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
原價:79.00元
作者:(美)包筠雅,劉永華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301259795
字數:500000
頁碼:5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福建四堡是閩西群山中一處偏僻的村落,但在17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葉,它卻是繁華的雕版印刷業之鄉,通過流動書販和四堡人經營的大小書店,為中國南方提供瞭大量價格低廉的教科書、傢用指南、醫療手冊及傳統名著。《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的作者通過對四堡地區齣版業的長期實地考察、文獻分析,窮十五年之功完成本書,對於晚清民國四堡的齣版-銷售業進行瞭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進而使讀者得以窺見南方基層社會的社會風俗、文化興趣與精神狀態,對於這一時期的文化史、社會史産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目錄
圖錶目錄
凡例
第一章 導論:四堡書籍貿易與清代社會
上部 四堡的圖書齣版業和銷售業
第二章 背景
第三章 四堡齣版業的起源和書籍的生産
第四章 四堡齣版業的結構
第五章 “我們都是兄弟”——分傢、書坊的增加與競爭的控製
第六章 四堡書籍的銷售路綫
第七章 流動販書與分店的經營
第八章 閩西社會和帝國晚期經濟中的四堡“儒商”
下部 四堡刻本
第九章 四堡刻本的特徵和來源
第十章 教育類書籍
第十一章 禮儀指南、醫藥指南和占蔔指南
第十二章 小說和純文學
第十三章 四堡的客戶和清代的大眾文本文化
第十四章 清代中國印刷文化的擴散
附錄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作者介紹
包筠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布朗大學曆史學教授。著有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閤編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等。
文摘
序言
最近對中國近代齣版史的興趣日益濃厚,而《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在我的理解中,所謂的“文化貿易”,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書籍的生産、流通與消費上。清代到民國,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摺點,舊有的文化體係麵臨挑戰,新的思想思潮湧入,而書籍正是承載這些內容的關鍵載體。我非常好奇,“四堡”這個地理概念在書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是一個重要的印刷基地?一個繁榮的書籍集散地?抑或是一個連接南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節點?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當時的書籍生産鏈條,從紙張的來源、雕版或活字印刷的技術,到書商的經營策略,再到書籍的銷售網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書籍貿易如何反映和影響當時的社會思潮,例如,新式教育興起時,教科書的流通情況;西方科技和思想傳入時,相關譯著的傳播範圍;以及普通民眾的閱讀趣味變化如何影響書籍的種類和銷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曆史地理的學術探討,更是關於文化如何在經濟活動中流動、發展和演變的一部生動寫照。
評分對於研究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的讀者而言,理解不同地域在曆史進程中的獨特作用至關重要。《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這個書名,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不僅提齣瞭“文化貿易”這一富有深度的概念,將書籍的商業流通提升到文化交流的高度,更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四堡”這一具體的地域。從清代到民國,這漫長的曆史時期,中國經曆瞭劇烈的社會變革,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瞭深刻的斷裂與融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在四堡這個區域,書籍的生産、發行和消費是如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演變的。它或許會描繪齣當時的書籍市場是如何形成的,書商們是如何組織貨源、開拓銷路的,以及書籍的種類和內容是如何隨著社會需求和文化思潮的變化而調整的。我尤其好奇,“四堡”的書籍交易,是否與更廣泛的區域或全國市場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是否在某個時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例如成為某個特定類型書籍的集散地,或是某種新思想傳播的窗口。這本書,在我看來,將為我理解地方經濟活動如何在宏觀曆史背景下運作,以及文化如何在商業的推動下流動,提供一個生動而具體的案例。
評分作為一個對近代社會經濟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理解一個時代的變遷,不能忽略那些構成社會肌體的微觀經濟活動。《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它不僅僅指嚮瞭“書籍交易”這一具體的經濟行為,更將其置於“文化貿易”這一更廣闊的視野下,並且鎖定在瞭“清代至民國時期”這個重要的曆史斷代,再加上“四堡”這一特定的地域指嚮,這些元素組閤在一起,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書籍的交易是如何進行的?它又如何被視為一種“文化貿易”?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當時的書籍市場格局,包括主要的齣版商、書店,以及他們之間的競爭與閤作。我也想知道,在四堡這個地方,書籍的生産和銷售有哪些獨特的模式?它們又如何受到當時社會經濟政策、技術進步(例如印刷技術的發展)、甚至是社會思潮的影響?更進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書籍貿易在促進知識傳播、思想交流,乃至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在我看來,將為我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態提供一個極為重要的切入點。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不能僅僅依靠政治史或文學史的宏大敘事,更需要關注那些支撐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和實際操作。這本《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恰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都渴望瞭解的領域——書籍的商業流通。從清代到民國,這漫長的時期內,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乃至思想觀念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書籍作為知識、信息和思想的傳播介質,其交易必然與這些變革緊密相連。我很好奇,在四堡這個特定的區域,是如何形成瞭一個書籍交易的樞紐?這裏的書商們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又流通瞭哪些種類的書籍?是傳統的經史子集,還是新式小說、譯著?書中是否會涉及當時的書籍價格、銷售渠道、以及齣版利潤等經濟數據?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和翔實的資料,讓我們看到書籍貿易在連接知識生産與社會需求之間扮演的關鍵角色,甚至或許能揭示齣當時社會階層之間的知識鴻溝和信息不對稱問題。這不僅僅是關於書籍的買賣,更是關於知識的傳播、文化的交流,乃至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和齣版史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剖析曆史時期社會經濟活動的書籍。最近偶然翻閱到的這本《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雖然我尚未細讀全書,但單從其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我對“文化貿易”這一概念在清代至民國這個動蕩又變革的時代背景下的具體呈現方式充滿好奇。書籍作為文化的載體,其交易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流動。而“四堡”,作為一個我此前並不熟悉的地域名詞,預示著書中很可能涉及到瞭區域性的齣版中心和流通網絡。我猜想,這本書會像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窺見當時的書商、刻工、印刷坊、乃至讀者群體的活動軌跡。它或許會描繪齣一部書籍的“遷徙史”,記錄它們如何在不同的市場中流通,滿足怎樣的需求,又在無形中催生齣怎樣的文化影響。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展現書籍貿易如何與當時的社會變革,例如科舉製度的廢除、新式教育的興起、以及西方思想的傳入等相互作用,從而推動或阻礙文化的傳播與演變。對於一個希望理解宏觀曆史如何體現在微觀經濟活動中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