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增订版)

康熙字典(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书等编撰王宏源增订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
  • 康熙字典
  • 古籍
  • 汉字
  • 字书
  • 工具书
  • 语言文字
  • 历史
  • 增订版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931
商品编码:1681097795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张玉书 等 编撰;王宏源 增订 著作 定  价:298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01日 页  数:2106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509770931 《康熙字典》无目录

内容简介

《康熙字典(增订版)》系在《康熙字典(修订版)》一书的基础上,将《康熙字典》未收的29,014个Unicode Han字符,依据《康熙字典》体例,增补到《康熙字典》原书中。《康熙字典(增订版)》可等同于一部《靠前统一表意字符字典》(Unicode Han Dictionary)。 张玉书 等 编撰;王宏源 增订 著作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于热河,谥号文贞。
王宏源,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创始人,现任北京市正字典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983-1991年,王宏源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1997-1999年,就读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等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中华经典辞海》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中华经典辞海》: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引言:寻觅汉字的源流与精髓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汉字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之一。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数千年文明记忆的活化石。要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必须深入探究汉字的演变脉络、内涵深度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应用。 《中华经典辞海》正是这样一部旨在全面梳理、深入阐释汉字精粹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的鸿篇巨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字词,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理解的桥梁。本书集合了古籍精粹、哲学思想、历史典故与文学审美,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鲜活、系统的汉字文化学习体验。 第一部:汉字溯源与形义探微 本卷聚焦于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结构规律的深度解析。我们不再将汉字视为僵硬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活态的文化载体。 一、甲骨之声:汉字的“史前”回响 开篇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献的精选解读,读者将得以一窥汉字初创时期的形体特征。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在早期应用的比例与逻辑,揭示了古人观察世界、构建符号体系的思维模式。例如,对“日”“月”“山”“水”等基本字的演变路径进行详细考证,展示了从具象到抽象的符号飞跃。 二、秦篆的规范与隶变的革新 进入秦代,“书同文”的统一政策对汉字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卷详细阐述了小篆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官方文书中的严格应用。随后,至关重要的隶变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剖析。隶变是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关键一步,它极大地简化了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蚕头燕尾”的基本形态。我们不仅分析了隶变的字形变化,更探讨了其背后社会对书写效率需求的驱动力。 三、楷书的定型与“法度”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最终确立,成为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本部分将重点介绍“真书”的成熟标志,并结合历代著名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欧阳询等人的风格演变,阐释楷书在结构、间架、笔势上的审美标准和规范体系。这一部分强调,楷书的形成,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度”时代。 四、部首的逻辑与偏旁的功能 超越具体字形,本卷深入探讨了部首系统——汉字构形的基石。通过对两百余个常用部首的功能性分类(表意、表音、兼顾),读者将掌握解读生僻字或复杂构件的有效工具。我们展示了部首如何像基因一样,在不同的字中传递核心意义,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可预测的语汇网络。 第二部:经典释义与文化阐发 如果说第一部是“形”的解析,那么第二部便是“神”的探究。本卷以古代典籍为蓝本,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文化厚度的词汇进行深度注释与文化溯源。 一、儒家典籍中的核心概念辨析 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关键概念,如“仁”“义”“礼”“智”“信”“诚”“恕”等,进行跨文本比较研究。本书并非简单给出现代释义,而是考证其在先秦语境下的原始含义、不同学派对其的诠释差异,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后世发展中被赋予新的伦理重量。例如,“道”字的内涵,从早期哲学的宇宙本源论,到后世宗教哲学的修行路径,其意义的流变被细致勾勒。 二、史学著作中的关键术语解析 针对《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官职、制度、度量衡等专用词汇,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注释。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和社会运作至关重要。例如,对“三公”“九卿”“郡国并行制”等政治术语的起源、职权变动和实际运作的详细解释,帮助读者还原历史场景。 三、诗文辞赋中的意象与审美情趣 本卷精选唐诗宋词中频繁出现的具有高度文化指代意义的意象,如“鸿雁”“东风”“折柳”“明月”“梧桐”等。对这些意象的解析,超越了字面意义,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文学中被赋予的特定情感色彩(如思乡、离别、孤独、美好等),展示了汉字组合在营造特定审美氛围上的强大张力。 四、古代科技与艺术的词汇档案 收录古代农学、医学、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专业词汇,并提供相应的历史背景和操作语境。这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古人如何用他们独特的词汇体系来描述和组织他们的科学实践与艺术创造。例如,对古代乐律体系中的“宫、商、角、徵、羽”的音高学和哲学内涵的结合阐述。 第三部:文字演变中的社会变迁 本卷旨在将文字的演变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探讨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思想潮流对汉字体系产生的反作用力。 一、民间俗体与简化趋势的早期萌芽 除了官方标准字体,本书也关注了民间书写中出现的简化和变异现象。通过对碑刻、墓志铭以及部分早期手稿的研究,揭示了大众书写实践如何悄然推动汉字的“减笔”和“省力化”进程,为后世的简化字运动提供了历史参照。 二、佛教东传与外来词汇的汉化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带来了大量梵文音译词汇,如“佛”“菩萨”“涅槃”等。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这些外来语是如何被系统地“汉化”,如何融入现有的汉字结构和发音体系,以及它们对中古汉语词汇库的影响。 三、历代韵书与音韵学的变迁 文字的读音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中华经典辞海》收录了历代重要韵书(如《广韵》《集韵》等)的关键数据,并结合现代音韵学研究,展现了中古汉语(唐宋)到近古汉语的语音演变轨迹。这不仅是语言学上的探讨,也为诗词的格律和吟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语:传承与创新的基石 《中华经典辞海》是一项集大成的工程,它将繁复的字源考证、精微的文化诠释和系统的历史脉络融为一炉。本书面向所有对中华文化有深度探究意愿的读者——无论是学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对汉字之美充满好奇的普通爱好者。通过这部辞海,我们期望读者不仅能够“识字”,更能“知字背后的世界”,从而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道路上,获得坚实而广阔的视野。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起来惭愧,我最近迷上了一些清代文人笔记,里面常常引用一些生僻的词语或典故,读起来颇有兴味,但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得不停下来,翻阅手边零散的字书,效率实在太低。我一直在想,如果手边有一本像《康熙字典(增订版)》这样体系完整的大部头,那阅读的流畅度和深度想必能提升好几个档次。那样的字典,不应该只是冰冷地提供笔画和偏旁,它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告诉你这个字在古代诗词中是如何被运用的,它在不同朝代的写法有什么细微的差别,甚至,它可能还记录了古人对这个字形美的独特审美。我期望的不是那种只关注现代普通话发音的工具书,而是能让人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文字的生命力的载体。想象一下,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开厚重的纸页,查到一个久违的古字,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重量感和历史沉淀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我最近在和一个研究古代礼仪的朋友讨论,发现很多关于祭祀、服饰、器皿的专有名词,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中用字的精确性。很多时候,一个同音异义的字,用错了,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仪式的理解都偏离了原意。因此,我非常推崇那种对每一个汉字都做到‘穷尽’式考证的字典。我猜想,《康熙字典(增订版)》在收录字头时,必然是抱着‘宁可多而不可漏’的态度,试图将当时已知的汉字体系囊括殆尽。这种‘大全’式的收录精神,对于历史学者和文物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经过官方认可的文字基础,使得后人在解读复杂的历史文本时,至少在‘字’的层面上,可以站得住脚,不必过多担忧基础词汇的歧义问题。这种对基础构建的巨大贡献,才是它超越一般工具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最近在整理我收藏的古籍拓片时,偶然翻到一些关于明末清初地方志的残本,其中对于一些特定方言用字的记录,常常让我感到困惑,因为这些字的用法和现代标准汉语的解释大相径庭。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有一本权威的字典作为参照,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我想象中的那本字典,必然是博采众长,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对同一字义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字义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张巨大的语义网络图谱,清晰地勾勒出汉字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的漂移与固定。我特别好奇,在‘增订版’中,编纂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在康熙年间仍然存在争议的异体字或者俗体字的?是倾向于保守地继承前代标准,还是尝试性地纳入一些反映社会实际用法的创新?这种抉择背后,往往折射出当时统治阶层对文化统一性的追求到了何种程度。对于一个热衷于文字源流的爱好者而言,这种对规范与变异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远比单纯记住一个字的发音来得更有吸引力。它关乎的是权力、文化认同,以及如何在变革的时代里,为‘标准’划定边界。

评分

这部关于清代文化与文字学的巨著,虽然我手头没有那本《康熙字典(增订版)》,但光是提到这个名字,就让人对那段辉煌的历史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肃然起敬。我最近在研究清初的社会风貌时,深感当时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是何等浩大而复杂。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印刷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年代,成百千的儒臣如何呕心沥血,将数以万计的汉字进行规范、考证和排版,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我接触到一些同期关于文字辨析的论述,它们往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每个字的音、形、义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描摹和区分。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那时的典籍具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权威感。读到关于某些罕见字或异体的考证时,我总能体会到编纂者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稳定、可供后世学习和引用的文字标准的巨大抱负。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的问世,更像是对中华文化脉络的一次大规模的梳理与定型。单从其历史地位来看,它无疑是研究汉字演变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其背后所蕴含的学术精神,是今天我们浮躁的时代非常需要回溯和学习的。

评分

每次看到一些关于古代书法展览的介绍,我都会被那些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的碑帖所吸引。书法,归根结底,还是对汉字结构和形态的极致追求。我在想,那本被誉为‘官修’典范的字典,在审定字形时,想必也融入了当时书法界的审美标准和规范。它不单单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像是将当时的‘正统’审美固化在了纸面上。一个字的美感,往往体现在它的笔画安排、结构疏密上。我特别好奇,不同于后世字典可能更倾向于简化或现代化的字形,那本增订版中收录的字形,是否更贴近楷书的典范,更符合传统书法对‘法度’的要求?对于一个试图从古人笔法中汲取灵感的设计师或者书法学习者来说,这种对‘标准形态’的精准呈现,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关于‘何为标准汉字之美’的权威样本,是深入理解传统视觉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