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 我说参同契(上中下)(太湖大学堂系列图书)
作者或编译者: 南怀瑾 讲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 上:9787506034999 中:9787506036900 下:9787506038485
定价: 94元(上32元,中32元,下30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09年5月
装帧及开本: 平装32K
页数[仅参考]: 全三册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著称。
《我说参同契(上册)》一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很深、很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和事。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周易、道家、丹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体共论,亦有不少不拘一格、独到精辟的个人观点。对于一些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修证;而对于一些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依此领略中国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先生学识之广博,对各种修炼法门之深刻体验,此书当是国人了解、解读《参同契》这部“天书”的优选。
《我说参同契(上册)》一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深、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和事。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周易、道家、丹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体共论,亦有不少不拘一格、独到精辟的个人观点。对于一些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修证;而对于一些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依此领略中国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先生学识之广博,对各种修炼法门之深刻体验,此书当是国人了解、解读《参同契》这部“天书”的。
《我说参同契(中册)》一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深、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和事。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周易、道家、丹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体共论,亦有不少不拘一格、独到精辟的个人观点。对于一些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修证;而对于一些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依此领略中国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先生学识之广博,对各种修炼法门之深刻体验,此书当是国人了解、解读《参同契》这部“天书”的。
《我说参同契(下册)》讲了《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著称。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听说了这本书的背景和它在当代哲学探讨中的地位。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把钥匙,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当我试图深入理解那些古代典籍的内在逻辑时,往往会陷入术语的迷宫,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他没有直接给我一张地图,而是牵着我的手,一步步地走过那些荆棘丛生的知识灌木。他擅长用日常的、甚至带点市井气息的语言去解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大道至简”的道理,这种接地气的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那种感觉非常美妙,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模式的重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泡杯茶,让那些新激活的思路在脑海里慢慢沉淀和消化,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信息,而是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开头就用一大段枯燥的理论前言将人阻挡在外。相反,它似乎是从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一个核心的疑问点切入,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带入到那个语境之中,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在炉火旁,缓缓道出他毕生的体悟。作者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生活中的小插曲,这些“旁支”不仅没有打乱主线,反而像是为那些深奥的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注脚和佐证。这种行云流水的表达,使得原本需要花费巨大精力去消化的内容,变得可以被轻松地吸收。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多重循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处理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新的思维框架。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对一些传统哲学体系的理解,常常停留在概念的表面,缺乏对其实践意义的体认。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理论概念”到“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不满足于解释“是什么”,更着力于阐述“如何做”以及“为何如此”。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冲突和人生抉择的角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原本被视为单纯的“对错”之争,现在能看到其中隐含的能量转换和阶段性需求。这种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困境的尝试,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哲学探讨,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运行规律的指南手册。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所提及的某些模型去审视我工作中的一些长期僵局,效果颇为显著,这是一种活的知识,而非僵死的教条。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是在孤芳自赏,而是真正在尝试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求知者进行一场严肃而又亲切的交流。在某些章节的深入探讨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那些千古难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谦卑和执着——他似乎是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小心翼翼地去触碰那些不易被言说的真谛。这种对待传统的敬畏之心,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保持了高度的审慎和尊重。它不是那种一锤定音、不容置疑的权威宣言,而更像是一个开放的邀请函,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疑问和体悟,主动参与到这场无止境的探索之中。正是这种开放性,让这本书拥有了持续阅读的价值,每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的阅历增长,而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质感,像是从旧书店的深处被精心拂尘出来的珍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考究,不是那种光亮的现代印刷纸,而是略带粗糙的米白色,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完全没有那种刺眼的电子屏幕感。特别是排版布局,每一个字的间距、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古奥的术语时,不至于感到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三册书的尺寸拿在手里非常适手,可以轻松地夹在腋下,或者放在床头柜上。我觉得出版方在书籍的物理呈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郑重对待的文化载体。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对于一个痴迷于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让人在打开它之前,就已经对里面的内容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它放在我的书架上,与其他现代印刷品并置时,那种古朴的气质自然而然地就跳脱出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