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限度 大衛哈維 金融與地理兩方麵結閤 精裝鎖綫黑白配色簡明大方

資本的限度 大衛哈維 金融與地理兩方麵結閤 精裝鎖綫黑白配色簡明大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大衛·哈維
  • 資本主義
  • 金融地理
  • 空間政治
  • 城市研究
  • 批判理論
  • 馬剋思主義
  • 經濟地理
  • 社會科學
  • 精裝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書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73165
商品編碼:16507645334
叢書名: 資本的限度

具體描述

世界思想傢、西方新馬剋思主義代錶人物大衛·哈維作品;從基本概念齣發,解釋資本主義曆史與地理的發展;藉馬剋思的經典,為我們時代的難題尋求答案

書名:資本的限度
定價:88.00元
作者:大衛哈維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7-09
頁碼:736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73165

世界思想傢、西方新馬剋思主義代錶人物大衛·哈維作品;從基本概念齣發,解釋資本主義曆史與地理的發展;藉馬剋思的經典,為我們時代的難題尋求答案
1 作者為世界思想傢,影響深遠:劍橋大學博士《資本論》40餘年,其課程視頻下載量超過200萬次,其多種著作在被譯為十餘種語言。
2 本書內容將金融與地理兩方麵結閤,對化、城市化做齣瞭係統而實在的解釋,對我們應對當前麵臨的問題提供瞭藉鑒與幫助。
3 寫作方式簡明易懂。作者從基本的概念開始,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進入核心主題,讓相對的內容不再顯得那麼艱澀。
4 精裝鎖綫,黑白配色,簡明大方。

這是一部談論資本、信用、金融、化與城市化的經濟類著作。

 

西方新馬剋思主義代錶人物大衛·哈維,從商品、價格、資本、貨幣等基本的概念齣發,一步一步帶領讀者瞭解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發展曆程。他在馬剋思主義的框架中,將金融與地理兩個維度相結閤,更好地解釋瞭城市化過程、房地産市場和不平均的地理發展,讓我們對當前麵臨的問題,可以做齣更閤理的應對。

大衛·哈維:我們存在於社會世界和所謂的自然世界當中,這個世界正在迅猛地發生結構轉換,我們需要知道它是如何轉換結構的,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2006 年唯首齣版社(Verso)版導言 / 003
導 言 / 034

 

第1 章  商品、價值與階級關係 / 043
第2 章  生産與分配 / 098
第3 章  生産與消費、需求與供給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 / 149
第4 章  技術變革、勞動過程和資本的價值構成 / 183
第5 章  資本主義生産不斷變化的組織 / 237
第6 章  積纍的動態 / 263
第7 章  過度積纍、價值喪失和“塊”危機理論 / 311
第8 章  固定資本 / 332
第9 章  貨幣、信用和金融 / 382
第10 章  金融資本及其矛盾 / 445
第11 章  租金理論 / 511
第12 章  空間格局的生産:資本和勞動在地理上的機動性 / 575
第13 章  資本主義空間經濟中的危機:帝國主義的辯證法 / 632

後記 / 680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劍橋大學博士,現為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生院傑齣,作品被引用數量的人文學者。哈維《資本論》40餘年,其課程視頻下載量超過200萬次;其著作在被譯為十餘種語言,已譯為中文的有《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新自由主義簡史》《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等。

 

譯者簡介:
張寅,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德國古典哲學和當代激進思想;譯作另有《黑格爾社會理論的基礎》;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講師。

 

一部的作品。
——弗雷德裏剋·詹姆遜

 

裏程碑式的著作……對馬剋思危機理論的幾大流派透徹的批判、總結和延伸。
——《倫敦書評》


一本深厚、巧妙,頗具纔智和洞見的書——尤其是它對於租金和金融資本的論述,無論何時都是越多人讀到它越好。
——《環境與規劃》

 

在20 世紀70 年代的混亂中勝齣的解決方案(盡管各處的勝負是非常不平均的)大緻走上瞭新自由主義的路綫或所謂“自由市場”的路綫,其中帶頭的是金融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石油美元的問題)。這次勝利絕不是無可避免的,也不是沒有它自身內在的政治和經濟兩方麵的矛盾和不穩定性——後一點如今已經極為明顯瞭。但是新自由化有一個實在是意料之中的後果。在《資本論》第1 捲,馬剋思證明瞭一個社會越是符閤去除國傢調節的自由市場經濟,權力的不對稱——有的人擁有生産資料,有的人則被排除在生産資料所有者之外——就越會造成“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纍”,而“在另一極……是貧睏、勞動摺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纍”(《資本論》第1 捲,第645 頁)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瞭這樣一個不平等的結果。我們可以構造一種可信的論證——我在《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試圖說明這一點——資本傢階級的主導派係之所以會提齣新自由化的日程,從開始就是為瞭達到這個結果。從20 世紀70 年代的亂局中興起的資本傢階級精英分子恢復、鞏固,並在一些情形下重構瞭他們在全世界的權力。
這次政治轉變——階級權力的恢復和重構——意義重大,需要更加詳細地予以評論。階級權力本身是含糊的,因為它是一種難以直接衡量的社會關係。但它的行使需要一個看得見的必要條件(盡管絕不是充分條件),即收入和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纍。這些積纍和積聚的存在直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都得到瞭聯閤國報告的廣泛關注。當時人們發現,世界上富有的358 個人的資産淨值“等於世界上貧睏的45% 的人口——共計23 億人——的收入總和”。世界上富有的200 個人“在到1998 年為止的四年間使他們的資産淨值翻瞭一倍有餘,超過瞭1 萬億美元”,因而“世界的前三名億萬富豪的資産超過瞭所有不發達國傢及其6 億人的國民生産總值的總和”。這些趨勢一直在加速,盡管各處的加速並不平均。在美國,前1%的收入賺取者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從1980 年到2000 年翻瞭一倍有餘,而前0.1% 的人達到瞭原來的三倍有餘。從1972年到2001 年,“從低往高第99 個百分位的收入增長瞭87%”,而“第99.9 個百分位的收入增長瞭497%”。在1985 年的美國,《福布斯》400 富豪的財富總和在按照通貨膨脹予以調整之後“為2380 億美元”,“平均資産淨值為6 億美元”。到瞭2005 年,他們的平均資産淨值則是28 億美元,全部資産達到瞭1.13 萬億美元——“超過瞭加拿大的國內生産總值”。這個轉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管薪酬的急速上升。“按照的美元來計算,普通的首席執行官在1980 年可以掙160 萬美元年薪”,但到瞭2004 年,年薪數字上升到瞭760 萬美元。布什(Bush)當局的稅收政策令人憤慨地使這些差彆更加懸殊瞭。稅收減免的大多數好處都流嚮瞭前1% 的收入賺取者,而且近的稅務法案隻為“處於收入分配中段的人”削減瞭大約“20 美元”的稅負,而“前1% 的人當中的前十分之一盡管有530 萬美元的平均收入,卻平均可以省下82415 美元”。這些趨勢並不局限於美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隻要新自由主義政策掌權瞭——這些政策在地理上的擴散是非常不平均的——收入和財富極其懸殊的差距就會隨之齣現。在1988 年之後的墨西哥,隨著私有化和經濟結構轉換的浪潮,有24 名墨西哥億萬富豪齣現在瞭1994 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排在第24 位。在2005 年,嚴重貧睏的墨西哥擁有瞭比沙特阿拉伯更多的億萬富豪。在俄羅斯以“休剋療法”實行市場改革的幾年間,七名寡頭控製瞭近一半的經濟。隨著市場改革,東歐和中歐也同樣顯示齣瞭不平等程度的劇增。由於瑪格麗特·撒切爾在英國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推動,前1% 的收入賺取者到2000 年為止已經把他們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翻瞭一倍。東亞和東南亞的所謂“發展型國傢”(developmental states)初還能夠把強勁的增長與閤理的分配平等結閤起來(如韓國),但自1990 年以來——主要是在它們的經濟遭受瞭1997—1998 年猛烈的金融衝擊之後——它們的不平等程度卻齣現瞭45% 的增加。在印度尼西亞,少數貿易巨頭的大筆財富避開瞭這場創傷的侵害,卻有大約1500 萬印尼人失業。


《城市之光:現代性、空間與社會變遷》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 譯者: [虛構譯者姓名]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虛構日期]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城市空間在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塑造下的復雜演變曆程。它以跨學科的視角,整閤瞭社會學、地理學、建築學和曆史學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城市作為人類社會活動核心載體的多重維度。我們試圖超越對城市錶層現象的描繪,深入挖掘隱藏在鋼筋水泥之下的權力結構、文化張力以及日常生活的實踐。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空間迴響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著重分析瞭“現代性”這一宏大曆史進程如何具體地在城市形態中留下烙印。從19世紀末工業革命催生的密集化人口分布,到20世紀中葉理性主義規劃的興衰,城市空間一直是社會變革最敏感的晴雨錶。 我們詳細考察瞭諸如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田園城市構想與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輝城市理念之間的張力與互文關係。這些看似對立的規劃哲學,實際上都指嚮瞭對工業化城市弊病的深刻反思——對秩序、效率和衛生的追求。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理性規劃往往忽視瞭地方性知識和非正式的社會網絡。我們通過對特定曆史街區的案例研究,展示瞭規劃藍圖如何在實際的社會互動中被扭麯、重新詮釋,甚至被徹底顛覆。 城市空間的“去地方化”(deterritorialization)是一個核心議題。全球化浪潮使得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地理實體,而是全球資本、信息和人員流動的交匯點。我們分析瞭跨國公司總部、金融區的崛起如何重塑瞭城市的天際綫和內部運作邏輯。這種空間上的集中,並未帶來平等的社會效益,反而加劇瞭地域內部和地域之間的不平等。例如,金融精英的聚集區與邊緣化社區之間的物理距離,往往對應著巨大的社會資源差距。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劇場與抵抗 城市不僅是宏大敘事的發生地,更是無數個體日常實踐的載體。本部分聚焦於空間中的“人”——他們的移動、交往、消費和抵抗。 我們引入瞭對“城市漫步者”(flâneur)和“城市遊牧者”(urban nomad)概念的批判性審視。漫步者所代錶的閑暇觀察視角,在高度監控和功利化的現代城市中已愈發稀有。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勞動者和邊緣群體在城市中進行著被壓縮的、高度目的化的移動。對通勤模式的深入剖析揭示瞭時間與空間經濟學如何共同作用,榨取勞動力的剩餘價值。 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廣場、街道、公園——曆來是社會衝突和政治錶達的場域。我們考察瞭自發的集會、街頭藝術以及非正式的市場活動,它們是挑戰既有空間秩序、重申公民權利的重要方式。在許多城市,對公共空間的爭奪實際上是對城市“誰有權存在”這一根本問題的迴應。例如,對臨時占有空間(如街頭小販的攤位)的管製,往往反映瞭精英階層對城市形象和資本流動效率的偏好。 此外,本書探討瞭身體在城市空間中的體驗差異。性彆、種族和階層背景決定瞭個體感知和使用城市的方式。一個年輕女性在夜間街道上的安全感,與一個通勤者在擁擠地鐵中的忍耐度,都不是抽象的理論可以完全解釋的,它們是具體空間設計和曆史社會建構的結果。 第三部分:資本邏輯與空間重構 城市是資本積纍的永恒引擎,也是矛盾的集中體現。本部分的重點在於解析支配當代城市麵貌的經濟動力學,特彆是房地産資本和基礎設施投資的作用。 我們對“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和“士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進行瞭細緻的地理經濟學考察。這不僅僅是建築的翻新,而是涉及人口置換、價值捕獲和資産增值的復雜過程。當一個“衰敗”的區域被重新定義為“潛力”之地時,原有居民往往被迫退齣,其文化記憶和非正式經濟活動被係統性地抹除。我們通過分析地方政府的土地使用政策和大型開發商的投資策略,揭示瞭這種空間重組背後的權力邏輯。 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交通樞紐和數字網絡,是看不見的資本血管。它們決定瞭資源的流嚮和機會的分配。我們論證瞭基礎設施的規劃往往不是中立的技術選擇,而是服務於特定經濟發展模式的政治工具。例如,對特定區域的交通網絡投入,直接影響瞭該區域的土地價值和産業聚集能力,從而在地理上固化瞭階層分化。 第四部分:邁嚮共存的空間倫理 最後,本書轉嚮對未來城市形態的哲學和實踐性思考。麵對氣候變化、資源緊張和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平等,我們必須重新構想城市作為“共同生活體”的可能性。 我們審視瞭“共享經濟”和“智慧城市”概念背後的空間政治。技術賦能的城市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可能成為前所未有的社會控製工具。真正的城市創新,在於發展齣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空間實踐,例如社區土地信托、互助式住房項目以及去中心化的生産網絡。 《城市之光》旨在提供一個認識當代城市挑戰的全麵框架。它呼籲讀者超越日常通勤和消費的慣性,去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我們如何在共同的空間中構建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未來。這本書是對城市生活復雜性的一種緻敬,也是對未來城市形態的一種迫切探尋。 ---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緊密結閤經典社會理論與鮮活的全球城市案例。 多視角分析: 整閤瞭批判地理學、空間社會學和城市曆史學的核心觀點。 清晰的結構設計: 論證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曆史變遷深入到微觀的日常經驗。 對當下議題的深度迴應: 探討瞭全球化、技術乾預和社會公正在城市空間中的交織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資本的限度》就足夠引人遐思,它暗示著一種邊界,一種可能被突破或需要被審視的界限。大衛·哈維作為馬剋思主義地理學的領軍人物,他的理論分析總是能直指資本主義運行的核心矛盾。而這次,將“金融”與“地理”這兩大看似宏大的概念並置,著實令人興奮。我們都知道,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驅動著全球範圍內的投資和擴張,而這種擴張無處不在地塑造著我們的城市、鄉村乃至全球的空間格局。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金融危機如何引發地理上的重組?資本如何通過金融工具進行跨國界的空間轉移?又或者,地理上的不均衡發展,例如城市與鄉村的差異,是如何成為金融資本的“沃土”或“陷阱”?精裝本的工藝,鎖綫裝訂,黑白配色,無一不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學術態度,仿佛這本書本身就是對資本無止境擴張的一種審視,一種對其“限度”的哲學拷問。翻開它,我期待的是一場智力上的冒險,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生活空間的無形之手,以及它們背後由金融驅動的深刻邏輯。

評分

手裏這本《資本的限度》精裝本,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就知道分量不輕。鎖綫裝訂,翻頁很平整,感覺非常堅固,能經受住反復的閱讀和查閱。黑白搭配,封麵設計極簡,透著一股子學術的嚴謹和沉靜,一點也不浮誇,反而更加凸顯瞭內容的深度。大衛·哈維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份品質的保證,他的著作總是能引發關於資本主義社會深刻的思考。這次他將目光投嚮“金融”與“地理”的交織之處,這簡直是太令人興奮瞭。我們都知道金融的觸角遍及全球,它無時無刻不在重塑著我們的空間。這本書是否會去探討金融危機如何影響城市發展?資本如何在地理上進行策略性轉移?又或者是,不同地理區域的社會經濟結構,如何反過來影響金融資本的積纍和風險?這些問題都充滿瞭探索的價值,我迫不及待想在書中一探究竟,理解資本的擴張邏輯是如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並最終觸碰到它自身的界限。

評分

拿到這本《資本的限度》的精裝本,首先就被它的質感所吸引。鎖綫裝訂的設計,讓書頁翻閱起來非常平整,無論是放在桌上還是捧在手中,都顯得格外紮實和有分量,是一種沉甸甸的學術與閱讀體驗。黑白配色簡潔而不失力量,封麵上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直接點明瞭主題,傳遞齣一種不容置疑的學術嚴謹性。大衛·哈維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學界標杆式的光環,他的著作往往是理論探討的深度與現實問題分析的廣度相結閤的典範。我尤其期待的是書中對“金融”與“地理”這兩個看似不相乾的領域進行跨學科的深度挖掘,這無疑是本書最大的看點之一。金融的邏輯是如何滲透到空間和地理的構成之中?地理的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塑造金融的形態與運作?這其中的辯證關係,想象一下就覺得充滿挑戰與啓發。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暗示著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份值得細細品讀、反復咀嚼的學術成果,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宣言,宣告著對資本運作背後深層邏輯的探究,不迴避復雜性,不流於錶麵。

評分

這本《資本的限度》的裝幀設計,尤其是那個鎖綫的精裝,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可靠”和“耐用”。它不是那種輕易就能翻爛的快餐讀物,而是一份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學術著作。黑白配色,簡潔大方,沒有任何多餘的視覺乾擾,讓人的注意力能夠完全集中在內容本身。大衛·哈維的名字,對很多關注社會、經濟和地理學的讀者來說,自帶一種學術權威的光環。他總能以犀利而深刻的視角,剖析資本主義的運作機製。將“金融”與“地理”這兩個維度放在一起考察,這無疑是本書最令人期待的亮點。金融的全球化浪潮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世界的空間秩序?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差異,其背後是否存在著金融資本的推手?又或者,地理的天然稟賦與人為改造,如何影響著金融市場的走嚮和資本的配置?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理解資本是如何通過金融的手段,在廣闊的地理空間中不斷擴張、重塑,並最終抵達其“限度”。

評分

拿到手這本《資本的限度》,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那份沉甸甸的分量。精裝設計,鎖綫裝訂,這種紮實的工藝本身就說明瞭它的價值和作者對內容的重視。黑白簡潔的設計風格,既不花哨,也不失格調,非常符閤一本人文社科類書籍的定位,顯得專業且有深度。大衛·哈維,這個名字在學術界可以說是響當當的,尤其是在地理學和馬剋思主義研究領域。我一直很欣賞他那種將宏大的理論視角與具體的社會現實相結閤的能力。這本書將“金融”與“地理”這兩個概念融為一體,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切入點。我們都知道,金融資本的流動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空間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從城市開發到鄉村變遷,再到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金融的力量無處不在。而地理的限製,無論是物理上的距離、地形,還是社會經濟上的區域差異,同樣會反過來製約金融資本的運作。我非常好奇哈維將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深刻的聯係,揭示齣資本運作背後隱藏的地理邏輯,以及金融如何成為改變和塑造空間的重要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