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伴随国人成长,品牌代代相传。
《新华字典》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语言研究所负责本次修订。
·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修订,收单字13000多个。
·以字统词,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
·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
·根据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对某些繁体字、异体字做了相应处理,增收繁体字1500多个,异体字500多个。
·酌情删去了个别过于陈旧的异读音;有选择地增收了某些字的读音。
·对个别释义进行修改,简化或更新了某些词语的释义;适当增补了一些新的义项。对复音词进行了适量的增补和删减。
·对部分例证进行修改,删改了一些难懂或过时、过长的例证;根据中小学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了一些例证。
·释义准确,例证精当,内容丰富,简明实用。
《新华字典(双色本)(第11版)》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修订,收单字13000多个。以字统词,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释义准确,例证精当,内容丰富,简明实用。正文按音序排列,备有部首检字表;内有综合插图和附录。
一、小字典:为文化民生而生
帮助几亿中国人民扫盲识字。《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的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周恩来总理“情系民生”,多次关心《新华字典》修订。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关心《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工作,为它的出版时间心急如焚。总理曾亲订《新华字典》的修订原则,甚至亲笔订正字典的词条,关心《新华字典》的定价问题,两次接见《新华字典》修订小组的代表
引领规范,遵守规范。早在1955年中央明确提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三大任务前,《新华字典》就已经有汉语规范化的目的和意识,并且“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观念”早已在《新华字典》有明确的说明;《新华字典》重视读音规范、字形规范和词汇规范,早年曾为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为汉字的部首、笔顺、字序等规范的制定,做出过重要贡献。
二、小字典:集举国之力编纂
从编纂之日起,这本小字典就蕴藏了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等。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60年。
周恩来总理指示,让参加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分组审阅《新华字典》的修订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方厚枢先生感慨地说:“动员全国力量会审一本小小的字典,这在中国出版史上还是头一次。”
三、小字典:承载大国文化
《新华字典》是小部头的字典,但是却承担着大文化的功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新华字典》就是我国的“百科全书”。
查校《新华字典》的不同版本,阅读《新华字典》的编纂故事,感受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关心,的确会发现《新华字典》担当的大文化的使命。词条的选取与释义,浓缩着新中国60年来的建设和文化成就,折射着各种理念的更新,比如环保意识,比如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等。
2004年第10版修订完成,到今天又有七八年的光景,社会文化和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华字典》第11版修订的过程中,重视字典承载文化的功能,是颇有时代意义的。
——李宇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第11版修订说明
第10版修订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字典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我国少数民族简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
首都(或首府)一览表
计量单位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节气表
元素周期表
《新华字典》是新一部现代汉语字典,首次出版于1953年,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编写工作。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历经多次修订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第11版出版之际,谨向为《新华字典》的编写、修订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次修订在保持《新华字典》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以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为重点,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读者的需求,对全书进行了谨慎而系统的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
一、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根据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对某些繁体字、异体字做了相应处理,增收繁体字1500多个,异体字500多个。
二、对个别体例做了改动。
三、酌情删去了个别过于陈旧的异读音;有选择地增收了某些字的读音。
四、对个别释义进行修改,简化或更新了某些词语的释义;适当增补了一些新的义项。对复音词进行了适量的增补和删减。
五、对部分例证进行修改,删改了一些难懂或过时、过长的例证;根据中小学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了一些例证。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执念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工具书是否能承载和传承文化精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查询工具,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汉字发展史。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古籍中常用但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的词语的标注,那些简短的“古义”注释,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语境之中。我记得有一次在读某篇唐诗时遇到一个困惑的词,查阅了其他网络资源都未能满意,最后翻到这本厚厚的字典,它提供的那个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解释,瞬间点亮了我的理解,让我对诗句的意境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而且,它对部首的归类和查阅设计,简直是效率的极致体现。我不用再费力去数笔画,只要大致知道偏旁部首,就能迅速定位到目标区域,这种基于汉字结构本身的检索方式,远比依赖字母顺序或复杂笔画数要直观得多,体现了对汉字体系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在每一个需要解释的条目下方,都会用非常清晰的层级划分来展示信息。比如,一个多义词,它会先用加粗的数字标明主要释义,然后是次要释义,再配上不同情境下的例句,最后往往还会附带一个非常简明的用法提示,比如“多用于书面语”或者“含有贬义色彩”。这种清晰的结构,让我这个信息处理能力不算顶尖的读者,也能非常快速地提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点,而不会被冗余的文字淹没。我特别欣赏它对成语和惯用语的收录,不仅给出了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解释了其背后的典故或引申含义,让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文化探索的过程。每次合上它,我总有一种充实感,仿佛自己刚刚完成了一次知识的“迷你马拉松”,收获满满,是那种真正能帮助人构建稳固中文知识体系的优秀读物。
评分说实话,这本字典的便携性和实用性的平衡做得恰到好处,让人爱不释手。虽然它内容翔实,页数不少,但拿在手里却感觉分量适中,不会重到让你不想带出门。我习惯在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时把它随身带着,以备不时之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专业术语的收录态度——它没有过度地堆砌那些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词汇,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日常交流、新闻阅读和基础学术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这种“实用至上”的选材原则,使得它成为了一本真正能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而且,它的纸张质量非常好,那种略微有些韧性的米黄色纸张,摸起来手感很舒服,即便是经常翻阅的部位也不会轻易起毛或损坏,可见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期使用的参考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释义逻辑简直是精妙绝伦,完全抓住了我们这些非母语学习者(或者说,对汉字文化有深度钻研需求的人)的痛点。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同一个词汇给出堆砌式的各种解释,让人摸不着头脑。它总是能用最简洁、最贴近生活语境的语言,给出核心含义,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引申义和文学用法。我尤其欣赏它对近义词辨析的处理方式,比如“的、得、地”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助词,它不仅给出了明确的语法归属,还辅以大量的对比例句,让我这个常常混淆它们的中年学习者,终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零散时间学习,比如等车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就能学到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它对多音字的区分处理得非常到位,不同读音下对应的词义和使用场景都界限分明,避免了那种“一个字,十种读法,每种读法都有不同的意思,我该用哪个?”的混乱感。这本书更像是位耐心的老教授,一步步引导你掌握汉字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子权威感。我特地选的这个双色版本,本来还担心会不会因为颜色少而显得单调,没想到内页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种深浅适中的红黑双色对照,不仅让重点词汇和例句一眼就能抓住眼球,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查一个生僻的古义,我对着它看了快两个小时,普通字典那种密密麻麻的黑白字看得我眼花缭乱,但《新华字典》(双色本)的这种设计,就像是有个温柔的向导在帮你筛选信息,阅读体验上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特别是那些常用字的笔顺动画提示,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细节,但对于正在学习规范书写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新词汇的收录和解释,感觉编纂团队的更新速度非常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让我对它的权威性更加信服,不再是那种老旧的工具书形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语言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