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义论(修订版) | ||
| 定价 | 32.00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1988年03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美)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著;何怀宏 等 译;罗国杰,郑文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627 | |
| 字数 | 52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00402442 | |
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德观,应当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shou先要就这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译者前言 序言 第壹编理论 第壹章作为公平的正义 1.正义的作用 2.正义的主题 3.正义论的主要观念 4.原初状态和证明 5.古典的功利主义 6.一些有关的对照 7.直觉主义 8.优先问题 9.对道德理论的评论 第二章正义的原则译者前言
序言
第壹编理论
第壹章作为公平的正义
1.正义的作用
2.正义的主题
3.正义论的主要观念
4.原初状态和证明
5.古典的功利主义
6.一些有关的对照
7.直觉主义
8.优先问题
9.对道德理论的评论
第二章正义的原则
10.制度与形式的正义
11.正义的两个原则
12.对第二个原则的解释
13.民主的平等和差别原则
14.机会的公平平等和纯粹程序的正义
15.作为期望基础的基本的社会善
]6.相关的社会地位
17.平等的倾向
]8.对个人的原则:公平的原则
19.对个人的原则:自然的义务
第三章原始状态
20.正义观沦证的性质
21.选择对象的提出
22.正义的环境
23.爪当观念的形式限制
24.无知之幕
25.扦力.的推理的合理性
26.引向两个正义原则的推理
27.引向平均功利原则的推理
28.平均原则的某些困难
29.两个正义原则的主要根据
30.占典的功利主义、公平和仁爱
第:编制度
第四章平等的自由
31.PQ个阶段的序列
32.自山的概念
33.良心的平等自由
34.宽容和共同利益
35.对不宽容者的宽容
36.政治正义和宪法
37.对参与原则的限制
38.法治
……
这本书在文字的密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程度。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很多句子需要朗读才能捕捉到其完整的句法结构和内在的张力。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内敛和克制,很少使用煽情的词汇,一切都建立在严谨的术语定义和逻辑推导之上。这种风格的好处是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但对于习惯了更具煽动性或文学色彩的论述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冷硬”。尤其是在讨论制度设计与人类动机之间的关系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悲观的现实主义,他似乎并不相信人性可以轻易被美好的理念所改造,而更倾向于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来“约束”或“引导”人性的弱点。这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理性光辉下的苍凉感,仿佛在说:我们穷尽智慧设计出最好的体系,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尽可能地减少伤害。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赞叹之余,也感到一丝沉重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非常朴实,甚至有点沉闷,那种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联想到图书馆深处的古籍。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肃态度的,期待能在这宏大的标题下找到清晰的知识框架。然而,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对思维边界的持续拉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更热衷于构建复杂的辩论场。尤其是在探讨“理想状态”与“现实执行”之间的张力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对着眼前的文字反复咀嚼。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种普遍认同的道德直觉的解构,他没有直接否定直觉的重要性,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一层层揭示支撑这些直觉的底层逻辑支架,发现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社会结构乃至语言范畴中被塑形的。这种挑战既让人感到智力上的兴奋,也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困惑,仿佛你一直坚信的地面,突然被告知它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对于那些渴望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无疑会是一场漫长的跋涉,但对于愿意投入时间去体验思想建构过程的人来说,每一次深入都能感受到思想的深邃与幽微。
评分拿到书后,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那些哲学家的名字,而是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比喻和例证。我发现作者在论证抽象概念时,常常会引入一些极具冲击力的假设情境,这些场景设计得如此精巧,以至于你几乎可以“看”到其中的人物在道德困境中挣扎。比如,书中关于资源稀缺性分配的讨论,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数学模型,而是构建了一个封闭的、时间有限的决策空间,迫使读者迅速代入其中,进行一场高压下的“道德投票”。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绕过了纯粹的逻辑推演,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情感和经验层面。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个体自由”与“集体福祉”冲突时的那种微妙平衡感。他似乎并不想成为任何一方的“鼓吹手”,而是更像一个冷静的仲裁者,既肯定了自由的不可侵犯性,又清醒地指出了自由在社会互动中的边界和代价。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坐在一个由顶尖学者组成的研讨会上,他们正在激烈交锋,而我,则在默默记录,努力消化着这些互相矛盾却又都充满洞见的观点。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不舒适”的。它不像那些通俗哲学读物那样提供慰藉或即时的顿悟,反而更像是一次对既有认知体系的“结构性重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批判经典思想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广度,从古代的城邦伦理到近代的社会契约论,再到后现代的权力批判,似乎无一不被纳入他的考察范围。这种宏大的视野,带来的副作用是,某些章节的论证链条显得异常冗长,充满了大量的限定词和回溯性的辩护。很多时候,你需要不断地回头翻阅前几页,才能完全跟上他从一个概念跳跃到下一个论点的逻辑跃迁。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他关于“公共理性”的论述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学驾驶者,在尝试掌握一个复杂的手动挡车辆,需要精确控制离合、油门和换挡的时机。虽然过程曲折,但一旦成功理解了某个关键段落的精髓,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深度的拓展。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他似乎并不惧怕承认论证的局限性。在涉及到价值冲突的领域,他没有试图用一个万能的哲学公式来一统江湖,而是非常诚恳地展示了不同哲学立场之间存在的根本性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映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决策。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提供一套完整的答案,不如说是在提供一套高质量的提问工具。它教你如何更精准地定义问题,如何识别隐藏的假设,以及如何更清晰地阐述你的立场,即使你最终发现,你的立场仍然建立在一个你无法完全证明的“信仰”之上。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反而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它不是一本会过时的手册,而更像是一张在你进行未来任何严肃思考时,都可以随时摊开参考的“思维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