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熙字典(增订版)》系在《康熙字典(修订版)》一书的基础上,将《康熙字典》未收的29,014个Unicode Han字符,依据《康熙字典》体例,增补到《康熙字典》原书中。《康熙字典(增订版)》可等同于一部《靠前统一表意字符字典》(Unicode Han Dictionary)。 张玉书 等 编撰;王宏源 增订 著作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于热河,谥号文贞。说起来惭愧,我最近迷上了一些清代文人笔记,里面常常引用一些生僻的词语或典故,读起来颇有兴味,但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得不停下来,翻阅手边零散的字书,效率实在太低。我一直在想,如果手边有一本像《康熙字典(增订版)》这样体系完整的大部头,那阅读的流畅度和深度想必能提升好几个档次。那样的字典,不应该只是冰冷地提供笔画和偏旁,它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告诉你这个字在古代诗词中是如何被运用的,它在不同朝代的写法有什么细微的差别,甚至,它可能还记录了古人对这个字形美的独特审美。我期望的不是那种只关注现代普通话发音的工具书,而是能让人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文字的生命力的载体。想象一下,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开厚重的纸页,查到一个久违的古字,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重量感和历史沉淀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我最近在和一个研究古代礼仪的朋友讨论,发现很多关于祭祀、服饰、器皿的专有名词,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中用字的精确性。很多时候,一个同音异义的字,用错了,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仪式的理解都偏离了原意。因此,我非常推崇那种对每一个汉字都做到‘穷尽’式考证的字典。我猜想,《康熙字典(增订版)》在收录字头时,必然是抱着‘宁可多而不可漏’的态度,试图将当时已知的汉字体系囊括殆尽。这种‘大全’式的收录精神,对于历史学者和文物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经过官方认可的文字基础,使得后人在解读复杂的历史文本时,至少在‘字’的层面上,可以站得住脚,不必过多担忧基础词汇的歧义问题。这种对基础构建的巨大贡献,才是它超越一般工具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最近在整理我收藏的古籍拓片时,偶然翻到一些关于明末清初地方志的残本,其中对于一些特定方言用字的记录,常常让我感到困惑,因为这些字的用法和现代标准汉语的解释大相径庭。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有一本权威的字典作为参照,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我想象中的那本字典,必然是博采众长,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对同一字义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字义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张巨大的语义网络图谱,清晰地勾勒出汉字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的漂移与固定。我特别好奇,在‘增订版’中,编纂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在康熙年间仍然存在争议的异体字或者俗体字的?是倾向于保守地继承前代标准,还是尝试性地纳入一些反映社会实际用法的创新?这种抉择背后,往往折射出当时统治阶层对文化统一性的追求到了何种程度。对于一个热衷于文字源流的爱好者而言,这种对规范与变异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远比单纯记住一个字的发音来得更有吸引力。它关乎的是权力、文化认同,以及如何在变革的时代里,为‘标准’划定边界。
评分这部关于清代文化与文字学的巨著,虽然我手头没有那本《康熙字典(增订版)》,但光是提到这个名字,就让人对那段辉煌的历史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肃然起敬。我最近在研究清初的社会风貌时,深感当时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是何等浩大而复杂。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印刷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年代,成百千的儒臣如何呕心沥血,将数以万计的汉字进行规范、考证和排版,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我接触到一些同期关于文字辨析的论述,它们往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每个字的音、形、义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描摹和区分。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那时的典籍具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权威感。读到关于某些罕见字或异体的考证时,我总能体会到编纂者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稳定、可供后世学习和引用的文字标准的巨大抱负。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的问世,更像是对中华文化脉络的一次大规模的梳理与定型。单从其历史地位来看,它无疑是研究汉字演变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其背后所蕴含的学术精神,是今天我们浮躁的时代非常需要回溯和学习的。
评分每次看到一些关于古代书法展览的介绍,我都会被那些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的碑帖所吸引。书法,归根结底,还是对汉字结构和形态的极致追求。我在想,那本被誉为‘官修’典范的字典,在审定字形时,想必也融入了当时书法界的审美标准和规范。它不单单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像是将当时的‘正统’审美固化在了纸面上。一个字的美感,往往体现在它的笔画安排、结构疏密上。我特别好奇,不同于后世字典可能更倾向于简化或现代化的字形,那本增订版中收录的字形,是否更贴近楷书的典范,更符合传统书法对‘法度’的要求?对于一个试图从古人笔法中汲取灵感的设计师或者书法学习者来说,这种对‘标准形态’的精准呈现,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关于‘何为标准汉字之美’的权威样本,是深入理解传统视觉文化的一把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