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ZM思想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作品;从基本概念出发,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与地理的发展;借马克思的经典,为我们时代的难题寻求答案
1 作者为SJZM思想家,影响深远:剑桥大学博士教授《资本论》40余年,其课程视频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其多种著作在QQ被译为十余种语言。
2 本书内容将金融与地理两方面结合,对QQ化、城市化做出了系统而实在的解释,对我们应对D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3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作者从*基本的概念开始,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进入核心主题,让相对专业的内容不再显得那么艰涩。
4 精装锁线,黑白配色,简明大方。
2006 年W1出版社(Verso)版导言 / 003
导 言 / 034
D1 章 商品、价值与阶级关系 / 043
D2 章 生产与分配 / 098
D3 章 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给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 149
D4 章 技术变革、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 183
D5 章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化的组织 / 237
D6 章 积累的动态 / 263
D7 章 过度积累、价值丧失和“D一块”危机理论 / 311
D8 章 固定资本 / 332
D9 章 货币、信用和金融 / 382
D10 章 金融资本及其矛盾 / 445
D11 章 租金理论 / 511
D12 章 空间格局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在地理上的机动性 / 575
D13 章 资本主义空间经济中的危机:帝国主义的辩证法 / 632
显示全部信息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混乱中胜出的解决方案(尽管各处的胜负是FC不平均的)大致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或所谓“自由市场”的路线,其中带头的是金融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美元的问题)。这次胜利绝不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没有它自身内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后一点如今已经J为明显了。但是新自由化有一个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后果。在《资本论》D1 卷,马克思证明了一个社会越是符合去除国家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有的人拥有生产资料,有的人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者之外——J越会造成“在一J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J……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D1 卷,D645 页)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果。我们可以构造一种可信的论证——我在《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试图说明这一点——资本家阶级的ZD派系之所以会提出新自由化的日程,从Z开始J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乱局中兴起的资本家阶级精英分子恢复、巩固,并在一些情形下重构了他们在全SJ的权力。
这次政治转变——阶级权力的恢复和重构——意义重大,需要更加详细地予以评论。阶级权力本身是含糊的,因为它是一种难以直接衡量的社会关系。但它的行使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必要条件(尽管绝不是充分条件),即收入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和积聚的存在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都得到了联合国报告的广泛关注。D时人们发现,SJ上Z富有的358 个人的资产净值“等于SJ上Z贫困的45% 的人口——共计23 亿人——的收入总和”。SJ上Z富有的200 个人“在到1998 年为止的四年间使他们的资产净值翻了一倍有余,超过了1 万亿美元”,因而“SJ的前三名亿万富豪的资产超过了所有Z不发达国家及其6 亿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这些趋势一直在加速,尽管各处的加速并不平均。在美国,前1%的收入赚取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 年到2000 年翻了一倍有余,而前0.1% 的人达到了原来的三倍有余。从1972年到2001 年,“从低往高D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87%”,而“D9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497%”。在1985 年的美国,《福布斯》400 富豪的财富总和在按照通货膨胀予以调整之后“为2380 亿美元”,“平均资产净值为6 亿美元”。到了2005 年,他们的平均资产净值则是28 亿美元,全部资产达到了1.13 万亿美元——“超过了加拿大的GN生产总值”。这个转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管薪酬的急速上升。“按照JT的美元来计算,普通的1席执行官在1980 年可以挣160 万美元年薪”,但到了2004 年,年薪数字上升到了760 万美元。BS(Bush)D局的税收政策令人愤慨地使这些差别更加悬殊了。税收减免的大多数好处都流向了前1% 的收入赚取者,而且Z近的税务法案只为“处于收入分配中段的人”削减了大约“20 美元”的税负,而“前1% 的人D中的前十分之一尽管有530 万美元的平均收入,却平均可以省下82415 美元”。这些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新自由主义政策掌权了——这些政策在地理上的扩散是FC不平均的——收入和财富J其悬殊的差距J会随之出现。在1988 年之后的墨西哥,随着私有化和经济结构转换的浪潮,有24 名墨西哥亿万富豪出现在了1994 年的《福布斯》SJ富豪榜上,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排在D24 位。在2005 年,严重贫困的墨西哥拥有了比沙特阿拉伯更多的亿万富豪。在俄罗斯以“休克疗法”实行市场改革的几年间,七名寡头控制了近一半的经济。随着市场改革,东欧和中欧也同样显示出了不平等程度的剧增。由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英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前1% 的收入赚取者到2000 年为止已经把他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翻了一倍。东亚和东南亚的所谓“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s)Z初还能够把强劲的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平等结合起来(如韩国),但自1990 年以来——主要是在它们的经济遭受了1997—1998 年猛烈的金融冲击之后——它们的不平等程度却出现了45% 的增加。在印度尼西亚,少数贸易巨头的大笔财富避开了这场创伤的侵害,却有大约1500 万印尼人失业。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又带着点抽象的字体,颜色搭配也挺别致,第一眼看过去就感觉不一般。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度给震住了,感觉沉甸甸的,里面肯定装了不少干货。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的,不是那种很光滑的,有点像旧书的触感,让人读起来不那么容易疲劳。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了几页之后,发现里面的叙述方式比我想象的要生动一些。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框架,让我对它即将探讨的主题充满了好奇。书的装帧也很牢固,拿在手里感觉很扎实,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更加期待了。我打算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慢慢地品读这本书,希望它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我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书,他们都说这本书非常具有启发性,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对于问题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一些更本质的逻辑和机制。虽然我还在初步的章节,但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构建一个严谨的分析体系,每一步的论述都似乎有着内在的逻辑支撑。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理论概念时,会辅以一些恰当的案例,这样即使是比较抽象的观点,也能变得清晰易懂。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值得一提,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不会感到生涩难懂。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解开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看看它最终能给我带来怎样的认知冲击。
评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很多问题的固有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某些经济现象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背后原来有如此多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很多时候,这些“自然”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没有回避矛盾和争议,而是直面核心问题,并且能用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去解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数据和理论时,都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目的地服务于他的论点。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思考,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发现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疑问,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作者的写作风格兼具了分析的深度和叙述的魅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又能体验到文字的韵律。我之前对某些经济现象总是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他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用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阐述。我喜欢它在逻辑上的清晰和推理上的严谨,即使在讨论一些比较宏大的议题时,也能做到条理分明,让我能够紧随其思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更深刻地理解那些表象之下的复杂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厚度让我感到一丝压力,但当我翻开阅读后,这种压力很快就变成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能够将一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其深刻性。我被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深深吸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事物的本质。我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的深度,仿佛是在跟我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一边思考,一边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的思维得以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