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 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私房育儿课 家庭教育书籍

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 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私房育儿课 家庭教育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0-3岁
  • 婴幼儿
  • 心理学
  • 教养
  • 成长
  • 育儿经验
  • 向日葵爸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7040
商品编码:23861379805

具体描述


























目录


陪孩子度过生命DY个三年

Part 1 第 1个月襁褓中的豆子 //1  
第 1课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分离,生命的初体验 //2  
第 2课 幸福的月子,安静的豆子——如何为宝宝建立zui初的安全感 //11  
第 3课 香香的大乳房——母乳喂养,为了宝宝的心理健康 //20  
第 4课 抱,还是不抱——生命初期,请做宝宝的完美照料者 //28  
第 5课 宝宝第—次对我笑——给宝宝—面光洁美好的“镜子” //36  
第 6课 吃饱喝足养小猪——自闭期,非诚勿扰 //44  
 
Part 2 2~5个月怀抱里的豆子 //53  
第 7课 好妈妈,坏妈妈——非好即坏,宝宝把世界分成两半看 //54  
第 8课 我要竖着抱——满足的不仅是好奇心 //62  
第 9课 羡慕啊,豆爸会说火星语——我们用什么和宝宝交流 //69  
第 10课 不要叫我胖胖——爱,让评价走开 //76  
第 11课 用嘴巴看世界——宝宝正在口欲期 //82  
第 12课 chaoji郁闷,—周摔了两次——如何处理成长中的小创伤 //89  
 
Part 3 6~10个月 坐着玩的豆子 //97  
第 13课 认生了——开始分化 //98  
第 14课 高兴时叫“ba”,郁闷时叫“mm, ma”——宝宝需要稳定的照料 //106  
第 15课 断奶的日子——妈妈和宝宝都“失恋”了 //113  
第 16课 亲历智力评估——别让孩子满足父母的自恋 //120  
第 17课 走街街——我要和世界接触 //129  
第 18课 什么玩具也比不上妈妈——宝宝zui需要与妈妈互动 //135  
第 19课 弟弟 or妹妹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 //142  
第 20课 爬呀,小豆子——宝宝爬行的心理意义 //150  
第 21课 宝宝哭了,怎么办——学会延迟满足 //157  
 
Part 4 10~15个月满地爬的豆子 //167  
第 22课 回头望望,妈妈在——安全依赖是建立亲密关系的zui初形式 //168  
第 23课 我要的,是你温暖的拥抱——爱的表达让宝宝更自信 //177  
第 24课 照镜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184  
第 25课 大花园里的例行早会——宝宝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191  
第 26课 躲猫猫——你会陪宝宝玩游戏吗 //199  
第 27课 小豆子坐飞机——积累愉快的“第—次”体验 //207  
第 28课 豆爸,生日快乐——和谐的家,健康的爱 //214  
 
Part 5 16个月~2岁半到处跑的豆子 //221  
第 29课 家有Superman——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 //222  
第 30课 对着干——控制与反控制游戏 //230  
第 31课 欠扁的小豆子——规则的建立 //238  
第 32课 自言自语的豆子——宝宝的内部对话 //247  
第 33课 玩具被抢之后——如何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255  
第 34课 你、我、他——没有“我”很糟糕 //262  
第 35课 拉粑粑的故事——让宝宝自我满足 //269  
 
Part 6 2岁半~3岁要独立的豆子 //279  
第 36课 就不睡觉——宝宝对付分离的小把戏 //280  
第 37课 谁动了我的枕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渡性客体 //287  
第 38课 不许打妈妈——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角关系 //294  
第 39课 幼儿园焦虑——分离需要被接纳和被理解 //301  
第 40课 你的小鸡鸡呢——宝宝的性教育 //308  
第 41课 小鸡去世了——在照料中体会爱 //316  
第 42课 生命中的第—朵小红花——分享快乐,培养自信 //323  

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

Part 1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1  
第 1课 真正和睦的家庭,爱是自由流动 //2  
第 2课 爸爸,没事的——妈妈给孩子一个世界,爸爸给孩子一个价值观 //8  
第 3课 合格的妈妈,原来是这样的——控制并觉察自己 //15  
第 4课 父亲节快乐——送给有力量的父亲 //22  
 
Part 2 尝试是成长的DY个标志(2岁半~4岁) //29  
第 5课 豆子学吃饭——尝试,是独立的开始 //30  
第 6课 口头禅:“凭什么”“为什么”——强烈的自我意识 //37  
第 7课 豆子有点怕——如何降低争吵的伤害性 //42  
第 8课 爸爸接小豆子放学——兑现承诺远比承诺重要 //50  
第 9课 睡前小故事——不要“任务式的陪伴” //57  
 
Part 3 成长的每一步,都是放大的美好(4岁~5岁) //65  
第 10课 我喜欢亲妈妈——适当的分离有利于性别认同 //66  
第 11课 幼儿园里的“死党”——交朋友的乐趣 //72  
第 12课 拉着爸爸去演讲——认同的力量 //79  
第 13课 洗澡引发的家庭战争——过度的掌控不是爱 //85  
第 14课 打碎了汤碗——规则的重要性 //90  
第 15课 我爱玩水,不爱洗澡——尊重孩子的意愿 //96  
第 16课 学围棋——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102  
第 17课 不想成为钢琴家——保护孩子的“自恋” //108  
第 18课 帮外婆收拾碗筷——独立自主,快乐成长 //114  
第 19课 去学轮滑啦——有一种爱叫相信 //120  
第 20课 我很喜欢狗狗——生活新体验 //126  
 
Part 4 有件小事,叫敏感期(5岁~6岁) //133  
第 21课 我想去游乐场——重视成长的关键期 //134  
第 22课 小朋友受伤了,我很害怕——安抚情绪是DY步 //140  
第 23课 我把房间的墙刷成绿色了——价值感来自哪里 //144  
第 24课 和家人一起去旅行——怎样与世界接触 //149  
第 25课 骑车摔倒了,很痛——肯定,让成长更有力量 //155  
第 26课 有个女孩,是“青梅”——如何更好地讲解性教育 //161  
第 27课 DY次独自飞行——自我照顾的能力 //167  
第 28课 我比爸爸还厉害——建立有序的竞争 //172  
 
Part 5 别剪断孩子飞翔的翅膀(6岁~7岁) //179  
第 29课 语文考了87分——QW,不是绝对的存在 //180  
第 30课 坏爸爸,我恨你——关于体罚的那些事 //184  
第 31课 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反击,是自我保护 //191  
第 32课 生病了,我想吃冰激凌——换个角度看生病 //198  
第 33课 老爸比我想象得还厉害——陪伴是双向的 //204  
第 34课 重做手抄报——允许犯错 //210  
第 35课 拥有自己的房间——尊重孩子的边界 //216  
第 36课 豆子打架,老爸也很郁闷——如何做一位好父亲 //223  
 
结尾——豆子长大了 //231



内容介绍


陪孩子度过生命DY个三年

本书从心理学家爸爸的角度入手,既具有专业理论指导,又关注新手父母们的疑难困惑,将成功的育儿经验以生动的场景、翔实的分析、风趣的解答、生动的插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和年轻父母们一起面对育儿路上的问题,建立健康、成熟、科学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本书适合年轻父母,以及对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父母的教养 孩子的成长 

本书以一位心理学专家爸爸的育儿经历为蓝本,细致入微地讲述了孩子从3~7岁心理发育的过程,并从心理专业角度,结合zui新的心理学知识,就父母应如何满足孩子心理发育的需要、陪伴孩子成长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帮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重新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本书适合新手父母,以及对儿童心理、亲自关系和家庭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介绍


胡慎之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关系心理学家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 《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副主编 广东省未成年人网络工作组主任 《婚姻家庭咨询师》广东省总督导 出版书籍:《变形记——十天变成—个好孩子》《别对我说谎——微表情读心术》《童心密码》等,同时也是《婚姻与家庭》《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多家杂志报社特约撰稿人。


《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 引言 生命中的第一个三年,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更是父母学习与成长的关键阶段。这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不仅塑造了孩子未来的基础,也深刻地影响着父母的自我认知与亲子关系。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模板,而是邀请您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与孩子一同探索这个奇妙的生命之初。我们不追求完美的父母,也不期待无懈可击的孩子,我们所倡导的是一种基于理解、尊重与爱的自然教养,一种在陪伴中学习、在成长中领悟的育儿之道。 第一部分:认识初生的你——婴儿期的奥秘(0-12个月) 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初生宝宝最基本的需求与发展轨迹。 感知世界的新生儿: 您的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那么新奇。我们将深入探讨新生儿的感官发育,了解他们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从最初的瞳孔放大到对声音的反应,再到对人脸的识别,每一步都凝聚着生命的奇迹。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温和的刺激,例如轻柔的抚触、舒缓的音乐、以及富有表情的互动,来回应宝宝的感知需求,为他们的大脑发育打下坚实基础。 依恋的萌芽: 安全感是宝宝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我们将深入探讨依恋理论,解释为什么与照料者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对宝宝的长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您将学习到如何通过积极的回应、持续的关怀、以及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来建立这种坚实的依恋纽带。从“哭声信号”的解读,到拥抱、眼神交流的力量,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爱与信任的传递。 运动与探索的启蒙: 翻身、坐立、爬行……宝宝的每一次动作突破,都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我们将详细介绍婴儿期不同阶段的运动发育里程碑,并提供安全、有趣的方式来鼓励宝宝进行自由探索。您将了解到,提供一个安全、丰富且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是激发宝宝内在探索欲望的关键。我们会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亲子游戏,帮助宝宝锻炼肢体协调性,增强自信心。 语言的种子: 咿呀学语,是宝宝与世界沟通的最初尝试。我们将解析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的规律,从前语言期的声音模仿,到单字、双字的出现。您将学会如何通过积极倾听、重复、拓展以及丰富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我们将强调,每一次与宝宝的对话,无论多么简单,都是在播撒语言的种子。 睡眠与喂养的艺术: 规律的睡眠和健康的喂养,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婴儿睡眠模式的演变,并提供一些温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同时,我们将分享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的科学知识,以及辅食添加的注意事项,帮助您科学地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同时建立和谐的喂养关系。 第二部分:好奇心的绽放——幼儿期的挑战与机遇(12-24个月) 当宝宝迈入一岁之后,他们的独立性开始显现,好奇心如同小火苗般熊熊燃烧。 “我”的意识觉醒: 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将探讨“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理解宝宝的固执、拒绝和任性行为,并非故意对抗,而是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探索的必然过程。您将学习到如何以理解和耐心来应对这些挑战,而非简单的制止。 行走与探索的脚步: 蹒跚学步,是宝宝探索世界的重要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宝宝在行走、跑跳、攀爬等大肌肉运动的发展,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您将了解,鼓励宝宝自主探索,并在必要时给予支持,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爆炸的信号: 词汇量迅速增加,开始理解并运用简单的句子。我们将提供更多促进语言发展的策略,包括角色扮演、讲故事、以及鼓励提问等。您将学会如何通过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来引导宝宝更精准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社交的萌芽: 宝宝开始对其他小朋友产生兴趣,并尝试与他人互动。我们将探讨幼儿早期的社交发展,以及如何引导宝宝学习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即使是简单的平行游戏,也蕴含着宝贵的社交学习机会。 如厕训练的准备: 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宝宝逐渐为如厕训练做好准备。我们将提供科学、循序渐进的如厕训练方法,强调耐心、鼓励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宝宝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独立里程碑。 第三部分:小小探险家——学步期的成长与蜕变(24-36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如同一个小小的探险家,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独立与自主的渴望: 宝宝希望自己做更多的事情,表达更强的独立性。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平衡支持与放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宝宝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您将学习到,鼓励宝宝尝试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是培养他们自理能力和责任感的绝佳机会。 想象力的飞扬: “假装游戏”是幼儿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我们将阐述假装游戏对宝宝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和社交情感发展的巨大价值。您将学会如何参与到宝宝的假装游戏中,成为他们想象世界的伙伴,共同创造奇妙的故事。 情绪的过山车: 宝宝的情绪更加丰富和复杂,但也更容易波动。我们将深入分析幼儿常见的情绪表达方式,并提供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帮助宝宝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回应宝宝的沮丧、愤怒和不安,是建立安全情感连接的关键。 规则与界限的建立: 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建立适度的规则和界限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探讨如何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帮助宝宝理解和遵守家庭规则。您将学习到,清晰、一致的界限,能够让宝宝感到安全,并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 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我们将分享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以及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朗读方式,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您将了解到,亲子共读不仅能促进语言发展,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拓展孩子的视野。 第四部分:父母的修炼——成为孩子的引导者 育儿之路,亦是父母自我成长的旅程。 理解孩子的行为语言: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我们将帮助您解读宝宝行为的深层含义,从一个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需求和困惑。 积极的亲子沟通: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我们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您建立开放、信任的亲子对话模式。 应对育儿的压力与焦虑: 育儿并非易事。我们将探讨如何管理育儿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找到支持系统。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石。我们将强调,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 学习与调整: 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我们将鼓励您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的育儿理念,并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做出调整。 结语 生命的前三年,是生命最脆弱也最充满潜能的时期。这本书陪伴您走过的,并非一条标准化的道路,而是提供了一盏盏温暖的灯,照亮您在探索中的方向。愿您在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体验为人父母的深刻意义,收获无与伦比的幸福与喜悦。记住,您不是孤单一人,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付出,都将化为滋养孩子生命最宝贵的养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给焦虑的父母装上了一颗定心丸,但不是安眠药”。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因为它揭示了育儿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然而,正是这种不回避困难的态度,才让它的价值得以凸显。书中的“情景模拟”练习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让你去想象一个理想的场景,而是让你代入一个非常真实的、令人抓狂的场景——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歇斯底里地拒绝穿外套。作者引导你从情绪反应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拆解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用零食哄他”。这种深层次的、结构化的思考训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在接受一套系统的“亲子关系思维训练课”。读完后,我发现我处理日常冲突的频率没有减少,但每次冲突结束后的“复原时间”明显缩短了,而且我能更平静地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因为我也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了。这本书,更像是给父母们准备的一份长达三年的、关于“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专家教诲,更像是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在专业领域积累的观察笔记,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依恋关系”的探讨那部分,简直让人醍醐灌顶。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小小的比喻,把父母的陪伴比作给孩子搭建一个安全的气垫,无论孩子如何跌撞,这个气垫都能提供缓冲。这个画面感极强,立刻消解了我心中一部分“怕弄错”的巨大压力。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下,孩子伸懒腰的那个表情,然后将其与复杂的心理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我是否总是在“教导”,而忽略了“感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孩子身边,静静地看他一会儿,甚至只是模仿书中所描述的某个微小的眼神交流的姿态。这种“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是我过去阅读其他育儿书籍时很少体会到的。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一个“小大人”,而是教你如何真正地“看见”一个正在探索世界的“小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暖的米黄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感觉非常舒服,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份踏实和宁静。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纹理的质感,翻阅起来哗啦作响,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细细品味。不过,说实话,我最初被吸引,更多的是被书名中“生命第一个三年”这个概念所打动。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打开它,期待能找到一些能立刻应用到日常手忙脚乱中的“灵丹妙药”。然而,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马拉松式的对话,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身边,用一种非常舒缓的语调,跟你聊起育儿的本质。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怎么做”,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比如,关于婴儿早期视觉发展的章节,作者的阐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很多看似深奥却又被巧妙转化为生活场景的心理学理论,读完后,我第一次对孩子哭泣的信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认为是饿了或尿了,而是开始关注其中微妙的情绪波动。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虽然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绝对是值得的。它成功地把我从那种焦虑的“执行层面”拉到了一个更具哲思的“观察层面”。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对于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父母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那些速成指南,一页纸就能告诉你如何应对夜奶问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精巧,但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系统性地去理解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比如,它在讨论早期语言发展时,会先铺垫大量的关于听觉皮层发育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对于非教育或心理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消化。但正是这种严谨性,使得它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极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比如“你必须”、“绝对不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建议”、“倾向于”、“可以尝试”。这种弹性,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限制,他提供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套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土壤”去调整的“生长法则”。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放下了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心理,开始专注于培育我孩子独有的那份“天赋之光”,即使那光芒此刻还很微弱。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之中,穿插着一些作者自身的经历,这些片段处理得极其得体,既没有喧宾夺主,又起到了极佳的佐证作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自己面对孩子突发状况时的内心挣扎。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形象,反而坦诚地展示了作为父母的困惑、挫败感,甚至是不耐烦。这种真实的流露,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记得有一个段落,讲的是他自己因为工作压力,对孩子无意间使用了严厉的语气,事后他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性沟通”来弥补。这个细节的处理,比任何理论指导都来得有力——它告诉我们,犯错是人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和修复关系。这让这本书的指导意义从“如何避免犯错”转向了“如何更健康地面对错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养育孩子,首先是父母自我的成长和修行。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情绪模式、童年创伤,因为我们投射出去的,才是孩子接收到的真实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