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你心中 克里希那穆提 克氏哲学思想 生与死、爱与恐惧等重要问题的探讨 人性理念

世界在你心中 克里希那穆提 克氏哲学思想 生与死、爱与恐惧等重要问题的探讨 人性理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梦译 著
图书标签:
  • 克里希那穆提
  • 哲学
  • 人生
  • 心理学
  • 存在主义
  • 自我认知
  • 恐惧
  • 死亡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1202
商品编码:24020778853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高校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实录。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大家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观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外力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彻底的改变。    

作者介绍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5.12~1986.2.16),是近代首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他的演讲被辑录成chao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chao过50种语言。包括美国、印度,欧洲和澳洲等全球范围内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目录   
导读一“我找到了!”    
导读二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译者序
你的心灵自由吗?—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演讲...01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01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14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22
生活是什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36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36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57
三、爱与生死之间...76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88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102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102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119
三、认识你自己...138
四、关于冥想...157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174   

编辑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        
与哲人一起冥想,找出真实的自我。    
所有问题的真相都会归结到自己,    
恐惧源自无法活在当下。    
抛开情绪和感受才能看到爱,    
冥想开始于一切陈旧思想的止息。    
——钥匙就在自己手中!    
克里希那穆提很小就被认为是再临的“世界导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现今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旅行次数zui多、晤面人数zui多的现代哲学大师,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哲人,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还在不停地奔波。他走遍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他的演讲使他在西方赢得了无数拥趸,使他由一位印度的学者成为属于全世界的思想家。本书是他在美国的名校面对活跃而叛逆的大学生们所做的演讲实录,代表了克氏的演讲风格。他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回答西方年轻人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把复杂的哲学    

在线试读

问:你提到有关责任感的问题,但也许我本来就不该为我的思想负责的。若想有任何改变,我都得运用到思想,而且我也许根本不该为我的思想负责。我通常无法决定自己该想些什么。        
克:先生,我们所谓的“责任”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责任感是不是思想的产物?    
问:不是,但同时也是。    
克:先生。“爱”是不是思想的产物?    
问:不是的。    
克:啊,等一等!慢一点,先生。(听众的笑声)如果你说不是的,那么当你在爱的时候,思想占的又是什么地位?    
问:这会预先设定我对爱的理解。    
克:啊,等一等,先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问“爱”是不是一种快感的原因。如果爱是一种快感,那么它就是思想的产物。如此一来,快感就可以无限制地被培植出来—这就是我们都在做的事。但爱是无法被培植的,因此爱绝不是思想的产物。然而当爱出现时,责任跟它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慢慢地探索。如果责任是奠基于思想和快感之上的,那么里面一定会涉及义务及其他的东西。但如果爱并不是一种快感—我们必须很仔细地探索这一点—那么“爱”这个字里面是否包含责任?譬如我爱我的家,我要为我的家负责。这样的爱是不是奠基于快感之上的?如果是的,那么“责任”这个词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这是我的家。我拥有它,我依赖它,我必须照顾它,然后我就会产生忌妒,因为只要有依赖,就会有恐惧和忌妒。因此当我们说“我爱我的家,我要为它负责”时,我们往往会用到“爱”这个字,但是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人们然会训练小孩子去谋杀别人,而且他们接受教育好像只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赚钱,找份工作,好像这就是全部了,难道这一切都算是责任吗?    
问:我们无法真的拥有意志力,因为我们想要的一切都是被我们的制约决定的。    
克:先生,什么是意志力?请务必明白这些问题是需要很仔细地解说的,可是现在每一个人都感到有点无聊,或者想离开了。也许我们该停下来了。    
听众:他们必须离开,他们不是感觉无聊。家庭责任!    
克:所以人们离开不该由你负责(听众的笑声)。对不对?你看见了吗,先生,我们已经在行使意志力了:我必须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我不该怎么样。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求取成就,达成权力、地位与名望。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掌控一些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意志力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你们所说的,这就是社会、环境及文化的成果。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化背景也是由人类塑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质疑意志力是否有任何重要性?因为意志力暗示着冲突、挣扎、矛盾:“我是这样的,我必须变成那样,但若想变成那样,就必须运用意志力。”我们的问题是,是否有另一种不必运用意志力的不同行动?    
问:如果不运用意志力,你还有没有思想的运作?    
克:我现在要向你们说明一件事。当你看见危险时,你会立即产生行动。需不需要用到思想和意志力?这份行动可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譬如你看见了一条蛇,一座断崖,一个危险的东西,你一定会立即行动。这份行动也许是过去制约的结果,对不对?你被告知接近一条蛇是极危险的事,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份记忆和制约,然后你再从其中采取行动。然而当你看见国家主义带来的危险—它会引发战争,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府、不同的军队。世界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可怕的界分—当你真的看到国家主义的危险时—不是在头脑或字面上产生理解,而是真的看到它的危险性及带有破坏性的本质—你还会产生源自于意志力的行动吗?洞察到事物的真相,需要动用到思维吗?善良、美或爱是思想的成果吗?思想有可能是崭新的吗?因为爱必定是崭新的,爱不是家庭中日复一日发生的例行事物,也不是一种私有物。相反的,思想永远是老旧的,因此,我们能不能在不运用意志力的情况下清晰无误地去看事物,并且产生全然的行动?    
……    

《世界的斑斓,内心的回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不畏喧嚣,不惧迷茫,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拨开遮蔽我们双眼的迷雾,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真正的辽阔。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导师”之一的思想巨匠,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思想,如同涓涓细流,润泽干涸的心田;又如浩瀚星空,启迪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深层追问。 本书并非对克里希那穆提哲学思想的详尽阐释,也不是对“生与死、爱与恐惧”等宏大命题的系统梳理,更不是对他“人性理念”的某种固定解读。相反,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邀请您一同窥探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之魅力的窗。它试图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那些引导我们超越既定框架,去感知生命本质的火花。 克里希那穆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不试图建立一套体系,也从不给人贴上任何标签。他认为,真理是“无路之国”,任何固定的教条、信仰体系,最终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自由探索的枷锁。因此,在这本书中,您不会找到“克氏哲学是什么”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得到“如何理解克氏思想”的指导手册。他所做的,是邀请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感受”。 他引导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质疑过的观念。比如,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我”,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拥有固定的身份、性格、记忆。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却邀请我们去观察这个“我”是如何被我们自身的思想、经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它是否真的独立于这一切而存在?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我”的种种欲望、恐惧、成就中移开,去静静地观察,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我”,不过是思想的流动,是意识的聚合。这种观察,并非为了消灭“我”,而是为了理解“我”的虚幻性,从而从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样,他对“恐惧”的探讨,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颤抖。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孤独,害怕未知,害怕死亡。这些恐惧,如同藤蔓般缠绕着我们的心灵,限制了我们的行动,扭曲了我们的感知。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恐惧并非来自外部的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源于我们对“失去”的执着,源于我们对“拥有”的渴望,源于我们对“自我”的依赖。当我们将恐惧的根源指向“未来”,指向“不存在的事物”,而忽略了此刻的当下,恐惧便乘虚而入。他邀请我们直接去面对恐惧,不逃避,不压抑,不分析,只是全然地感知它,就像观察一片飘过的云彩。当恐惧被全然地看见,它便失去了力量,它会自行消散。 而关于“爱”,克里希那穆提所揭示的,更是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占有、依赖、交换。真正的爱,不是情感的需要,不是满足自我的欲望,而是无条件地给予,是全然的接纳,是不带评判的关注。它是一种全然的投入,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状态。当爱与占有、嫉妒、担忧混杂在一起时,它就已经不再是爱,而是我们对情感的依赖和对自我的确认。克里希那穆提鼓励我们去发现,当心中没有恐惧,没有占有,没有自我,那份纯粹的爱便会自然流淌。它不是一种努力去达到的状态,而是当我们移除阻碍它流动的障碍时,它本身就存在的。 他对“死亡”的看法,更是颠覆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死亡,在我们眼中,似乎是生命的终结,是未知的黑暗。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却邀请我们去思考,死亡是否只是生命的自然转化,就像白天迎来黑夜,春天迎来秋天?他认为,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生命”的错误理解。如果我们一生都在为“自我”而活,为“拥有”而奋斗,那么当这一切都将失去时,我们自然会感到恐惧。但如果我们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自我”的局限,与更广阔的生命融为一体,那么死亡便不再是终结,而是一种延续。他鼓励我们去拥抱每一个“当下”,去全然地活,当我们在“当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死亡的阴影便会消散。 这本书,还涉及克里希那穆提对“思想”的深刻反思。他认为,思想虽然是人类智慧的工具,但它也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真理的障碍。思想总是受制于过去的经验、知识、记忆,它总是试图将新的一切纳入旧有的框架,从而限制了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感知。他鼓励我们去认识思想的局限性,去观察思想的运作,而不是被思想所奴役。只有当我们的心智变得寂静,才能容纳超越思想的智慧。 此外,书中也探讨了关于“关系”的本质。我们总是试图在关系中找到满足,找到安全感,找到意义。但当我们将关系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时,关系便充满了冲突和痛苦。克里希那穆提提醒我们,真正的关系,是双方都能保持独立和自由,并在这种独立和自由中彼此成就。它不是互相依附,而是互相启发。 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是一种静观的艺术,一种内在的探索。它没有艰深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术语,但却需要我们放下固有的观念,以一种开放和谦卑的心态去倾听。他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如同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我们走向属于自己的深刻领悟。 本书旨在呈现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片段,那些能够引发我们内心共鸣的火花。它不是一本“学说指南”,而是一次邀请,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温柔叩问。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质疑那些被我们长期接受却从未深入探究的观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外部世界的喧嚣所淹没,而遗忘了内心深处那片宁静的海洋。克里希那穆提的声音,恰如一声悠远的钟鸣,提醒我们回望自身,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永恒的宁静与智慧。这本书,便是希望借由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光辉,照亮我们通往内心辽阔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斑斓而深刻的生命回响。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不带目的地,却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内在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页的纸张质感却非常好,摸起来很舒服,这也符合内容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对“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欲望之间的微妙张力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陷入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而是专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不变的规律。这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无论我处于何种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找到与之共鸣的深层结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日常的争执和烦恼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急于为自己辩护或寻找外部的替罪羊,而是将注意力收回到观察自己的反应模式上。这种从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实在的收获。它不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就包含了解决问题的种子。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文字堆里打滚的读者,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哲学著作那种严密的逻辑推导,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顿悟时刻”。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心智的噪音”那一章节,那段文字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那种无休止的内在独白和焦虑感。他没有提供快速的“止痛药”,而是让你直面疼痛的根源。阅读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习惯性的防御机制和逃避现实的种种手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反复提到“此时此刻”的重要性,那种对当下纯粹存在的强调,与我们追逐未来、缅怀过去的惯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迫使我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真正去感受窗外的风声、阳光的温度,甚至是自己呼吸的频率。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是”的书,这种区分在阅读体验中至关重要。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快餐文化”产物。它的句子常常很长,充满了从句和转折,需要读者极高的专注度才能跟上作者的思想轨迹。但这种“难”,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拒绝廉价的答案,要求你付出同等的努力去探索。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恐惧的本质”的论述,它并没有将恐惧简单地归因为外部环境,而是深入到思维结构内部寻找源头。这种深挖本质的写作方式,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甚至需要做笔记来梳理思路,但一旦理清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肤浅的安慰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外科手术”,虽然过程可能略有不适,但术后的清晰度是无可替代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放在心理学和哲学系学生的案头,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束穿透浓雾的光,尽管光线略显刺眼,但照亮的路途却是无比真实的。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克制的力量,他极少使用夸张的修饰词,而是用最简洁、最精准的词汇来表达那些最深奥的观念。这让我想起古老的箴言,它们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来证明其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人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性的悲悯,他不是居高临下的审判者,而是一个同样行走在迷宫中的同路人。这种平等的姿态,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我发现,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不自觉地停顿很长时间,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来整合刚刚接收到的信息,那种信息量是巨大的,它触及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许多基本假设。这本书对习惯于线性思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绝佳的重塑认知框架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股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扑面而来。初翻开时,我就被作者那种直击灵魂的提问方式所震撼。他似乎不是在陈述什么既定的教条,而更像是在邀请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那种感觉非常奇特,仿佛你一直在用既有的框架去理解世界,而这本书却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你,框架本身可能就是限制。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观察而不加评判”的强调,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难以做到啊!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给事物贴上标签,然后基于标签去感受和反应,结果就是被自己的情绪和预设的观念所困。这本书的文字初读时可能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找到那种节奏感,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是多么的清晰和透彻。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而是那种需要放在手边,时不时翻阅,总能在不同心境下读出新意的“心灵伴侣”。那种对自我局限性的揭示,让人在不适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释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