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
ISBN 978-7-5086-8063-7
書名 主書名 葉思芬說金瓶梅:世道與人心(套裝全3輯)
作者 葉思芬
版印次 1-1
定價 148.00
齣版日期 2017年10月
上架分類 文學 文學評論
版權範圍 中國大陸
裝訂方式 平裝
開本 32開(147*210)
頁碼 1140
內容簡介
紅樓夢》讀蔣勛,《金瓶梅》讀葉思芬。
《金瓶梅》對世情的揭露,對人性的描繪,比它的色情描寫更具衝擊力與持久性。
在解讀者葉思芬的眼中,這不是一部人們慣常認為的“淫書”“禁書”,而是一部從普通人的視角齣發,描寫日常生活的書,寫的是柴米夫妻的衣食住行、愛恨情愁、貪嗔癡慢、生離死彆。
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明朝中後期運河沿岸一個有錢人傢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蓮如何掙紮謀求一個更好地未來;看到西門慶在官場、商場乃至歡場的應對進退;看到那個時代的經紀人、妓女與尼姑的生活日常,以及這樣的日常中,人的可笑、人的可怕,還有人的可憫;看到數韆年來從未改變過的世道與人心。
作者簡介
葉思芬,颱灣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現任教於颱灣科技大學,講授《紅樓夢》、藝術賞析、飲食文學等課程。著有《韆載餘情》《颱灣美術全集14——陳植棋》。近十年於敏隆講堂先後開講《成住壞空看<紅樓夢>》、張愛玲、曆代短篇小說、故宮書畫精華及《世道人心話金瓶》等課程。
熱點
"1 題材吸引人,為讀者感興趣但並不瞭解的內容。
2 內容講解以世道人心為主題,與當代生活貼近,共同點與共鳴點多。
3 同名有聲書在喜馬拉雅廣受歡迎,已有部分讀者基礎。
4 內容為錄音整理,講述方式流暢自然,不必對照原文,可獨立成書。"
讀者對象 "文藝青年、城市白領、學生群體
傢庭主婦
金瓶梅好奇者、愛好者、研究者
"
目錄 "自序:行到水窮處 I
第yi輯
第yi章/ 天下第yi奇書
一部世情書 2
嬉笑怒罵看人生 5
無關乎道德、宗教 7
開中國文學自然寫實的先河 9
《金瓶梅》的“奇”在於“不奇” 12
《金瓶梅》的作者、創作年代和版本 17
詞話本與崇禎本的區彆 26
第二章/《金瓶梅》的人物、時間和背景
你我所熟悉的人生 44
整理《金瓶梅》的文人之謎 46
《金瓶梅》的人物和創作時間 48
一個令人窒息而又風氣大開的時代 52
市民寫實,士人寫心 58
享受主義大行其道 59
《金瓶梅》大事年錶 63
第三章/ 奸夫淫婦謀害親夫
武鬆:狹隘的英雄主義 75
潘金蓮:這個世界不曾給她一點光 80
西門慶、潘金蓮“一見鍾情” 87
王婆的欲擒故縱 92
西門慶實施“挨光計” 101
被毒死的“親夫” 104
崇禎本綉像說奸夫淫婦 106
第四章/ 西門慶藉色聚財孟玉樓
“高人”孟玉樓 118
孟玉樓和潘金蓮的對比 120
城市商人階級婦人的自主性 123
女強人薛嫂 127
西門慶、孟玉樓相親 133
孟玉樓風光齣嫁 139
潘金蓮的雙重焦慮 144
潘金蓮孤軍深嫁西門府 150
第五章/ 李瓶兒一波三摺的情戲
三個女人的算計與考量 157
西門慶和李瓶兒快樂的調情 159
李瓶兒五求西門慶 165
誤嫁蔣竹山 169
潘金蓮的考量:擁有知情權 173
吳月娘的考量:幫丈夫聚財 174
西門慶終娶李瓶兒 176
妻妾眾人各懷心事 180
金瓶物語之金簪 185
金瓶物語之牆 187
第六章/《清明上河圖》再現晚明風物
第七章/ 春梅初露頭角
性聰慧、善應對的春梅 242
潘金蓮與春梅的“革命”情感 245
春梅的自我意識凸顯 255
第八章/ 兩個金蓮生死鬥
自然主義的標本 260
復雜多樣的宋惠蓮 265
不要忘瞭自己是誰 267
宋惠蓮先犯眾怒,再惹潘金蓮 270
無聲勝有聲的金蓮初鬥 275
性明敏、善機變的宋惠蓮 279
潘金蓮的反擊:藉刀殺人 283
偷情不是“罪”,害人傷天理 293
金瓶物語之鞦韆、燒豬頭 297
第九章/ 金、瓶、梅同唱一颱戲
潘金蓮焦慮加倍 304
金瓶物語之鞋:女人如鞋 310
金瓶物語之床:女人的私密空間 320
宿命式的預言 321
不要小看小人物——鞦菊 330
一部炎涼書 332
第十章/ 幫閑與妓女
幫閑與妓女:zui實際的人性 340
不可或缺的角色:應伯爵 342
西門慶十兄弟 345
機要秘書應伯爵 352
《揚州瘦馬》:販賣女子的産業鏈 357
言情小說和春宮畫的盛行 364
妓女扮演公關角色 366
妓女解決瞭中國古代的愛情荒 368
妓女*領時尚潮流 369
妓院的富貴風流 373
高消費的煙花之地 379
綉像裏的妓院 383
妓女的生存之道 389
妓院的底層——私娼 394
妓女與幫閑的共生共存 398
第二輯
第yi章/ 道是平常也動人
第二章/ 韓道國夫婦登場
第三章/ 西門府的元宵節
第四章/ 藉色求財的韓、王夫婦
第五章/ 一步步走嚮沒有光的所在
第六章/ 西門慶在商場與官場
第七章/ 吳月娘的心事
第八章/ 僧尼道之名利場
第九章/ 從因到果的轉摺
第十章/ 官哥兒之死
第十一章/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第十二章/ 李瓶兒之死誰關心?
第十三章/ 李瓶兒的熱鬧喪禮
第三輯
第yi章/《金瓶梅》的尋常與不尋常
第二章/ 妓女、幫閑、尼姑、清客
第三章/ 西門慶的zui後一場荒唐戲
第四章/ 晚明官場現形記
第五章/ 潘金蓮再鬥吳月娘
第六章/ 西門慶zui後的滿心歡喜
第七章/ 西門慶的貪欲與死亡
第八章/ 西門府的眾叛親離
第九章/ 潘金蓮的末路
第十章/ 春梅:《金瓶梅》的一抹亮色
第十一章/ 兩個女人迥然不同的命運
第十二章/ 沉重蒼勁的結局
"
CIP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葉思芬說金瓶梅 : 世道與人心 / 葉思芬著. -- 北京 : 中信齣版社, 2017.10
ISBN 978-7-5086-8063-7
Ⅰ. ①葉… Ⅱ. ①葉… Ⅲ. ①《金瓶梅》-小說研究 Ⅳ. ①I207.419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219184號"
中信 2017.9.9
老實說,我最初是衝著“蔣勛”這兩個字來的,畢竟聽過他講《紅樓夢》的講座,那種溫柔而富有洞察力的聲音總讓人感到寜靜。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復述蔣勛的觀點,而是將《紅樓夢》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道人心”的框架下去審視。作者的筆鋒很鋒利,卻不帶戾氣。他能精準地捕捉到林黛玉那種近乎偏執的敏感,不是簡單歸咎於她的身世,而是結閤當時的禮教環境,去理解那種纔情被壓抑後的必然爆發。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大觀園”這個空間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上的園林,更像是一個短暫的、理想化的精神庇護所。一旦有人試圖將外界的汙濁帶入其中,這個理想國就開始崩塌。作者通過對比《紅樓夢》和《金瓶梅》中對“傢”的不同描寫,揭示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秩序”和“情義”的復雜訴求。閱讀過程就像剝洋蔥,一層層下去,發現人性的復雜性遠超我們粗淺的認知,那些悲劇,從來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人心”錯誤疊加起來的必然結果。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可真夠長的,一下子就點齣瞭“金瓶梅”和“紅樓夢”這兩部大部頭,再加上“世道與人心”這麼個宏大主題,讓人不禁好奇這究竟是怎樣一番解讀。我剛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吸引住瞭。作者似乎不是在做硬邦邦的學術分析,更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聊聊那些在古典名著裏摸爬滾打瞭幾十年的人情世故。他沒有一味地去批判《金瓶梅》的那些“香艷”之處,反而將其視為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乃至我們當下的社會百態。 比如談到西門慶這個角色,很多評論都把他簡單地定性為貪婪和淫蕩的符號,但這位作者卻深入挖掘瞭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邏輯。他分析瞭當時社會的權力結構和經濟基礎是如何塑造瞭這樣一個人物的性格,讓讀者看到瞭一個復雜得多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道德上的反麵教材。這種解讀的細膩之處,在於它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是引導你去觀察,去感受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掙紮與選擇。讀起來,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那些看似荒誕的情節背後,藏著如此深刻的社會肌理。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文風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時而清醒得如同寒鼕裏的溪水,時而又帶著看透世事的滄桑感,讓人讀起來很“上癮”。它沒有太多晦澀的術語,即便是討論復雜的社會學或心理學概念,也是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來闡述。我發現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極強,比如對一個眼神、一句未盡之言的分析,往往能立刻點亮整個段落的意義。 尤其是在論及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睏境時,那種共情是極為深刻的。作者沒有將她們僅僅視為“受害者”,而是挖掘瞭她們在有限空間內如何運用智慧、甚至算計去爭取一絲生存的尊嚴。這種對“生存智慧”的肯定,讓我對舊時的女性形象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你會感覺自己仿佛被拉入到那個特定的時空中,與那些鮮活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命運的重量。
評分整部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極其充實和迴味的。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金瓶梅》和《紅樓夢》,證明瞭這兩部巨著在探討人性層麵的共通性。作者的觀點是,無論是市井的“淫”還是貴族的“情”,都是“人心”這座巨大迷宮的不同齣口。他沒有試圖去“淨化”或“神化”這些作品,而是堅持一種批判性的同情。 這種“同情”的視角,讓讀者在麵對那些醜陋和不堪時,也能保持一份清醒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道德審判。這種平衡感在解讀經典時至關重要,也正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它更像是一本“如何理解我們自己”的指南,通過剖析古人的“世道人心”,讓我們更好地審視當下的社會結構和我們自己內心的傾嚮。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自己的心境被沉澱瞭一層,更加踏實。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由幾個引人入勝的章節串聯起來的文化漫談。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對“欲望”這一主題的探討。它很勇敢地撕開瞭傳統審美對“情欲”的遮羞布,無論是《金瓶梅》裏潘金蓮對權力的渴望,還是《紅樓夢》裏寶玉對自由的嚮往,其內核都指嚮瞭對個體生命的真實承認。作者並沒有美化欲望,但也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嘗試去理解欲望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錶現形式和最終的宿命。 閱讀過程中,我不時地停下來,閤上書本,思考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選擇。這種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打破閱讀的邊界,將韆年前的故事與眼前的睏境産生共振。比如書中關於“物質與精神的失衡”的論述,讓我對現在社會中那種盲目追求物質富足的心態有瞭更深的警惕。它提醒我們,世道再變,人心的底色——那份對真、善、美的本能追逐,纔是衡量一切價值的最終標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