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笔记小说必图书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笔记小说必图书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容斋随笔
  • 笔记小说
  • 文白对照
  • 中华国学
  • 古典文学
  • 译注
  • 清代文学
  • 笔记体
  • 文学史
  • 精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45
商品编码:177536192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容斋随笔

定价:12.0元

作者:(南宋)洪迈,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45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智慧,是后人感受国博大精深的一种途径。在阅读中品鉴古今智慧,领会先贤哲思,修养心灵。作为作者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容斋随笔》一直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内容提要


《容斋随笔》共《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问历经近三十年。其内容丰富,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涉及领域广泛的著作;它议论精辟,评论恰当,历来受到世人的称道。其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于后世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目录


作者介绍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文学家、学者,字景户,号容斋,又号野处,鄱阳(今属江西)人,博通经史百家之语,旁及医卜星算之书,对宋代掌故尤为熟悉。

文摘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①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②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③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④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注释】
  ①采摭(zhí):采集摘录。
  ②步辇(niǎn):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
  ③苏颋(tǐng):字廷硕。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袭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共同主张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④张彖(tuàn):唐朝官员,颇有气节。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他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
  【译文】
  世俗留传的那些浅薄妄为的书籍,比如人们所说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这类,都是非常可笑的。然而读书人里也有相信这些书的,甚至把《老杜事实》当成苏轼写的。现在蜀地刻印的杜甫文集,就把这件事加入注释。孔传所写的《续六帖》,虽然在采集摘录唐朝史事方面特别有功劳,但是把《云仙散录》中的事情记载进来,就是自己玷污了这本书。《开元天宝遗事》假托是王仁裕所写,王仁裕是五代时人,虽然他的文章缺乏气概,但是恐怕也不至于像《开元天宝遗事》那样。姑且分析其中的几个事例,把这个当作笑谈。件事说:“姚元崇在开元初年做了翰林学士,曾被玄宗专门派车召唤进宫。”考察以后发现,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当了宰相,到开元初年的时候已经三次拜相辅佐皇帝了。第二件事是说:“郭元振少年时候风度仪态就很美了,宰相张嘉贞想把他接纳过来做自己的女婿,于是为郭元振做媒,郭元振娶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张嘉贞的三女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显达了。”考察以后发现,郭元振是睿宗时期的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然后去世了,这之后十年,张嘉贞才成为宰相。第三件事是说:“杨国忠显赫的时候,朝廷的文武官员,争相依附于他从而求取财富地位,只有张九龄未曾登门。”考察以后发现,张九龄离开宰相的职位十年以后,杨国忠才得到宰相的官职。第四件事是说:“张九龄读了苏颋的文章,称赞说这是文坛中的雄师。”考察以后发现,
  苏颋做宰相的时候,张九龄根本还没有显达呢!以上这些都是很明显就能说明白的,固然鄙薄浅陋得不值得去反驳,却很容易迷惑耽误后辈弟子啊!只有张彖指出杨国忠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不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近几年,兴化的军学刻版印刷的《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的州学刻版印刷的《云仙散录》,都可以销毁掉了。
  文烦简有当
  【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①、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②。
  【注释】
  ①涉轵(zhǐ)侯:李朔随卫青征讨匈奴,因功封涉轵侯,并置涉轵侯国。涉轵侯国,在今山东。
  ②朴赡可喜:质朴丰富,令人喜爱。
  【译文】
  欧阳修在《进新唐书表》中说:“这里面记载的事情比之前的有所增加,这里面用的文字却比之前的有所减少。”一般文章重要的在于阐明思想,文字的繁密与简约都有其适当的情况。《史记·卫青传》中记载:“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
  只说:“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相比于《史记》的五十八个字,《汉书》的叙述从中省略了二十三个字,然而看起来没有《史记》那样质朴丰富而令人喜爱啊!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①;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
  乐天以为②:“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
  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
  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①裂眦(zì):张目怒视。
  ②以为:因此说。以,因此。为,通“谓”,说。
  【译文】
  在玩闹中隐含着生气,超过张目怒视;长声吟咏之中隐含着哀伤,超过放声大哭。这话确实说得很对。元稹在江陵的时候,病中听说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写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因此说:“这些诗句,其他人听了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我呢?”元稹的诗集写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字用得既不好,也没有说是病中写成的,就失去诗的意境了。苏轼当彭城太守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来拜访他,停留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苏辙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觉得读起来实在不能承受,便和诗宽慰自己。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心生悲凉。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①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②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③、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①魏人公孙鞅:应指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因为封地在商地所以这样称呼。公孙鞅又称卫鞅,是卫国人而非魏国人。
  ②范雎(jū):战国魏国人,军事家、政治家,曾任秦国宰相,向秦王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③郭隗(wěi):战国燕国人,燕王客卿。曾让燕王筑黄金台拜自己为师,以此举让天下贤士争相投靠燕国。
  【译文】
  七国激烈地争夺天下,没有不招揽四方说客人才的。但六国所任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多是本国的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让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初与秦王谋划国家大事从而开创秦国霸业的人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比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们,采取他们的意见而一点都不怀疑,终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赖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担心楚国太过强盛,而吴起是卫国人。
  信近于义
  【原文】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①曰:“因恭信而不失其所以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伊川②曰:“因不失于相近,亦可尚也。”又曰:“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范纯父曰:“君子所因者本,而立爱必自亲始,亲亲必及人,故曰因不失其亲。”吕与叔分为三事。谢显道曰:“君、师、友三者,虽非天属,亦可以亲,舍此三者之外,吾恐不免于谄贱。惟亲不失其所亲,然后可为宗也。”杨中立曰:“信不失义,恭不悖③礼,又因不失其亲焉,是亦可宗也。”尹彦明曰:“因其近,虽未足以尽礼义之本,亦不失其所宗尚也。”予窃以谓义与礼之极,多至于不亲,能至于不失其亲,斯为可宗也。然未敢以为是。
  【注释】
  ①程明道: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②伊川: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的弟弟。
  ③悖(bèi):违背。
  【译文】
  《论语》说:“诚信要符合于义,这样诺言才能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以尊了。”程明道说:“依凭恭敬和诚信而又不失其亲近之人,接近礼义,所以也是可以尊崇的。”伊川说:“依凭恭敬诚信又不违背礼义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又说:“依凭恭敬和诚信,又近于礼仪而不失去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何况是完全合乎礼义的人呢?”范纯父说:“君子所依凭的是本性,而建立仁爱必定从亲近的人开始,亲近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也会推广到其他人,所以说(依凭恭敬诚信而)不失去亲近关系。”吕与叔把这分为三件事。谢显道说:“君、师、友这三类人,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是可以亲近的;除这三类以外的,恐怕就不免变成谄媚和卑贱了。只有能亲近与他亲近的人,然后才可以崇尚。”杨中立说:“诚信不违背义,谦恭不违背礼,又依凭二者而不失去与他亲近的人,这也是可以崇尚的。”尹彦明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虽然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礼义的本质,也不妨碍他是可以崇尚的。”我认为礼和义的极限,大多会变成不能亲近,如能够达到不失掉与他亲近的人,这就是可崇尚的。但不敢肯定就是这样。
  刚毅近仁
  【原文】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①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注释】
  ①木讷(nè):泛指质朴,无文饰。
  【译文】
  刚强坚毅的人,必定不能有谄媚的神色。质朴的人,必定不会说出花言巧语。这就是分辨接近仁义或缺乏仁义的要领。
  忠恕违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①,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

序言


前言
  《容斋随笔》是洪迈晚年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鄱阳人,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因“文备众体”受到宋孝宗的赏识重
  用,先后担任过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馆编修官、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文职,在地方上还做过知州。因参与国史纂修,洪迈对历朝历代诸子百家、圣贤议论、小说野史、风土
  人情都有广泛涉猎。这部《容斋随笔》前后共耗费四十余年才写成,是洪迈毕生学问的集大成之作。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好的随笔语言灵动曼妙,篇幅短小精悍,往往能令人见微知著。
  这部书之所以以随笔命名,用洪迈谦虚之辞说是因为“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五笔》因洪迈逝世而中断,仅存十卷。这部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涉及历史人物、
  典章、礼仪、军事、政治、物产、地理、天文、历法、星相、哲学、艺术、诗词、文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笔记。
  《容斋随笔》考证严谨,凡所论之物,皆标明出处,追溯源头。洪迈对前人做学问的一些想当然的看法大胆地提出了质疑,他根据书籍、史料,经过反复严密的论证,对历代经史典籍去伪存
  真,更正了许多相传已久的错误认识,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参考。
  在考证方法上,洪迈多采用“互证”的方法进行纠错。如《随笔》卷三《李太白》一节中,对世传李太白在安徽当涂采石因酒醉乘舟溺亡的说法,通过引证李阳冰《太白草堂集序》和李华《
  太白墓志》,证实了李白死于疾病而非溺亡。
  《容斋随笔》记录了许多《宋史》未记载的宋代风俗习惯等内容,这为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另外,《容斋随笔》在许多章节中谈到了诗词文章的创作方法,提出了许多
  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对于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容斋随笔》的部分内容着眼十分细微,即使是一词一字的差池,作者也要用做学问的精神追究到底。贯穿整个随笔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造就了这部巨著的另一重非凡魅力。自《容斋随笔
  》写就以来,其拥趸众可集群,毛就是其中对它评价很高的读者之一。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阅读,我们对《容斋随笔》中的精华篇目进行了选编,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闲谈文史,妙笔生花——《容斋随笔》:宋代文人精神的生动画卷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宝库中,宋代学者的著作以其严谨求实、注重实证的精神独树一帜。《容斋随笔》,这部由北宋学者洪迈倾尽心血写就的笔记体著作,正是宋代学术思想与文人情怀的集大成者。它并非一篇宏大叙事,也非一本说经论道的大部头,而是如同友人闲谈般,信手拈来,却字字珠玑,包罗万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宋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风土人情乃至文人内心世界的窗户。 《容斋随笔》的魅力,首先在于其“随笔”二字所蕴含的自由与灵动。洪迈并非围绕一个既定主题进行系统论述,而是将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从古籍中发掘的逸闻趣事、考证辨析,都一一收入笔端。这种随性的记录方式,恰恰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求知态度——他们热衷于与同道好友交流切磋,对世间万物都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喜欢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新知,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因此,《容斋随笔》的篇章虽然短小精悍,却内容驳杂,涉及历史、文学、哲学、地理、风俗、掌故、典籍考证等方方面面,如同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博物馆”,满足了读者广泛的求知欲。 在内容上,《容斋随笔》展现出宋代文人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洪迈在考证历史典故、辨析古籍真伪时,往往引经据典,仔细推敲,力求证据确凿,言之有据。例如,他在谈论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不会人云亦云,而是通过查阅史料,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有时甚至会修正前人的错误观点。这种对史实的尊重和对真相的追求,是宋代学术“义理”与“实事”并重的精神体现。对于文学作品,他也会进行细致的品评,分析其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展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 《容斋随笔》之所以被誉为“笔记小说必图书读本”,并非因为它是一部纯粹的小说,而是它其中蕴含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历史轶事和人物传闻,这些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对后来的笔记体小说、野史、戏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洪迈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社会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性。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亦或是寻常百姓,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个性,读来引人入胜。 这部著作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洪迈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以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宗教信仰、娱乐活动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逼真的宋代社会风情画卷,让我们得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无论是他对市井生活的描绘,还是对宫廷礼仪的记录,亦或是对民间传说的采录,都为我们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容斋随笔》并非是一部为“消遣”而写的书,而是洪迈本人“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寄托。他在书中,既有对时政的评论,对官场腐败的批评,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将个人情志融入学问著作中的做法,使得《容斋随笔》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格魅力。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也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宋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这部著作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洪迈的文笔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既有说服力,又富有感染力。他常常在叙述中融入幽默的笔调,或者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俗语,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证和议论变得活泼有趣,读来毫不费力。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也是《容斋随笔》能够流传至今,并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容斋随笔》作为一部重要的古典文献,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注释和研究,其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现代的“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版本,更是极大地便利了当代读者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通过文白对照,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原文的精妙之处,同时通过注释和译文,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晦涩的词语、典故和深远的含义。这种精心的编排,不仅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读者学习的尊重和引导,让千年之前的智慧之光,能够穿越时空,照亮今人。 总而言之,《容斋随笔》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史料性于一身的杰作。它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严谨求实的态度、生动有趣的叙述、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宋代笔记文学的典范,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宋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窗口。阅读《容斋随笔》,就像与一位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独特精神风貌。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滋养心灵、启迪思想的经典读物,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名>》,我首先被它那古朴典雅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厚实的纸张,细腻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沉稳厚重的气息。我特别欣赏这种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当我翻开书页,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印着的端正字体,让我有一种面对古籍的敬畏感。这绝非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初读时,光是欣赏这些印刷的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或装饰性边框,虽然不直接传递信息,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匠心独到的美学追求。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一种对传统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思。它并非是那种直白说教的作品,所有的智慧都巧妙地隐藏在故事的表象之下,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那些关于人性复杂、世事无常的探讨,在不经意间便触及了存在的本质。读完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自己过往的某些抉择,以及对未来的一些看法。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情感的盲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经典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它引导着人超越眼前的琐碎,去思考更宏大、更永恒的主题。这种启迪性的力量,是任何当代快销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它融合了雅致与通俗的精妙平衡。作者显然在遣词造句上花费了大量心力,那些古雅的词汇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丝毫没有让人感到阅读的阻碍。特别是那些描述景色的段落,简直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寥寥几笔,便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立体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感受到光线的明暗变化。这种文字驾驭能力,实在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仅仅为了回味某一个精妙的短句,感受其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这种文字的力量,远超于简单的信息传达,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心灵的对话,温柔而有力地触动着我的感知。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作者展现了高超的篇章组织能力。每一则小的片段或故事,虽然独立成章,但串联起来,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气韵,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和连贯。即使内容跨度很大,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场景,也不会让人感到散乱无章。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结构安排,体现了大家风范。它允许读者随时可以拿起放下,又能在重拾时迅速找回那种沉浸感。而且,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恰好适应了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却又不牺牲作品的整体艺术性,可谓是集大成者的智慧体现。整本书读完,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完整、丰满的艺术感受和文化体验。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使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市井百态的描写,它们真实、生动,充满了烟火气,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街头,亲耳聆听着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在微小的瞬间折射出时代的侧影,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每一次重读,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感悟,发现之前忽略的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和生活哲理。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慢慢看吧,好评

评分

慢慢看吧,好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好,非常完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