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 过去20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肆意生长的“黄金20年”,诞生了诸如BAT等互联网巨头,而时至,风口正逐渐转向了产业互联网。互联网这一摧枯拉朽的飓风,在改造了消费服务业之后,正快速而坚定地横扫工业领域,拉开了产业互联网“关键30年”的大幕。 “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产业 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是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 本书从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入手,在视野下展现新一轮工业 在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发展趋势和实施策略,总结出了第四次工业 的两大目标和五大特 点,并且详细剖析了新工业 的九大技术基础,以及这九大技术基础之间的联系,让读者能清晰全面地了解新工业 在欧洲(德国)、美国的全貌。本书案例丰 富,多是来源一线调研,可借鉴性强,借鉴经验,解构了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中国制造2025 落地的实施方略以及面临的管理挑战。 未来十年,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资本市场,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公司和垂直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无论你是政府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或是创业者,本书都可以为你在部署未来发展规划时,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参考。 夏妍娜,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 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往返中德两地,2013年率先将“工业4.0”概念引入中国,并提炼出九大技术支柱:工业物联网、云计算、 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赵胜, 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游历过百余国家,拥有广阔的视野,能够从宏观经济角度观察经济运行,对未来技术趋势和产业变革深有洞 见,投资侧重点聚焦在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领域。现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顾问,吉林市人民政府顾问、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机器人 ——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 你有没有想过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前台接待员、门卫、医院工作人员、引导员、私人健身教练和家政服务人员等形式出现在我们的办公室、商业活动和家中,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便捷和绝妙的体验? 未来的机器人将具有人类的创造力,会替代你我的工作,令我们失业吗? 目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惊人,机器人在 、娱乐、国防军事等领域正不断地得到应用和推广。因为许多与智能机器人有关的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们可以期待不远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作译者 约瑟夫·巴科恩(Yoseph Bar-Coben)博士,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行政上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中担任科学家及课题研究组组长,从事电活性材料及装置和仿生机制方面的研究。 大卫·汉森(David Hanson)博士,作为一名艺术家兼科学家,从事着仿生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他创造的机器人以可以进行智能会话、节能,并且造型艺术化、卡通化为特征。除了硬件上的创新,汉森及其所创办的公司——汉森机器人有限公司还致力于智能对话机器人技术的开发。 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工业转型与价值创造 工业大数据是未来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的关键。无论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各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实施基础都 是工业大数据的搜集和特征分析,及以此为未来制造 搭建的无忧环境。《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工业转型与价值创造》基于工业4.0的时代背景,通 过深入剖析未来工业的商业模式和智能服务体系的创新技术变革,论述如何通过工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去预测需求、预测制造,整合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现用户的 价值缺口,发现和管理不可见的问题,实现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李杰教授,现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of Cincinnati) 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智能维护 (IMS)产学合作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以工业大数据分析为主的智能预测技术、产品及服务的主 控式创新设计(Do m i n a n tInnovation)。自2000年起他领导IMS与80多家国际公司(其中包括宝洁、英特尔、GE航空、波音、丰田、小松、西门子、阿尔斯通等 世界500强公司)进行工业大数据技术联合研发,开发了的Watchdog Agent?智能维护 技术,突破了传统机械设备故障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21世纪三大热门技术之一。李杰教授曾在美国 NSF主管先进制造项目,并在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UTRC)担任产品开发与制造部总监。李杰教授从2013年起担任美国白宫信息物理 (CPS)专 家组顾问,他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与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前瞻顾问。 智慧工厂:中国制造业探索实践 本书对工业4.0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动向、意义和本质进行了全面解读;对工业4.0、智能制造使能技术进行概括、梳理和展望;对中国的制造业优 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对中国特定条件下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的策略和路径进行阐述;对中国智慧工厂1.0近三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进行总结; 对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展现;对中国未来可能实现战略战术进行预测和研判。 彭 瑜, 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业过程控制 的研究开发工 作。自1996年后,研究领域集中在PC控制、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MES,以及现场设备的无线通信;近些年主要研究智能制造相关的自动化技术。凭借在 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PLCopen中国 组织名誉主席、POWERLINK中国用户协会理事长、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荣誉会员、智慧工厂开放平台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全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 专家。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及其控制本科和电力电子技术硕士。北京易能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总经理,北京卓易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联合创始人,“中国智慧工厂1.0”概念的提出者和主要推动者之一,主导智慧工厂 1.0体系、框架、标准的制定,具备工业自动化,尤其是电机和驱动控制领域逾20年工作经验,不仅是技术专家,也是行业市场专家和管理专家。近年来,致力 于装备制造乃至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和制造业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对美欧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动向非常熟悉。在智慧工厂理念推广和实践、企业技术创新、市 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商业化和技术转移、专利分析和知识挖掘等方面曾经给多家企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也是早研究并向国内传播工业4.0和工 业互联网思想的人士。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本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总体设计硕士。中 航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先进国防制造技术发展、国防制造创新体系、制造成熟度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研究,主持多项总装与科工局项目研究并发 表数十篇论文,参与航空科技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规划制定。 智能制造:未来工业模式和业态的颠覆与重构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如何通过智能制造商业模式的竞争成为工业如何通过流程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 力?如何实现智能制造条件下的经济转型?如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进行市场态势的观察和判断?这些对于面临工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企业来说至关重 要。《智能制造:未来工业模式和业态的颠覆与重构》从大量的企业实践案例入手,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建立智能制 造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和新价值生态链。 奥拓·布劳克曼(Otto Brauckmann),多年来在多家制造业企业从事制造执行 (MES)的引进、安装 及咨询工作。作为的商业模式和先进制造业技术领域的,他以独特的经济视角和对制造业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和行业经济趋势 做出了市场预测。近年来,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主持和参加了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研讨会及制造前沿技术的相关课题。 |
这本书简直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飞速发展感到好奇,而这套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政策的解读,更是对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的深入剖析。从机器人自动化在生产线上的广泛应用,到智慧工厂如何通过互联互通实现精益生产,再到智能制造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以及工业大数据如何成为驱动决策和优化的引擎,这套书提供了非常全面和系统的视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机器人技术的部分,不仅仅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机器人型号和功能,更着重阐述了它们如何与人类协作,提升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性。智慧工厂的构建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展示了如何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传统工厂升级为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基地。而工业大数据,更是让我看到了数据背后的巨大潜力,它如何帮助企业进行预测性维护、优化供应链、甚至开发全新的商业模式。总的来说,这是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来说,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套书真的太及时了,在我对当前工业发展的种种新名词感到有些迷茫的时候,它就像一个清晰的导航仪,指明了方向。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国制造2025”只是一个宏观的政策规划,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具体的落地执行路径。尤其是关于“智慧工厂”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一个传统的生产车间改造成一个能够自我优化、自我学习的智能体。从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到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架构,再到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每一个环节都解释得非常到位。而且,书中对工业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生产的无限可能。它不再是简单地处理生产数据,而是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来驱动整个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市场需求,从而调整生产计划,避免资源浪费。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和务实的解决方案,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套书的内容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进展,而这套书恰好系统地梳理了其中的关键要素。其中关于机器人技术的部分,详细介绍了从基础的工业机器人到更先进的协作机器人,以及它们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保障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的章节,它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多的是展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个性化,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工厂的雏形。尤其是工业大数据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数据在驱动企业决策、优化生产流程、甚至创造新商业模式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是如何从数据中提炼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一直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这套书中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特别是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让我看到了自动化生产的未来走向。同时,“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这两个概念,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入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理念的体现。它讲述了如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自主决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工业大数据如何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的部分,它让我明白,数据不仅仅是数字,更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如何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将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套书以非常全面和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前沿的工业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制造业最新发展动态的读者来说,是一份非常值得拥有的指南。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对“智能制造”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策略。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智能制造的各个层面,从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到更高级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机协作”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个未来工厂的场景,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够与人类工人并肩作战,共同完成复杂任务的伙伴。这种和谐共生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此外,书中关于工业大数据的应用案例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说明了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的生产数据,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预测设备故障,甚至优化产品设计。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力,能够帮助它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整套书的内容非常扎实,案例丰富,语言清晰易懂,即使是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