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共3册]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文学回忆录(1989-1994)(精装)套装

[作品共3册]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文学回忆录(1989-1994)(精装)套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木心 著,陈丹青 编
图书标签:
  • 木心
  • 文学回忆录
  • 回忆录
  • 散文
  • 现当代文学
  • 名人传记
  • 文化
  • 文学
  • 精装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0270
商品编码:17914582807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共3册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文学回忆录 共3册

图书总定价:137.00元 

作者: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5-8-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精装

文学回忆录(共二册):9787549530816   ¥98.00

木心谈木心:              :9787549570270   ¥39.00


编辑推荐


《文学回忆录》编辑tuijian

▲ 木心的文学回忆,陈丹青五年听课笔录――

1989 年至 1994 年,木心在纽约为*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shijie文学史”,赫然五年“文学的远征”,后来他却只字不提出版。如今座谈流行录音、摄像,那时既无设备,木心也不让做。

只要木心在讲话,当年听课的陈丹青就记录,听课五年,累积笔记共五本。艺术家通过朋友的手,将礼物赠给shijie。木心大量jing彩的文学识见,连同率尔离题的妙语趣谈,都在笔录中悉数呈现。

▲ 读过之后,bi在shijie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木心挚爱艺术,他讲shijie文学,随之带出自己的jing神家谱和写作脉络。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对于shijie文学*别出机杼、*jing彩的讲述。

○ 人说难得糊涂。我以为人类*直糊涂。希腊神话是*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账。因为糊涂,因为发昏,才如此美丽。

○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 鲁迅的幽默有类似倾向,但鲁迅不能称为jue望者,他有红的成分,黑多红少,鲁迅是紫色幽默。

○ 诺贝尔奖,好像是个shijie性的中状元。中状元就会有运气。

▲ 梁文道专文tuijian:“平视shijie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

“木心《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shijie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

“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文学史,木心是*位‘金句’纷披的大家。与《红楼梦》中的诗不同,木心的断语,取出水面,便即‘兀自燃烧’起来。但他的‘火焰’,清凉温润,却又凌厉峻拔,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他的*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深不可测。”

▲ 木心留给shijie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后*课,木心说,“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愿大家都有好的转变”。文学归根究底是人学,有此制G点,而能*览众山小――读木心,而后学会阅读自己,“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木心谈木心》编辑tuijian

(1) “算是木心文学作品演奏会”――1993 年3月7日,在纽约“shijie文学史讲座”上,木心说:“,破例,讲文学写作――讲我自己的作品。三个比喻:画家,画,你们看到的是*后的效果。有说是把画家画画Q过程拍下来的,我就是说这写作过程。其次,舞台、后台,我把我的后台公开。再其次,过去的音乐家,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肖邦演奏自己的作品,**。算是木心文学作品演奏会。”

(2) “总算还原了《文学回忆录》Q貌”――《木心谈木心》书中附印的听课笔记本照片,由“听课学生”陈丹青提供。他为此书撰写的后记,附于书尾,便于读者了解当初隐去此书内容、如今决定公布的原委。陈丹青说,“《文学回忆录》九十多课抽去两万多字,便有九堂课的内容骤然减半(其中,两堂课Q时讲述木心的作品)。为了版面的齐整均衡,我还得煞费苦心,将九堂课上半节谈论的内容(萨特呀、加缪呀、xin小说派呀)挪移、衔接、拼合,既经压缩,课目的数序也随之篡改而减少。诸位明鉴:《文学回忆录》下册,便是这样地被我挖去*块,哪位读者的法眼,看出来么?”


内容简介


◎ 《文学回忆录》内容简介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shijie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zui后*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xin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shijie,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jing神血统,艺术人。

他爱X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shijie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shijie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shijie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zui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shijie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S次披露的木心X生及其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X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X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shijie文学书影,是*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 《木心谈木心》内容简介

在历时五年的“shijie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Q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shijie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这是X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篇他的作品,听他夫子自道。查阅笔记,头*回讲述是3月7日,末*回是9月11日,共九讲。之后,木心继续Q时谈论现代文学,直到1994年元月的zui后*课。

木心J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陈丹青说,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Q本《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即在“私房”。他谈到那么多古今妙人,倒将自己讲了出来,而逐句谈论自家的作品(《木心谈木心》),却是在言说何谓文学、何谓文章、何谓用字与用词。这可是G难度动作啊,爱书写的人,哪里找这等真货?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木心谈木心》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jing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作者介绍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如他罪孽般与世隔jue”。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整天》等书,逝世后另有“shijie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

木心说:“贝(聿铭)X生*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生的各个阶段,Q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五十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du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八十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Q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木心说,“我讲shijie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陈丹青,1953年生,原籍上海,美术学院毕业。zui完整记录1989―1994年纽约“shijie文学史讲座”的听课学生,以木心为“师尊”。木心说,“z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丹青是激起我灵感的朋友”,又说,“霍拉旭答应了,天才死了,天才的朋友为天才作证,甚至可以说,艺术家是通过朋友的手才把礼物赠给shijie的”。绘画之外,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草草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无知的游历》、《谈话的泥沼》、《笑谈大X生》等书。


试读部分


◎《文学回忆录》jing彩选摘

▲综合上述,雷声很大,能讲吗?我有我的能讲。结结巴巴,总能讲完,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shijie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我讲文学史,是*种压力的传授。我们讲了四年,㊣在承受压力,许多人受不了,回家了。他们有乡愿。
▲文学是脑的艺术,无声无色,和感官没有关系,却感动你,魔术性z大就是文学,你感动了――就是几个字呀!
▲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样的,血统也不*样。在你*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shijie上多少大人物中,找属。jing神源流上的jing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方也把《圣*》叫做“活水”。
▲我们讲课长达四年。为什么要学shijie文学史?就是刚才说的,文化的第*要义,是广义的整体性。加*个“广义的”。如何在这个整体性中取得*个我们自己的制G点。
▲《地粮》中,纪德忽然说:“担当人性中z大的可能,这是*个好公式,我来tuijian给你。”五十年来,我的体会:人性中z大的可能,是艺术。
▲“文学是可爱的”――不要讲文学是崇G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
▲世上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人,找jing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样的,血统也不*样。在你*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shijie上多少大人物中,找属。jing神源流上的jing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方也把《圣*》叫做“活水”。
▲我们要有耐心读古人的东西,要体谅他们的好奇心,如鬼怪之类。现代人喜欢真实――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以为已写得很真实了,到陀氏*出,啊!文学能那么真实!到普鲁斯特,更真实。
▲西方就有这好处:有这样健康的爱情教科书。中国要么道德教训,要么淫书;要么帝王将相画,要么春宫图。
▲福克纳领诺贝尔奖时说:说到底,艺术的力量是道德力量。大鼓掌。可他平时从来不说这些大道理。他书中不宣扬道德的。道德在土中,滋养花果――艺术品是土面上的花果。道德力量愈隐愈好。*点点透出来。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耐性多好!哪里宣扬什么道德。
▲现代文学,我以为好的作品将道德隐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评断。
▲中国近百年没有文学杰作。所谓继承本国传统,吸收外国经验,都是空话。什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还是不知“人性”为何物,只会向怪癖的人性角落钻,饥饿呀,性压抑呀,好像“人性”就只*只胃,*部生殖器。
▲自己不会写通俗小说,但我非常尊重通俗小说。这是文学上的水、空气,*定要有。z好在三十岁以前读,而且*口气读完。
◎《木心谈木心》jing彩选摘
[第*讲]谈自己的作品
*说得性感*点:这是不公开的。zui杀手的拳,老师不教的。前几年的课,是补药,现在吃的,是药。
*今文,古文,把它焊接起来,那疤痕是很好看的。鲁迅时代,否认古文,但鲁迅古文底子好,用起来还是舒服。
*这么*段序中之序,说老实话:搭架子。搭给人家看。懂事的人知道,“来者不善”,不好对付。要有学问的。
*要*刀刀切下去,像山西刀削面。鲁迅很懂这东西。
*莫扎特,差*点就是小孩子,幼稚可笑,但他从来不掉下去。
*写作是快乐的。如果你跳舞、画画很痛苦,那你的跳法、画法大有问题。
[第二讲]再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篇文章,你要动手写,Q部jing力要定在头*句。中国从前叫做“破题”。*法是㊣面破题,*法是意外的侧面的来。
*把整个题破掉,*般说,这种破法是傻的。但我把谜底拎在前面是比较大胆的――你得估量你在后面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发挥。
*我反对用韵。反对用韵,用起来就好。
*我早就有艺术家不能当哲学家的想法。康德要是做音乐家多好,二律背反*定很好听,小提琴、钢琴*起来。
*要用力气,所谓用力,就是举重若轻。
*大家自己对自己,要落落大方。
[第三讲]续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在㊣经的场合,想到很不㊣经的事,很难控制。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刑场,注意到卫兵第三个铜扣生锈了。
*英国苏佛克郡,我没去过,用资料用得好,比去过还好。去过了,外文不懂,东西太多,反而不好写。
*这篇倒是我从前在大陆时写的风格,出来后,是换*种写法的。回头看,可传。幸亏那时写了,现在到底老了。那时居然有那种青春,借你们青春的光。我年轻时的东西,毁掉了,追不回来,这是青春的回光。
*文中的作者,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个jing灵。jing灵,往上跳,天使,往下跌,魔鬼,他不跳,不跌,装出要跳要跌的样子,让人发笑。
*天使,魔鬼,*属天堂,*属地狱,都是有单位的。jing灵是没有单位的。你找他,他走了,你以为他不在,他来了。
*我在艺术上求的是jing灵这种境界。
[第四讲]谈加缪,兼自己的作品
*不用别人的话,自己讲,讲得再不行,文章总是本色的。炒青菜,总是好的。
*我纪实?很多是虚的。Q是想象的吗?都有根据的。写写虚的,写实了;写写实的,弄虚了――你们画画的几位,实的有本领,虚的不行。
*道家语:“天风吹下步虚声”。“步虚”,在空的地方走。我的文章,常是“步虚”。
*但这种“悬念”,要松。松嘛很松,绳子嘛是*条绳子,悬在那里。文字不要写死。
*小孩总想模仿。我自杀过,蚊帐绳子哪里挂得住,断了,心想:还好挂不住。又想仿“割肉疗母病”,每次想,下次割,看看手臂,想,等明天吧――哈姆雷特。
[第五讲]续谈存在主义,兼自己的作品
*我zui早投稿,十四岁。在湖州、嘉兴、上海。退稿倒没有,但少量发表。后来几十年没有投稿,出国后,又开始投稿。到现在,*个记录:没有退稿。
*这篇,我是感情、思想、感觉,混在*起写。或思想感觉化,或感觉思想化,或思想感情化……混在*起写。以前文章中大块的理论,尽量在这篇中溶解掉,放在感觉感情中写出来。
*这在当时,是*篇力作。但没有人问过,我也不提出。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
*zui后*段的写法,是音乐的写法。到后来是*种发作,这是音乐和写作的特权――都过去了。生活过去,人没有了,文化*定也会过去,只留下艺术,我称做“倒影”。这主题,再大也无法大了。
*以后再出这篇,还要改。观点也要改。这篇中,说理的部分还有毛病。意象的,就没有毛病。
*哈代说:“多记印象,少谈主见。”真好。所以哈代是我的家庭教师。

……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文学回忆录》(1989-1994)套装简介 一、套装缘起与价值 这套精装珍藏版套装,集结了木心先生晚年最重要的两部口述史著作:《文学回忆录》(1989-1994)以及其重要的补遗之作《木心谈木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而深刻的木心思想画卷,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人生、文学观念的集中呈现,更是对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史的一次回溯与观照。 《文学回忆录》(1989-1994)是木心先生在大陆首次公开传授文学课的记录,历经数年,由其学生陈丹青先生悉心整理成书。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评语、广博的学识,将西方文学史、艺术史娓娓道来,其间穿插着他对人生、艺术、哲学、历史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的导读,更是一扇通往木心内心世界的窗户,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文学老人”的智慧与风采。 而《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则如同一部为《文学回忆录》精心绘制的“随笔集”或“注解”。它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以更直接、更个人化的叙述,补充了《文学回忆录》中未曾详尽展开的某些话题,或在特定语境下,对某些观点进行更深入的辨析和阐发。这部分内容,更近乎木心先生对自己创作、人生经历、艺术感悟的直接袒露,是理解他创作动机、艺术源泉以及个体精神特质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套装的组合,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两本书的简单叠加,而是如同拼图的两块重要碎片,缺失任何一块,都无法完整地理解木心先生的思想体系。通过阅读这套书,读者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木心的文学观、艺术观、人生观,以及他如何在中国当代语境下,消化并融汇东西方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这套书也因此成为研究木心、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艺术思潮的重要文献。 二、《文学回忆录》(1989-1994)——思想的熔炉,智慧的源泉 《文学回忆录》(1989-1994)的价值,首先在于其作为一部“另类”文学史的独特性。木心先生以其非学院派的自由精神,打破了传统文学史的线性叙事和僵化分类,以一种“游牧式”的、充满跳跃性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庞大的文学艺术星空。 1. 独特的叙述视角与方法: 木心先生的文学史,不是枯燥的年代记,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他以个人化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将文学人物、作品、流派,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他擅长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甚至带有戏谑色彩的评价,将那些遥远的作家和作品拉近,使其栩栩如生。例如,他谈到但丁,不是从《神曲》的结构或神学意义入手,而是从但丁那张著名的侧影画像说起,谈他的“一肚子话”。这种“细节化”的解读,往往能触及作品或人物的本质,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 2. 广博的学识与深刻的洞察: 木心先生的知识储备,横跨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且涉猎广泛。他在讲述西方文学史时,能够信手拈来地将古希腊神话、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与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他不仅熟悉西方经典,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着精深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视野,使得他的文学史解读,更具深度和启发性。他能够发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 3. 辛辣而精准的评判: 木心先生的语言风格,以其“冷峻”、“犀利”著称。他从不回避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但他的批评并非恶意攻击,而是基于对艺术的高度尊重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的不足,或对某些被奉为圭臬的观点提出质疑。他的这种“不留情面”的评价,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促使读者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定论。 4. 人生与艺术的交融: 《文学回忆录》中最迷人的部分,莫过于木心先生将文学艺术的讨论,与对人生、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融为一体。他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生的“补偿”,是人类精神在荒芜世界中点燃的“火把”。他谈论文学,就是在谈论人生;他谈论人生,也必然会触及文学。这种将艺术视为生命最高表达形式的理解,使得他的讲述充满了哲思,也赋予了文学更深沉的意义。 3.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精神的自白,艺术的溯源 《木心谈木心》作为《文学回忆录》的“补遗”,其价值在于提供了更为私人化、更具探索性的木心视角。如果说《文学回忆录》是木心先生对世界文学艺术的一次宏大梳理,那么《木心谈木心》则是他对自己精神世界一次更细致、更深入的挖掘。 1. 对创作历程的回溯与梳理: 这部分内容,通常会涉及到木心先生具体的创作经历、灵感来源,以及他如何处理艺术创作中的种种难题。他可能讲述某篇作品的构思过程,或者某一个意象的由来。这种“幕后花絮”式的叙述,让读者得以理解他作品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也揭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方法论。 2. 对个人经历的独特解读: 木心先生的人生,跌宕起伏,饱经沧桑。他在《木心谈木心》中,可能会更直接地谈论他的个人经历,但绝非是简单的个人史记述。他会将这些经历提炼升华,赋予其普遍意义,并将其与他的艺术追求、人生哲学联系起来。例如,他在狱中的经历,并非只是苦难的讲述,而是他精神得以淬炼,对生命有了更深刻体悟的时期。 3. 对某些艺术观念的深化与辨析: 《文学回忆录》中某些观点,在《木心谈木心》中可能会得到更详尽的阐释和辩护。他可能针对一些误解,进行更清晰的界定;或者在某个特定语境下,对某些艺术现象做出更尖锐的评论。这部分内容,是理解木心先生思想细节和逻辑脉络的重要补充。 4. 散文与随笔的魅力: 《木心谈木心》的书写形式,往往更接近于木心先生的散文或随笔风格。其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充满个人化的情感和哲思。这种形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木心先生那种“孤独而又热闹”的精神状态,以及他特有的“不通不痒”的幽默感。 四、套装的阅读体验与意义 阅读这套《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文学回忆录》(1989-1994)精装套装,将是一次充满发现与启迪的精神旅程。 系统性与完整性: 两本书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木心先生思想的完整图景。读者可以通过《文学回忆录》建立对他宏大文学艺术观的认知框架,再通过《木心谈木心》去深入理解他个体精神的运作和艺术创作的秘诀。 深度与广度并存: 《文学回忆录》提供了对世界文学艺术的广博梳理,而《木心谈木心》则深入到木心先生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作为个体的独特思考。 思想的碰撞与启迪: 木心先生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启发性。他的独特观点,常常能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促使读者重新审视文学、艺术,乃至人生。 审美体验的提升: 精装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而木心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极具艺术品位的作家,其文字的精炼与意象的丰富,本身就构成了强大的审美力量。 这套书,不仅仅是供人阅读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勇气与美的世界,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的思考与回响。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艺术研究者,还是对人生有深度探索的读者,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示。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坚守;它是一面镜,让我们得以反观自身,思考生命的意义与艺术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可以用“韵味悠长”来形容。木心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老味道”,那是经历过大时代风浪后沉淀下来的淡泊与超然。他写风景,不只是写形色,更是写出了一种时间感和历史的重量。我感觉他是在用一种近乎于“翻译”的方式,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转译成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密码。对于初次接触他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这种略显晦涩的表达方式,但一旦进入他的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他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写,而是如何更深刻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带着一种永恒的疏离感和一份对美不可磨灭的执着。这套书无疑是我书架上分量最重的一套珍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艺术家留给后世的一份精神遗产。

评分

对于那些追求文本质感和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呈现简直是无可挑剔的享受。纸张的选择、油墨的细腻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位作家的尊重。我个人特别注重书本的触感和视觉体验,好的装帧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而这套书,无论是书脊的线条,还是封面设计的留白,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克制与韵味。内容上,木心的思维跳跃性很大,他可以在一句话中探讨哲学,下一句又转到日常的琐碎,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切换,实则展现了他心智的活跃和广博的学识储备。阅读他,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古老的书房里漫步,他会不经意间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珍本,跟你分享一段不为人知的掌故。这是一场精神上的“富矿”挖掘之旅,每挖掘一下,都有惊喜。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木心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诗句和评论中,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地“进入”他的世界。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宽阔大门。不同于许多作家喜欢自我拔高或故作神秘,木心先生的文字展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他毫不避讳地剖析自己的脆弱、迷惘,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无奈。这种真诚的力量是惊人的,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觉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坛巨匠,而是一位与我们一样,在命运洪流中努力保持清醒和尊严的同路人。书中的一些篇章,尤其是那些关于故土和记忆的片段,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种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是如此的含蓄而又浓烈,让人读完不禁潸然泪下,却又感到一种莫名的释怀。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在当代文学中寻找那种纯粹的、带着古典韵味的叙事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木心先生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例。他的叙述语调,既有老派文人的从容不迫,又融入了现代人敏锐的观察与自嘲,这种奇特的融合,使得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场景和氛围的营造能力,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江南小镇的湿润气息,或是异国他乡的萧瑟光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却又无比精准的词语搭配,它们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精装本的质感本身就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珍藏并反复翻阅。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文学读物,而是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仿佛每次都揭开了一层薄纱,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哲思。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那些痴迷于文字的灵魂准备的盛宴。我一直对木心的文字抱有深深的敬意,他的句子像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万千气象。拿到这本精装套装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欢喜,仿佛握住了沉淀了岁月精华的宝藏。光是翻阅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都透露着一种匠心独运的审美,与他作品本身的清冷、高贵气质完美契合。我特别喜欢他在谈论艺术和生活时那种不加雕饰的坦诚,他从不故作高深,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洞察世事的智慧,却让人不得不俯首称臣。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是进行一场私密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最精炼的语言,拆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那种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捕捉,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久久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涤和重塑。

评分

果然是自己喜欢的书。物流自然是没得说。

评分

悦读

评分

果然是自己喜欢的书。物流自然是没得说。

评分

果然是自己喜欢的书。物流自然是没得说。

评分

非常好的书,京东的配送一贯优

评分

边角有点褶皱,压弯

评分

不错

评分

商家对书的保护很到位,书质也很好,加油

评分

边角有点褶皱,压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