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4册 中国哲学 王阳明心学全书代表作论学书信集 王阳明原文白话文注释译文 书籍图书

传习录 4册 中国哲学 王阳明心学全书代表作论学书信集 王阳明原文白话文注释译文 书籍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桓 编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哲学
  • 传习录
  • 中国哲学
  • 明朝
  • 古籍
  • 经典
  • 注释
  • 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沐雨经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4686
商品编码:2045153120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录》:一部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照亮人心的永恒明灯 在中国浩瀚的哲学长河中,王阳明(1472-1529)以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开创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而《传习录》,作为王阳明一生思想的结晶,更是其心学体系中最直接、最生动、最具实践性的文献。它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王阳明与其弟子们之间一场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一次次恳切的论学、一封封真挚的信函。通过这些鲜活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伟大思想家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大道,如何引导他人走向觉醒,以及如何将抽象的哲学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人生实践。 一、 洞见天机: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 《传习录》的核心,在于其对“心”的深刻洞察。“心即理”,是阳明心学最掷地有声的宣言。在王阳明看来,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存于吾心之中。外界的客观事物,本身并无独立的道理可言,道理的显现,皆依赖于人心。这颠覆了以往将理视为外在、独立的本体的认知,将哲学的探寻从向外追逐转向向内体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力量。 “致良知”,则是实现“心即理”的实践路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天然的善性,是辨别是非善恶的道德直觉。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后天习气、私欲所蒙蔽。致良知,就是要通过“省察”,去除遮蔽,让良知得以显现和扩充,从而达到事理的通达和道德的完善。这是一种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将道德的追求与个体的内在觉醒紧密结合。 “知行合一”,则是对“心即理”和“致良知”的必然要求和最终归宿。“知”并非空泛的知识,而是指对良知的体认和确信;“行”也非机械的行动,而是指根据良知去实践。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也必然是“知”的体现。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不可分割。这种思想,极大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将哲学思想落到实处,指导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体悟真理。 二、 鲜活对话:记录思想的诞生与传播 《传习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语录体”和“书信体”的形式,将王阳明与其弟子们之间日常的切磋、讨论、问答,以及他对弟子们的人生指导、学问点拨,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些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见。 在“语录”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在与徐爱、陆澄、薛侃等弟子的问答中,阐述心学的精义。例如,当徐爱询问“圣人之学,只是求诸心,恐失之远”时,王阳明耐心解释,心即理,理就在吾心,无需向外他求,此心便是道场。这些对话,犹如一场场智慧的碰撞,不仅解答了弟子的疑惑,更是在互动中将心学的思想阐释得更加透彻、更加具体。 在“书信”部分,王阳明则通过更为个人化的方式,与弟子们分享他的感悟,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引。这些书信,往往针对弟子们在学问和生活中的具体困惑,或是对心学某一点的进一步阐发。例如,他写给陆澄的书信,就对“致良知”做了更深入的解释,强调了在日常事务中体悟良知的重要性。这些书信,不仅是思想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展现了王阳明作为一位人生导师的慈悲与智慧。 通过这些鲜活的记录,《传习录》打破了哲学文本的沉闷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阳明先生的讲学现场,亲耳聆听圣贤的教诲。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思想并非是孤芳自赏的理论,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地被孕育、被实践、被传播的。 三、 实践指导:心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传习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精深,更在于其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王阳明的心学,并非一套纯粹的玄学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改造人生、净化心灵的智慧。 “心即理”,意味着我们无需为外物的得失而焦虑,因为真正的安宁和力量源于内心。当遭遇挫折时,我们可以回溯自心,体悟良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 “致良知”,则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道德修行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在待人接物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辨别是非,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养,能够帮助我们逐步摆脱私欲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知行合一”,更是将哲学与人生紧密相连。它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在实践中有所成就。无论是读书、工作、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应该将所学所悟付诸实践,在行动中检验和深化自己的认知。这种“做中学”的理念,对于我们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习录》中所记录的许多对话和书信,都生动地展现了王阳明如何引导弟子们在具体的事务中“致良知”。例如,他教导弟子在处理公务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在与人交往时,要“敬”和“诚”。这些具体的指导,使得阳明心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人人都可以实践的人生智慧。 四、 跨越时空的影响:永恒的智慧之光 王阳明的心学,自问世以来,便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哲学、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朝,阳明心学一度成为显学,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进入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尤其是其强调的民族精神和内在力量,成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 时至今日,《传习录》依然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感悟人生智慧的必读之作。它所倡导的内省、自律、以及对内在精神力量的追求,在日益喧嚣和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更显珍贵。阅读《传习录》,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古籍,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汲取人生的养分,找到应对挑战的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传习录》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无比深刻的哲理,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是谁,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它鼓励我们向内看,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智慧与力量,去追求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这部跨越时空的智慧之书,将继续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求索者,在人生的迷途中,找到那盏永恒的心灵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守内心秩序的智者。读完这本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子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哲学思辨,用一种极为贴近生活、引人深思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知行合一”的阐述,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亲历者的独白来展现,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先贤一同探讨人生的根本困境。它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砌,更像是一场灵魂深处的对话,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行为逻辑和内心驱动力,这种启发性的力量,远超一般学术著作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的古籍风格与现代印刷工艺的完美结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纸张的质地选得极好,触感温润,阅读时不会有廉价的粗糙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既清晰易读又不失传统韵味,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友好。特别是封面设计,融入了一些传统水墨的元素,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是哪本书,但那种沉静、深邃的气质已经扑面而来,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思想。整体来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精品,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还是作为馈赠亲友的佳作,都能彰显出送礼者的品味和对文化底蕴的尊重。这样的用心,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确实难能可贵,让人对内部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偏向思想史和哲学领域的书籍有些畏惧,总担心自己学识不够,无法领会其精髓。然而,这套书的译注部分做得极其出色,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简单地提供逐字翻译,而是针对那些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进行了详尽的背景解释和多角度的阐释,确保我们能准确把握原作者构建思想体系时的初衷和语境。读到一些拗口的文言片段时,一旁的白话文注解立刻就能解开疑惑,这种并置对照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使得阅读过程流畅且充满乐趣,没有丝毫被“劝退”的感觉。

评分

对于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宁静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份精神食粮宝库。我发现,书中反复强调的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恰恰是现代人最容易忽略的。比如,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这些都是跨越时空的永恒命题。书中提供的解决路径,是建立在对自己性情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的,它教导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修炼”方法。每当我感到迷茫或被外界噪音干扰时,翻开其中任一册,总能找到一句恰到好处的箴言,像一剂清凉散,瞬间安定了浮躁的心绪,让人重新聚焦于生命中最本质的追求。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哪些篇章或论断,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构建。从宏观上看,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心性哲学的演进轨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强调主体能动性和内在觉醒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角度颇为新颖,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升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都多了一层深思熟虑的维度,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