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限度

资本的限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哈维著张寅译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社会批判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
  • 政治经济学
  • 阶级分析
  • 财富
  • 不平等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沭阳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3165
商品编码:23613788373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谈论资本、信用、金融、QQ化与城市化的经济类著作。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从商品、价格、资本、货币等*基本的概念出发,一步一步带领读者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发展历程。他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将金融与地理两个维度相结合,更好地解释了城市化过程、房地产市场和不平均的地理发展,让我们对D前面临的问题,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应对。   大卫·哈维:我们存在于社会SJ和所谓的自然SJD中,这个SJ正在迅猛地发生结构转换,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如何转换结构的,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关联推荐

SJZM思想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作品;从基本概念出发,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与地理的发展;借马克思的经典,为我们时代的难题寻求答案

1 作者为SJZM思想家,影响深远:剑桥大学博士教授《资本论》40余年,其课程视频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其多种著作在QQ被译为十余种语言。

2 本书内容将金融与地理两方面结合,对QQ化、城市化做出了系统而实在的解释,对我们应对D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3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作者从*基本的概念开始,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进入核心主题,让相对专业的内容不再显得那么艰涩。

4 精装锁线,黑白配色,简明大方。

 
目录
2006 年W1出版社(Verso)版导言 / 003 导 言 / 034 D1 章 商品、价值与阶级关系 /043 D2 章 生产与分配 / 098 D3 章 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给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 149 D4 章 技术变革、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 183 D5 章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化的组织/ 237 D6 章 积累的动态 / 263 D7 章 过度积累、价值丧失和“D一块”危机理论 / 311 D8 章 固定资本 / 332 D9 章 货币、信用和金融 /382 D10 章 金融资本及其矛盾 /445 D11 章 租金理论 / 511

2006 年W1出版社(Verso)版导言 / 003

导 言 / 034

 

D1 章  商品、价值与阶级关系 / 043

D2 章  生产与分配 / 098

D3 章  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给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 149

D4 章  技术变革、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 183

D5 章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化的组织 / 237

D6 章  积累的动态 / 263

D7 章  过度积累、价值丧失和“D一块”危机理论 / 311

D8 章  固定资本 / 332

D9 章  货币、信用和金融 / 382

D10 章  金融资本及其矛盾 / 445

D11 章  租金理论 / 511

D12 章  空间格局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在地理上的机动性 / 575

D13 章  资本主义空间经济中的危机:帝国主义的辩证法 / 632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混乱中胜出的解决方案(尽管各处的胜负是FC不平均的)大致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或所谓“自由市场”的路线,其中带头的是金融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美元的问题)。这次胜利绝不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没有它自身内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后一点如今已经J为明显了。但是新自由化有一个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后果。在《资本论》D1 卷,马克思证明了一个社会越是符合去除国家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有的人拥有生产资料,有的人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者之外——J越会造成“在一J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J……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D1 卷,D645 页)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果。我们可以构造一种可信的论证——我在《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试图说明这一点——资本家阶级的ZD派系之所以会提出新自由化的日程,从Z开始J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乱局中兴起的资本家阶级精英分子恢复、巩固,并在一些情形下重构了他们在全SJ的权力。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混乱中胜出的解决方案(尽管各处的胜负是FC不平均的)大致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或所谓“自由市场”的路线,其中带头的是金融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美元的问题)。这次胜利绝不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没有它自身内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后一点如今已经J为明显了。但是新自由化有一个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后果。在《资本论》D1 卷,马克思证明了一个社会越是符合去除国家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有的人拥有生产资料,有的人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者之外——J越会造成“在一J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J……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D1 卷,D645 页)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果。我们可以构造一种可信的论证——我在《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试图说明这一点——资本家阶级的ZD派系之所以会提出新自由化的日程,从Z开始J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乱局中兴起的资本家阶级精英分子恢复、巩固,并在一些情形下重构了他们在全SJ的权力。

这次政治转变——阶级权力的恢复和重构——意义重大,需要更加详细地予以评论。阶级权力本身是含糊的,因为它是一种难以直接衡量的社会关系。但它的行使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必要条件(尽管绝不是充分条件),即收入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和积聚的存在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都得到了联合国报告的广泛关注。D时人们发现,SJ上Z富有的358 个人的资产净值“等于SJ上Z贫困的45% 的人口——共计23 亿人——的收入总和”。SJ上Z富有的200 个人“在到1998 年为止的四年间使他们的资产净值翻了一倍有余,超过了1 万亿美元”,因而“SJ的前三名亿万富豪的资产超过了所有Z不发达国家及其6 亿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这些趋势一直在加速,尽管各处的加速并不平均。在美国,前1%的收入赚取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 年到2000 年翻了一倍有余,而前0.1% 的人达到了原来的三倍有余。从1972年到2001 年,“从低往高D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87%”,而“D9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497%”。在1985 年的美国,《福布斯》400 富豪的财富总和在按照通货膨胀予以调整之后“为2380 亿美元”,“平均资产净值为6 亿美元”。到了2005 年,他们的平均资产净值则是28 亿美元,全部资产达到了1.13 万亿美元——“超过了加拿大的GN生产总值”。这个转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管薪酬的急速上升。“按照JT的美元来计算,普通的1席执行官在1980 年可以挣160 万美元年薪”,但到了2004 年,年薪数字上升到了760 万美元。BS(Bush)D局的税收政策令人愤慨地使这些差别更加悬殊了。税收减免的大多数好处都流向了前1% 的收入赚取者,而且Z近的税务法案只为“处于收入分配中段的人”削减了大约“20 美元”的税负,而“前1% 的人D中的前十分之一尽管有530 万美元的平均收入,却平均可以省下82415 美元”。这些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新自由主义政策掌权了——这些政策在地理上的扩散是FC不平均的——收入和财富J其悬殊的差距J会随之出现。在1988 年之后的墨西哥,随着私有化和经济结构转换的浪潮,有24 名墨西哥亿万富豪出现在了1994 年的《福布斯》SJ富豪榜上,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排在D24 位。在2005 年,严重贫困的墨西哥拥有了比沙特阿拉伯更多的亿万富豪。在俄罗斯以“休克疗法”实行市场改革的几年间,七名寡头控制了近一半的经济。随着市场改革,东欧和中欧也同样显示出了不平等程度的剧增。由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英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前1% 的收入赚取者到2000 年为止已经把他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翻了一倍。东亚和东南亚的所谓“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s)Z初还能够把强劲的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平等结合起来(如韩国),但自1990 年以来——主要是在它们的经济遭受了1997—1998 年猛烈的金融冲击之后——它们的不平等程度却出现了45% 的增加。在印度尼西亚,少数贸易巨头的大笔财富避开了这场创伤的侵害,却有大约1500 万印尼人失业。

显示全部信息
银河系边缘的烽火:一部关于星际殖民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史诗 导言:文明的边界与人性的深渊 在人类文明迈入超光速航行纪元的第三个千年,太阳系早已成为遥远而温情的回忆。星际帝国“奥瑞恩同盟”的触手延伸至数千光年之外,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与统一的法典。然而,这种表面的和谐之下,暗流涌动。本书的故事聚焦于人类扩张的最前沿——“回音之臂”星域,一个被认为富饶却也危机四伏的边缘地带。 《银河系边缘的烽火》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权谋或天才科学家的发明,而是深入探讨在极端生存环境下,不同人类分支如何重塑其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以及最终的“人性”定义。这是一个关于生存、选择与代价的宏大叙事,描绘了在无垠的黑暗中,文明光芒的脆弱与坚韧。 第一部:新伊甸的诱惑与异化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殖民飞船“方舟十七号”抵达“盖亚-四号”行星的第十五个标准年。盖亚-四号,一个拥有三颗恒星的奇特世界,被殖民者们誉为“新伊甸”。早期的殖民者,主要由来自地球联合政府的精英科学家和劳工组成,他们怀揣着建立一个“纯净、理性”社会的理想。 人物聚焦:伊利亚·凡·德·霍夫 伊利亚,是殖民地初期工程部门的首席结构师,一个坚信科学与逻辑至上的人。他见证了殖民地从最初的生存挣扎到初步稳定的艰难历程。他始终是“纯血人类”理念的坚定维护者,对早期殖民过程中出现的基因优化项目持谨慎甚至排斥态度。 然而,新伊甸的环境并非教科书所描述的那般温和。当地的微生物群落对地球原生生物具有潜在的排斥性,导致第一代殖民者面临严重的生理退化。为了生存,殖民地议会秘密推行了“适应性融合”计划——一种极端的基因编辑,旨在将人类的生理机能与盖亚-四号的生态系统进行耦合。 这一计划的后果是深远的。接受融合的后代——被称为“盖亚之子”——拥有了惊人的环境适应力,但代价是他们对传统人类情感、记忆和逻辑链条的某些部分变得疏离。他们对三日月的崇拜,对地底回响的依赖,都让伊利亚深感不安。他意识到,为了延续肉体,他们牺牲了某种“核心的人类精神”。 冲突的萌芽:文化隔离与资源分配 随着时间推移,殖民地逐渐分裂为两个泾渭分明的派系:坚持传统路线的“核心派”(主要由未接受或拒绝融合的早期移民组成)和依赖环境适应力的“边缘派”(盖亚之子及其拥护者)。边缘派因其对本土资源更高效的利用能力,逐渐掌握了能源和食物的分配权。核心派则退守到旧有的、依赖外部补给的穹顶城市,他们的文化和技术开始固化,对“进化”产生了恐惧。 第二部:回音之臂的阴影 在盖亚-四号内部矛盾激化之时,外部的威胁浮现了。奥瑞恩同盟的触手——一艘名为“审判官”的监视舰——抵达了回音之臂星域的外环。同盟的任务是确保所有殖民地都严格遵守“统一意识形态协议”(UCP),尤其是关于基因纯净度和政治独立性的规定。 新的意识形态:赛博格教派的崛起 在距离盖亚-四号数百光年外的“涅墨西斯星站”,一个新的力量正在兴起——“启蒙铸造者”。他们是一群彻底拥抱赛博格化改造的流亡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认为,生物学上的限制是通往真正自由的枷锁。他们通过植入高级神经接口和机械肢体,追求一种完全数字化的、不受肉体腐朽威胁的存在。 赛博格教派的使者,一个名叫“零点”的无面实体,通过加密频道向盖亚-四号的核心派发出了邀请:臣服于技术神性,共同抵御奥瑞恩同盟的“落后”统治。零点许诺,通过技术升级,核心派可以抹去那些“不必要的”情感弱点,实现绝对的秩序。 伊利亚的女儿,莉拉,一位极富天赋的生物工程师,被赛博格教派的理念深深吸引。她目睹了父亲对盖亚之子的不信任以及核心派的日渐衰弱,认为只有彻底的变革才能避免被同盟扼杀。她秘密与零点接触,开始研究如何将盖亚-四号的环境适应能力与赛博格的计算力结合起来。 第三部:理性与野性的交锋 盖亚-四号局势达到临界点。审判官舰长雷诺兹发出了最后通牒:解散边缘派的权力结构,并接受同盟的“社会重塑小组”进驻。 高潮:穹顶之战 核心派领袖,在被赛博格教派和同盟的双重压力下,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一场针对边缘派能源中心的突袭,企图切断他们对本地资源的依赖,迫使他们回归传统秩序。 伊利亚深陷于道德的泥潭。他痛恨边缘派的异化,但更恐惧同盟的铁腕统治。他最终选择了行动,但目的并非重建旧秩序,而是寻求一个“第三条路”。他利用自己对殖民地旧有基础设施的了解,在突袭中制造了一场局部的能源短路,意图削弱双方的战斗力,为谈判争取时间。 然而,莉拉的行动更为激进。她与零点合作,释放了一种经过基因编辑的孢子病毒,这种病毒并非致命,而是会暂时干扰神经系统的兼容性,使所有接受过深度基因融合(边缘派)或安装了高级神经接口(赛博格接触者)的个体陷入暂时的混乱。 战斗不再是关于军队的较量,而是关于生物学和机械学层面的“兼容性战争”。伊利亚发现,他的女儿和追随者们,正在利用他最初为了生存而设计的底层逻辑,反过来对抗人类的统一意志。 尾声:失落的边界 穹顶之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收场。审判官舰长雷诺兹,目睹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不可预测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技术上的),以及双方为争夺“何为人”的定义而进行的残酷内耗,最终决定撤回命令。奥瑞恩同盟的规范,在回音之臂的复杂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盖亚-四号没有迎来胜利者。核心派的旧体制瓦解,边缘派虽掌握了权力,却因病毒的影响而深陷内部重组的泥潭。莉拉和赛博格教派并未取得完全的控制,他们对新技术的狂热追求,也使得他们被剩余的保守势力所警惕。 伊利亚·凡·德·霍夫,在废墟中蹒跚前行。他没有拯救旧世界,也没有迎来新世界,他只是目睹了“界限”的消融。人类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不断分化、融合、重塑的生存策略的集合。 本书的最后一幕,是伊利亚站在盖亚-四号上空,凝视着三颗恒星的奇异光芒。他手中拿着一份关于“碳基生命体意识上传”的草案,眼神复杂。他明白了,真正的“资本”并非物质财富,而是对“存在定义权”的无止境的争夺。而在银河系的边缘,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一个新的物种的诞生,和旧有文明的永恒流放。人类的未来,将由这些不断重塑的边界所定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又带着点抽象的字体,颜色搭配也挺别致,第一眼看过去就感觉不一般。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度给震住了,感觉沉甸甸的,里面肯定装了不少干货。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的,不是那种很光滑的,有点像旧书的触感,让人读起来不那么容易疲劳。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了几页之后,发现里面的叙述方式比我想象的要生动一些。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框架,让我对它即将探讨的主题充满了好奇。书的装帧也很牢固,拿在手里感觉很扎实,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更加期待了。我打算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慢慢地品读这本书,希望它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我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书,他们都说这本书非常具有启发性,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对于问题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一些更本质的逻辑和机制。虽然我还在初步的章节,但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构建一个严谨的分析体系,每一步的论述都似乎有着内在的逻辑支撑。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理论概念时,会辅以一些恰当的案例,这样即使是比较抽象的观点,也能变得清晰易懂。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值得一提,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不会感到生涩难懂。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解开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看看它最终能给我带来怎样的认知冲击。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很多问题的固有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某些经济现象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背后原来有如此多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很多时候,这些“自然”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没有回避矛盾和争议,而是直面核心问题,并且能用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去解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数据和理论时,都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目的地服务于他的论点。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思考,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发现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疑问,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作者的写作风格兼具了分析的深度和叙述的魅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又能体验到文字的韵律。我之前对某些经济现象总是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他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用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阐述。我喜欢它在逻辑上的清晰和推理上的严谨,即使在讨论一些比较宏大的议题时,也能做到条理分明,让我能够紧随其思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更深刻地理解那些表象之下的复杂性。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厚度让我感到一丝压力,但当我翻开阅读后,这种压力很快就变成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能够将一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其深刻性。我被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深深吸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事物的本质。我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的深度,仿佛是在跟我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一边思考,一边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的思维得以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