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容斋随笔
定价:12.0元
作者:(南宋)洪迈,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45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智慧,是后人感受国博大精深的一种途径。在阅读中品鉴古今智慧,领会先贤哲思,修养心灵。作为作者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容斋随笔》一直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内容提要
《容斋随笔》共《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问历经近三十年。其内容丰富,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涉及领域广泛的著作;它议论精辟,评论恰当,历来受到世人的称道。其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于后世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目录
作者介绍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文学家、学者,字景户,号容斋,又号野处,鄱阳(今属江西)人,博通经史百家之语,旁及医卜星算之书,对宋代掌故尤为熟悉。
文摘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①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②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③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④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注释】
①采摭(zhí):采集摘录。
②步辇(niǎn):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
③苏颋(tǐng):字廷硕。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袭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共同主张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④张彖(tuàn):唐朝官员,颇有气节。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他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
【译文】
世俗留传的那些浅薄妄为的书籍,比如人们所说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这类,都是非常可笑的。然而读书人里也有相信这些书的,甚至把《老杜事实》当成苏轼写的。现在蜀地刻印的杜甫文集,就把这件事加入注释。孔传所写的《续六帖》,虽然在采集摘录唐朝史事方面特别有功劳,但是把《云仙散录》中的事情记载进来,就是自己玷污了这本书。《开元天宝遗事》假托是王仁裕所写,王仁裕是五代时人,虽然他的文章缺乏气概,但是恐怕也不至于像《开元天宝遗事》那样。姑且分析其中的几个事例,把这个当作笑谈。件事说:“姚元崇在开元初年做了翰林学士,曾被玄宗专门派车召唤进宫。”考察以后发现,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当了宰相,到开元初年的时候已经三次拜相辅佐皇帝了。第二件事是说:“郭元振少年时候风度仪态就很美了,宰相张嘉贞想把他接纳过来做自己的女婿,于是为郭元振做媒,郭元振娶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张嘉贞的三女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显达了。”考察以后发现,郭元振是睿宗时期的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然后去世了,这之后十年,张嘉贞才成为宰相。第三件事是说:“杨国忠显赫的时候,朝廷的文武官员,争相依附于他从而求取财富地位,只有张九龄未曾登门。”考察以后发现,张九龄离开宰相的职位十年以后,杨国忠才得到宰相的官职。第四件事是说:“张九龄读了苏颋的文章,称赞说这是文坛中的雄师。”考察以后发现,
苏颋做宰相的时候,张九龄根本还没有显达呢!以上这些都是很明显就能说明白的,固然鄙薄浅陋得不值得去反驳,却很容易迷惑耽误后辈弟子啊!只有张彖指出杨国忠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不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近几年,兴化的军学刻版印刷的《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的州学刻版印刷的《云仙散录》,都可以销毁掉了。
文烦简有当
【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①、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②。
【注释】
①涉轵(zhǐ)侯:李朔随卫青征讨匈奴,因功封涉轵侯,并置涉轵侯国。涉轵侯国,在今山东。
②朴赡可喜:质朴丰富,令人喜爱。
【译文】
欧阳修在《进新唐书表》中说:“这里面记载的事情比之前的有所增加,这里面用的文字却比之前的有所减少。”一般文章重要的在于阐明思想,文字的繁密与简约都有其适当的情况。《史记·卫青传》中记载:“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
只说:“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相比于《史记》的五十八个字,《汉书》的叙述从中省略了二十三个字,然而看起来没有《史记》那样质朴丰富而令人喜爱啊!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①;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
乐天以为②:“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
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
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①裂眦(zì):张目怒视。
②以为:因此说。以,因此。为,通“谓”,说。
【译文】
在玩闹中隐含着生气,超过张目怒视;长声吟咏之中隐含着哀伤,超过放声大哭。这话确实说得很对。元稹在江陵的时候,病中听说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写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因此说:“这些诗句,其他人听了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我呢?”元稹的诗集写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字用得既不好,也没有说是病中写成的,就失去诗的意境了。苏轼当彭城太守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来拜访他,停留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苏辙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觉得读起来实在不能承受,便和诗宽慰自己。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心生悲凉。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①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②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③、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①魏人公孙鞅:应指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因为封地在商地所以这样称呼。公孙鞅又称卫鞅,是卫国人而非魏国人。
②范雎(jū):战国魏国人,军事家、政治家,曾任秦国宰相,向秦王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③郭隗(wěi):战国燕国人,燕王客卿。曾让燕王筑黄金台拜自己为师,以此举让天下贤士争相投靠燕国。
【译文】
七国激烈地争夺天下,没有不招揽四方说客人才的。但六国所任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多是本国的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让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初与秦王谋划国家大事从而开创秦国霸业的人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比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们,采取他们的意见而一点都不怀疑,终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赖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担心楚国太过强盛,而吴起是卫国人。
信近于义
【原文】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①曰:“因恭信而不失其所以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伊川②曰:“因不失于相近,亦可尚也。”又曰:“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范纯父曰:“君子所因者本,而立爱必自亲始,亲亲必及人,故曰因不失其亲。”吕与叔分为三事。谢显道曰:“君、师、友三者,虽非天属,亦可以亲,舍此三者之外,吾恐不免于谄贱。惟亲不失其所亲,然后可为宗也。”杨中立曰:“信不失义,恭不悖③礼,又因不失其亲焉,是亦可宗也。”尹彦明曰:“因其近,虽未足以尽礼义之本,亦不失其所宗尚也。”予窃以谓义与礼之极,多至于不亲,能至于不失其亲,斯为可宗也。然未敢以为是。
【注释】
①程明道: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②伊川: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的弟弟。
③悖(bèi):违背。
【译文】
《论语》说:“诚信要符合于义,这样诺言才能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以尊了。”程明道说:“依凭恭敬和诚信而又不失其亲近之人,接近礼义,所以也是可以尊崇的。”伊川说:“依凭恭敬诚信又不违背礼义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又说:“依凭恭敬和诚信,又近于礼仪而不失去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何况是完全合乎礼义的人呢?”范纯父说:“君子所依凭的是本性,而建立仁爱必定从亲近的人开始,亲近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也会推广到其他人,所以说(依凭恭敬诚信而)不失去亲近关系。”吕与叔把这分为三件事。谢显道说:“君、师、友这三类人,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是可以亲近的;除这三类以外的,恐怕就不免变成谄媚和卑贱了。只有能亲近与他亲近的人,然后才可以崇尚。”杨中立说:“诚信不违背义,谦恭不违背礼,又依凭二者而不失去与他亲近的人,这也是可以崇尚的。”尹彦明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虽然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礼义的本质,也不妨碍他是可以崇尚的。”我认为礼和义的极限,大多会变成不能亲近,如能够达到不失掉与他亲近的人,这就是可崇尚的。但不敢肯定就是这样。
刚毅近仁
【原文】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①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注释】
①木讷(nè):泛指质朴,无文饰。
【译文】
刚强坚毅的人,必定不能有谄媚的神色。质朴的人,必定不会说出花言巧语。这就是分辨接近仁义或缺乏仁义的要领。
忠恕违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①,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
序言
前言
《容斋随笔》是洪迈晚年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鄱阳人,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因“文备众体”受到宋孝宗的赏识重
用,先后担任过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馆编修官、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文职,在地方上还做过知州。因参与国史纂修,洪迈对历朝历代诸子百家、圣贤议论、小说野史、风土
人情都有广泛涉猎。这部《容斋随笔》前后共耗费四十余年才写成,是洪迈毕生学问的集大成之作。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好的随笔语言灵动曼妙,篇幅短小精悍,往往能令人见微知著。
这部书之所以以随笔命名,用洪迈谦虚之辞说是因为“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五笔》因洪迈逝世而中断,仅存十卷。这部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涉及历史人物、
典章、礼仪、军事、政治、物产、地理、天文、历法、星相、哲学、艺术、诗词、文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笔记。
《容斋随笔》考证严谨,凡所论之物,皆标明出处,追溯源头。洪迈对前人做学问的一些想当然的看法大胆地提出了质疑,他根据书籍、史料,经过反复严密的论证,对历代经史典籍去伪存
真,更正了许多相传已久的错误认识,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参考。
在考证方法上,洪迈多采用“互证”的方法进行纠错。如《随笔》卷三《李太白》一节中,对世传李太白在安徽当涂采石因酒醉乘舟溺亡的说法,通过引证李阳冰《太白草堂集序》和李华《
太白墓志》,证实了李白死于疾病而非溺亡。
《容斋随笔》记录了许多《宋史》未记载的宋代风俗习惯等内容,这为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另外,《容斋随笔》在许多章节中谈到了诗词文章的创作方法,提出了许多
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对于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容斋随笔》的部分内容着眼十分细微,即使是一词一字的差池,作者也要用做学问的精神追究到底。贯穿整个随笔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造就了这部巨著的另一重非凡魅力。自《容斋随笔
》写就以来,其拥趸众可集群,毛就是其中对它评价很高的读者之一。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阅读,我们对《容斋随笔》中的精华篇目进行了选编,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使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市井百态的描写,它们真实、生动,充满了烟火气,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街头,亲耳聆听着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在微小的瞬间折射出时代的侧影,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每一次重读,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感悟,发现之前忽略的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和生活哲理。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作者展现了高超的篇章组织能力。每一则小的片段或故事,虽然独立成章,但串联起来,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气韵,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和连贯。即使内容跨度很大,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场景,也不会让人感到散乱无章。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结构安排,体现了大家风范。它允许读者随时可以拿起放下,又能在重拾时迅速找回那种沉浸感。而且,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恰好适应了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却又不牺牲作品的整体艺术性,可谓是集大成者的智慧体现。整本书读完,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完整、丰满的艺术感受和文化体验。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它融合了雅致与通俗的精妙平衡。作者显然在遣词造句上花费了大量心力,那些古雅的词汇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丝毫没有让人感到阅读的阻碍。特别是那些描述景色的段落,简直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寥寥几笔,便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立体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感受到光线的明暗变化。这种文字驾驭能力,实在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仅仅为了回味某一个精妙的短句,感受其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这种文字的力量,远超于简单的信息传达,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心灵的对话,温柔而有力地触动着我的感知。
评分读完这本《<书名>》,我首先被它那古朴典雅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厚实的纸张,细腻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沉稳厚重的气息。我特别欣赏这种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当我翻开书页,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印着的端正字体,让我有一种面对古籍的敬畏感。这绝非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初读时,光是欣赏这些印刷的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或装饰性边框,虽然不直接传递信息,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匠心独到的美学追求。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一种对传统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思。它并非是那种直白说教的作品,所有的智慧都巧妙地隐藏在故事的表象之下,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那些关于人性复杂、世事无常的探讨,在不经意间便触及了存在的本质。读完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自己过往的某些抉择,以及对未来的一些看法。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情感的盲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经典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它引导着人超越眼前的琐碎,去思考更宏大、更永恒的主题。这种启迪性的力量,是任何当代快销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
评分慢慢看吧,好评
评分慢慢看吧,好评
评分很好
评分挺好的
评分挺好的
评分慢慢看吧,好评
评分很好
评分慢慢看吧,好评
评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