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点击进入中信出版集团品牌店》
特约撰稿人:
森井YUKA,日本立体造型家、收藏家。作为立体造型家的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和玩具设计的监修;作为收藏家的她走访各国超市,不断尝试从日用品和食品包装设计中解读当地文化。
受访嘉宾:
John Baker & Juli Daoust Baker夫妇 ,来自多伦多,日用品杂货店Mj·lk的创始人和主理人。Mj·lk主要提供来自北欧和日本的家具和日用品,不定期举办展览。
刘治治,平面设计师,AGI 会员,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墨白,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从事绘画和设计工作。
Franco Clivio,苏黎世人,产品设计师、大学教授。1960 年在乌尔姆毕业后从事过设计工作;乐于收集看似微不足道但功能性很强的日常用品,曾举办名为No Name Design 的展览。
广松美佐江,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女子美术短期大学平面设计部和日本写真艺术专门学校报道艺术部。
青山周平,建筑师,1980 年生于日本广岛县。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办人、主创建筑师;中国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蒋晟, 蒋家班佛像造像工作室创立者。
陈粒 ,歌手。
牟田绚加Ayaka Muta ,日本杂货店persica 主理人。
陈卓,时尚生活概念店SANLIPOP主理人。
Labour and Wait ,伦敦日用品杂货店,开业于2000 年,搜集、提供实用又不过时的日用品。
Rolf Hay & Mette Hay夫妇,HAY创始人。HAY成立于2002 年,致力于推动丹麦家具设计向伟大的、创新频出的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设计具有现代气息的家具作品。
Yvonne Mouser,旧金山独立设计师,善于制作家具、日用品领域的设计和制造师,New Factory 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庄哈佛, 有十余年的创意工作经验,「aroom」的vintage 杂货咖啡店店主。
森史子、东出桂奈、秋山史织,日本hacoriwa编辑部成员。
罗家芳,台北小器生活道具店行销公关经理。
老爷Samuele ,信报《LifeStyle. Journal》艺术指导Samuele Or.
李若帆 ,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创立失物招领(Lost & Found)和北京生活饰集品牌。
连杰, 设计师,L-A-B DESIGN艺术指导。
丁达柠, 一鸿艺居主理人。
白冈冈, 设计师,Dohop Workshop创作总监。
子千, 摄影师。
部凡,插画师。
张鹏,山形SHANXING家具创始人。
邵年 , 设计师。
陈立国 ,台湾媒体工作者。
廖伟棠 ,诗人、作家、摄影师。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 年度文学奖,2013 年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受邀诗人。曾出版《野蛮夜歌》《八尺雪意》《半簿鬼语》等十二种诗集,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寻找仓央嘉措》等。
谢飞, 主修室内空间设计,研究生主修摄影,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现在南锣鼓巷开工作坊,邀请不同领域的老师、朋友到这里进行木工、布艺、皮具、画小画、写大字、茶、咖啡、园艺等交流。
许灵怡,生活在福州,《HOMELAND 家园》杂志副主编。
蜗牛, Lifestyle 摄影师、造型师,擅长美食和空间的造型与拍摄。《瑞丽》《时尚先生》《乐活》《悦食》《ELLE》《美好家园》等杂志合作摄影师。创办有snail studio(蜗牛工作室),不定期举办有关摄影的教学和其他有趣的沙龙活动。
黄强,广东茂名人,现居深圳,20 世纪90 年代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平面设计、摄影和独立艺术创作。「彁」主理人。
海弟,独立艺术家、设计师、手艺人。海弟自2006 年大学毕业后开始收藏古旧木材、古木家具,曾师从木材鉴定专家苏中海教授学习木头鉴定。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那些美好的文字和摄影。它让我开始真正思考“日用”的意义,以及“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我曾经是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逐渐变得平淡,那些曾经的仪式感也渐渐褪色。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仪式感,其实就藏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里。作者以她极高的审美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将一把椅子、一套茶具、甚至是一双袜子,都解读出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我尤其被作者关于“器”与“道”的论述所打动,她认为,一个好的器物,不仅要有精良的工艺,更要能引导使用者去体悟“道”。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使用多年却依旧爱不释手的物品,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变化。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与物品的关系,我开始更加珍视那些陪伴我多年的老物件,也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具觉知的心态去选择和使用新的物品。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日用即道”这个概念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道”是很高远、很玄妙的东西,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似乎相去甚远。但苏静老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她用极其平实、却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将“道”的影子,投射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最不起眼的日用品上。我读到关于“碗”的章节,作者将它描述成承载食物,也承载人情温暖的器皿,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奶奶家的老碗,即使有些磕碰,我依然舍不得换。那种对器物的亲近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功能,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书中关于“布”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从布的纹理、颜色,讲到它的功能和情感意义,让我觉得,原来一块布,也可以如此富有诗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一点点地拨开我内心的迷雾,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宏大叙事。我开始在生活中寻找那些“道”的痕迹,从一杯茶的香气,到窗外的一缕阳光,都变得格外有意义。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日用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作者苏静用她独特的东方哲学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对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颇为推崇,但总觉得它少了一些温度和人情味。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道”,并非是简单的舍弃,而是如何在每一个日用之物中,找到那份恰到好处的平衡与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筷子”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将它形容为连接食物与人的媒介,并且深入探讨了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筷子所带来的用餐体验差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餐具,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我不再盲目追求新奇和流行,而是开始关注物品的品质、工艺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我越来越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源于我们对外物的过度执着,而这本书,则恰恰教会我如何在“有用”和“无用”之间,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道”。
评分我一直是个不太擅长表达情感的人,尤其是在面对物质生活的时候,总觉得那些物品只是实现某种功能的工具,缺乏更多的情感寄托。然而,《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这本书,让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作者苏静用她温婉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日用品,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富有灵性。我特别喜欢她关于“灯”的章节,不仅仅是描述了它如何照亮空间,更是讲述了它如何在夜晚给予人慰藉和安宁。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在夜晚点一盏暖色的台灯,那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是为了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小宇宙。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与物品的互动方式,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物品,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而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充满尊重和感激的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对生活的热情也重新被点燃。我开始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和感受身边的世界,发现那些被我曾经忽略的美好。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空间,作者苏静以她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物品,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意义。我一直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而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从一把简单的剪刀,到一张普通的餐桌,再到一个随手的马克杯,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时间和故事的容器。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些日用品的精致工艺,它们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以及使用它们所能带来的宁静和满足。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物哀”的解读,那种对事物短暂存在和易逝之美的深刻体悟,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敬畏。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摆脱了浮躁和功利,重新找回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日常细节,如今在我眼中闪耀着温润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的指南,教会我如何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自在。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着用更具仪式感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评分喜欢日和手帖的书~
评分值得提倡的人生态度,非常满意。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非常好用非常快速
评分非常好用非常快速
评分非常好用非常快速
评分值得提倡的人生态度,非常满意。
评分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