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中卷+下卷(上中下全3册)中医师承学堂 李士懋田淑霄/著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中卷+下卷(上中下全3册)中医师承学堂 李士懋田淑霄/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学
  • 李士懋
  • 田淑霄
  • 医学全集
  • 中医经典
  • 养生
  • 诊疗
  • 医术
  • 中医师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世墨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4918
商品编码:2548817555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中下卷全3本)中医师承学堂 

定价:上册188+中册168+下册198

编著:李士懋田淑霄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

ISBN:9787513224918

字数:上册1118000 + 中册966000 + 下册1269000

页码:上册824+中册706+下册928

版次:一版一印

装帧:精装

开本:16

 

目录

平脉辨证仲景脉学 

DIYI章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前言 

DIYI节何谓辨证论治 

一、何谓辨 

二、何谓证 

三、何谓论治 

第二节对辨证论治一些提法的商榷 

一、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三、以理论推断代替具体的辨证 

四、关于体质学说 

五、关于五运六气及三宜学说 

六、关于偏方、秘方、祖传方、经验方 

七、关于辨证论治的套路 

八、关于方证相应 

九、关于抓主症 

十、据舌以辨证 

十一、据切腹辨证 

十二、其他辨证方法 

第三节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二、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三、胸有全局 

四、首分虚实 

五、动态地辨证论治 

六、崇尚经方 

第二章仲景脉学求索 

前言 

DIYI节《辨脉法》求索 

第二节《平脉法》求索 

第三节仲景脉学求索 

一、浮脉 

二、沉脉 

三、迟脉 

四、数脉 

五、滑脉 

六、涩脉 

七、实脉 

八、虚脉 

九、短脉 

十、洪脉 

十一、大脉 

十二、微脉 

十三、紧脉 

十四、缓脉 

十五、脉静 

十六、脉自和 

十七、芤脉 

十八、弦脉 

十九、弱脉 

二十、细脉 

二十一、伏脉 

二十二、动脉 

二十三、促脉 

二十四、结脉 

二十五、代脉 

二十六、急脉 

二十七、脉阴阳俱停 

二十八、脉不至 

二十九、小脉 

三十、负脉 

三十一、脉暴出 

三十二、平脉 

三十三、蛇脉 

三十四、少阳脉卑 

伤寒论冠名法求索 

序 

书名: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书号:9787513224918定价:188元

书名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中卷)书号:9787513224901定价:168元

书名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卷)书号:9787513224949定价:198元

内容介绍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是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国医大师)、田淑霄教授夫妻合著的医集,是两位中医教授从医50余年来的中医求索之成果。全集始终有一主线贯穿其间,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论述仲景学说。包括《平脉辨证仲景脉学》《伤寒论冠名法求索》《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平脉辨证脉学心得》《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经典传承,医道精深:李士懋、田淑霄医案精选与学术思想探析 本书籍以“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为题,汇集了李士懋与田淑霄两位当代名医的毕生学术精华与临床经验,分为上、中、下三卷,全面展现了其在中医领域的深厚造诣与独特贡献。本书不仅是中医师承学堂的重要教学参考,更是广大中医同仁、爱好者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医经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上卷:理论溯源与临床实践的基石 上卷的核心在于系统梳理与阐释李士懋、田淑霄二位医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发展。其内容涵盖了对《黄帝内经》、《伤寒杂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精辟解读,以及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核心概念的独到见解。 在理论阐释方面,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结合两位医家丰富的临床实践,对古老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阐述脏腑功能时,他们不仅强调了脏腑的生理功能,更深入剖析了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疾病状态下脏腑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他们善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病证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路径。 在病因病机学说方面,二位医家强调“邪正斗争”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但他们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对“人”的整体性认识。他们认为,除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传统病因外,还需关注环境、体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对人体正气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病邪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书中对多种常见疾病的病机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脾胃病中“湿”的认识,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中“痰瘀”的辨治思路,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辨证论治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李士懋、田淑霄二位医家在临床中形成的辨证体系。他们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主张在准确辨识证候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书中列举了大量典型医案,从病史采集、脉象舌苔观察、病因病机分析,到治则治法选择、方药配伍,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处理肺系疾病时,他们不仅关注风寒、风热等表证,更注重辨析痰、湿、瘀等内在病理因素,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妇科疾病的论治上,他们更是将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等多种治法融会贯通,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疑难杂症屡屡取得显著疗效。 中卷:精选医案与辨治心得的荟萃 中卷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集中了李士懋、田淑霄二位医家一生积累的千余则精选医案。这些医案涵盖了内、妇、儿、外、骨伤、皮肤等多个科室,病种繁多,临床价值极高。 本书的医案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典型性与代表性: 所选医案均是二位医家在临床中诊治过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能够充分反映其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能。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还是疑难杂症,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论治精当与效验卓著: 每一则医案都经过严谨的辨证论治,方药配伍精当,用药精准,疗效显著。医案后面往往附有详细的疗效评价,以及对治疗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的总结。 辨治思路清晰与逻辑严密: 医案的撰写格式规范,从病案首页、现病史、既往史,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治法治则,再到病案分析和体会,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医案,学习如何进行准确的辨证,如何选择恰当的治法,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方药。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每一则医案都紧密结合了中医基本理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治疗某位患者的胃痛时,医案会详细阐述患者的症状与脾胃气滞、肝胃不和等病机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何选择某首方剂进行治疗。 对疑难杂症的独特见解: 书中收录了大量对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展现了二位医家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疾病,他们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例如,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明原因发热、肿瘤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包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患者的诊治: 医案涵盖了老、中、青、幼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以及体质虚弱、壮实等不同体质的患者,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临床诊治参考。 本书在中卷的医案呈现上,注重其临床指导意义。每一则医案的后面,往往会附有“医案分析”、“经验体会”或“心得”等栏目,对该病例的诊治思路、用药特点、疗效观察等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这些分析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二位医家“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辨证论治,精准地解决疾病问题的。 下卷:学术思想的升华与传承发展 下卷是本书的升华与展望,重点在于对李士懋、田淑霄二位医家学术思想的系统总结、提炼与升华,并对中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在学术思想总结方面,本书深入挖掘了二位医家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临床用药等方面的核心理念。例如,他们强调“辨证的灵活性与固执己见性”的辩证统一,认为辨证不能僵化,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但同时,也要坚持核心的辨证体系,不能轻易动摇。他们对于“扶正祛邪”的理解,更是超越了单纯的扶正或祛邪,而是强调在扶正的前提下祛邪,或者在祛邪的同时兼顾扶正,以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 本书还特别强调了李士懋、田淑霄二位医家在“医德”方面的垂范。他们始终将病人的健康放在首位,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书中通过一些事例,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医德情操,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在传承发展方面,下卷着重阐述了二位医家对中医教育、学术传承的重视。作为中医师承学堂的教授,他们不仅倾囊相授,更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书中收录的许多学术观点,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探讨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学术传承的活力。 此外,下卷也对中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探讨。二位医家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如何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他们鼓励后学者要继承传统,更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中医发展的新路径。 本书在下卷中,还可能收录了二位医家的一些学术论文、讲座记录、对后辈的寄语等,进一步丰富了其学术内涵。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二位医家的思想,也为中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结语: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是一部集理论、实践、思想、传承于一体的宏篇巨著。它不仅是中医学习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更是中医研究者深入探索的宝藏。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两位名医的医道智慧,掌握精湛的临床技能,感悟深厚的人文情怀,从而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卓越的学术价值,必将在中医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踏入中医师承学习行列的新手,之前学到的东西大多是碎片化的,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脉络清晰、体系完整的指引。听闻李士懋和田淑霄两位大家的名号已久,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业内享有盛誉,也常被提及。因此,当我看到这套“医学全集”时,立刻被吸引住了,感觉就像是找到了救星。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的分享,因为在临床实践中,遇到棘手的病症时,往往是最考验一个医者功力的时候。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常规的治疗思路,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另外,我也对书中是否有关于“医者仁心”的论述感兴趣。毕竟,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道。一个医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救死扶伤、关爱病患的仁爱之心。我希望这套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让我成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同情心的医生。读完这套书,我希望能对中医的整体观有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病种,而是能够从人体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和治疗疾病。

评分

拿到这套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和“完整”。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最怕的就是“零散”,就像是没有骨架的身体,徒有皮肉,却无法支撑起生命的活力。这套书,光是这三卷的篇幅,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和系统的性。我之所以对它充满期待,是因为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扎实的中医理论框架。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阴阳五行等基本原理,以一种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经络学说”等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生命体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打破之前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概念。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中医诊断方法,比如望、闻、问、切的详细讲解,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信息,并进行准确的辨证。

评分

这套书,我是真的抱着极大的期待买的,毕竟是“医学全集”,名字听着就分量十足。拿到手沉甸甸的三本书,封面设计倒是挺古朴的,透着一股子传承的厚重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某个医学流派的经典著作,尤其是能够深入浅出的那种。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医学古籍,虽然内容精妙,但往往晦涩难懂,阅读起来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考证、去理解。而这套书,我期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理解,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中医的魅力,特别是李士懋和田淑霄两位名家的学术思想。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的理论体系是否完整,有没有对经典理论进行创新性的解读,以及在临床实践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毕竟,医学最终是要应用于实践的,理论的阐述如果脱离了临床,那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案例,能够详细剖析治疗思路,让我能够窥见大家是如何辨证施治,如何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我对书中关于“辨证论治”的论述尤为感兴趣,这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一直在努力钻研和提升的方面。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理论。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中医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医生,阅书无数,也写过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医学全集”这样的著作,我总是抱有一种审慎而期待的态度。一方面,我见过太多打着“全集”旗号,实则内容空泛、炒作大于实用的书籍;另一方面,我也深知,真正的大家之作,往往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能够给从业多年的医者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李士懋和田淑霄两位名家,他们的医术和学术造诣,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中医理论的原创性发挥,以及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毕竟,医学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固步自封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的。我希望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又能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理论进行升华和拓展。此外,我对于书中是否涉及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也十分好奇。我认为,预防胜于治疗,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能治病,更要能指导人们如何保持健康,如何远离疾病。如果这套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就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宝典了。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尤其对中医这个承载着数千年智慧的学科充满敬意。在我的认知里,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看待生命、认识世界的方式。李士懋和田淑霄这两位大家的名字,总会在我脑海中浮现出那种严谨治学、心怀苍生的形象。因此,当我看到这套“医学全集”时,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更加关注的是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我认为,优秀的医学著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应该能够触及到人性的深处,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健康、疾病的深刻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道”的力量,那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中医方剂的组方原理、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炮制方法等内容非常感兴趣。毕竟,这是中医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运用中药,去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