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取穴定位图册(高清真人图解版)

标准取穴定位图册(高清真人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金芳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针灸
  • 取穴
  • 穴位
  • 图解
  • 高清
  • 医学
  • 养生
  • 临床
  • 人体穴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3567
商品编码:19495965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标准取穴定位图册(高清真人图解版)
作者: 孙金芳 开本:
YJ: 39.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10
书号: 978712227356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D一章    经络穴位BB基础知识/1
2  取穴先认脉——人体经络与穴位关系
4  常用的取穴手法与技巧


D二章    手太阴肺经/8
9  中府——改善胸闷、咳嗽
9  云门——改善咳嗽,肩背痛
9  天府——预防鼻炎
9  侠白——补肺气
10  尺泽——降火、清热、润肺
10  孔Z——专治咯血
10  列缺——缓解偏头痛
10  经渠——缓解手腕痛
11  太渊——保心肺
11  鱼际——清肺热
11  少商——专治咳嗽、咽喉肿痛


D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12
13  商阳——减轻咽喉肿痛
13  二间——缓解牙痛
13  三间——治疗肩周炎
13  合谷——主治头面部诸症
14  阳溪——提神,补阳气
14  偏历——预防面神经麻痹
14  温溜——温暖肠腑
14  下廉——专治网球肘
15  上廉——缓解臂痛
15  手三里——减肥要穴
15  曲池——主治上肢瘫痪
15  肘髎——缓解手臂麻木
16  手五里——专治肩膀诸症
16  臂臑——瘦上臂
16  肩髃——肩周炎的克星
16  巨骨——缓解肩背痛
17  天鼎——缓解扁桃体红肿疼痛
17  扶突——改善吞咽困难
17  口禾髎——改善嗅觉减退
17  迎香——专治鼻炎鼻塞


D四章    足阳明胃经/18
19  承泣——善治眼部诸症
19  四白——眼睛的“卫士”
19  巨髎——缓解鼻出血
19  地仓——专治面神经炎
20  大迎——治疗腮腺炎
20  颊车——专治牙痛
20  下关——面瘫常用穴
20  头维——缓解头痛
21  人迎——面部美容穴
21  水突——缓解咽喉肿痛
21  气舍——止呃逆
21  缺盆——主治气管炎
22  气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22  库房——气喘J按它
22  屋翳——治疗乳腺疾病
22  膺窗——肺保健穴
23  乳中——腧穴定位标志
23  乳根——促进泌乳
23  不容——缓解胃痛
23  承满——缓解胃痛
24  梁门——专治急性胃痛
24  关门——治疗腹泻
24  太乙——调节情志
24  滑肉门——对受惊吓后胃痛有TX
25  天枢——肠胃保健穴
25  外陵——缓解痛经
25  大巨——调节脏腑
25  水道——治疗痛经
26  归来——调理月经
26  气冲——调理月经
26  髀关——缓解腰痛
26  伏兔——治疗下肢痿证
27  阴市——改善下肢麻木
27  梁丘——膝关节痛SX穴
27  犊鼻——缓解膝痛
27  足三里——通调脏腑
28  上巨虚——调理肠胃
28  条口——主治筋部疾病
28  下巨虚——专治小腹痛
28  丰隆——化痰奇穴
29  解溪——专治下肢痿证
29  冲阳——专治足痿无力
29  陷谷——消水肿
29  内庭——缓解足背痛
30  厉兑——调情志
30  四季养生TX穴(春季)


D五章    足太阴脾经/31
32  隐白——改善月经过多
32  大都——预防老年性腿痉挛
32  太白——补脾要穴
32  公孙——改善消化不良
33  商丘——乳腺保健穴
33  三阴交——女性的“知心朋友”
33  漏谷——缓解腹胀
33  地机——主治妇科疾病
34  阴陵泉——机体水液枢纽
34  血海——治疗血证要穴
34  箕门——改善遗尿
34  冲门——保护前列腺
35  府舍——缓解腹痛
35  腹结——防治肠炎
35  大横——通调肠胃
35  腹哀——增强食欲
36  食窦——食管保健穴
36  天溪——催乳
36  胸乡——缓解胸胁胀满
36  周荣——缓解肋间神经痛
37  大包——胸部保健穴
37  四季养生TX穴(夏季)


D六章    手少阴心经/38
39  J泉——心脏保健穴
39  青灵——缓解头痛
39  少海——心火的“灭火器”
39  灵道——安心神
40  通里——治哑要穴
40  阴郄——缓解心绞痛
40  神门——调理失眠要穴
40  少府——缓解胸痛
41  少冲——清心热
41  四季养生TX穴(秋季)


D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42
43  少泽——通乳要穴
43  前谷——五官健康的帮手
43  后溪——治疗落枕常用穴
43  腕骨——缓解指挛腕痛
44  阳谷——五官“小医生”
44  养老——老年人可常按揉
44  支正——头晕目眩J找它
44  小海——缓解肘臂疼痛、麻木 
45  肩贞——肩周炎常用穴
45  臑俞——改善肩臂疼痛
45  天宗——主治咳嗽气喘
45  秉风——散风活络,止咳化痰
46  曲垣——肩胛疼痛可找它
46  肩外俞——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46  肩中俞——改善咳嗽,气喘
46  天窗——疏散内热
47  天容——缓解落枕不适
47  颧髎——缓解面部疼痛
47  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D八章    足太阳膀胱经/48
49  睛明——让眼睛更明亮 
49  攒竹——反复按压可治疗呃逆 
49  眉冲——针刺可治疗头痛 
49  曲差——配迎香、风府主治鼻疾
50  五处——帮助治疗癫痫   
50  承光——改善头痛,鼻塞
50  通天——缓解头痛,眩晕
50  络却——配风池治头晕
51  玉枕——刮痧可治头痛
51  天柱——改善肩膀肌肉僵硬   
51  大杼——缓解感冒症状   
51  风门——治疗感冒的要穴
52  肺俞——让呼吸顺畅的秘密
52  厥阴俞——缓解紧张情绪   
52  心俞——可养心安神 
52  督俞——预防心脏疾病   
53  膈俞——治疗呕吐的TX穴 
53  肝俞——清肝明目 
53  胆俞——胆经疾病的克星
53  脾俞——改善胃肠疾病 
54  胃俞——缓解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54  三焦俞——利水强腰
54  肾俞——护肾强肾  
54  气海俞——益肾壮阳,调经止痛
55  大肠俞——缓解风湿腰痛
55  关元俞——帮助调理下焦
55  小肠俞——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55  膀胱俞——改善小便不利  
56  中膂俞——益肾温阳,调理下焦
56  白环俞——主治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56  上髎——改善腰腿痛 
56  次髎——治疗痛经的TX穴  
57  中髎——治疗男科疾病   
57  下髎——防治生殖系统疾病   
57  会阳——治疗痔
57  承扶——通便消痔
58  殷门——强健腰腿  
58  浮郄——缓解小腿痉挛
58  委阳——按压治疗腰背痛  
58  委中——缓解腰背痛  
59  附分——改善肩背痛
59  魄户——咳嗽哮喘J找它
59  膏肓——保健要穴
59  神堂——按压治疗胸闷心慌
60      ——改善肩背痛
60  膈关——胸闷、胃不舒服J找它
60  魂门——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60  阳纲——疏肝利胆
61  意舍——缓解腹胀
61  胃仓——消食导滞,增进食欲  
61  肓门——腹部不适J找它
61  志室——按压可治疗肾虚、阳痿 
62  胞肓——补肾强腰,通利二便
62  秩边——治疗坐骨神经痛
62  合阳——改善痔
62  承筋——小腿痉挛J揉它  
63  承山——缓解腿脚痉挛 
63  飞扬——迅速缓解腿疲劳
63  跗阳——治疗脚踝肿痛
63  昆仑——治疗颈椎病
64  仆参——配太溪治足跟痛
64  申脉——改善关节疼痛   
64  金门——治疗急性腰痛 
64  京骨——缓解落枕不适 
65  束骨——防治感冒
65  足通谷——清热安神,清头明目
65  至阴——艾灸可矫正胎位 


D九章    足少阴肾经/66
67  涌泉——急救要穴之一  
67  然谷——滋阴补肾 
67  太溪——补肾气,除百病
67  大钟——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68  水泉——通经活络治痛经  
68  照海——月经不调的救星 
68  复溜——改善腹胀肠鸣   
68  交信——调经养血止崩漏  
69  筑宾——宁心安神,调理下焦 
69  阴谷——治疗遗精、遗尿   
69  横骨——治疗男科疾病 
69  大赫——生殖健康的福星  
70  气穴——利尿通便
70  四满——缓解腹痛腹胀  
70  中注——改善腰腹疼痛,促消化
70  肓俞——告别腹胀  
71  商曲——解决便秘烦恼
71  石关——帮助治疗不孕
71  阴都——有效缓解胃肠疾病 
71  腹通谷——治疗胃痛呕吐  
72  幽门——配玉堂治烦心呕吐  
72  步廊——乳房保健要穴
72  神封——改善咳嗽气喘
72  灵墟——治疗风寒咳嗽
73  神藏——缓解咳嗽胸痛  
73  彧中——定咳顺气  
73  俞府——止咳平喘 


D十章    手厥阴心包经/74
75  天池——乳腺疾病的克星
75  天泉——增强心脏活力
75  曲泽——配委中、曲池治高热中暑  
75  郄门——宁心安神,清营止血  
76  间使——轻松治疗疟疾  
76  内关——手掐内关可治疗晕车、晕船 
76  大陵——有助于治疗癫痫  
76  劳宫——安心定神,放松心情  
77  中冲——心脏急救D一穴
77  四季养生TX穴(冬季)  


D十一章    手少阳三焦经/78
79  关冲——有效治疗面部疾病 
79  液门——改善五官疾患   
79  中渚——可有效缓解耳鸣
79  阳池——缓解关节疼痛  
80  外关——缓解手臂屈伸不利  
80  支沟——治疗便秘J选它 
80  会宗——改善耳聋耳鸣
80  三阳络——缓解龋齿牙痛   
81  四渎——清咽利喉,治咽喉痛
81  天井——安神通络,治心痛、胸痛 
81  清冷渊——缓解前臂及肩背部酸痛  
81  消泺——有效治疗各种痛证  
82  臑会——配肩俞、肩贞治疗肩周炎 
82  肩髎——缓解肩痛不举  
82  天髎——改善颈项强急 
82  天牖——缓解头痛头晕  
83  翳风——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83  瘈脉——小儿惊风疗效佳
83  颅息——缓解头痛耳鸣
83  角孙——护眼TX穴 
84  耳门——护耳TX穴  
84  耳和髎——治疗五官疾病 
84  丝竹空——头痛头晕J按它   


D十二章    足少阳胆经/85
86  瞳子髎——治疗常见眼部疾病
86  听会——帮助改善耳鸣耳聋
86  上关——有效治疗面部疾病
86  颔厌——五官疾病J找它
87  悬颅——集中精力不走神
87  悬厘——偏头痛不用烦恼
87  曲鬓——按揉可治疗牙痛颊肿
87  率谷——可治头痛
88  天冲——治疗牙龈肿痛
88  浮白——缓解发白
88  头窍阴——开窍聪耳,治耳鸣
88  完骨——对五官科疾病有疗效
89  本神——治疗癫痫
89  阳白——改善视物模糊
89  头临泣——聪耳明目,安神定志
89  目窗——改善视力
90  正营——专治头痛头晕
90  承灵——面部痉挛J按它
90  脑空——治疗后脑疼痛
90  风池——疏风散寒治感冒
91  肩井——治疗肩膀酸痛
91  渊腋——腋下多汗不用愁
91  辄筋——平喘理气穴位
91 日月——疏肝利胆治胆疾
92  京门——补肾要穴
92  带脉——调经通滞效果佳
92  五枢——妇科疾病的克星
92  维道——帮助治疗妇科疾病
93  居髎——改善腰腿疾病
93  环跳——强健腰膝效果好
93  风市——治疗风邪要穴
93  中渎——配阴市治下肢外侧凉麻疼痛
94  膝阳关——有效缓解膝盖疼痛
94  阳陵泉——快速止痉挛
94  阳交——改善癫痫
94  外丘——通络止痛
95  光明——舒睛明目治眼病
95  阳辅——熬夜头晕J揉它
95  悬钟——治疗落枕效果好
95  丘墟——使头脑清晰
96  足临泣——回乳效果好
96  地五会——利胸胁消乳肿
96  侠溪——改善头痛眩晕
96  足窍阴——点刺可治头痛牙痛


D十三章    足厥阴肝经/97
98  大敦——快速止血,改善崩漏
98  行间——配睛明治青光眼
98  太冲——防治高血压病
98  中封——保养精血的要穴
99  蠡沟——疏肝理气,调经止带
99  中都——疏肝理气,调经止血
99  膝关——改善膝关节疼痛
99  曲泉——护膝要穴
100  阴包——生殖泌尿它统管
100  足五里——通利小便效果好
100  阴廉——改善黄白带多
100  急脉——急性腹痛J找它
101  章门——强化肝脏功能
101  期门——缓解两胁疼痛


D十四章    任脉/102
103  会阴——专治男女性功能疾病
103  曲骨——治疗前列腺疾病效果好
103  中J——体寒的女性可经常按揉
103  关元——D一性保健大穴
104  石门——热敷可治疗水肿
104  气海——补虚要穴
104  阴交——改善月经不调
104  神阙——对腹部疾病有疗效
105  水分——水肿常按它
105  下脘——促进消化
105  建里——和胃健脾
105  中脘——止胃痛腹胀
106  上脘——和胃降逆,增加胃动力
106  巨阙——治疗胃下垂
106  鸠尾——消除疲劳,缓解焦躁
106  中庭——恶心呕吐J找它
107  膻中——缓解乳汁不足
107  玉堂——改善胸闷
107  紫宫——让呼吸更顺畅
107  华盖——止咳平喘
108  璇玑——定喘顺气
108  天突——治疗哮喘效果好
108  廉泉——吞咽困难、言语不清J找它
108  承浆——治疗口腔疾病


D十五章    督脉/109
110  长强——便秘、痔TX穴
110  腰俞——经常按揉可缓解腰部酸痛
110  腰阳关——遗精、阳痿不复返
110  命门——治疗肾阳虚,滋阴补肾
111 悬枢——改善腰脊强痛
111 脊中——增强脏腑功能
111 中枢——改善食欲不振
111 筋缩——痉挛症的克星
112 至阳——缓解心慌胸闷
112 灵台——修心养性穴
112  神道——宁心安神,治疗心绞痛
112  身柱——缓解咳嗽和气喘
113  陶道——提升肺功能
113  大椎——治疗高热不退
113  哑门——改善舌缓不语、声音沙哑
113  风府——推擦风府治感冒
114  脑户——快速缓解头痛
114  强间——让你睡好心情好
114  后1;CY=CY——治疗癫痫
114  百会——长命百岁保健穴
115  前1;CY=CY——改善头痛
115  囟会——帮助治疗鼻炎
115  上星——缓解视疲劳
115  神庭——宁神醒脑
116  素髎——鼻塞TX穴
116  水沟——治疗晕厥
116  兑端——牙痛、鼻塞不用慌
116  龈交——配承浆治口臭


D十六章    经外奇穴/117
118  四神聪——失眠健忘多敲击
118  D阳——改善头痛眩晕
118  印堂——缓解失眠烦躁
118  鱼腰——专治眼部疾病
119  上明——明目利窍治眼病
119  太阳——解除大脑疲劳
119  耳尖——主治目赤肿痛
119  球后——改善眼部不适
120  上迎香——专治鼻疾
120  内迎香——常按防治鼻炎
120  聚泉——防治食不知味
120  海泉——消除口腔炎症
121  夹承浆——改善牙龈肿痛
121  金津——针刺可治中暑昏迷
121  玉液——预防口腔疾病
121  牵正——改善口    斜
122  翳明——治疗各种眼疾
122  安眠——缓解失眠、心悸
122  颈百劳——颈肩不适的克星
122  子宫——摆脱妇科病
123  三角灸——祛除疝气、腹痛
123  定喘——缓解咳喘不适
123  夹脊——保养全身脏腑
123  胃脘下俞——健脾和胃,缓解胃痛
124  痞根——健脾和胃除痞块
124  下J俞——壮腰好帮手
124  腰宜——强腰补肾对付生殖疾病
124  腰眼——改善腰痛
125  十七椎——治疗生殖疾病的好助手
125  腰奇——针灸治疗癫痫
125  肩前——改善肩臂疼痛
125  肘尖——增强手臂灵活度
126  二白——帮助对付痔
126  中魁——治疗食欲不振、呕吐
126  腰痛点——改善急性腰扭伤
126  落枕——落枕J揉它
127  八邪——手指麻木不用怕
127  四缝——专治小儿疳积
127  十宣——昏迷休克急救穴
127  环中——改善腰腿疼痛
128  鹤1;CY=CY——避免膝盖酸痛无力
128  百虫窝——对付皮肤瘙痒
128  内膝眼——缓解膝关节疼痛
128  胆囊——专治胆道疾病
129  阑尾——急慢性阑尾炎J找它
129  内踝尖——缓解牙痛
129  外踝尖——治脚气的帮手
129  八风——清热解毒治脚气


D十七章    60种常见病症TX穴速查/130
130  头痛:太阳,风池,列缺
130  头晕:百会,行间,足临泣
130  失眠:安眠,神门,内关
130  健忘:四神聪,百会,悬钟
130  脱发:四神聪,曲池,风市
131  鼻炎:迎香,上迎香,印堂
131  耳鸣:耳门,听宫,太溪,足三里
131  视疲劳:睛明,光明
131  面颊痤疮:背部反应点,合谷,攒竹,内庭
131  三叉神经痛:鱼腰,四白,下关
132  面神经麻痹: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132  牙痛:合谷,颊车
132  呃逆:攒竹,内关,足三里
132  咽喉肿痛:少商,大椎,肺俞
132  慢性咽炎:廉泉,鱼际,照海
133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天突,足三里
133  风热咳嗽:曲池,尺泽
133  风寒咳嗽:风池,肺俞
133  哮喘:天突,定喘,肾俞
133  落枕:落枕,风池,肩井
134  颈椎病:颈夹脊,中渚,手三里
134  肩周炎:肩髃,肩髎,肩贞
134  网球肘:曲池,小海,少海
134  鼠标手:阳谷,阳池
134  胸闷:膻中,内关
135  乳汁不畅:膻中,肩井,期门
135  乳少:少泽,足三里
135  心悸:内关,膻中
135  腹胀:建里,中脘,天枢,上巨虚,下巨虚
135  呕吐:内关,公孙,足三里
136  胃痛:中脘,足三里
136  消化不良:中脘,内关,公孙
136  急性肠胃炎:中脘,神阙,足三里
136  腰痛:腰痛点,委中,后溪
136  腰扭伤:后溪,手三里,中渚
137  腰椎间盘突出:筋缩,太冲,委中
137  痔:二白,承山,长强
137  泄泻:天枢,脾俞,三阴交
137  便秘:天枢,支沟
137  阳痿:关元,肾俞,三阴交
138  早泄:关元,三阴交,阴谷
138  前列腺疾病:水道,中J,关元
138  白带增多:隐白,阴陵泉,命门
138  阴道炎:隐白,血海,三阴交
138  痛经:地机,次髎
139  月经不调:地机,三阴交,血海
139  慢性盆腔炎:水道,归来
139  膝盖痛:鹤1;CY=CY,膝眼,阴陵泉,阳陵泉
139  腿脚痉挛:承山,阳陵泉
139  踝关节扭伤:环跳,养老,阳池
140  风寒感冒:风池,外关,迎香
140  风热感冒:大椎,曲池,外关
140  手足冰凉:督脉,神阙,耳部
140  更年期综合征:肝俞,肾俞,三阴交
140  高血压病:曲池,太冲
141  中风后遗症:百会,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141  糖尿病:天柱,阴陵泉,劳宫
141  脂肪肝:行间,天枢,阳陵泉,丰隆
141  中暑:水沟,十宣
141  缓解疲劳:督脉,神阙


附录    了解常用术语,取穴更简单/142
142  头面部
142  上肢部
144  胸腹部
145  脊背部
145  下肢部


索引/147
147  按拼音速查术语
148  四季养生TX穴速查
148  按拼音速查穴位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中华医学经典:经络穴位全解》 深度探索,透视人体治愈密码 《中华医学经典:经络穴位全解》是一部凝聚数千年中华医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一本详实的医学参考书,更是一扇通往人体奥秘和健康智慧的大门。本书以严谨的态度、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运行规律以及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间的精妙联系。通过对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精微剖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调理重塑身体的平衡与活力。 一、 经络系统:生命的河流,健康的脉络 本书的首要篇幅,将带领读者穿越人体内部纵横交错的经络网络。我们将深入探讨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起源、走向、联络及生理功能,详细介绍它们如何如同身体内的“生命河流”,承载着气血津液,滋养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经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络、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本书将通过精炼的语言,剖析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 输布气血,濡养脏腑: 经络如同血管网络,负责将生命之源——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确保脏腑的正常运转和组织的生长修复。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经络连接着人体的表里、上下、左右,使得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主治病症,反映病变: 经络的循行过程中,与体表穴位紧密相连。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经络循行所及的部位表现出来,这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系统强大的运行能力,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病邪的侵袭,维护人体的健康与稳定。 本书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经络系统变得鲜活易懂。我们不仅会介绍经络的名称、走向,更会深入分析其与具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关联,例如:肺经与呼吸系统的关系,肝经与消化系统、情绪的联系,肾经与生殖、骨骼的关联等等。通过理解经络的运行规律,读者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身体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二、 穴位密码:身体的智慧开关 在经络系统的基础上,本书将聚焦于人体穴位这一充满神奇能量的“智慧开关”。数以千计的穴位,如同分布在经络网上的关键节点,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疗效。本书将遵循科学、系统的编排方式,对每一个重要的穴位进行详尽的解读,包括: 精确的定位描述: 每一个穴位的定位都将通过详细的解剖学描述、骨性标志、肌肉走向以及体表体征等多种方式进行说明,力求精准无误。我们将结合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帮助读者在自己身体上找到准确的穴位。 深厚的理论内涵: 对每一个穴位的起源、归经、所属经络、以及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解释为什么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特定的疾病,其背后的经络理论基础是什么。 丰富的临床应用: 详细列举每个穴位所主治的常见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类疾病。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治疗方案建议,例如:如何通过点按某个穴位来缓解头痛,如何选择特定穴位来改善失眠,如何运用穴位来调理消化不良等等。 独特的主治特点: 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穴位,我们将重点阐述其“绝技”,例如某些穴位在急救、养生、美容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多角度的理解: 除了传统的理论阐释,本书还将融入现代医学的视角,尝试从神经、体液、免疫等角度来解释穴位的作用机制,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本书在穴位解读方面,将力求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们不仅会详细介绍《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中记载的经典穴位,还会收录历代名家对于穴位功效的补充和发展,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新认识。 三、 脏腑与经络的精微互动:探寻健康的根源 人体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经络系统的通畅。本书将深入探讨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精微互动”关系。我们将逐一分析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对应的经络,以及它们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经络的濡养: 详细阐述每个脏腑的基本功能,以及经络如何通过气血的输布来维持脏腑的正常运作。例如,心经如何与心脏的搏动协同工作,肝经如何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 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滞: 分析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如何在相关经络上表现出病理变化,例如肝郁气滞在胆经、肝经上的体现,脾虚湿盛在胃经、脾经上的反映。 经络循行与脏腑病变的对应: 强调经络循行路线与脏腑器官在解剖学上的紧密联系,从而解释为何沿着某条经络的特定部位出现疼痛或压痛,可能提示相关脏腑存在问题。 整体调理的思路: 通过理解脏腑与经络的互动,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起“整体调理”的健康观念。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局部症状,更要着眼于脏腑功能的恢复和经络的通畅。 四、 辨证施治的智慧:疾病的根源与疗愈之道 《中华医学经典:经络穴位全解》不仅仅是一本穴位字典,它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健康宝典”。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结合经络穴位理论,去理解和分析疾病。 四诊合参: 简要介绍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整体状况。 八纲辨证: 解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基本辨证纲领,帮助读者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 经络辨证: 重点阐述如何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如疼痛、麻木、肿胀等),来判断经络的病变性质,从而与脏腑辨证相结合。 穴位选择的原则: 基于辨证结果,详细介绍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穴位进行治疗。我们将介绍“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经验取穴”等多种取穴方法,并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 治疗方法的指导: 除了基础的穴位解读,本书还将涵盖多种与穴位相关的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针刺疗法: 详细介绍针刺的基本手法、注意事项,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特定穴位配伍。 艾灸疗法: 阐述艾灸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艾灸在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扶阳固脱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推拿按摩: 介绍针对不同穴位和经络的推拿手法,及其在放松肌肉、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方面的作用。 拔罐疗法: 解释拔罐的机理,以及其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方面的应用。 穴位注射、耳穴疗法等: 简要介绍其他与穴位相关的辅助疗法。 五、 健康生活,未病先防:中医的智慧传承 《中华医学经典:经络穴位全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指导人们如何“未病先防”,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调养,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本书将引导读者: 认识养生穴位: 介绍一些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等功效的特定穴位,例如足三里、涌泉穴、合谷穴等,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日常的保健按摩。 经络与四季养生: 结合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阐述与该季节对应的经络养生重点,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调理。 经络与情志养生: 探讨情绪变化与经络气血的关系,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情志来疏通经络,保持身心健康。 经络与饮食起居: 强调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起居作息对经络畅通的重要性,提供一些基于经络理论的健康生活建议。 结语 《中华医学经典:经络穴位全解》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临床实用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医学巨著。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生机的健康世界,让您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掌握调养身心的密码,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无论您是医学专业人士,还是对传统中医养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段探索人体奥秘、追求健康和谐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原本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许多都存在内容陈旧、图文不符、甚至误导读者的情况。但当我翻开《标准取穴定位图册》的第一页,就被它那种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内容所折服。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取穴图谱的认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穴位定位的描述。不同于以往那些只提供简单文字描述的书籍,这本书运用了大量高清的真人照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全方位地展示了每一个穴位的准确位置。这不仅仅是“看图识穴”,更是“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穴位周围的皮肤纹理、肌肉走向,甚至一些细微的骨骼标志。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空间感知能力,也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穴位,更是做了非常细致的辨析。它不仅给出了正确的定位方法,还会指出与它容易混淆的穴位之间的区别,从形态、触感、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分析,对于提高临床取穴的准确性,避免误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体型偏瘦或偏胖的患者)的取穴提示,这体现了作者对临床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此外,这本书在讲解穴位时,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定位”层面,而是会适当地融入一些与穴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它的主治病症、操作手法等。虽然这并非本书的主旨,但这些补充信息,能够帮助读者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更好地理解取穴的意义和目的。书中的文字表述也十分精炼,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中医基础薄弱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 总的来说,《标准取穴定位图册》是一本非常出色的针灸取穴参考书。它以其高清逼真的图片、严谨细致的讲解、以及对临床细节的关注,为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大大提升中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更多人能够更准确、更自信地掌握针灸取穴的精髓。强烈推荐!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中医学习者的福音!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一直对针灸的取穴感到头疼,那些文字描述总是显得有些抽象,再加上各种古籍插图的风格差异,常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才开始关注这本书。我被它“高清真人图解版”的定位深深吸引。拿到书后,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震撼到了。 书中的真人穴位图,不仅清晰,而且非常写实,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再是模糊不清的线条,也不是风格化严重的古画,而是我们真实身体的模样。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每一个穴位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从定位的 Landmarks(标志点)到手法,都讲解得非常透彻。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因此在解释每一个穴位的时候,都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又不失专业性。 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复杂穴位时的处理方式。例如,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固定角度的图片,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体位的真人照片,来全方位展示穴位的准确位置。这种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还发现,书中的一些穴位,还会有文字提示关于它可能与周围其他穴位如何区分,或者在不同体型的人身上可能出现的微小差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对精准取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纸张质量很好,印刷色彩饱满,图片锐利,翻阅起来非常有质感。我习惯于在学习时做笔记,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留有足够的空白,方便我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且,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仅仅堆砌大量的图片,而是将理论知识、解剖学常识以及临床经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针灸取穴图册。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中医针灸,或者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师,始终陪伴在你学习的道路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未来中医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医疗领域工作的人员,我深知精准定位穴位对于中医治疗的重要性。市面上关于穴位定位的书籍并不少见,但很多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图片模糊、描述不清、或者过于理论化,难以应用于实际临床。因此,当我看到《标准取穴定位图册》的介绍时,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突破。 到手后,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那“高清真人图解版”的设计。作者采用了大量高质量的真人模型图片,并且在不同的光照和角度下进行拍摄,力求将每一个穴位在真实人体上的形态和位置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传统的、模式化的插图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符合人体解剖学的真实情况,也更便于临床操作者进行辨认和定位。 书中对于每一个穴位的定位讲解,都极其详尽。它不仅仅给出了文字描述,更重要的是,结合了大量的解剖学知识,将穴位与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地毯式”的讲解,让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穴位的解剖学基础,从而提高取穴的精准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 Landmark(标志点)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触摸和感知来确认穴位。 另外,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复杂或易混淆的穴位时,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对比不同穴位之间的细微差异,并给出辨别的方法。这对于避免临床上的误穴,提高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书中还注意到不同人群(如儿童、老人、肥胖者等)在穴位定位上可能出现的个体差异,并给出相应的指导。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也非常专业,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版式合理。它不仅适合作为中医学习者的入门教材,也能够为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提供一个便捷、准确的参考工具。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标准取穴定位图册》在内容上的严谨性、图片质量的真实性以及讲解的全面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无疑是当前市面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针灸取穴图谱。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清晰、准确地指导我认识人体穴位,并且易于理解的书籍。市面上确实有不少类似的图谱,但往往要么图片不够清晰,要么文字描述过于专业晦涩,让我难以深入。直到我发现了这本《标准取穴定位图册》,才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宝藏”。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高清真人图解版”的理念。它摒弃了那些过于模式化、程式化的插图,而是采用了大量真实的、高质量的真人照片。这些照片的清晰度极高,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出穴位在人体上的真实位置。不仅仅是穴位本身,周围的皮肤纹理、肌肉轮廓,甚至是骨骼的起伏,都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依靠抽象的文字想象,而是可以对照着真实的身体结构来学习。 书中对于每一个穴位的定位,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讲解。它不仅仅告诉你穴位在哪里,更会告诉你如何去寻找它。例如,通过骨骼标志、肌肉凹陷、或者其他皮肤特征来确定穴位。这些讲解非常生动,仿佛身边就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难寻穴位的提示,比如它会告诉你“这个穴位大概在xxx骨骼的某个位置,触摸时会感觉到一个小小的凹陷”。这种具体的描述,大大提高了寻找穴位的效率。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结构和排版。每一页都精心设计,图片和文字相得益彰,不会显得拥挤或杂乱。我可以在翻阅的过程中,非常流畅地理解每一个穴位的信息。而且,书中还考虑到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比如不同体型的人,穴位的位置可能会有哪些细微的差别。这些细节的补充,让这本书更加贴近实际,也更加实用。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中医穴位的兴趣和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神奇的经络穴位世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践中去。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中医,或者对人体穴位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伏案工作者,我时常会感到身体疲惫,对传统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也颇感兴趣。之前尝试过一些介绍穴位按摩的书籍,但往往因为图示不清、描述笼统,让我觉得自己总是找不到正确的穴位,效果也不甚理想。直到最近,我偶然间看到了这本《标准取穴定位图册》,立刻被它所吸引。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高清真人图解版”的定位。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立刻被书中那逼真、清晰的真人穴位图片所震撼。不再是那些模糊不清的线条图,也不是过于简化的漫画,而是我们真实身体的模样,每一个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这种对人体解剖不太熟悉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每一个穴位在身体上的确切位置,以及它周围的肌肉、骨骼轮廓。 书中对于每一个穴位的讲解,也做得非常细致。作者不仅仅给出了穴位名称,还详细描述了如何寻找这个穴位,使用了哪些“标志点”,例如:“在这个骨骼的某个凸起处”,“在这块肌肉的某个凹陷处”。这些描述非常具体,而且结合了真人照片,让我能够很容易地将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对应起来,从而准确地找到穴位。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容易混淆的穴位时,会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认。 此外,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也做得非常人性化。每一个穴位都配有独立的页面,图片和文字都清晰明了,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我可以在闲暇时,随手翻阅,学习新的穴位,或者复习之前学过的。书中的文字语言也通俗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中医不太了解的人,也能够轻松理解。 总而言之,《标准取穴定位图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人体穴位的大门。它用最直观、最清晰的方式,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中医穴位按摩的绝佳平台。我已经开始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穴位按摩,感觉效果比以往好了很多。对于所有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找到和运用穴位的朋友们,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