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 |
| 作者: | 曹雨真 | 开本: | |
| YJ: | 6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 书号: | 978730239406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PA,从事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曾为联合早报网和新华网相关频道撰写专栏,通过细节处的城市观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观察,为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务实理念。作品主要为2012—2013年专栏文章和研究随笔的结集。 精彩导读 一道书香的诱惑
【2012-11-12】
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泡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
有人说,SJ上Z壮丽的宫殿,是藏书Z多的图书馆。对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同学,校园Z美的宫殿,应是李伟南图书馆。它位于校园坡地的高处,上下贯通五层。弧状造型,D特而大气,巨型空间,充盈而明亮。坐在环形落地窗前,校园葱茏尽收眼底。这里是宁静的处所,阅读修习处连咳嗽一声都不好意思;这里也是动感的地带,在电子区域,除了上百台普通电脑,还有供多人同时浏览的三屏联机,有供小组讨论的视频投影角落,和偌大屏显的电子报刊。这里的空调温度低得足以让人清醒无眠,而不间断供应的热水和紧邻餐厅热乎乎的饭菜又足以让人留得下来。尽管无缘这里的英文理工科藏书,我还是慢慢成为它的常客,像别人泡吧一样,泡上了图书馆。
常去李伟南图书馆,带着从中文图书馆借来的书。中文图书馆J在教学楼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感受之后也颇为吃惊。一是没想到书可以放这么多。空间不大,书量不小,图书架一个挨着一个,没有常规的间距。人们找书怎么办,先开方向盘,原来图书架下有活动轨道。二是没想到借书还书都自己动手。先在网上查阅,通过作者、书名和关键词等搜索,找到书的编码后依次对应书架位置。还书时,扔进图书馆外墙上带有自动扫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没想到图书这么离不开电脑。借书前可上网查阅,书不在可网上预约,借书后临限未还,会收到提示邮件,选择还书或续借。令人汗颜的是,在掌握这套操作系统前,常需请教年纪不轻的图书管理员,一头花白的头发,运用起电脑来得心应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岁的图书管理员焦灵花成为SJ麻将GJ,曾为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千万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LGY先生的《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文版面世后,媒体纷纷报道,老师大力推荐。如此热门书籍,能在中文图书馆借到吗?不出所料,馆存的几本都已借出。D一次尝试网上预约,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心理准备。令人惊喜的是,半月后的YT,打开邮箱,便跳出图书馆的通知,请去办理借阅手续。捧着这本被管理员特地加上保护膜的图书,一边感受它的热度,一边慨叹它的流转效益。它在我处的借阅周期稍长了点,感兴趣的同学又让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来不易也倍加珍惜,D它回到图书馆时,完璧如初。
正D我为身在校园拥有美妙宫殿而深感庆幸时,外出考察更见识了这个城市的宫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位于市中心,高16层,楼层中建有花园,据说其运行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以其环保、美观和低成本的结合,获得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Z高的“白金奖”。其实,它的ZY更在于主业领域,XJ的信息技术,高水准的人性化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提供了完美的读者体验。自动化更进一筹,图书馆大厅一字排开的电脑供借书人扫描,电脑自动识别图书并作记录,读者借一本书平均只需二三秒钟。上文提到的还书体验,也是来自它耗费巨资引进的射频技术,图书馆外墙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书一丢J行了,让整个还书过程在瞬间完成。如此一来,不论图书馆是否开馆,读者YT24小时都可还书。而且不论在哪里借的书,可以还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图书馆。
任何一家,是指这个城市拥有的5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10个学校和学术馆、14个政府特别服务馆,和计划中的100所邻里图书馆。它们多位于地铁站附近、商业中心和闹市区,人们信步可至。这些社区和专业图书馆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赞叹,“太有亲和力了”,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乐享其中。
图书馆无疑是一个公共文化项目,可是狮城的图书馆体系却有媲美成功商业项目的业绩,并入选哈佛MBA案例。图书馆遍布岛国,与人们近在咫尺;XJ的科技手段,借还书方便到Z简;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在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这个项目的CEO,那么经营战略和目标是什么?打造SJYL的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咨询系统,鼓励人民终身学习,“知识的积聚和交流将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运用将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从而使新加坡在D代知识经济中分享收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来,国人皆尚读书。但是有媒体报道,中国也在成为SJ上年人均读书量Z少的国家之一。近年来,GN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级图书馆不乏宏伟建筑,有的成为醒目的城市地标,不同程度造福了D地百姓。不过着眼持续发展,有一些问题如,图书馆是否承载更大的价值意义,在民生工程中体现投资未来;图书馆是否CY它的物质呈现,在建筑体外有更重要的网络体系;图书馆是否发挥政府投入的Z大效益,用成熟的商业理念实现拥有读者的公共目标,值得管理者深思。
…… 目录 D一部分 细节处的城市观察
细节处的城市观察
行走狮城“一卡通”
美哉百万“绿巨人”
没有蚊子的夏日
德士是您的车队
为何行人是老大
为何行人是老大(续)
一道书香的诱惑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一)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二)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三)
机场Z爱是樟宜(一)
机场Z爱是樟宜(二)
GJ名校面面观(一)
GJ名校面面观(二)
GJ名校面面观(三)
小贩中心大民生
文明其实很简单
吞云吐雾的代价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体育引导健KS活
在那兰花盛开的地方
小有小的发展逻辑
东西兼容的乐龄社会
求人不如求己
D二部分 公共治理特色观察
关于务实的故事--新加坡公共决策的特色观察
如果政策是不受欢迎的--新加坡公共政策执行的特色观察
像“瑞士腕表”一样运转--新加坡公共部门的执行力观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目录
。。。。。。。。。。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 本书简介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并非一本宏大的学术巨著,也非一套面面俱到的理论体系。它更像是一扇窗口,一次深入新加坡街头巷尾、社区角落的细致“望诊”,旨在通过一系列聚焦微观、生动鲜活的观察,勾勒出“善治”这一理念在新加坡这座城市国家落地生根、生机勃勃的真实图景。本书不追求对新加坡整体制度的全面梳理,而是选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呈现,揭示新加坡治理智慧的独特之处。 新加坡,一个以其高效、廉洁、有序而闻名于世的国家,其“善治”的实践早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在无数关于其经济奇迹、社会和谐的宏大叙事背后,隐藏着无数细碎的、精巧的设计,它们如同精密的齿轮,驱动着整个城市的运转。本书正是要探究这些“看不见的”机制,将它们从幕后拉到台前,让读者得以窥见其运作的肌理。 第一章:流动中的秩序——城市交通的精微艺术 我们从城市最活跃的脉搏——交通系统开始。本书第一章将聚焦于新加坡如何以一种近乎艺术的精妙,化解超大城市固有的交通拥堵难题。这并非仅仅依靠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是对人类行为、技术应用以及精细化管理的深度整合。 “拥堵税”的哲学: 探讨新加坡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的运行机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考量。它如何通过价格杠杆,微妙地调节车辆的出行时间和路线选择,既保证了交通流量的畅通,又避免了过度干预个人自由。我们将剖析它如何被设计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激励,而非强制性的惩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的行为。 “最后一公里”的智慧: 关注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连接问题。从无处不在的巴士服务,到遍布社区的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再到共享单车的引入,本书将细致观察这些元素的协同作用。我们将探究新加坡如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通过多样化的出行选择,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并鼓励绿色出行。这其中包含了对站台设计、换乘便利性、信息提示的周全考量。 行人的权利与义务: 观察新加坡对于行人交通的重视。狭窄街道上的行车速度限制,清晰的斑马线设计,完善的盲道系统,以及对闯红灯行为的严格执法,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对行人友好的城市环境。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如何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技术赋能与人性考量: 探讨新加坡在交通管理中对科技的应用,如智能交通信号灯、实时交通信息系统,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如何与人性化的设计相结合。例如,如何通过信息透明化,让市民能够自主做出更优的出行决策。 第二章:绿意中的宁静——城市空间的人本设计 呼吸着花园城市的新鲜空气,我们进入第二个观察领域:城市空间的设计与维护。新加坡的绿化程度举世闻名,但其“绿”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城市功能、居民福祉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 垂直花园与空中走廊: 剖析新加坡在寸土寸金之地,如何利用垂直空间创造绿色景观。从居民组屋楼下的社区花园,到摩天大楼外墙的垂直绿化,再到连接建筑的空中走廊,本书将观察这些设计如何最大化绿色覆盖率,改善微气候,并为居民提供休闲交往的空间。 社区公园与游乐设施: 聚焦于社区公园的设计与管理。探讨新加坡如何确保每个社区都有触手可及的公园,并配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乐设施。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考虑了安全性,更融入了促进社区互动、鼓励儿童户外活动的理念。 水资源的智慧利用: 关注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创新。从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到先进的水处理和净化技术,本书将观察新加坡如何将每一滴水都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其可持续利用。 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讨新加坡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尽可能地保护和融入自然生态。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如何避让原始森林,如何在城市河流旁建立生态走廊,以及如何鼓励居民参与到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中来。 第三章:社区的温度——邻里互助的温情脉络 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本书第三章将深入新加坡的居民社区,观察“善治”如何在邻里之间,在日常的互动中,传递出温暖和力量。 组屋区的社区生活: 深入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公共住房——组屋区,观察其独特的社区文化。探讨组屋的规划如何促进邻里交往,从共享的活动空间,到社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再到各种居民自发的社团活动。 社群组织的活性: 关注新加坡活跃的基层社群组织,如居民委员会(RCs)和公民咨询委员会(CDCs)。本书将分析这些组织在连接政府与民众、解决社区问题、组织社区活动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以一种灵活、贴近居民需求的方式运作。 “互助”的文化基因: 观察新加坡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互助精神。从邻里之间的义务互助,到志愿者服务的广泛开展,再到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和资源支持这些民间互助行为,本书将揭示这种“大家庭”式的文化基因如何为社会增添稳定性和凝聚力。 多元文化下的融合: 探讨新加坡如何在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区层面的融合与理解,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观察在社区活动中,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居民如何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为社区的美好而努力。 第四章:精益的传承——教育与人才的“微滴”力量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善治”得以持续的动力源泉。本书第四章将从微观视角,审视新加坡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细致工作。 从小学到大学的“严谨”: 并非要评判教育体系的优劣,而是观察其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例如,如何通过细致的课程设计、评估体系,以及对教师队伍的严格培训,来确保教学质量。探讨新加坡教育体系如何平衡学术竞争与学生心理健康。 终身学习的生态: 关注新加坡如何构建一个鼓励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从政府提供的各种技能提升课程,到企业内部的培训机制,再到个人主动学习的意识,本书将观察新加坡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公民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 “精英”与“大众”的平衡: 探讨新加坡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中,如何兼顾精英教育和普惠教育。观察那些被认为具有潜力的“精英”学生,以及他们所获得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关注如何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径。 “匠人精神”的培育: 深入观察那些在技术、技能领域做出贡献的“匠人”。探讨新加坡如何通过职业培训、技能认证等方式,尊重和鼓励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的专业人士,以及这种“匠人精神”如何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注入“微滴”力量。 第五章:秩序的守望——法律与道德的“软”约束 “善治”的背后,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普遍的道德共识。本书第五章将聚焦于新加坡如何在法律执行和道德引导方面,展现其独特的“软”硬兼施的治理智慧。 “不容试探”的底线: 探讨新加坡在反腐败、打击犯罪方面的严厉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不容试探”的法律底线。分析其执法力度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执法过程,赢得民众的信任。 “文明”的提示与引导: 关注新加坡在城市文明建设方面的各种“微”举措,如禁止乱丢垃圾的罚款,公共场合的禁烟令,以及各种提示性的标语和宣传。分析这些看似细小的规定,如何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整体气质。 道德的“浸润”与“塑造”: 探讨新加坡政府如何通过各种社会运动、价值观宣传,以及对公民行为的引导,来潜移默化地塑造社会道德风尚。分析其如何在鼓励个人自由的同时,强调集体责任和公共利益。 法律与人性的交织: 观察新加坡的法律体系如何体现了对人性的洞察。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如何通过社区服务、教育矫正等方式,代替单纯的惩罚,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造效果。 结语:细微之处见真章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不是一部教条式的指南,也非一套普适性的模板。它试图通过对新加坡治理细节的深入挖掘,为读者呈现一种“耳闻不如一见”的真实体验。本书相信,伟大的成就往往孕育于细微之处,卓越的治理也体现在点滴日常。希望通过这些“微观察”,能为读者带来对“善治”理念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城市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更多启示。这并非是一次对新加坡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其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智慧和精巧设计的审视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