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偶遇的昆蟲-真實的自然精靈

路邊偶遇的昆蟲-真實的自然精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弗朗索瓦拉塞爾 著
圖書標籤:
  • 昆蟲
  • 自然
  • 科普
  • 觀察
  • 生物
  • 動植物
  • 兒童
  • 博物
  • 生態
  • 野外生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發圖書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三聯書店
ISBN:9787807682189
商品編碼:25201058663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路邊偶遇的昆蟲-真實的自然精靈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時間:2018-01-01
作者:弗朗索瓦.拉塞爾 譯者:聶雲梅 開本: 32開
定價: 78.00 頁數: 印次: 1
ISBN號:9787807682189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編輯推薦

“親子共讀的博物學”係列第一輯。

n

? 本書在內容、形式以及美觀度上都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博物學讀物,其中收錄瞭大量的精美配圖,圖文並茂地嚮人介紹和展示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齣現的小昆蟲,使人們更加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類的小夥伴們的生活習性和真實麵貌。不僅對於成人來講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科普類讀物,且可供傢長與孩子一同閱讀和學習。教育性與趣味性並駕齊驅。

n

? 文風優雅靈動,趣味十足,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科普讀物。書中圖片沒有經過任何Photoshop及人工處理,真實展現路邊昆蟲的真實麵貌。可供傢長與孩子一同閱讀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麵,並能靠閱讀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

n

? 本書的作者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拉塞爾(François Lasserre)是法國科普作傢、昆蟲學傢,常年緻力於昆蟲學研究及科普推廣。而斯特凡?赫德(Stéphane Hette)自然攝影師,他用其自創的攝影技術,為人們呈現齣瞭昆蟲所獨有的,無與倫比的美麗。

n


內容提要

許多執拗與偏頗,頑固與無奈,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有些可愛又可笑,強迫癥戴著一張似乎總也抓不住的在麵對昆蟲的時候,人們往往覺得它們長相醜陋,因此就會“以貌取人”地認為昆蟲是有害的,進而對它們避之不及甚至是厭棄。可實際上昆蟲卻是自然界中名副其實的“小精靈”,它們默默地淨化著空氣和土壤,為植物授粉,為土地施肥,兢兢業業地履行著它們在自然界中的責任,維持著生態的平衡。

n

本書的作者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拉塞爾(François Lasserre)是法國昆蟲學傢,常年緻力於昆蟲學研究及科普推廣。而斯特凡?赫德(Stéphane Hette)自然攝影師,他用其自創的攝影技術,為人們呈現齣瞭昆蟲所獨有的,無與倫比的美麗。這本書不是一本高深難懂的科普讀物,恰恰相反,兩位作者協同閤作,言簡意賅、圖文並茂地為人們呈現齣瞭一個平時為人們所忽略的微觀世界。

n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拉塞爾(François Lasserre)

n

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傢,常年緻力於昆蟲學研究及科普推廣。

n

斯特凡?赫德(Stéphane Hette)

n

著名的自然攝影師,其自創的攝影技術,不對圖片做齣任何Photoshop

n

及人工處理,*大限度真實展現路邊昆蟲的真實麵貌。

n


目錄

1. 蜉蝣精靈

n

2. 帝王精靈

n

3. 混閤精靈

n

4. 色蟌精靈

n

5. 綠精靈

n

6. 嬌小精靈

n

7. 大精靈

n

8. 紅精靈

n

9. 悲情精靈

n

10. 條紋精靈

n

11. 優雅精靈

n

12. 斑點精靈

n

13. 禱告精靈

n

14. 臭蟲精靈

n

15. 憲兵精靈

n

16. 蝽精靈

n

17. 飛虱精靈

n

18. 蝶角蛉精靈

n

19. 黃頭精靈

n

20. 蕁麻蛺蝶精靈

n

21. 曙光精靈

n

22. 羅紗精靈

n

23. 柳紫閃蛺蝶精靈

n

24. 柔弱精靈

n

25. 金盞花精靈

n

26. 芥菜精靈

n

27. 晝孔雀精靈

n

28. 白菜精靈

n

29. 沼澤精靈

n

30. 腰帶精靈

n

31. 黑帶金鳳蝶精靈

n

32. 燃燒精靈

n

33. 藍色精靈

n

34. 佳人精靈

n

35. 戴安娜精靈

n

36. 小斧頭精靈

n

37. 醋栗精靈

n

38. 伊莎貝爾精靈

n

39. 刺精靈

n

40. 綉綫菊精靈

n

41. 豹紋精靈

n

42. 淺綠精靈

n

43. 乞討精靈

n

44. 葡萄精靈

n

45. 鬼臉精靈

n

46. 椴樹精靈

n

47. 巢蛾精靈

n

48. 戰馬精靈

n

49. 夜孔雀精靈

n

50. 新娘精靈

n

51. 叉尾精靈

n

52. 石蛾精靈

n

53. 圓柱精靈

n

54. 食蚜蠅精靈

n

55. 蝶蠅精靈

n

56. 蜂牤精靈

n

57. 熊蜂精靈

n

58. 鋸子精靈

n

59. 龍虱精靈

n

60. 瓢蟲精靈

n

61. 鹿角鍬甲精靈

n

62. 犀牛精靈

n

63. 金花精靈

n

64. 咬人精靈

n

65. 毛茸茸精靈

n


精彩書摘

帝王精靈

n

帝蜻蜓

n

Anax imperator

n

拉丁語anax

n

意為“老爺”,

n

imperator意為“帝王”

n

蜻蜓目

n

它們是水中*大的精靈。它們在自己的領地上空不停歇地飛行,尋找空中或水裏的獵物,比如一隻棲息於水麵上的蝌蚪。它既好奇又有恒心,於是接近每一個擅自闖入其領地的動物。它們用上韆隻復眼觀察著闖入者,對方也頗覺訝異。它們會在與天空平行的世界——平靜的水麵下無翅生活兩年,然後幻化成振翅的精靈。在其所屬的大蜻蜓傢族中,此君王必將圈地於沼澤或水生植物豐富的池塘四周,因為那是它們産卵的溫床。

n

嬌小精靈

n

小豆娘

n

Coenagrioscitulum

n

拉丁語agrion

n

意為“凶殘的、野性的”,

n

scitulus意為

n

“嬌小可愛的、魅力四射的”

n

蜻蜓目。

n

此小精靈幾乎不接近人類。隻有進入其領地裏的好奇者纔會注意到它們的藍顔色。它們的領地風平浪靜、植被茂密。若有運氣,人們會驚嘆於如同此圖所示的雌雄交配場景,直到它們將卵安放在水下的隱蔽處,纔會彼此分離。

n

禱告精靈

n

螳螂

n

Mantis religiosa

n

希臘語mantis

n

意為“先知、預言傢”,

n

拉丁語religiosa

n

意為“宗教的”

n

螳螂目。

n

大型精靈。因信仰而異,它們忽而變身女神,又忽而幻化成女魔頭。它們的輪廓、顔色、掠奪者的鈎子,它們的同類相食,它們的性愛以及犀利目光,永遠都讓人過目不忘。它們舉起前臂的時候,是在禱告還是在遮掩一張神似罪犯的臉龐呢?顯然,沒有任何一種精靈,經過其身旁時可以幸免於難,包括它的同類,有時甚至是它的丈夫。

n

憲兵精靈

n

紅蝽

n

Pyrrhocoris apterus

n

希臘語pyrrhocoris

n

意為“紅色火焰的臭蟲”,

n

apteros意為“無翅膀”

n

半翅目。

n

與人類很親近的精靈,有時聚在椴樹下舉行大規模的傢庭秘密聚會。它們尖尖的嘴巴吸吮椴樹和其他植物的汁液,有時它們也吸食其他小型精靈的內髒,無論對方是死是活。年幼的紅蝽精靈全身幾乎為紅色,沒有大塊的黑色斑點。成年後,斑點顯露,這讓它們看起來很像我們的憲兵或是以前的戰士。當此精靈低頭時,像極瞭一張人類的麵具——兩隻圓眼、一個鼻子、一撮山羊鬍,還有兩小滴眼淚。

n

曙光精靈

n

紅襟粉蝶

n

Anthocharis cardamines

n

希臘語anthos意為“花”,

n

charis意為“希臘美惠三女神

n

(美惠三女神指的是

n

希臘神話中分彆代錶著

n

嫵媚、優雅和美麗

n

這三種品質的三位女神。

n

——譯者注)”

n

鱗翅目。

n

受古代女神恩賜的精靈,經常尋找十字形狀即十字花科的花朵。這些花朵保佑它們可以在我們的牧場和花園裏産卵。它們的同類粉蝶——讓人驚艷的白色蝴蝶,與它們一起宣告春天的來臨。倘若天亮時微弱的曙光使人們注意到雄性的橙色翅膀,

遠古之謎:失落文明的星圖密碼 這是一部穿越時空、探索人類文明起源與終極命運的史詩巨著。 本書並非聚焦於我們日常可見的自然現象,而是深入人類知識的盲區——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關於我們自身起源的宏大謎團。它帶領讀者踏上一段顛覆固有認知的旅程,從地質學、考古學、語言學乃至天體物理學的交叉點,去審視那些被主流科學界刻意或無意忽略的“異常”證據。 第一部分:地幔深處的低語——時間褶皺中的文明迴響 我們所熟知的文明史,不過是地球漫長生命中一個極其短暫的瞬間。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地球形成之初的劇變,但重點並非記錄闆塊漂移的物理過程,而是探究在那些極端的地質時期,是否曾存在過智慧生命的萌芽。 我們將剖析一係列在全球範圍內被重新定性或爭議不斷的考古發現: 哥貝剋力石陣(Göbekli Tepe)的真正意義: 傳統的觀點認為它是一個祭祀中心,但本書提齣瞭一個更具顛覆性的解讀——它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用以校準地球軸心與特定星體運行的“天文坐標基站”。我們詳細分析瞭石陣上那些精妙絕倫的動物浮雕,指齣它們並非簡單的圖騰,而是編碼瞭特定恒星方位和周期性天象事件的幾何符號。這些符號的構建所依賴的數學和天文知識,遠超當時的認知水平。 史前“金屬閤物”的解析: 書中詳細考察瞭在數億年前的岩層中發現的微小金屬球體和人工結構痕跡。這些物質的同位素分析顯示齣極高的純度和非自然界中常見的衰變模式。我們不進行科幻式的臆想,而是從冶金學的角度推演,如果這些確實是智慧活動的遺物,它們所處的文明形態必須是與我們所知的青銅時代或鐵器時代截然不同的、可能基於能量和材料科學的先驅文明。 深海熱液噴口與“異常生物鏈”: 探索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態係統,並引入生物化學中的“非手性偏好”悖論。我們探討瞭生命起源的初始路徑是否隻有“左鏇氨基酸”這一條道路,並提齣一種假說:在地球早期,可能存在過基於不同手性構建的生命體係,它們或許在數億年前的某一地質災難中被徹底清除,但留下的微弱生物印記,仍然隱藏在極深的海底沉積物中。 第二部分:語言的熵增與信息的錨定——符號的失真與重構 語言是文明傳承的載體,但當一個文明崩潰後,其語言會迅速退化、簡化,最終成為我們今天研究的那些晦澀難懂的“原始語匯”。本書的第二部分專注於“信息衰減”的規律,試圖從全球古老文字體係中反嚮提取失落的底層語法結構。 蘇美爾楔形文字與“天空之書”: 我們不再關注《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情節,而是將其視為一份保存下來的“技術手冊”或“星圖記錄”。通過對蘇美爾語詞根和句法的細緻解構,我們發現其中隱藏著關於行星軌道計算的精確術語,這些術語在後來的巴比倫天文學中被簡化和神化,失去瞭其原本的量化意義。 瑪雅曆法的“零點偏移”: 瑪雅文明對時間有著驚人的精確度,但其紀年體係中的某些周期性重疊點,似乎指嚮一個與地球曆史記錄不符的“外部參照係”。書中引入瞭“時空錨點”理論,認為某些關鍵的時間標記,是基於一次重大的宇宙事件(如伽馬射綫暴或近地小行星撞擊)所設定的,而非基於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 全球神話中的“大洪水”模型分析: 拋棄對神話宗教層麵的解讀,我們將其視為一種口耳相傳的、關於地質災難的記憶備份。通過對全球洪水神話中“水位上升速度”、“持續時間”和“幸存者區域”的統計分析,建立瞭一個多中心、但具有統一時間尺度的災難模型,暗示瞭可能存在一個全球性的、同步發生的巨變事件。 第三部分:星圖的低語——超越認知的邊界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地質和語言的碎片,與宇宙的尺度聯係起來。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轉嚮地外因素對地球早期文明的影響。 “不可能的金屬”與小行星撞擊理論的修正: 我們深入探討瞭銥異常層(K-Pg界綫)的沉積物,並將其與前述的史前金屬物證進行對比。本書提齣一個大膽的推論:並非所有來自太空的撞擊體都攜帶瞭“毀滅”的信息。某些特殊構成的隕石,可能充當瞭特定知識或遺傳物質的“載體”,為地球上早期智慧的演化提供瞭關鍵的催化劑。 係外行星觀測數據與“生命熱區”的動態變化: 基於現代天文學對係外行星大氣成分的分析,本書構建瞭一個“生命適宜度動態模型”。我們發現,在過去數十億年間,地球所處的太陽係位置,曾多次短暫地穿越過一些對復雜生命演化極為“有利”的宇宙區域,這些區域可能影響瞭生命對信息處理能力的進化方嚮。 終極密碼:引力波與信息熵的關聯: 本書的收官章節,將討論一個前沿的理論物理猜想——引力波是否可以作為一種非電磁波形式的“信息載體”。我們探討瞭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捕捉和解碼極低頻引力波數據流的理論模型,這些數據流可能包含瞭來自更古老、更遙遠源頭的、關於宇宙結構和時間本質的終極信息。 《遠古之謎:失落文明的星圖密碼》,是一部獻給所有不滿足於“已知曆史”的求知者、對宇宙終極奧秘抱有敬畏之心的探索者的作品。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全新的、多維度的思考工具,邀請讀者一同參與這場跨越萬古的解碼工程。閱讀這本書,就是接受一次思維的洗禮,重新審視我們腳下這顆星球上,那些被我們遺忘的、關於“我們是誰”的深刻記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對感官體驗的調動達到瞭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雖然這是一本關於視覺對象的書籍,但作者的文字具有極強的聽覺和觸覺穿透力。我完全能“聽”到那些鞘翅相互摩擦發齣的細微沙沙聲,仿佛能“感覺”到夏日正午柏油路上散發齣的那種令人眩暈的熱氣。這種多重感官的交織,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不同於那些注重科普嚴謹性的讀物,這本書更側重於捕捉那種“一期一會”的邂逅感。作者似乎在暗示,我們與這些昆蟲的相遇,本質上是兩種完全不同時空維度的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産生的能量交匯。這種相遇的珍貴性,被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歌的語言錶達齣來,但其詩意又建立在極為堅實的、田野調查般的細微觀察之上,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平衡。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周圍環境的注意力閾值被極大地拉低瞭,開始留意那些以前被我視為背景的聲音和景象。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印象是,這簡直是獻給所有失眠者的良藥。它的節奏異常緩慢,敘事方式充滿瞭禪意。作者似乎完全不急於推動任何宏大的主題或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專注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微不足道的自然瞬間。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描述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夏日雷陣雨,作者並沒有描繪暴風雨的宏大,而是聚焦於一隻躲在蘑菇下的瓢蟲,如何耐心等待雨滴打在傘蓋上的頻率和力度。這種對“等待”的極緻描摹,具有一種催眠般的力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被強行拉迴到慢速播放的現實世界。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時代,這種對“慢”的贊頌和記錄顯得尤為難得。它迫使我的思緒也慢瞭下來,去關注那些平時被我們的大腦自動過濾掉的背景噪音——風拂過草地的聲音,水滴滲入地下的細微聲響。這本書成功地營造瞭一種“當下即是永恒”的氛圍,讓人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一種久違的、徹底的放鬆和心無旁騖的專注。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書名中“自然精靈”的提法略感不適,總覺得有些矯情或擬人化過度。然而,深入閱讀後,我不得不承認,作者對這些微小生物的觀察,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生物學記錄,而更接近於一種帶有敬畏的、近乎宗教般的體驗。書中的文字結構非常跳躍,像是從一個不連貫的夢境導嚮另一個場景。它沒有清晰的章節劃分,更像是日記的碎片拼接,每一個片段都像是一個精心打磨過的微型寓言。例如,關於一種翅膀上有奇異花紋的飛蛾的描寫,與其說是介紹它的習性,不如說是在探討“美麗”的脆弱性和短暫性。作者通過這些“精靈”的生命周期,巧妙地影射瞭人類社會中關於存在、消失和痕跡的哲學命題。這種敘事上的不拘一格,一開始可能會讓習慣瞭綫性敘事的讀者感到睏惑,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意識流般的觀察方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極其深沉的思考。它要求讀者付齣更多的耐心和想象力去填補那些留白的瞬間。

評分

這本奇特的書籍,書名《路邊偶遇的昆蟲-真實的自然精靈》,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令人好奇的畫麵感。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偶然在一傢老舊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封麵設計極其簡約,卻用瞭一種非常復古的銅版紙印刷,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氣,讓人立刻感覺這不是一本流水綫上的暢銷書,而更像是一部私人珍藏的筆記。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翻開扉頁時,那種粗糙紙張與細膩文字接觸的觸感。書中的內容,顯然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物種圖鑒,它更像是一連串散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微型事件記錄”。讀起來,我常常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盛夏午後,蹲在路邊,屏住呼吸,觀察一隻甲蟲如何艱難地翻過一塊碎石的觀察者。作者的筆觸,沒有絲毫的矯飾,完全是沉浸式的記錄,每一個細節,比如陽光穿過樹葉投下的斑駁光影,或者泥土被碾壓後散發齣的那種特有的乾燥氣味,都被捕捉得極為精準。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平日裏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微小生命,意識到它們的世界同樣擁有其復雜的生存法則和令人敬畏的堅韌。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周遭環境的重新校準和敏感度的喚醒,這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嚴格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它完全不迎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它沒有快速的結論,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甚至連插圖都是那種非常粗糙的手繪速寫,明顯是作者在現場倉促記錄的草稿,但這反而增添瞭一種真實可信的“現場感”。我曾嘗試把它推薦給一位習慣於快速瀏覽電子閱讀器的朋友,他抱怨說這本書節奏太慢,讀起來很“費勁”。但我認為,這種“費勁”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工具,而是用來重新校準時間感的方式。作者似乎在用這些昆蟲的生命節拍,對抗著我們這個世界的加速傾嚮。書中的觀察者心態是完全謙卑的,沒有將人類的價值體係強加給這些生命,隻是純粹地記錄、記錄、再記錄。這種近乎無我的觀察視角,讓我在閤上書本時,感到內心被一種宏大而寜靜的力量充盈著,仿佛剛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寂靜的朝聖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