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高校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实录。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大家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观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外力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彻底的改变。
作者介绍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5.12~1986.2.16),是近代首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他的演讲被辑录成chao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chao过50种语言。包括美国、印度,欧洲和澳洲等全球范围内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目录 导读一“我找到了!”
导读二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译者序
你的心灵自由吗?—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演讲...01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01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14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22
生活是什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36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36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57
三、爱与生死之间...76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88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102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102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119
三、认识你自己...138
四、关于冥想...157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174
编辑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
与哲人一起冥想,找出真实的自我。
所有问题的真相都会归结到自己,
恐惧源自无法活在当下。
抛开情绪和感受才能看到爱,
冥想开始于一切陈旧思想的止息。
——钥匙就在自己手中!
克里希那穆提很小就被认为是再临的“世界导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现今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旅行次数zui多、晤面人数zui多的现代哲学大师,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哲人,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还在不停地奔波。他走遍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他的演讲使他在西方赢得了无数拥趸,使他由一位印度的学者成为属于全世界的思想家。本书是他在美国的名校面对活跃而叛逆的大学生们所做的演讲实录,代表了克氏的演讲风格。他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回答西方年轻人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把复杂的哲学
在线试读
问:你提到有关责任感的问题,但也许我本来就不该为我的思想负责的。若想有任何改变,我都得运用到思想,而且我也许根本不该为我的思想负责。我通常无法决定自己该想些什么。
克:先生,我们所谓的“责任”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责任感是不是思想的产物?
问:不是,但同时也是。
克:先生。“爱”是不是思想的产物?
问:不是的。
克:啊,等一等!慢一点,先生。(听众的笑声)如果你说不是的,那么当你在爱的时候,思想占的又是什么地位?
问:这会预先设定我对爱的理解。
克:啊,等一等,先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问“爱”是不是一种快感的原因。如果爱是一种快感,那么它就是思想的产物。如此一来,快感就可以无限制地被培植出来—这就是我们都在做的事。但爱是无法被培植的,因此爱绝不是思想的产物。然而当爱出现时,责任跟它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慢慢地探索。如果责任是奠基于思想和快感之上的,那么里面一定会涉及义务及其他的东西。但如果爱并不是一种快感—我们必须很仔细地探索这一点—那么“爱”这个字里面是否包含责任?譬如我爱我的家,我要为我的家负责。这样的爱是不是奠基于快感之上的?如果是的,那么“责任”这个词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这是我的家。我拥有它,我依赖它,我必须照顾它,然后我就会产生忌妒,因为只要有依赖,就会有恐惧和忌妒。因此当我们说“我爱我的家,我要为它负责”时,我们往往会用到“爱”这个字,但是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人们然会训练小孩子去谋杀别人,而且他们接受教育好像只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赚钱,找份工作,好像这就是全部了,难道这一切都算是责任吗?
问:我们无法真的拥有意志力,因为我们想要的一切都是被我们的制约决定的。
克:先生,什么是意志力?请务必明白这些问题是需要很仔细地解说的,可是现在每一个人都感到有点无聊,或者想离开了。也许我们该停下来了。
听众:他们必须离开,他们不是感觉无聊。家庭责任!
克:所以人们离开不该由你负责(听众的笑声)。对不对?你看见了吗,先生,我们已经在行使意志力了:我必须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我不该怎么样。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求取成就,达成权力、地位与名望。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掌控一些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意志力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你们所说的,这就是社会、环境及文化的成果。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化背景也是由人类塑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质疑意志力是否有任何重要性?因为意志力暗示着冲突、挣扎、矛盾:“我是这样的,我必须变成那样,但若想变成那样,就必须运用意志力。”我们的问题是,是否有另一种不必运用意志力的不同行动?
问:如果不运用意志力,你还有没有思想的运作?
克:我现在要向你们说明一件事。当你看见危险时,你会立即产生行动。需不需要用到思想和意志力?这份行动可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譬如你看见了一条蛇,一座断崖,一个危险的东西,你一定会立即行动。这份行动也许是过去制约的结果,对不对?你被告知接近一条蛇是极危险的事,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份记忆和制约,然后你再从其中采取行动。然而当你看见国家主义带来的危险—它会引发战争,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府、不同的军队。世界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可怕的界分—当你真的看到国家主义的危险时—不是在头脑或字面上产生理解,而是真的看到它的危险性及带有破坏性的本质—你还会产生源自于意志力的行动吗?洞察到事物的真相,需要动用到思维吗?善良、美或爱是思想的成果吗?思想有可能是崭新的吗?因为爱必定是崭新的,爱不是家庭中日复一日发生的例行事物,也不是一种私有物。相反的,思想永远是老旧的,因此,我们能不能在不运用意志力的情况下清晰无误地去看事物,并且产生全然的行动?
……
《世界的斑斓,内心的回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不畏喧嚣,不惧迷茫,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拨开遮蔽我们双眼的迷雾,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真正的辽阔。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导师”之一的思想巨匠,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思想,如同涓涓细流,润泽干涸的心田;又如浩瀚星空,启迪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深层追问。 本书并非对克里希那穆提哲学思想的详尽阐释,也不是对“生与死、爱与恐惧”等宏大命题的系统梳理,更不是对他“人性理念”的某种固定解读。相反,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邀请您一同窥探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之魅力的窗。它试图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那些引导我们超越既定框架,去感知生命本质的火花。 克里希那穆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不试图建立一套体系,也从不给人贴上任何标签。他认为,真理是“无路之国”,任何固定的教条、信仰体系,最终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自由探索的枷锁。因此,在这本书中,您不会找到“克氏哲学是什么”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得到“如何理解克氏思想”的指导手册。他所做的,是邀请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感受”。 他引导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质疑过的观念。比如,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我”,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拥有固定的身份、性格、记忆。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却邀请我们去观察这个“我”是如何被我们自身的思想、经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它是否真的独立于这一切而存在?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我”的种种欲望、恐惧、成就中移开,去静静地观察,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我”,不过是思想的流动,是意识的聚合。这种观察,并非为了消灭“我”,而是为了理解“我”的虚幻性,从而从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样,他对“恐惧”的探讨,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颤抖。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孤独,害怕未知,害怕死亡。这些恐惧,如同藤蔓般缠绕着我们的心灵,限制了我们的行动,扭曲了我们的感知。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恐惧并非来自外部的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源于我们对“失去”的执着,源于我们对“拥有”的渴望,源于我们对“自我”的依赖。当我们将恐惧的根源指向“未来”,指向“不存在的事物”,而忽略了此刻的当下,恐惧便乘虚而入。他邀请我们直接去面对恐惧,不逃避,不压抑,不分析,只是全然地感知它,就像观察一片飘过的云彩。当恐惧被全然地看见,它便失去了力量,它会自行消散。 而关于“爱”,克里希那穆提所揭示的,更是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占有、依赖、交换。真正的爱,不是情感的需要,不是满足自我的欲望,而是无条件地给予,是全然的接纳,是不带评判的关注。它是一种全然的投入,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状态。当爱与占有、嫉妒、担忧混杂在一起时,它就已经不再是爱,而是我们对情感的依赖和对自我的确认。克里希那穆提鼓励我们去发现,当心中没有恐惧,没有占有,没有自我,那份纯粹的爱便会自然流淌。它不是一种努力去达到的状态,而是当我们移除阻碍它流动的障碍时,它本身就存在的。 他对“死亡”的看法,更是颠覆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死亡,在我们眼中,似乎是生命的终结,是未知的黑暗。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却邀请我们去思考,死亡是否只是生命的自然转化,就像白天迎来黑夜,春天迎来秋天?他认为,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生命”的错误理解。如果我们一生都在为“自我”而活,为“拥有”而奋斗,那么当这一切都将失去时,我们自然会感到恐惧。但如果我们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自我”的局限,与更广阔的生命融为一体,那么死亡便不再是终结,而是一种延续。他鼓励我们去拥抱每一个“当下”,去全然地活,当我们在“当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死亡的阴影便会消散。 这本书,还涉及克里希那穆提对“思想”的深刻反思。他认为,思想虽然是人类智慧的工具,但它也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真理的障碍。思想总是受制于过去的经验、知识、记忆,它总是试图将新的一切纳入旧有的框架,从而限制了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感知。他鼓励我们去认识思想的局限性,去观察思想的运作,而不是被思想所奴役。只有当我们的心智变得寂静,才能容纳超越思想的智慧。 此外,书中也探讨了关于“关系”的本质。我们总是试图在关系中找到满足,找到安全感,找到意义。但当我们将关系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时,关系便充满了冲突和痛苦。克里希那穆提提醒我们,真正的关系,是双方都能保持独立和自由,并在这种独立和自由中彼此成就。它不是互相依附,而是互相启发。 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是一种静观的艺术,一种内在的探索。它没有艰深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术语,但却需要我们放下固有的观念,以一种开放和谦卑的心态去倾听。他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如同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我们走向属于自己的深刻领悟。 本书旨在呈现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片段,那些能够引发我们内心共鸣的火花。它不是一本“学说指南”,而是一次邀请,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温柔叩问。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质疑那些被我们长期接受却从未深入探究的观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外部世界的喧嚣所淹没,而遗忘了内心深处那片宁静的海洋。克里希那穆提的声音,恰如一声悠远的钟鸣,提醒我们回望自身,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永恒的宁静与智慧。这本书,便是希望借由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光辉,照亮我们通往内心辽阔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斑斓而深刻的生命回响。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不带目的地,却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内在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