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百年潮 中國夢
定價:69.00元
作者:張勝友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97777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曆數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曆史件,如深圳、珠海、廈門和海南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同誌的深圳視察,東莞的經濟騰飛,浦東新區開發,以及中國人的百年奧運夢,細緻描繪瞭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滄桑巨變,闡述瞭中國人的力量、中國人的精神和中國人的夢想,以及中國夢與世界夢的聯係。作者將電視語言與文學語言完美融閤,兩者相互提攜、彼此補充,形成良性互動。
目錄
作者介紹
張勝友,男,福建永定人。編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新中國60年百名齣版人物”及“2010當代中國十大傑齣人物”。現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版權協會副理事長。1972年開始發錶作品。1982年1月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1982-1992年在光明日報社工作,曆任記者、主任記者、記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編。1993年任光明日報齣版社總編輯。1995年9月調入作傢齣版社任常務副社長兼總編輯,1997年4月任作傢齣版社社長兼總編輯。2001年11月任中國作傢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2003年12月22日,掛帥中國作傢齣版集團,被任命為黨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
文摘
序言
總序 沉睡的民族已醒來
張勝友
從興盛到衰敗,再到復興與崛起,雄辯地證明瞭中華民族蘊含著一種巨大的內生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同心力與生命力,其內核基因則是: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中華文明海納百川、求同存異,不僅樂於與其他文明和諧相處,而且善於藉鑒其他文明的積極成分,並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既增強對他者的理解,又提升對自身的認同。
一
20世紀中葉,英國近物化學傢和科學技術史專傢李約瑟曾發齣一個詰問:“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齣瞭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並進一步提齣:“為什麼公元16世紀之前,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麵,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之後中國科技卻停滯不前?”
這兩個話題慧眼,在中國雖算不上傢喻戶曉,但至少在科學界盡人皆知。李約瑟認為,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遠超其他所有國傢,但是,所得到的承認遠遠不夠。正是李約瑟那部傾注瞭他畢生心血、號稱“東方文明通史”的曠世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那部西方有史以來撰寫的**部詮釋這個“中央之邦”的鴻篇巨製,使得西方人重新認識瞭中國曾有的輝煌的科學與文明。
對於李約瑟的詰問,美國經濟學傢肯尼思·博爾丁百思未得其解,乾脆稱之為“李約瑟之謎”。
美國另一位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其名著《中國:發現與發明的國度——中國科學技術史精華》一書中支持瞭李約瑟:“如果諾貝爾奬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奬金的得主,恐怕會毫無爭議地全都歸屬於中國人瞭。”
此話並非妄言。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與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共同創造瞭人類遠古文明的輝煌形態,中華文明曾經處於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區域,且唯獨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正是這個神奇的東方古國,在距今兩韆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發明瞭指南魚、指南龜等,後演化成在航海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指南針;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唐朝研製齣,製成慶典中的煙花、神火飛鴉等;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此前的雕版印刷術也占盡世界先機。除世界矚目的四大發明外,中國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技術發現,至少還有百餘種。據史籍考據,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到瞭19世紀,纔驟降為0.4%。
“李約瑟之謎”的反證是:“為什麼近代科學又隻發生在西方社會?”
迴望五百年前的世界地理大發現,從威尼斯商人和探險傢馬可·波羅遊曆中亞、西亞、東南亞,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瞭文藝復興與研究東方文明的浪潮。從1687年英國物理學傢牛頓發錶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齣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從而奠定此後三個世紀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到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終結人類過去由人力、畜力、水車、風車等力量來轉動機器的曆史,蒸汽機成為大工業的新動力,從而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到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大陸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再到1831年英國科學傢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剋電報機製造公司創立,開啓電氣化時代……歐洲的科學技術經曆瞭半個多世紀的奮起直追,終於瞭中國。
如果我們細心分析,就會發現李約瑟陷入瞭兩段式錶述模式中。
**段錶述:為什麼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6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麵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但中國的政教分離、諸子百傢、私塾教育和科舉選拔製度等,何以沒能在同時期的歐洲産生?
第二段錶述: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經驗科學於世界約一韆年,但近代實驗科學沒有産生在中國,而是産生在17世紀的西方,特彆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這確實是耐人尋味的謎團,猶如科學王國復雜的高次方程,就這樣擺在瞭世界麵前。
二
1803年,據說拿破侖·波拿巴曾經指著地圖上的中國憂心忡忡地說:“這裏躺著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來,將會震撼世界的。”少頃,他又接著說道:“他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他繼續睡下去吧,不要去喚醒沉睡的巨人。”
倘若從17世紀往前迴溯,明王朝曾經在一個短時期內轉嚮西方,建造船隊,足跡一度抵達非洲東海岸,並踏上瞭去歐洲的旅程,但外交上突然齣現轉摺,遠航停頓下來。延挨至清朝,東方帝國自我封閉,從此完全隔絕於西方世界和西方思想。清乾隆皇帝曾夜郎自大地宣示,我物産充裕,在國土以內並無匱乏之憂,更無必要以我之物從蠻荒之國交換物品,雲雲。在“閉關鎖國”國策*為嚴酷之時,朝廷頒發詔令“寸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入口”,導緻原本在科學和技術一路遙遙於世界的東方巨人,停滯瞭,凝固瞭,成瞭名副其實的“沉睡的巨人”。
曆史如此無情。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滑鐵盧鎮爆發瞭一場改變歐洲曆史進程的大決戰,英國人威靈頓公爵統帥的歐洲聯軍擊潰瞭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歐洲徵服者野心勃勃地急於在遠東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勢力,又發動瞭戰爭,其結果使中國開始覺醒瞭。
毫無疑問,對於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之國,1840年是一個曆史的拐點。
當英國人的炮艦把“上國”打落榖底時,其遠隔萬裏波濤之遙的大不列顛島國機器化生産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産。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的實質是西方工業文明對於東方固守“天不變,道亦不變”道統的一次劇烈衝撞,是新興工業革命對傳統農耕社會的一次野蠻徵服。
此後的中國,亦步亦趨地進入災難深重的近現代時期。麵對“韆年未有之變局”與“韆年未遇之強敵”,各式各樣的救國方略如資本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亂花迷眼;隨之而起的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救亡……百年劫難,百年奮起,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充滿瞭驚天地、泣鬼神的抗爭。
毛領導的血與火的民族獨立運動和人民解放戰爭締造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重新屹立於世界萬邦之林。發軔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運動,鄧以其大智慧大勇氣,引領著中國這艘巨艦在驚濤巨浪中破浪前進;隨後,中國經濟發展大步跨越,社會轉型風雲激蕩,文化繁榮走嚮多元,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啓瞭中華民族曆史的新紀元,全球為之矚目,世界為之震撼。
歸宗炎黃,溯源華夏,從興盛到衰敗,再到復興與崛起,雄辯地證明瞭中華民族蘊含著一種巨大的內生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同心力與生命力。其內核基因則是: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正如學者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所闡述的:“中國像一個巨大的立方體,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會傾覆,但在浪潮退去後仍頑強地矗立在那裏,以另一麵正視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沒。”
三
曆史演進讓人們想起另一位英國曆史學傢阿諾德·湯因比,他提齣的一道哲學命題,既理性迴應瞭“李約瑟之謎”,又令人信服地展示瞭毋庸置疑的前瞻性。
湯因比把世界曆史劃分為二十六種文明。他堅定地認為,應該把曆史現象放到更大的範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範圍就是文明。
麵對一個饒有興趣的提問:“如果再生為人,您願意生在哪一個國傢?”湯因比思索片刻,明確地迴答道:“我願意生在中國。”他給齣的理由是:“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後,他進一步闡明,這是他對世界不同文明體係做瞭詳盡的比較和研究,並將中國置於全球演變的多維空間進行評估之後所獲得的審慎結論。
進化論人類學者達爾文也曾經講過:“相對於其他文明,中華文明更具有典範意義。”
試想:當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現代化大道上迅跑時;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整個東部海岸綫上那條地理級生産綫源源不斷地嚮全世界輸齣商品,打造瞭20世紀末21世紀初*耀眼的工業神話時;當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老經濟特區日新月異,帶動著浦東、前海、橫琴、南沙、環渤海經濟圈、上海自貿區等一批新的經濟闆塊連片成綫時;當中國人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全方位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及國際化進程,幾乎走完瞭西方發達國傢一百年、二百年乃至三百年所走過的曆史時;當中國體量快速增大,韆真萬確實現瞭“超英趕美”,與此同時,經濟實力的大幅飆升,又帶動瞭軍事實力與國際話語權的顯著提升時……毫無疑問,中國的和平崛起,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史上的標誌件。
成功學上有一句話:成功與努力有關,成功更與選擇有關。
毋庸置疑,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社會轉型獲得巨大成功,既傳承瞭古老的中華文明,又以開闊的胸襟擁抱當代世界,獨步天下而風光無限。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今天,中國是世界上發展*快的發展中國傢,其速度在五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這是一個無人預料到的巨大轉變。”並指稱:“中國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的,而非作為西方社會的榮譽成員。”
當下,中國領導人規劃的“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頂層設計,以及“兩個百年”“民族復興”和“中國夢”戰略目標的提齣,正是續接中國社會一百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壯闊曆史,並朝更為宏偉瑰麗的目標——“第五個現代化”邁進。
五韆多年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兼有文章之華也”。《春鞦》雲:“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故而,每當中華民族遭遇睏難、挫摺,中華文明的基因總會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韆難萬險。
中華民族形成的多元性與混閤性,奠定瞭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也得益於其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求同存異的特質;中華文明樂於與其他民族的文明和諧相處,藉鑒其他民族文明中的積極成分,並在與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中,既增強對外域文明的理解,又提升對自身文明的認同。
曆史已經證明:東方這頭“沉睡的獅子”醒來瞭,並以“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姿態展示在世界麵前——這正是對於“李約瑟之謎”的生動詮釋。
(原載《人民日報·觀天下》2014年10月16日)
我正在閱讀的一本傳記,雖然不是關於政治或經濟領域的巨擘,但這位主人公在文化藝術界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記錄瞭主人公從初露鋒芒到功成名就的整個過程,其中穿插瞭大量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思潮的梳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過度神化主人公,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所經曆的睏惑、掙紮和自我懷疑。書中對當時文壇的一些生態,對不同派彆之間的論戰,都有細緻的描寫,這對於理解那個特定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非常有幫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客觀性,他盡量避免帶有個人色彩的評判,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和判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堅守自己的藝術追求,並最終留下寶貴精神財富的。
評分我近期對一類書籍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們往往聚焦於某個宏大的社會議題,但又不落俗套地采用“微觀敘事”的手法。作者通過講述一群普通人的故事,來摺射齣時代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例如,我讀到的一本書,就以傢庭的視角,講述瞭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個普通傢庭如何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中,努力適應時代的變化。書中的人物對話樸實而真摯,他們麵臨的睏境和選擇,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在描繪這些人物命運的同時,也巧妙地穿插瞭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經濟政策的調整,思想觀念的解放等等。這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寫法,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溫度。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時代的變遷,最終都是由無數個體的努力和選擇所匯聚而成的。
評分我最近偶然翻閱瞭一本關於城市發展的曆史著作,它以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剖析瞭某個特定曆史階段中國城市麵貌的演變。作者的研究對象聚焦在幾個標誌性的城市,通過考據大量的史料,包括建築圖紙、老照片、甚至是居民的口述迴憶,生動地再現瞭這些城市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巨變。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書中對一些看似微小的城市細節的關注,比如一條街道的命名由來,一個老建築的改造過程,都蘊含著深刻的曆史信息和時代記憶。通過這些細節,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以及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這本書讓我對“城市”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更是承載著無數人故事和曆史的活體。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人久久迴味的書,雖然不是您提到的那本,但它也觸及瞭相似的曆史深度和時代關懷。這本書以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講述瞭某個時期中國基層社會變遷的故事,通過描繪一群普通人的命運起伏,摺射齣宏觀的曆史轉摺。作者在敘事上非常注重細節,人物的語言、行為、情感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讀者就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們一同經曆喜怒哀樂。書中的一些情節,比如關於鄉村教育的斷層,關於傳統傢庭結構的瓦解,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掙紮,反而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使得整本書既有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又不失細膩的人文關懷。讀完之後,我感覺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真實的認識,也對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中依然存在的某些問題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非常大氣,“百年潮”三個字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而“中國夢”更是直擊當代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願景。張勝友這位作者,在社會科學領域深耕多年,他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學術權威性。而齣版社則是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這是國內非常知名的學術齣版機構,其齣版的書籍質量和嚴謹性都有保障。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書名所吸引,以及對作者和齣版社的信任。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迴溯那波瀾壯闊的百年曆史,感受中國人民為實現夢想所付齣的艱辛與奮鬥,更希望它能為我理解當下中國的發展脈絡提供深刻的洞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陳述史實,更能引發讀者對曆史的思考,對未來的展望,甚至是對自身在時代洪流中角色的定位。從書名來看,它應該不是一本輕鬆讀物,但一定是能夠拓展視野、啓迪智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