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套装共2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套装共2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词典
  • 成语词典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现代汉语
  • 第七版
  • 新华成语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龙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237
商品编码:21004261968

具体描述

一部广受欢迎的成语词典,销量超过500万册。
  在第1版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共收成语10000余条。
  选条严谨,注重实用,涵盖古今常用成语。
  释义简明准确,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用法。
  例证精当丰富,体现成语的时代性和使用特点。
  双色套印,区别释义和例证,便于读者使用。

内容简介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
  《新华成语词典》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被视为成语类工具书的品牌产品。本书出版至今已经十年有余,确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使其质量进一步提升。
  在此期间,修订组始终关注成语在语言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此次修订,增收了较为典雅而有生命力的成语,如“哀矜勿喜”“八面来风”“不赞一词”“草蛇灰线”“抽丝剥茧”“出谷迁乔”“耳食目论”“尾大不掉”;增加了近年出现、使用较为稳定的成语,如“爱恨情仇”“风生水起”“剑走偏锋”“浮出水面”“冰山一角”“异彩纷呈”“亲力亲为”;删去了一些如“八竿子打不着”“八字没一撇”“摸不着头脑”“家丑不可外扬”等俗语,以及少量较为生僻的条目,一些见词明义或描摹性状的四字格或习用结构。释义注重提高系统性和科学性,注意释语使用的严密性。利用电子语料库补充和更换了部分更典型更恰当的书证。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1.条目增加到10481条。
  2.对条目的分合、立目的主次,以常用常见和兼顾语源为原则做了调整。
  3.依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对词目涉及字形的简繁、正异关系和字音的今读、旧读做了梳理。
  4.释义力求更为准确、精到,并注意释语与书证的词性相配合。
  5.增加“语本”,表明成语定型之前的语源。
  6.少量语源相关的条目之间增加了“参见”,以节省篇幅,帮助读者学习相关成语。
  7.书证的选取遵循表意清楚简明、语境语句完整的原则,兼顾文体的多样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这部《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条。
  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现在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此外还收了一些用于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和少数现代不很常用的字。这些条目大都在注释中分别交代,或者附加标记,以便识别。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i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77年5月起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我所词典编辑室1956年夏着手收集资料,1958年初开始编写,1959年底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经过修改,1965年又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973年,为了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做进一步的修订,并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利用1965年“试用本”送审稿的原纸型印了若干部,内部发行。1973年开始对“试用本”进行修订,但由于“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直至1977年底才全部完成修订工作,把书稿交到出版部门。

适读人群 :中小学师生,中等以上
  《新华成语词典》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型成语词典。收词严谨规范,涵盖古今常用成语;释义准确详备,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用法;书证精当丰富,充分体现成语的时代性和使用特点。词典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销量超过500万册。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是成语类辞书的品牌产品。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依据大型文献语料库,对收词、释义、例证等做了全面修订。收词从第1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收录了“风生水起”“冰山一角”等大量新近产生的成语。
  
  海报:
  

内容简介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这次修订,以大型语料库为文献依据,吸收多年研究成果,对词典的收词、释义、例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改进。在保持第1版优点、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词典的科学性、实用性。
  ◎审核、调整词目,收词从第1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增收大量古今常用成语及新近产生的成语。
  ◎全面检查、改进释义。
  ◎核查书证;补充及更换部分更典型、更恰当的书证。
  ◎调整语源阐释方式,增加“语本”体例以表明成语定型之前的语源。
  ◎以常用常见和兼顾语源为原则,对部分主副条进行调整。
  词典采用双色套印,条目释义部分用蓝色楷体表示,较第1版更为清晰、美观。

作者简介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赵克勤、张万起、许振生等专业辞书专家审订。
文史经典:中华文化精粹典藏系列 聚焦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探索文学之美 本套装精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的宝贵文化遗产,旨在为热爱历史、文学、哲学及传统艺术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度、权威的阅读体验。本系列并非专注于现代汉语的规范与成语的释义,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古代文明图景、经典的文本解读以及传统思想的精髓。 本套装共包含两册重量级著作,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脉络梳理与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度剖析,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理想起点。 --- 第一册: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修订版) ——洞察文学演变,领略千古风流 作者: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贾鸿儒 教授 团队 字数: 约 80 万字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修订版)》是一部系统梳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权威专著。它超越了简单的作家作品罗列,致力于从社会背景、思想思潮、美学范式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文学的内在规律和演变轨迹。 一、 史诗的开端与先秦文学的奠基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源头。重点分析了周代礼乐文明对早期文学体裁的影响,以及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如何奠定中国叙事和说理文学的风格基调。不同于侧重于词汇意义的工具书,本书深入探讨了“风、雅、颂”的音律结构与社会功能,以及屈原“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文学革命性意义。 二、 汉赋的恢弘与魏晋风骨的形成 书中细致梳理了汉代赋体文学从铺陈夸饰到内容充实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在王朝叙事中的政治意涵。重点关注魏晋时期文学思潮的巨大转向,探讨了玄学对文学主题的影响,如对个体生命、自然本体的关注。阮籍的诗歌如何成为“竹林七贤”精神的载体,以及山水诗派的兴起,如何标志着文学审美从重“教化”转向重“个体体验”。 三、 唐诗的巅峰与宋词的转折 这是本书篇幅最集中的部分之一。对唐代诗歌的流派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与比较,不仅涵盖了初唐的宫廷风格,更深入解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的禅意,以及中晚唐社会现实题材(杜甫)的深刻性。对于李白“谪仙”气质的文学根源,本书进行了独特的社会历史解读。 进入宋代,本书着重分析了词体如何成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新兴文学。苏轼的豪放词如何打破“婉约”的藩篱,李清照的精微之思如何体现女性视角下个体命运的哀婉,都得到了深入的文本细读。 四、 元曲的通俗化与明清小说的世俗化浪潮 本书着重探讨了文学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历史进程。元代散曲与杂剧的兴起,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对通俗语言和市民趣味的迎合。在明清部分,作者将重点放在了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叙事策略以及社会批判性上。《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叙事、《水浒传》的群像塑造、《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结构和悲剧美学,均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和思想挖掘,旨在揭示其作为中国叙事艺术最高成就的内在逻辑。 总结: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文学文本背后“人”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洞察,它提供的知识体系远非简单的知识点积累,而是对中国文学精神的全面把握。 --- 第二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增订本) ——探寻思维源流,领悟智慧精髓 主编: 著名哲学史学家 陈光宇 教授 字数: 约 95 万字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增订本)》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准确的中国传统哲学知识框架。它不是对特定词语进行定义,而是力求还原先哲构建思想体系时的逻辑推演过程和时代背景。 一、 轴心时代的精神探索:百家争鸣的逻辑 本部分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1. 儒家思想的次第演进: 从孔子的“仁”与“礼”的辩证关系,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的社会理想,再到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实践路线,本书详细对比了三位思想巨匠在人性论和政治观上的差异与继承,重点阐述了儒家学说如何在汉代被体制化并最终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动因。 2. 道家思想的超验性: 深入解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地位,探讨“无为而治”在政治哲学上的深层含义。重点分析了庄子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如何通过寓言和相对主义来解构既有的社会规范和语言的局限性,这与侧重语言规范的词典是截然不同的分析维度。 二、 术数的兴起与思想的融合 本书解析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从自然哲学渗透到社会、政治和医学领域。重点分析了墨家“兼爱非攻”的功利主义伦理,以及法家(韩非子)如何将国家治理建立在严密的权力结构和人性基础之上,揭示了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作用。 三、 汉学与宋明理学的重构 在秦汉“独尊儒术”之后,本书详述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的张力。关键部分在于宋明理学的再出发。本书侧重考察了周敦颐、二程、朱熹如何将佛、道元素融入儒学,构建起“天理”作为宇宙终极实体的形而上学体系。特别关注朱熹的“格物穷理”方法论,探讨其如何试图通过内省和对事物的穷尽探究来达到对普遍性真理的把握。 四、 心学的革命与晚期哲学的转向 重点分析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即理”与“知行合一”思想。心学将哲学的焦点从“天理”转向了“人心”,强调主体能动性,这对后世的个体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本书简要概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对程朱理学体系的反思,体现了传统思想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自我批判精神。 总结: 本册哲学精要的价值在于其思想史的连贯性、文本引证的权威性,以及对古代思想家构建逻辑体系的深度还原,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内核的必读书籍。 --- 本套装的核心价值定位: 本“文史经典”套装,服务于对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和传统哲学思想有系统学习需求的读者。它侧重于对文化脉络的梳理、思想体系的构建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宏观且深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它所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分析深度,与侧重于规范性语言工具书的性质截然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语言学习者的宝藏!我最近开始深入研究汉语的细微差别,手头上的工具书总感觉不够全面,直到入手了这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首先要赞叹的是它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收录了日常用语,对于一些学术性、专业性的词汇解释得也是相当到位。比如,我经常在阅读一些古典文献的现代解读时遇到生僻词,翻开这本词典,释义清晰,例句准确,让我瞬间就能把握住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真正含义。而且,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检索起来效率极高,查一个词的时间比在网上搜索要快得多,这对于需要高频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效率的巨大提升。它的版本更新也很及时,能够反映当代汉语的最新发展和变化,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光是这本词典,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总而言之,这两本词典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陪伴我进行中文精进之旅的两位“良师益友”。它们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母语的认知深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准备各类语言考试的读者而言,这套组合是无可替代的基石。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这个词应该如何用,用在什么场合最为恰当”。这种对语言规范和文化内涵的尊重与传承,正是这套书价值的核心所在。我已经把它们放在了案头最容易拿取的位置,未来的学习和写作,都离不开它们的支持了。

评分

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工具组合。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两本厚厚的词典会不会太过“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实际上,它们的语言风格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既有专业词典的严谨性,又兼具普及读物的可读性。我特别喜欢《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一些多义词的结构化处理,它会清楚地列出不同义项的顺序和侧重点,这对于理解一个词汇的语义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再结合《新华成语词典》对固定表达的深入挖掘,感觉我的语言储备一下子“升级”了。以前写公文或者正式报告时总感觉笔力不足,现在下笔时信心足了不少,因为我知道自己随时可以查阅到最权威、最准确的参考资料,这带来的安全感是电子词典无法替代的。

评分

另一本《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更是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成语的学习是中文学习的难点,光是死记硬背那些典故和出处就让人头疼。然而,这本成语词典的编排方式,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个成语的典故来源,叙述得简洁而富有故事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成语的褒贬色彩、使用语境的细微区分也做了清晰的标注,这对于写作来说太重要了。以前我常常担心用错成语的感情色彩,现在心中有数了。我甚至发现了一些以前只听过但从未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的四字词,通过它提供的例句,我体会到了古人语言的精妙和凝练。这简直是一本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比我之前买的任何一本都更具实用性和指导性。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出品,质量自然毋庸置疑。纸张的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锐利,即使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套装的设计也很巧妙,两本书的尺寸和风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放在书架上非常整齐美观,这对于有“藏书癖”的人来说是个加分项。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批注和标记,这两本词典的页边距设计得恰到好处,足以让我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实体书带来的沉甸甸的阅读体验,是冷冰冰的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它让人感觉自己正在与一代代语言学家进行无声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