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308-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T50308-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城市轨道交通
  • 工程测量
  • 规范
  • GB/T50308-2017
  • 地铁
  • 测量技术
  • 施工
  • 标准
  • 规范性文件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30137
商品编码:23715837480

具体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2017
  • 作者:住建部 发布
  • 版次:1
  • 出版时间:2017-01
  • 开本:大32开 装帧:平膜
  • ISBN:1511230137
  • 征订号:30137
  •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定价:53.00

 

【内容简介】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地面平面控制测量;4.地面高程控制测量;5.线路带状地形图与中线测量;6.专项调查与测绘;7.地面线路施工测量;8.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9.高架结构施工测量;10.轨道施工测量;11.车辆基地施工测量;12.磁浮和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施工测量;13.设备安装测量;14.竣工测量;15.变形监测;16.第三方测量和第三方监测;17.质量检查与验收。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537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同时废止。


交通工程与现代城市规划:一部综合性参考手册 图书名称:交通工程与现代城市规划 内容提要: 《交通工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是一部深度探讨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与运营的综合性工具书。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市政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交通战略到微观的交通流控制的各个层面,重点关注如何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规划理念,构建高效、安全、绿色且可持续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 第一部分: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宏观战略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历史演变与核心哲学,强调了以人为本、多模式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与交通需求生成: 深入分析了城市形态、土地利用结构(TOD模式)与交通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引入了交通需求模型(Trip Generation, Distribution, Assignment)的经典理论及其在当代规划中的修正与应用。着重分析了郊区化、混合功能区发展对传统交通流线的影响。 第二章 综合交通规划体系构建: 详细阐述了国家、区域、城市三个层面的交通规划衔接机制。重点介绍了战略层面的交通网络愿景设定、容量评估与韧性分析。探讨了如何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以及慢行系统进行一体化协同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的多模式骨干网络。 第三部分 交通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 本部分聚焦于具体的交通基础设施设计规范、交通流的控制与优化,以及面向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应用。 第三章 道路几何设计与路口控制: 详尽阐述了不同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的设计参数,包括平曲线、竖曲线、超高与加宽的标准应用。着重介绍了交叉口的设计优化,包括信号化交叉口、环岛以及立交的设计原则。内容侧重于保证行车安全与效率的几何控制要素,例如视距要求、导流岛设计等。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与路段容量分析: 本章系统介绍了交通流的基本特性(如速度、密度、流量关系),区分了基本交通流模型(如 Greenshields 模型、Underwood 模型)。提供了基于交通流理论的道路服务水平(LOS)评估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在不同交通构成(如小汽车、公交车、非机动车混行)下的容量折减系数计算。 第五章 智能交通系统(ITS)集成应用: 阐述了ITS在交通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内容包括:交通信号实时优化控制系统(SCATS/SCOOT原理)、可变信息标志(VMS)的应用策略、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Probe Data, 浮动车数据)技术。重点讨论了自动驾驶环境下的基础设施需求与V2X通信对交通控制的影响。 第三部分 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探讨了环境友好型交通系统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强调了社会公平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第六章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与设计: 深入分析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要素(可靠性、速度、便捷性)。详细论述了公交专用道(Bus Lane)的规划与实施技术,包括物理隔离措施、信号优先策略(Transit Signal Priority, TSP)。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布局、站位选择及其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七章 慢行交通系统(步行与自行车)的复兴: 强调了步行和自行车在城市短距离出行中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人行道、自行车道的最小净宽标准、交叉口处的安全过渡设计(如导流岛、二次过街平台),以及共享单车停放与管理的技术规范。探讨了“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s)的设计理念如何融入现有交通网络。 第八章 交通安全与风险管理: 本章基于“零伤亡愿景”(Vision Zero)理念,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人、车、路)。内容涵盖了道路安全审计(RSA)的流程、高风险路段的识别与干预措施(如,平交道口平面化、危险几何特征的修改)。讨论了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工程、教育、执法“三E”策略。 附录:工程计算与数据分析工具 附录部分提供了进行交通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工程计算表格、常用交通统计数据样本,以及数据分析软件(如CUBE、Synchro)的基本操作流程简介,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全书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深度融合了传统的交通工程学原理与现代城市规划的系统思维。它不仅提供了“如何做”(技术规范)的指导,更着眼于“为什么做”(战略目标),致力于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发展中普遍面临的拥堵、污染与安全三大核心挑战,为构建未来智慧、韧性城市交通系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可操作的工程方法。全书语言严谨,图表丰富,是交通领域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建设的普通市民,我对我们城市日新月异的轨道交通发展感到自豪。这次偶然看到这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从其书名和篇幅也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我理解,一项项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工程,从地下到地上,从规划到建成,背后都有无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默默付出,而“测量”正是这一切的基础。这本规范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些辛勤工作的工程师们的一份专业支持,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化的方向迈进。我期待着它能指导建造出更多安全、可靠、高效的轨道交通线路,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舒适,也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

评分

这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真是太及时了!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测量工程师,我一直觉得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测量领域,虽然重要,但却缺乏一本系统、权威的指导性文件。过去的经验大多是依靠师傅的传授,或者是零散地从各种设计图纸、施工方案中摸索。现在有了这本规范,感觉就像抓住了主心骨。从它的内容上看,它非常详尽地涵盖了轨道交通工程从前期勘察、设计联络,到施工放样、变形监测,再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我尤其关注它在精度要求、控制网布设、高程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些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规范中提到的各种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数据处理方法,也显得非常专业和实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相信它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项目管理者,我深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这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统一、权威的技术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程测量质量管理体系。从勘察阶段的地形测量、控制网布设,到施工阶段的放样、高程控制,再到运营阶段的沉降监测、变形监测,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这本规范的系统性,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确保测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从而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我尤其看重它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应用方面的规定,这对于提升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刚翻开这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就被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内容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体系化的知识宝典。对于我这个有十几年经验的老测量师来说,它弥补了许多行业标准中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统一、科学的测量流程和方法。特别是关于地下工程的沉降监测和控制,以及盾构法施工的导向和纠偏测量,这些都是技术难度极高、风险点极多的环节,规范中详细阐述的测量控制要点、精度等级划分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预案,都显得非常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在复杂工况下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测量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强调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后续的运维管理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内容,简直就是一份“定海神针”般的宝藏!我一直觉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测量,是一个系统性极强、对精度要求极为苛刻的领域。尤其是在复杂的地下管线密集区、高层建筑群旁边进行施工,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规范中详细列出的各项测量技术规程,比如关于沉降监测的频率、点位布设、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及关于轨道线路高精度定位和动态监测的详细要求,都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考虑到了常规的测量工作,还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对于提高测量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争议,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