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入門(附光盤占卦解卦法) 傅佩榮教授 周易易經全書 入門全注譯圖解易經風水學書籍

易經入門(附光盤占卦解卦法) 傅佩榮教授 周易易經全書 入門全注譯圖解易經風水學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傅佩榮 著
圖書標籤:
  • 易經
  • 周易
  • 占蔔
  • 風水
  • 傅佩榮
  • 入門
  • 易經文化
  • 傳統文化
  • 命理
  • 預測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世九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湖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0446703
商品編碼:1761535672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易經入門占卦解卦
外文名稱:易經入門占卦解卦
開本:16

具體描述




目錄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易經入門(附光盤占卦解卦)
作者:傅佩榮開本:16開
定價:49.8頁數:406
現價: 齣版時間2011-01-01
ISBN號:9787540446703印刷時間:2011-01-01
齣版社:湖南文藝版次:1
商品類型:圖書印次:1

 


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最完整的卦辭呈現:詳細列齣《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所 
有卦辭與爻辭,利於解卦時參考運用。並以時運、財運、傢宅、健康四大 
麵嚮,解析卦辭與爻辭的實用意義。 
最清楚的卦象圖示:明確標示齣每一卦的卦象,並設計圖文式的索引 
標簽,方便快速查閱。 
最簡單的卦義分析:提供生活化的解卦示範與深入淺齣的義理啓示, 
是學習《易經》解卦的最佳參考工具 
《易經》的製作,原起於憂患意識,這也是現代人學習《易經》占蔔 
的最大原因——趨吉避凶。《易經》占卦並非迷信,它旨在點齣人生中所 
會麵臨的各種順逆境,使身在其中的人們,可以從占卦的指點中,學習調 
整自我心態的方法,進而以健全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機會與睏境、成功 
與失敗,避免迷失於錶麵的得意或低迷之中。 
國學大師傅佩榮教授,潛心專研《易經》多年,以其豐富的演講和自 
身經驗,用深入淺齣的說明,帶領你進入《易經》博奧的世界,從卦象與 
解卦中看透世事的變動與意義,為下一步的人生方嚮指點迷津。作者簡介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浙江大學講座教授。傅佩榮積極推進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颱灣地區教育部門“教學特優奬”。齣版作品逾百種,曾獲颱灣地區“中正文化奬”、“最高文藝奬”等多項殊榮。近十幾年來,他每年開展200多場哲學及國學的演講和講座,還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美國等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在華人文化思想界影響深遠。2009年6月,他在央視《百傢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目錄◎ 寫在前麵 1 

第一部分 易經入門 

◎ 一、《易經》是什麼? 4 
◎ 二、《易經》的基本概念 6 
◎ 三、先天八卦圖 9 
◎ 四、 後天八卦圖 12 
◎ 五、基本八卦的象徵 15 
◎ 六、古代曆史的展開 21 
◎ 七、君子珍惜《易經》 26 
◎ 八、《易經》的智慧 29 
◎ 九、我對占卦的瞭解 32 
◎ 十、為什麼要學習《易經》 35 

第二部分 易經占卦 

◎ 一、《易經》占卦須知 38 
◎ 二、《易經》占卦方法 39 
◎ 三、《易經》解卦參考 41 
◎ 四、數字卦的占法 42 
◎ 五、念念有詞 43 
◎ 六、占卦三不 44 
◎ 七、不誠不占 45 
◎ 八、不義不占 46 
◎ 九、不疑不占 47 
◎ 十、元亨之意 48 
◎ 十一、利貞之意 49 

第三部分 解卦手冊 

1.乾卦 52 
2.坤卦 54 
3.屯卦 56 
4.濛卦 58 
5.需卦 60 
6.訟卦 62 
7.師卦 64 
8.比卦 66 
9.小畜卦 68 
10.履卦 70 
11.泰卦 72 
12.否卦 74 
13.同人卦 76 
14.大有卦 78 
15.謙卦 80 
16.豫卦 82 
17.隨卦 84 
18.蠱卦 86 
19.臨卦 88 
20.觀卦 90 
21.噬嗑卦 92 
22.賁卦 94 
23.剝卦 96 
24.復卦 98 
25.無妄卦 100 
26.大畜卦 102 
27.頤卦 104 
28.大過卦 106 
29.習坎卦 108 
30.離卦 110 
31.鹹卦 112 
32.恒卦 114 
33.遁卦 116 
34.大壯卦 118 
35.晉卦 120 
36.明夷卦 122 
37.傢人卦 124 
38.睽卦 126 
39.蹇卦 128 
40.解卦 130 
41 損卦 132 
42.益卦 134 
43.夬卦 136 
44.姤卦 138 
45.萃卦 140 
46.升卦 142 
47.睏卦 144 
48.井卦 146 
49.革卦 148 
50.鼎卦 150 
51.震卦 152 
52.艮卦 154 
53.漸卦 156 
54.歸妹卦 158 
55.豐卦 160 
56.旅卦 162 
57.巽卦 164 
58.兌卦 166 
59.渙卦 168 
60.節卦 170 
61.中孚卦 172 
62.小過卦 174 
63.既濟卦 176 
64.未濟卦 178 

第四部分 解卦案例與啓示 

1.乾卦 182 
2.坤卦 187 
3.屯卦 190 
4.濛卦 193 
5.需卦 197 
6.訟卦 201 
7.師卦 205 
8.比卦 209 
9.小畜卦 213 
10.履卦 216 
11.泰卦 220 
12.否卦 223 
13.同人卦 227 
14.大有卦 230 
15.謙卦 234 
16.豫卦 238 
17.隨卦 241 
18.蠱卦 244 
19.臨卦 247 
20.觀卦 250 
21.噬嗑卦 253 
22.賁卦 256 
23.剝卦 260 
24.復卦 263 
25.無妄卦 267 
26.大畜卦 271 
27.頤卦 274 
28.大過卦 288 
29.習坎卦 283 
30.離卦 286 
31.鹹卦 291 
32.恒卦 294 
33.遁卦 298 
34.大壯卦 301 
35.晉卦 304 
36.明夷卦 307 
37.傢人卦 310 
38.睽卦 313 
39.蹇卦 317 
40.解卦 321 
41 損卦 326 
42.益卦 329 
43.夬卦 332 
44.姤卦 335 
45.萃卦 338 
46.升卦 341 
47.睏卦 344 
48.井卦 347 
49.革卦 351 
50.鼎卦 354 
51.震卦 357 
52.艮卦 360 
53.漸卦 364 
54.歸妹卦 367 
55.豐卦 371 
56.旅卦 375 
57.巽卦 378 
58.兌卦 381 
59.渙卦 386 
60.節卦 389 
61.中孚卦 392 
62.小過卦 395 
63.既濟卦 400 
64.未濟卦 404 

精彩導讀一、《易經》入門 
◎ 一、《易經》是什麼? 
《易經》是一本最古老的書,被稱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 
不過,現代人聽到《易經》所想到的可能是:它可以用來算命嗎?沒錯, 
《易經》確實敎人如何占卦,但是占卦不等於算命;並且,除瞭占卦之外 
,《易經》還談做人處世的道理。 
翻開《易經》,我們看到總共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些卦圖都是由下而 
上六條橫綫所組成的。橫綫分兩種,一條不斷的稱為“陽爻”(),另一 
條斷為兩半的稱為“陰爻”()。 
陽爻代錶主動力,陰爻代錶受動力。有主動也有受動,兩者配閤纔使 
變化一直持續下去。《易經》的“易”字,首先就指“變化”而言。西方 
人翻譯《易經》,大都將它譯為《變化之書》(The Book of Changes)。 
任何變化都是由陽與陰兩種因素的消長所造成的。“爻”這個字代錶“效 
”,在仿效或描述變化時,陽與陰不可或缺。至於“卦”,則是指“掛” 
而言,有如掛在我們眼前的自然現象。當大自然齣現變化時,人類要如何 
因應?要如何趨吉避凶?要如何修養自己以求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易經 
》所要答復的難題。 
《易經》本身的材料很少,隻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代錶六十四卦。每 
一卦有一句卦辭,說明此卦的占驗(如元亨利貞,利涉大川等);並且, 
每一爻有一句爻辭,說明此爻的處境與後果(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 
。因此,原始的《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辭,以及三百八十 
四句爻辭。用今天的方式來印刷,大概隻有二三十頁。 
然而,為什麼我們眼前的《易經》卻有幾百頁呢?這是因為加上瞭《 
易傳》。古代有“易曆三聖”之說。首先畫齣基本的八卦,再將其重疊為 
六十四卦的是伏羲氏(在《係辭傳》稱為包犧氏)。到瞭姬昌(後稱周文 
王),他被商紂王囚禁在羑裏達七年之久,就在牢中寫下卦辭與爻辭。也 
有學者認為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或西周後期的某一位蔔 
官。到瞭春鞦時代末期的孔子(551—479B.C.),特彆用心探討瞭《易經 
》。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 
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傢》也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 
、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是說綁在竹簡 
邊上的繩子多次斷裂,由此可見他用功之勤。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在 
於他開始撰述《易傳》。這一部分的工作應該有後代弟子的閤作纔得以完 
成。《易傳》又稱“十翼”,有如十篇輔助的說明,其內容為:《彖傳》 
(解釋卦辭),《象傳》(解釋卦象的稱為《大象傳》,解釋爻辭的稱為 
《小象傳》)。這兩部分都依《易經》分為上下(前三十卦為上經,後三 
十四卦為下經),如此就有瞭四篇。接著是《係辭傳》,由於內容較長, 
也分上下。然後是《文言傳》(隻談到乾坤二卦),《說卦傳》(有如小 
字典,介紹基本八卦的各種象徵),《序卦傳》(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 
序),以及《雜卦傳》(扼要就卦名綜述其旨,可視為附錄)。 
自漢代以來,學習《易經》的人是經傳閤並一起念,所以今日所謂的 
《易經》,包含《易傳》在內。此外,還有“易學”一詞,那就無所不包 
瞭,是漢代以來學者將《易經》應用到各個領域的成果,如天文、地理、 
醫藥、兵法、養生等。至於與占蔔有關的部分更是發展得多姿多彩。 
簡單說來,《易經》有兩大係統:一為“義理”,要由觀察自然現象 
的變化,體驗齣做人的道理,此時強調的是德行、能力與智慧。另一則為 
“象數”,要由卦象與數字的搭配,經由特定的運算程序,而得齣某一疑 
難之事的解答。換言之,象數即指占卦而言,確實可以預測某一抉擇的後 
果。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難”一語正好提醒我們:理性思維依然是人生 
的光明大道,學會《易經》不能靠神秘直覺,而是需要長期認真用功的。 
◎ 二、《易經》的基本概念 
《易經》是一套符號係統,用卦象來代錶具體事物或特定狀態,然後 
藉卦象的組閤與變化,指涉未來的發展。 
《易經》又名《周易》,意即周朝的《易經》。據說古代夏朝有《連 
山易》,商朝有《歸藏易》,但皆已失傳,無法考究其內容。“易”字所 
指,除瞭“變易、變化”,還有“不易”與“易簡”。所謂“不易”,是 
說變化的規則是不變的,譬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所描述 
的情況是不變的。又如四季不斷運行變遷,但其春夏鞦鼕的順序是不變的 
。 
至於“易簡”,則以易為時間,簡為空間。易為乾卦,充滿無窮的生 
命力,在時間中生生不已;簡為坤卦,具有無限的包容力,在空間中完成 
一切。這“變易、不易、易簡”三詞是對《易經》的初步理解。 
由陽爻與陰爻所組成的三條橫綫,就構成瞭基本的八卦。為何需要三 
爻?因為它們象徵瞭“地、人、天”。後來組閤為六爻卦時,則由下而上 
每兩爻代錶這三纔之一。要特彆注意“由下而上”,這是《易經》畫卦的 
規則。做人處世不也是如此嗎?底下的結構不穩,又怎能往上建設? 
基本八卦是:乾(),坤(),震(),艮(),離(),坎(), 
兌(),巽()。這八卦的名稱是專門術語,必須記住。古代有個背誦口 
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盌,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 
斷。這八卦稱為“經卦”,錶示基礎之意。我們即將看到的“先天八卦圖 
”與“後天八卦圖”,都是由這八卦所組成,隻是排列位置不同而已。 
真正齣現在《易經》書中的是六十四卦。八經卦兩兩相重,就形成六 
十四卦,又稱“重卦”,每卦有六爻。這些纔是《易經》的主體。以乾卦 
()為例,六爻皆陽,在讀法上,由下而上要念成“初九,九二,九三, 
九四,九五,上九”。“初,二,三,四,五,上”代錶位置。“九”代 
錶陽爻。再以坤卦()為例,由下而上讀成“初六,六二,六三,六四, 
六五,上六”,“六”代錶陰爻。 
九為陽爻,六為陰爻,理由之一是:陽爻為奇數,主動,而九為動之 
極(一、三、五、七、九)。陰爻為偶數,主靜,而六居偶數之中,為靜 
之極(二、四、六、八、十)。理由之二是:在五個生數(一、二、三、 
四、五)之中,奇數相加為九,偶數相加為六。 
由於六爻卦是由兩個三爻卦所組成,所以有下卦(內卦)與上卦(外 
卦)之分。這兩卦閤成的六爻,代錶六個位置,其中以“二、五”為佳, 
因為它們居於下卦與上卦的中位。居中則前有屏障後有靠山,也錶示言行 
適中,較為閤理。此外,陽爻若在剛位(初、三、五),陰爻若在柔位( 
二、四、上),則較有利。這是“當位”的考慮。 
此外還有“乘承比應”。“乘”是上對下,“承”是下對上,陽上陰 
下較為穩當。“比”是比鄰,指鄰近二爻的關係。“應”則是指下卦三爻 
與上卦三爻的對應位置,如“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若是一陰一陽則 
為正應,兩者同為陰或同為陽,則是敵而不應。正應可以互相支持,較為 
理想。 
《易經》六十四卦,可以分為三十二組。每一組都是相連的兩卦(如 
乾與坤),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非覆即變”。“覆”是全卦由下而上整個 
翻過去,又稱“綜卦”;“變”是全卦六爻皆變(陽變陰,陰變陽),又 
稱“錯卦”。 
不僅如此,每一卦的中間四爻還形成瞭兩個“交互卦”,或皆稱“互 
卦”。譬如謙卦()的交卦是震卦(九三、六四、六五),互卦是坎卦( 
六二、九三、六四)。於是一卦共有四個經卦(上下卦與交互卦),在解 
釋每一爻的“時”與“位”方麵皆可提供參考。 
總之,這些術語與各項細節都是為瞭幫助我們理解卦辭與爻辭,從而 
明白自己在占卦中應采取的閤宜態度。 
P4-8
《周易》智慧:探索宇宙與人生的深層奧秘 《周易》,這部古老而深邃的東方智慧經典,以其獨特的符號係統和哲學思想,穿越數韆年時空,至今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占蔔的書,更是一部闡釋宇宙運行規律、揭示人生發展軌跡的哲學巨著。理解《周易》,便是開啓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如何觀察天地萬物,如何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之道。 一、《周易》的起源與構成:文明的基石 《周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它凝聚瞭先民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社會秩序的思考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探索。從早期的結繩記事,到後來的卦象符號,再到文本的逐漸豐富,《周易》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反映瞭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脈絡。 其核心內容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經”部分是《周易》的本體,包含六十四卦及其卦辭和爻辭。“卦”是《周易》的基本單位,由三個爻組成,每個爻又分為陰爻(斷)和陽爻(續)。六十四卦通過不同的陰陽組閤,象徵著天地萬物變化的八種基本狀態(八卦),以及由此衍生齣的六十四種復雜情境。“卦辭”是對每一卦整體含義的解釋,“爻辭”則是對每一卦中具體一爻(從下往上數,分為初、二、三、四、五、上)在特定情境下含義的闡釋。 “傳”部分,又稱“十翼”,是後人(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解讀和闡發。包括《彀辭傳》、《象傳》、《係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傳》的齣現,極大地豐富瞭《周易》的內涵,將其從單純的占蔔工具升華為一部包羅萬象的哲學體係。它解釋瞭卦象的來源,闡述瞭陰陽變化的原理,探討瞭君子如何效法天地之道以修身養性,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二、陰陽之道: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 《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學說。陰陽並非絕對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製約的兩個方麵。陽代錶積極、主動、剛健、光明;陰則代錶消極、被動、柔韌、黑暗。天地萬物,無一不體現陰陽的相互作用:白天為陽,夜晚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天為陽,地為陰。 陰陽的轉化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例如,黑夜(陰)的極緻會孕育黎明(陽),寒鼕(陰)之後便是春暖(陽)。《周易》通過對六十四卦陰陽爻位的變化組閤,生動地模擬瞭這種無休止的轉化過程,揭示瞭事物發展從萌芽、發展、鼎盛到衰落,再到新的循環開始的規律。理解陰陽之道,有助於我們認識到事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持續的動態變化之中,從而培養一種順應自然、把握時機的智慧。 三、天人閤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周易》深受“天人閤一”思想的影響。它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天地萬物有著內在的聯係。人應該效法“天道”,遵循自然規律,纔能實現自身的和諧與發展。《周易》中的許多卦象和卦辭,都蘊含著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模仿,並將其引申到人事活動中。 例如,“乾”卦象徵天,其卦辭“乾,元,亨,利,貞”描繪瞭天的運行特質:創始(元)、通達(亨)、有益(利)、正固(貞)。君子應效法乾卦的精神,剛健進取,自強不息。“坤”卦象徵地,其卦辭“坤,元,亨,利,貞”也描繪瞭地的特質,但強調的是包容、承載、順從。君子應效法坤卦的精神,厚德載物,柔順而有所為。 《周易》倡導“觀象玩占”,通過觀察卦象來理解人事,並通過卦象的演變來預知未來的趨勢。這種方法並非簡單的預測,而是提醒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做齣最符閤天地之道、最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選擇。《周易》所追求的“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協調統一。 四、占卦解卦:探尋未知與指導行動 《周易》的占卦功能是其最廣為人知的一麵。通過特定的占蔔方法(如蓍草法、銅錢法),可以得到代錶當下情境的卦象。每一個卦象,由卦辭和爻辭構成,為求占者提供瞭關於事物發展趨勢、吉凶禍福以及應該采取何種行動的指引。 占卦並非宿命論,而是一種“蔔以定疑”的智慧。當人們麵臨睏惑、猶豫不決之時,占卦可以幫助他們理清思路,認清形勢,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周易》的占辭和爻辭,往往用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揭示齣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潛在風險。解讀這些信息,需要深入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結閤具體情境進行分析。 例如,當一個卦顯示齣“否”卦(事物閉塞、不通的狀態),爻辭可能會提示“匪寇婚媾”,意指在閉塞的時期,強行溝通反而會招緻麻煩,不如靜觀其變,尋找閤適的時機。而當齣現“泰”卦(事物通達、和平的狀態),爻辭則可能鼓勵積極進取,順勢而為。 解卦的過程,是一個將抽象的符號轉化為具體指導的過程。它要求解卦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哲學素養,能夠透過卦象的錶象,觸及事物的本質,並將其應用於現實生活。這種能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五、《周易》的當代價值:智慧的傳承與啓迪 在現代社會,《周易》依然具有深刻的價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西方邏輯思維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強調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動態性和辯證性。 哲學智慧:《周易》的陰陽轉化、天人閤一等思想,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世界,更深刻地認識人生。它教導我們要保持謙遜,順應自然,在變化中尋找機遇,在睏境中保持堅韌。 決策指導:《周易》的占卦解卦法,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決策的工具。在麵對復雜問題時,通過解讀卦象,我們可以獲得新的視角,避免盲目衝動,做齣更審慎的選擇。 文化傳承:《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周易》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中華文明的根源和精髓,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心理調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容易産生焦慮和迷茫。《周易》的哲學思想,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更平和的心態,認識到事物的相對性和發展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周易》並非一部神秘莫測的禁書,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生命之書。它的語言雖然古老,但其蘊含的道理卻是永恒的。通過學習《周易》,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力量,提升智慧,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並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這部古老的經典,至今仍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啓迪著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閤一”思想特彆著迷,總想找一本能真正把我領進這個思想殿堂的指南。《易經》無疑是繞不開的關鍵。市麵上關於易經的書籍汗牛充棟,很多要麼過於學術化,堆砌著密密麻麻的文言文,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於淺薄,隻講些皮毛的占蔔技巧,缺乏對哲理的深入挖掘。但這本書的簡介裏提到瞭“全注譯圖解”,這對我太重要瞭。我希望能通過清晰的圖示和現代化的語言解釋,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卦象背後所蘊含的宇宙規律和人生智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如何‘算’,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悟’,如何將乾坤之道的變通與我日常的處事決策聯係起來,達到一種更圓融、更順遂的狀態。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簡直是人生的教科書瞭。

評分

我對時間性的東西特彆敏感,學習傳統文化時,總想知道它是如何隨著曆史演變的。《易經》流傳數韆年,其間的注釋和詮釋體係極其復雜。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基本框架的同時,也能觸及到不同曆史時期對易學理解的側重點差異。例如,早期側重於蔔筮的實用性,後來逐漸演變為理學的核心。如果書中能對這些演變脈絡有所梳理,哪怕隻是簡單的提及,也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學術價值。讀者購買“入門”書籍,除瞭學習知識本身,也期望能建立起對該學科宏觀曆史脈絡的基本認知,這樣在後續的深入學習中,纔不會感到迷失方嚮,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評分

這套書的厚度著實讓我感到驚喜,它看起來不像是一本“入門”書籍,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工具書。厚重的篇幅意味著內容必然是詳實而全麵的。我最擔心的一點是,很多入門書籍為瞭追求“易懂”,會大幅度刪減原文,導緻對原意的理解齣現偏差。我希望這本“全注譯”能盡可能地保留周易的原始語境,然後在注釋和譯文中進行細緻的闡發。如果能做到對每一個爻辭、每一句卦辭都有深入的考證和多角度的解讀,那麼即便是已經接觸過一些基礎知識的我,也能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見解。它是否能夠成為我未來研究更深奧術數的堅實基礎,這一點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易經入門(附光盤占卦解卦法) 傅佩榮教授 周易易經全書 入門全注譯圖解易經風水學書籍》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大氣,那種深沉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覺得內容非同小可,充滿瞭古典的韻味。我本來對《易經》這種傳統經典有些敬畏,總覺得晦澀難懂,但看到“傅佩榮教授”這幾個字,心裏就踏實多瞭,畢竟他是這方麵的權威。我翻開書的目錄,發現結構劃分得非常清晰,從最基本的陰陽五行講起,逐步深入到六十四卦的象徵意義,對於我這樣一個零基礎的初學者來說,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簡直是雪中送炭。尤其讓我期待的是附帶的那張光盤,想象著能跟著傅教授的講解,親手操作占卦的步驟,理論結閤實踐,想必能更快地領悟其中三昧。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物有所值,迫不及待想開始我的周易學習之旅。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有一半的原因是衝著“風水學書籍”這個標簽去的。當然,我不是想用它來大肆改運求財,而是對傳統堪輿學中對環境能量的認知非常感興趣。很多現代人對風水存在誤解,覺得它就是迷信,但我相信其中一定蘊含著古人對地理環境與人類居住舒適度之間關係的深刻觀察。傅佩榮教授的解讀,想必會用一種更偏嚮哲學和科學的角度來闡述風水學的原理,而不是流於錶麵的口訣。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不同卦象如何對應地理方位、建築布局的解析,希望能夠用一種係統、理性的框架去理解古代的居住智慧,也許能為我未來裝修房子或者選擇辦公地點提供一些啓發性的思考,讓居住環境真正達到“藏風聚氣”的理想狀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