:zui实际的人性 340
不可或缺的角色:应伯爵 342
西门庆十兄弟 345
机要秘书应伯爵 352
《扬州瘦马》:贩卖女子的产业链 357
言情小说和春宫画的盛行 364
妓女扮演公关角色 366
妓女解决了中国古代的爱情荒 368
妓女*领时尚潮流 369
妓院的富贵风流 373
高消费的烟花之地 379
绣像里的妓院 383
妓女的生存之道 389
妓院的底层——私娼 394
妓女与帮闲的共生共存 398
第二辑
第yi章/ 道是平常也动人
第二章/ 韩道国夫妇登场
第三章/ 西门府的元宵节
第四章/ 借色求财的韩、王夫妇
第五章/ 一步步走向没有光的所在
第六章/ 西门庆在商场与官场
第七章/ 吴月娘的心事
第八章/ 僧尼道之名利场
第九章/ 从因到果的转折
第十章/ 官哥儿之死
第十一章/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第十二章/ 李瓶儿之死谁关心?
第十三章/ 李瓶儿的热闹丧礼
第三辑
第yi章/《金瓶梅》的寻常与不寻常
第二章/ 妓女、帮闲、尼姑、清客
第三章/ 西门庆的zui后一场荒唐戏
第四章/ 晚明官场现形记
第五章/ 潘金莲再斗吴月娘
第六章/ 西门庆zui后的满心欢喜
第七章/ 西门庆的贪欲与死亡
第八章/ 西门府的众叛亲离
第九章/ 潘金莲的末路
第十章/ 春梅:《金瓶梅》的一抹亮色
第十一章/ 两个女人迥然不同的命运
第十二章/ 沉重苍劲的结局
"
CIP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叶思芬说金瓶梅 : 世道与人心 / 叶思芬著.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2017.10
ISBN 978-7-5086-8063-7
Ⅰ. ①叶… Ⅱ. ①叶… Ⅲ. ①《金瓶梅》-小说研究 Ⅳ. ①I207.41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19184号"
中信 2017.9.9
老实说,我最初是冲着“蒋勋”这两个字来的,毕竟听过他讲《红楼梦》的讲座,那种温柔而富有洞察力的声音总让人感到宁静。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复述蒋勋的观点,而是将《红楼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道人心”的框架下去审视。作者的笔锋很锋利,却不带戾气。他能精准地捕捉到林黛玉那种近乎偏执的敏感,不是简单归咎于她的身世,而是结合当时的礼教环境,去理解那种才情被压抑后的必然爆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大观园”这个空间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园林,更像是一个短暂的、理想化的精神庇护所。一旦有人试图将外界的污浊带入其中,这个理想国就开始崩塌。作者通过对比《红楼梦》和《金瓶梅》中对“家”的不同描写,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秩序”和“情义”的复杂诉求。阅读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下去,发现人性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粗浅的认知,那些悲剧,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人心”错误叠加起来的必然结果。
评分整部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充实和回味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金瓶梅》和《红楼梦》,证明了这两部巨著在探讨人性层面的共通性。作者的观点是,无论是市井的“淫”还是贵族的“情”,都是“人心”这座巨大迷宫的不同出口。他没有试图去“净化”或“神化”这些作品,而是坚持一种批判性的同情。 这种“同情”的视角,让读者在面对那些丑陋和不堪时,也能保持一份清醒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道德审判。这种平衡感在解读经典时至关重要,也正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它更像是一本“如何理解我们自己”的指南,通过剖析古人的“世道人心”,让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的社会结构和我们自己内心的倾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心境被沉淀了一层,更加踏实。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风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时而清醒得如同寒冬里的溪水,时而又带着看透世事的沧桑感,让人读起来很“上瘾”。它没有太多晦涩的术语,即便是讨论复杂的社会学或心理学概念,也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来阐述。我发现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强,比如对一个眼神、一句未尽之言的分析,往往能立刻点亮整个段落的意义。 尤其是在论及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困境时,那种共情是极为深刻的。作者没有将她们仅仅视为“受害者”,而是挖掘了她们在有限空间内如何运用智慧、甚至算计去争取一丝生存的尊严。这种对“生存智慧”的肯定,让我对旧时的女性形象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你会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入到那个特定的时空中,与那些鲜活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命运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可真够长的,一下子就点出了“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大部头,再加上“世道与人心”这么个宏大主题,让人不禁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番解读。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不是在做硬邦邦的学术分析,更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聊聊那些在古典名著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情世故。他没有一味地去批判《金瓶梅》的那些“香艳”之处,反而将其视为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乃至我们当下的社会百态。 比如谈到西门庆这个角色,很多评论都把他简单地定性为贪婪和淫荡的符号,但这位作者却深入挖掘了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他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是如何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的性格,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复杂得多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反面教材。这种解读的细腻之处,在于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你去观察,去感受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挣扎与选择。读起来,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藏着如此深刻的社会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由几个引人入胜的章节串联起来的文化漫谈。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欲望”这一主题的探讨。它很勇敢地撕开了传统审美对“情欲”的遮羞布,无论是《金瓶梅》里潘金莲对权力的渴望,还是《红楼梦》里宝玉对自由的向往,其内核都指向了对个体生命的真实承认。作者并没有美化欲望,但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尝试去理解欲望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的宿命。 阅读过程中,我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思考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选择。这种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打破阅读的边界,将千年前的故事与眼前的困境产生共振。比如书中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的论述,让我对现在社会中那种盲目追求物质富足的心态有了更深的警惕。它提醒我们,世道再变,人心的底色——那份对真、善、美的本能追逐,才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最终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