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自由、民主、科学之风,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周策纵(1916—2007),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章导言
五四运动的定义
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上编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国内爱国分子的国耻感(“二十一条”的刺激)
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忱
第三章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北京大学的改革
新式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新式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青年对新思潮的响应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五四” 事件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民众对合约的反对情绪
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四”游行示威
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与知识分子的动员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总统的惩罚令与蔡元培的出走
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6月2、3、4日的大逮捕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合约
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1919—1920)
新式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新青年》《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新式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日本的反应
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团
问题与主义
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参与政治
第十章社会政治的后果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女性解放
教育改革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下编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文学革命
旧文学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旧思想的核心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
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疑古
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非宗教运动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这是汉朝《盐铁论》中“文学”引用孔子说的两句话。王充的《论衡?对作篇》也引用过。我多年来都把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用来勉励我的学生和年轻的朋友。我在20世纪50年代草写英文《“五四”运动史》时,这两句话对我也起了鼓舞支持的作用。所以在这里特地标举出来,觉得也可用来和国内的读者共勉。
《五四运动史》的英文本,已出过好几种:1960年哈佛大学初的精装本,台湾虹桥书店的地下影印本(包括精装和平装两种),稍后有斯坦福大学的平装本,后哈佛又收回权利,自出平装本,至今已出了好几版了。后出各本有一二处修正,但没有多大改动。
中文译本比较复杂,从各中译本的序言中可以看到,这里不必详说。不过应该提一提1996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子平先生等五人合译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这是从英文原题直译来的,但我在英文题旁,早已自题中文书名《五四运动史》)。这是国内的首次中文全译,译文很流畅,我该感谢译者和出版者的努力。只可惜人名和专门名词颇有差错。这一方面由于我未见到译文的定稿,主要原因还是译者未见到1963年哈佛出版我的第二本书《五四运动研究资料》(Research Guide 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之故。从那书里都可找到《五四运动史》里所有的专名中文。其实我的原稿本来是一部书,哈佛出版社顾虑到印成一书太厚,又因中文太多,会影响销路,所以临时分成两书出版。这后面一书现在已经绝版了。我很希望以后能在国内翻印重版。我虽对那个译本做有相当长的《正误表》,但未能夹入书中同时销售,又未早提醒译者,都算是我的不是,真愧对读者。
这次的版本,应该是比较完备的中译本了。前面七章基本上是初在威斯康星大学几位研究生分别翻译的,原在香港《明报月刊》分期刊出,后来由明报出版社和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先后分别出版成上册。这部分译文是经过我自己校改过的。第八章以下,因原译者毕业分散,又各忙于工作,致有耽搁。但后来终于全部译完,丁爱真出力尤多。只因我近一两年来十分忙碌,修改未完,没有交付出版,是我万分对不起译者和桂冠与明报两家出版社。
现在由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安排该校一批青年学者把第八章以后完全译过。我虽未见到这一部分译稿,相信他们会忠于原文,对读者做出满意的交代。我该感谢他们和出版社的热忱和努力。
这里我也要再谢谢翻译前七章的以前的几位学生,后来都各有自己的成就了。丁爱真原任爱荷华大学的教职,现专门从事小说、散文和美术创作。王润华现任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并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教职,是东南亚的主要诗人和作家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和欧美小说著译很多。洪铭水原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职多年,现任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长,出版有英文关于袁宏道和晚明文学思潮的专著,对台湾文学和《红楼梦》也都有研究。陈永明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发表了许多哲学和文学著作,经常在香港电视台有主讲节目。陈博文现任纽约公共图书馆分馆主任,她在这个大图书馆工作多年,贡献颇多。钟玲现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长,是著名的女诗人和小说家,英译过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著作丰富。
这些人还是学生的时候,在今天难于想象的、万分困难的环境下,发大愿心,自动去合力翻译《“五四”运动史》,真可说大有“诗人疾之不能默”的精神。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所吸引。一直以来,我对五四运动这个话题都充满了好奇,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以往一些刻板的叙述,为我展现一个更立体、更深入的五四运动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剖析五四运动爆发的深层社会根源,不仅仅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刺激,更要深入探究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政治腐败以及文化上的迷茫。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促使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发出对国家前途的呐喊?我对书中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关系的论述非常感兴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是否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运动又如何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书中对当时各种思潮的梳理,例如激进的民族主义、科学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否能有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分析?它们是如何在中国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并最终影响了五四运动的走向?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描绘出参与五四运动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个人经历、思想转变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艰难抉择。这些人物是否能在这本书中被赋予更生动的色彩,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脉搏?
评分刚刚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装帧就很有质感,书脊挺括,纸张也比较厚实,印刷清晰。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实在。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史很感兴趣,尤其对五四运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充满了好奇。从中学时代接触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概念,到后来了解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慷慨激昂,再到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倡导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这些片段在我脑海中构成了五四运动的大致轮廓。然而,我总觉得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脉络、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运动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了解不够透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不仅呈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能挖掘出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思想火花和文化基因。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当时社会思潮的多元性,不仅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也包括传统思想的坚守与变革,以及各种思潮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参与五四运动的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个人经历、思想轨迹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做出自己的选择的。对于那些被历史湮没的普通人,他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是否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是我最为期待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思想文化史,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的影响至今依然深远。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叙述,而是能够深入到思想的源头,探究那些塑造了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包括政治上的积弱不振,经济上的贫困落后,以及文化上的迷茫与焦虑。这些社会现实是如何激发知识分子对旧有秩序的质疑和对新思想的渴求?书中对于“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的解读,是否有新的视角?它们是如何被引入中国,又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被理解和传播的?我非常想知道,在五四运动中,各种新思潮是如何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例如,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逐渐成为一股重要力量的?它与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的西方思想,例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是如何发生冲突与对话的?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描绘出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他们是如何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不断反思、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对于那些为这场思想革命付出努力的个体,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是否能在这本书中有充分的展现?
评分从封面上那沉甸甸的重量,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厚实和内容的份量。我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面貌的关键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一直认为,理解五四运动,是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钥匙。过去,我阅读过一些关于五四运动的著作,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聚焦于政治斗争,要么过于偏重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潮,缺乏一种更为宏观和系统性的梳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将五四运动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十月革命的关联、以及与中国社会内部长期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的互动。我对书中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那些留学归来的学者和海外回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带回中国,又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改造的,非常感兴趣。书中对于“理性”、“科学”、“民主”这些概念在五四时期的传播和演变,是否有细致的阐释?它们是如何被理解、被接受、被实践的?同时,我也很想知道,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普通民众,特别是那些尚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是否因此发生了变化?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案例或描述,能够展现出这场运动对社会基层的渗透和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思想文化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历史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勾勒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背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陈述,更要深入挖掘当时的社会矛盾、文化困境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巴黎和会的失败固然是导火索,但运动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书中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是否能有更精辟的论述?是新文化运动孕育了五四运动,还是五四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实践?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当时各种新思潮的介绍和分析,例如科学与民主的引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些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产生影响的?它们又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演变和融合的?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呈现出参与五四运动的那些人物,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伟人,也包括那些普通的学生、知识分子、甚至市民。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变化,以及他们是如何被时代所裹挟,又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能否为我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五四运动?
评分拿到这本《五四运动史》,我立刻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这让我对它所包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五四运动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带领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能揭示运动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复杂脉络。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五四运动爆发前的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引爆了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我非常好奇书中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引入和解读,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被理解和接受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以及在批判与变革中,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探索新的文化道路的。书中对参与五四运动的各类人物,包括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名流等,是否能有深入的刻画,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从而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历史感,拿到手中也颇有分量,这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变迁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五四运动无疑是其中最激动人心、最具转折意义的篇章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以往一些相对片面的叙述,为我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和深刻的五四运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背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刺激,更要深入挖掘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层矛盾和困境,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启蒙思想如何在中国传播和发酵。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民主”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与实践的?它们是如何被理解、被接受、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同时,我也对书中对五四运动中各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与融合的描述充满期待。例如,激进的民族主义、科学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相互影响,最终汇聚成五四运动的强大力量?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参与五四运动的各类人物,不仅仅是那些作为运动领导者的文化名人,也包括那些在街头呐喊的学生、默默支持的市民、以及在思想探索中徘徊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的个体经历和思想轨迹,是否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事件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一直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是一场政治事件,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场运动的精神内涵,探讨它为何能够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梳理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背景,包括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前途的焦虑与思考。特别是对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的分析。是新文化运动孕育了五四运动,还是五四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书中对于当时各种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例如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潮、改良主义思潮、以及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反思,是否有细致的描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各种思想的夹缝中,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的。书中对于那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巴黎和会”的消息是如何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以及“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是如何形成联动效应的,是否能有令人信服的细节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勇气、智慧和担当,看到他们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史料所吸引。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五四运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能展现出运动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根源。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分析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包括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激进思潮。我对书中对于当时各种思潮的交织与碰撞,例如激进的民族主义、科学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有着特别的期待。它们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又如何相互影响,最终汇聚成五四运动的洪流?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能深入探讨这场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在批判中如何寻求文化革新的出路。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参与五四运动的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领军人物,也包括那些在运动中默默奉献的学生、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启蒙的?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做出选择的?这本书能否为我展现出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五四运动图景?
评分拿到这本《五四运动史》之后,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它所承诺的“汗青堂丛书”的品质。我之前读过几本汗青堂出版的书,对他们的严谨考证和深刻洞察印象深刻,所以对这本新书的期待值一直很高。我尤其关注历史事件的细节呈现,以及作者是如何处理史料的。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出以往一些刻板的叙述模式,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例如,运动爆发前夕,中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阵痛?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巴黎和会的消息又是如何成为点燃这场运动的导火索?书中对于这些背景的铺陈是否足够充分?此外,我也非常好奇书中如何描绘不同政治派别、不同社会阶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和反应。国民党、共产党早期组织,以及保守势力,他们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场运动在不同地域,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又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点?我对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也充满期待,不仅仅是“全盘西化”的口号,还有那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在反思与批判中如何寻求新的出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的五四运动图景,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挣扎与担当。
评分汗青堂的书,大部分都是精品,要好好读。
评分书的质量完好,内容丰富,快递也很及时。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想要买好久了!
评分外包好 内包也好 书更是杠杠的 后浪没得说 推荐
评分汗青堂的书,大部分都是精品,要好好读。
评分书的质量完好,内容丰富,快递也很及时。
评分汗青堂的书,大部分都是精品,要好好读。
评分外包好 内包也好 书更是杠杠的 后浪没得说 推荐
评分外包好 内包也好 书更是杠杠的 后浪没得说 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