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
◆ 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本书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各大网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劳伦·斯莱特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既是一名心理学家,也是一名专业作家。
她的写作风格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但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这本书被誉为“沟通学术与大众重要的作品”。
她的作品获奖颇丰。其著述曾获选收录于《全美zui佳论文》《全美zui佳科学著作》《全美zui佳杂志论文》等论文选集。
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精彩书摘
你也许听过“斯金纳”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好像注定要遭人厌恶。叫这个名字的人仿佛生性就该残忍,他一手拿刀,一手抓鱼,毫不留情地刮去鱼鳞,只见鱼身几近透明,内脏依稀可见,他顺手把鱼丢入滚烫的油锅,热油四溅,噼啪作响。
现实中的斯金纳,满头花白乱发,对心理学极度狂热。据说他曾将还是婴儿的女儿养在实验箱里,训练她学会各种技能,好像马戏团里训练海豹用鼻子顶球。斯金纳一心想“塑造”人类行为,这与纳粹所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以齿轮、箱子、按钮组成实验装置,依据严密准则给予强化物,操控动物行为。人性在他的手中化为乌有。
我曾调查过20 位拥有本科学位的民众,请他们说出对“斯金纳”的看法。其中有15 人形容他“恶毒”、“邪恶”。10 人提到他把女儿养在箱子里的实验,虽然没有人知道小女孩的名字,但他们却信誓旦旦地说,女孩因父亲的实验而身心受创,后来她在旅馆房间以手枪和绳索结束了生命,细节就不清楚了。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德博拉(Deborah),斯金纳想训练她,所以把她关在箱子里整整两年。在这个狭窄的方形空间里,装设有响铃、食物托盘及各式机关,斯金纳还会适时地给予惩罚与奖赏。他站在网架后观察女孩的进步。女孩长大后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31 岁那年,她向法庭控告父亲虐待,但败诉了,最后她在蒙大拿州比灵斯市一家保龄球馆举枪自尽。枪声响起,似乎宣告行为主义的全盛时代就此结束,此后的批评质疑始终未见消退。
1960 年,斯金纳接受传记作家伊凡斯(Richard I. Evans)访问时,坦承自己在社会改造方面的成就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不无关联,且可能成为独裁者的工具。我们还是忘记他这样的人比较好,但我们做不到。1971 年,《时代》(Time)杂志将斯金纳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且尚存于世的心理学家;1975 年,一项研究称他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时至今日,他的实验仍受到诺贝尔心理学奖得主的推崇,他的发现依然适用。他到底做了什么?
我在搜寻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斯金纳”,成千上万的资料出现在眼前。有位愤怒的父亲谴责斯金纳害死了一名无辜儿童;某个网站首页以骷髅图片搭配俄裔美国女作家兰德(Ayn Rand)的言论,“斯金纳极度憎恶人类的心智与道德,此种意念偏执强烈,终至自取灭亡,到头来只剩下灰烬与若干呛鼻的煤块”。一句“德博拉,我们的心与你同在”算是纪念已于20 世纪80 年代过世的德博拉。还有一行红色小字写着:“斯金纳之女德博拉的相关资料,请点此处。”我照做了,看到一张棕发中年妇女的照片,图释写着:“我是德博拉,谣传说我已经自杀身亡,其实我还活着。斯金纳的箱子并不像你们所看到的那样,我父亲也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他是位聪明的心理学家,也是位慈爱的父亲。我只想破除那些不实的传说。”
种种传说、故事,到底有几分真实性?也许要想了解斯金纳的实验,关键在于能否详查细究,我们不能把事实与争议混为一谈。心理学家兼史学家米尔斯(John A. Mills)曾说:“斯金纳是个神秘人物,他被一层层的谜题包裹着。”
我决定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解密斯金纳。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这本书,真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宝藏!作者将十个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实验,比作好莱坞大片,这个绝妙的比喻,完美地概括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并且充满了智慧的震撼。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奇妙世界的大门。 书中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每一个实验,都被作者处理得如同一个独立的故事,有着精彩的开端、跌宕起伏的过程,以及发人深省的结局。我仿佛亲临现场,见证了阿希的从众实验如何揭示了群体对个体判断的巨大影响,也感受到了津巴多监狱实验中,权力与角色的异化如何轻易地吞噬人性。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能够看到实验者的眼神,听到他们的声音,甚至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经典实验的介绍。作者在讲述实验的同时,还深入剖析了实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实验伦理问题的探讨,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方面,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引导读者思考科学研究的边界与责任。这种深度和广度,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书中描述的许多心理现象,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例如,当我们在面对信息过载时,是否也会不自觉地依赖“权威”的意见?当我们身处群体之中时,是否也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不易察觉的规律,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总而言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它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将那些曾经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心理学实验,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人类心灵奥秘、并愿意进行深度自我探索的朋友。它绝对会带给你一场非凡的精神盛宴。
评分当我翻开《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这本书时,脑海中涌现的第一个念头便是:终于有一本书,能将那些高深莫测的心理学理论,以如此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我了!作者将十个20世纪的心理学巨擘们所设计的经典实验,比作好莱坞级别的巨制,这不仅吸引了我,更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 整本书的结构犹如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我被深深吸引着,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智慧火花的实验室。从那些关于条件反射的早期研究,到后来对人类认知、记忆、情感以及社会行为的深入探索,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实验中被精心设计的场景,那些被观察的个体,他们眼神中的困惑、挣扎,甚至是惊喜。 书中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既严谨又不失趣味。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例如,在讲述“延时满足”实验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面对诱惑时的内心博弈,而这背后却揭示了关于自控力、未来规划等深层次的人性议题。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还引发了我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在阅读完关于群体压力和从众效应的实验后,我开始审视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是否也曾经为了融入而放弃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它让我认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别人”,更是关于“我们自己”。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它打破了我对心理学教材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以及人类心智的无限可能。我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它让我对人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读完《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我感到自己被一股强大的知识洪流所裹挟,同时又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浪潮所涤荡。作者将十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实验,比作好莱坞大片,这个类比实在是有够恰当的。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而这本书则将“人”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其潜在的可能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 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剧本。从早期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到认知革命的里程碑,再到社会心理学的深刻洞察,作者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近这些改变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理解的伟大研究。我仿佛能看到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那熟悉的铃声响起,狗的口水开始分泌;我也能想象到,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孩子们面对棉花糖时,内心上演的挣扎与克制。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实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那些关于从众心理、服从权威、认知失调的实验,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是不是也受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心理机制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为什么”的追问,让我对人类的许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细节,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喜欢他对于实验背景的细致描写,以及对研究者个人经历的穿插,这让每一个实验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而非冰冷的科学数据。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心理学研究的热情,以及他希望将这份热情传递给读者的愿望。 总而言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是一本具有极高阅读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知识的好奇,更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为你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思想启迪之旅。
评分翻开《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所吸引。作者将那些在心理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实验,用一种近乎电影般的镜头语言进行了生动的再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在阅读中不断惊叹于人类心智的复杂与微妙。 书中对于每一个实验的展开,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实验室,亲眼目睹了巴甫洛夫的狗如何条件反射,看到了斯金纳箱里的小白鼠如何被塑造行为,也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如何试图解开潜意识的密码。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摆出来,而是深入地剖析了实验设计背后的逻辑,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以及那些在实验中被观察到的个体所经历的心理转变。 这本书让我对“伟大”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实验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们揭示了新的心理学原理,更在于它们对社会、对伦理、对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在描述这些实验的后续影响时,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探讨,让我看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如何能够引发长久的讨论,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实验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审慎。比如,在谈论“小艾伯特”实验时,作者没有回避其伦理上的争议,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科学探索与个体权益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深度和广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科学伦理与人性探索的哲学思考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为充实而震撼的。它不是一本让人轻松愉快地读完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逻辑。如果你渴望深入了解人类内在世界的奥秘,那么这本《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绝对是你最佳的选择,它将带你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心理学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奥秘充满好奇,但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往往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翻开这本《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我才真正体会到心理学竟然可以如此引人入胜,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作者将十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作十部好莱坞大片,这个比喻实在是太贴切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会看到一堆冰冷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理论模型。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带有戏剧张力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实验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深远的影响。我仿佛亲临现场,看着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的狱警和囚犯角色逐渐扭曲,感受着米尔格拉姆实验中服从权威的个体所面临的巨大道德困境,或者沉浸在阿希实验中,看着人们如何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判断去附和群体。 作者的叙事技巧功力非凡,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实验背后的人性弱点、社会环境以及道德伦理的拷问。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这些实验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开始反思自己和周围的人。我们会不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压力、群体效应的影响?我们对于权威的服从,究竟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又有多少是出于恐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意识的某些盲区和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但也同时启发了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相。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通俗易懂。没有冗长的理论阐述,取而代之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实验细节时所注入的情感,让那些冰冷的研究对象,仿佛一下子有了温度和生命。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观看一部部精彩纷呈的纪录片,每一章都充满了悬念和震撼。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实验的书,它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深刻对话。它打破了我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隐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驱动力。对于任何一个对人类心智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佳作。它让我更加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他人,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