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医话类、医案类、经验方药类三部分。医话共13篇,介绍了刘老先生中医妇科基本理论及临床心得体会,其中不乏独到之见。医案类收选妇科常见病症131个病例,其中也有一些属疑难重症,充分反映了刘老先生长期丰富而有成效的辨证论治思想与制方用药特点。在经验方药中,介绍了刘老先生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比较定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同时还介绍了刘老先生长期用药心得。本书对于提高中医妇科理论及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
医话类
“脾胃升降”临床意义浅见
谈“肾”二三事
为什么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兼谈妇科治肝八法
略谈“冲任不能独行经”
妇科血证论治体验
谈谈对于“热入血室”的临床体会
略谈“汗”与妇科常见的“汗”
妇科“手术后感染发烧”辨证论治体会
妇科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中医治疗一得
运用“产后生化汤”的临床体会
——兼谈“祛瘀生新”
芩连四物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的初步观察
临床使用柴胡的一些体会
月经失调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初探
医案类
月经先期6例
月经频至3例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例
月经稀发4例
闭经12例
席汉综合征2例
苯中毒后继发闭经1例
经前期紧张症5例
*年期综合征4例
*经后阴道出血原因待查2例
排卵期出血2例
倒经1例
痛经7例
经期癫痫大发作l例
带下病3例
妊娠恶阻4例
先兆流产3例
羊水过多2例
妊娠合并痢疾1例
陈旧性宫外孕3例
不孕症5例
无排卵性月经2例
产后恶露不*2例
产后腹泻1例
产前、产后受风3例
产后外感发烧5例
产后关节痛3例
产后栓塞性静脉炎2例
妇科低烧待查8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
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1例
右侧附件积脓1例
盆腔炎9例
刮宫术后阴道出血2例
刮宫术后闭经2例
刮宫术后腹痛2例
术后、产后尿潴留2例
术后头晕、呕吐1例
外阴白斑1例
慢性纤维增生性乳房病3例
面部黄褐斑4例
经验方药类
(一)经验方选
安冲调经汤
瓜石汤
四二五合方
凉血止衄汤
清眩平肝汤
清肝利湿汤
安胃饮
清热安胎饮
补肾固胎散
解毒通脉汤
清热除痹汤
清热解毒汤
解毒内消汤
清热利湿汤
暖宫定痛汤
疏气定痛汤
(二)妇科常用**心得
1.升药类
升麻 荆芥穗 防风 葛根
蔓荆子 藁本 柴胡
2.降药类
木通 车前子 滑石 篇蓄
瞿麦 牛膝 冬瓜子 龙齿
3.收药类
地榆 侧柏叶 棕榈 椿根白
皮 乌贼骨 牡蛎 白芍
4.开药类
薄荷 藿香 威灵仙 白芷
羌活 香附 乌药 瓜蒌 枳
壳 赤芍 归尾 川芎 丹
参 桃仁 红花 泽兰 益母
草 五灵脂 延胡索 乳香
没药 王不留行 穿山甲 水
蛭 虻虫
5.温药类
豆蔻 白蔻 红蔻 草豆蔻
橘核 荔枝核 吴茱萸 肉桂
附子
6.清药类
桑叶 菊花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败酱草 黄芩 栀子
黄连 牡丹皮 地骨皮 麦门
冬 石斛 玄参
7.补药类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沙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当归 阿
胶 酸枣仁 远志 石莲 生
地 女贞子 旱莲草 龟甲
鳖甲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覆盆子 仙茅 仙灵脾 巴戟
天 肉苁蓉 鹿茸
8.泄药类
大黄 芦荟
这套《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简直是中医药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淘到的这本,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心潮澎湃。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文字里透着一股老先生毕生心血的沉淀和对病患的深切关怀。比如讲到某个经典方剂的加减变化,作者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药材,而是结合了具体病案,娓娓道来为什么要在原有基础上加一味黄芪,或者减半许芍药,那份细腻和经验的传承,让人读起来仿佛亲临诊室,跟老中医面对面请教一般。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治思路,分析得鞭辟入里,逻辑清晰,即便是我们这些初窥门径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我特别欣赏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没有过多现代医学术语的干扰,完全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扎实根基,让人重新认识到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社在“重刊”这件事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选择很舒服,久读不累眼,而且字里行间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内容整理得非常清晰,虽然是老中医的经验汇编,但章节划分得当,检索起来并不费劲。我尤其喜欢那些附带的“医案小记”,几句话就能勾勒出一个病人的困境和治疗过程的转折点,极富画面感。这比单纯的理论阐述要生动得多,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在谆谆教诲,那种平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心神宁静。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接触过一些号称“秘籍”的中医书籍,结果发现内容空泛,要么是吹嘘祖传,要么就是东拼西凑。但这套重刊丛书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它根植于扎实的临床实践。就拿书里讲的某个妇科病症的处理来说吧,它不仅仅告诉你用什么药,更会提及该病症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女性身上的表现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体现了老一辈中医对“人”这个复杂系统的敬畏和深刻理解。每读一页,都感觉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交流,受益匪浅。对于想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精髓的同道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头的这本医书抱有观望态度,觉得老中医的经验可能会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然而,翻开之后,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实用性”立刻抓住了我。里面记录的很多经验方,虽然可能流传已久,但其组方思路和用药精准度,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我关注到其中一章专门论述了“调经”的几个关键时机,讲解得极其细致,不是简单地说“月经不调,就用某某方”,而是区分了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瘀滞里结等不同阶段,不同体质下的细微差别。那种需要根据脉象、舌苔、情志变化来灵活调整的境界,不是看几篇教科书就能学会的。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展示了一种活生生的、与时俱进的中医智慧,是教科书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最近对中医里的“治神”颇有感触,总觉得当代许多医案过于注重方药的剂量和成分,而忽略了病人的精神状态对康复的影响。这本书里恰恰有很多关于“情志致病”和“开心解郁”的论述,老中医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道理。比如,书中对“郁证”的论述,强调了疏肝理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导引、食疗方法,这些方法既安全又贴合生活,展现了中医整体观的魅力。读完后,我不再局限于冰冷的药方,而是开始更加关注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感觉自己对“治病”这件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