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作者简介
刘国光(1923~ ),江苏南京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其经济学思想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等。本书全面探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转换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道路。基于“有限买方市场”的理论假设,作者大胆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模式为“在计划指导下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并深入剖析了所有制结构、决策体系、利益体系、调节体系、组织体系等具体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本书还重点分析改革初期双重体制的成因、表现、积极作用及摩擦力量,探讨了经济改革与经济环境、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等之闻的辩证关系。本书阐释深刻,论证严密,表现出强烈的理论前瞻性和创造性,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98年被评为“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最新出版。
目录
代序: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模式转换的若干问题
上篇 改革的目标模式论
第一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总体设想
第一节 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意义和前提
第二节 从比较中看我国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
第四节 对目标模式的归结和进一步的思索
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的模式比较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目标模式的选择
第三章 经济决策体系
第一节 传统经济决策体系的特征和改革的两条线索
第二节 影响分层决策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行为规则
第三节 决策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四章 经济利益体系
第一节 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利益体系的再认识
第二节 经济改革过程中经济利益体系的演变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经济利益体系
第五章 经济调节体系(上)——在计划指导下有宏观控制的市场调节
第一节 经济调节体系及其功能
第二节 经济调节体系的理论模式比较
第三节 我国原有经济调节体系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改革的必要性
第四节 经济调节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六章 经济调节体系(下)——经济杠杆的运用
第一节 价格杠杆
第二节 税收杠杆
第三节 信贷杠杆
第四节 汇率杠杆
第五节 工资杠杆
第七章 经济组织体系
第一节 经济组织体系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目标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第二节 微观经济组织结构:企业的专业化、联合化、群体化
第三节 中间经济组织的重组与创新
第四节 改进部门管理,加强行业管理
第五节 从行政区管理为主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管理
第六节 精兵简政,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下篇 双重体制的转换论
第八章 我国体制模式转换的特殊道路
第一节 对现阶段转换进程的估量
第二节 模式转换的两个基本方面
第三节 推进模式转换中的“三位一体”关系
第四节 经济改革和模式转换的长期性及其步骤
第九章 我国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的双重体制问题
第一节 双重体制的由来
第二节 双重体制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双重体制下的矛盾和摩擦
第四节 对各种可能解决办法的分析
第五节 积极创造从双重体制向目标模式转换的条件
第十章 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与经济体制模式转换
第一节 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 我围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的演进
第三节 发展模式与体制模式的转换及其摩擦
第四节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第十一章 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环境与供需总量平衡
第一节 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困难、问题和前景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需求膨胀
第四节 实现供需总量平衡的战略与对策选择
第十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节 传统结构与传统体制
第二节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换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 企业体制模式的转换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企业体制改革道路
第二节 深化企业改革形式的比较
第三节 企业改革:从多样化走向规范化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
第一节 经济运行由行政协调向市场协调转换的条件
第二节 经济运行机制转换过程中的双重经济参数
第三节 双重经济参数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第四节 理顺经济关系,从双重经济参数转入重经济参数
第五节 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中的市场体系形成
第十五章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紧迫要求
第三节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重要前提
附录 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演变的回顾
第一节 建国初期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1958-1976年间的演变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初步改革
第四节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进展
第五节 “七五”期间的设想和展望
精彩书摘
择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应当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结自己经验与借鉴别人范例相结合。也就是说,研究这个问题有着多种历史的和逻辑的思维线索:(1)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特别是尊重关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2)总结自己的经验,包括建国以来体制演变和这八年来多点试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中摸出规律,提高认识,继续前进;(3)有分析地吸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多次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其中有比较成功的和不尽成功的,有基本适合我国的和不一定适合我国的;(4)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的某些理论和具体做法(例如美国的财政金融调节、法国的计划指导、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调节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特别是其中属于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可以为我所用。从这些方面看,几年来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对外国理论和外国情况的考察、介绍和比较,是有成绩的,使我们打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表明,现在择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不仅有其紧迫感,也具备了基本条件。在此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评价和建议是完全自然的,有助于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总之,择定改革的目标模式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决策行动,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在已经达到的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种种理论,更多更好地开展实证调查,把目标模式的论证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
评分
☆☆☆☆☆
参加满400-200活动,皆为经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本书没有,品相就一般了,内容有待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