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华夏病理网翻译丛书樊祥山等译北京科学技

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华夏病理网翻译丛书樊祥山等译北京科学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消化道病理
  • 黏膜病理
  • 病理活检
  • 消化内镜
  • 诊断
  • 樊祥山
  • 华夏病理
  • 医学
  • 临床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辉博库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0977
商品编码:25562301501
丛书名: 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

定价:240.00元

编者:Elizabeth A. Montgomery

译者:樊祥山,石卫东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开本:32

ISBN编号:9787530480977

页码:609

装帧:平装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目录第1篇非肿瘤疾病
第1章食管
1.1嵌入斑块(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
1.2胰腺腺泡细胞化生/异位
1.3皮脂腺异位
1.4食管黑色素细胞增多症/黑变病
1.5糖原棘皮病
1.6食管白斑
食管动力异常
1.7反流性疾病
1.8理化因素和药物导致的损伤
1.8.1铁
1.8.2聚磺苯乙烯
1.8.3紫杉醇影响,秋水仙碱毒性
1.8.4麦考酚酯
1.8.5福善美
1.9表层剥脱性食管炎/热损伤/脱落性食管炎
1.10腐蚀性食物的摄取
1.11溃疡/息肉内的非典型间质细胞
1.12上皮性多核巨细胞改变
1.13移植物抗宿主病
1.14皮肤病累及食管
1.15感染性食管炎
1.16过敏性食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1.17克罗恩病累及食管
1.18淋巴细胞性食管炎
1.19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1.20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参考文献

第2章胃
第3章小肠
第4章结肠
第5章肛门
第6章食管
第7章胃
第8章小肠
第9章结肠
第10章肛门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全面,中文版将原书肿瘤和非肿瘤两册合一,以便于阅读全书文字简洁,图片丰富,表格实用,注重鉴别诊断,突出实用性编者特别强调结合临床信息和内镜特征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这种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综合性诊断是胃肠道活检诊断的基本原则
本书是病理医师实际工作中*常理想的案头参考书,适用于病理医师的日常实际工作,也适合临床医师进修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校医学生等医学专业人士学习和参考

作者介绍

樊祥山,医学博士,病理科行政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系统疾病学组(筹)委员,中华 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病理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病理协作组委员,*国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病理学分会委员,*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病理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十二五”南京市卫生青年培养人才,鼓楼医院学术学科后备人才。《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病理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 委,《临床与病理学杂志》中青年编委。以**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局级课题2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卫生局重大项目或课题4项。在统计 源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以**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论文40余篇、SCI收录6篇。参编专著2部,参译专著3部。曾先后荣获“江苏省新 技术引进一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和“吴秉铨基金*秀中青年学者奖”等奖项十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 肿瘤以及泌尿系统肿瘤等的临床病理学诊断和研究。

 


《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一本深入浅出的消化道病理诊断指南 在现代医学领域,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病理信息,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本书《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由华夏病理网翻译丛书推出,并由樊祥山等专家精心译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和病理工作者掌握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核心技能的权威著作。 本书第二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充实,紧密结合了消化道病理诊断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需求。全书内容涵盖了消化道黏膜活检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疑难病例分析,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实用的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技术规范 本书的开篇,系统性地梳理了消化道黏膜病理学的基础知识。这包括: 消化道黏膜的正常组织结构与演变: 详细介绍了食管、胃、小肠、结肠及直肠等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的正常组织学特点,包括上皮类型、固有层结构、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肌层等。同时,也阐述了这些结构在不同年龄段以及生理状态下的细微变化,为后续的病理识别奠定基础。 炎症、增生、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等基本病理过程的形态学特征: 深入剖析了消化道黏膜常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如急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病变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核浆比例、核仁、染色质、细胞排列以及间质改变等,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些基本病理改变的准确认识。 活检标本的处理与取材原则: 强调了规范的标本处理流程对于病理诊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活检标本的固定、取材、包埋、切片及染色等关键环节,并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取材建议,以确保病理医师能够获得足够且有代表性的组织切片,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免疫组织化学在消化道黏膜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已成为消化道黏膜病理诊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本书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如CK系列、CD系列、Ki-67、p53、H. pylori相关抗原等,并阐述了它们在鉴别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指导治疗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常见消化道黏膜病变的病理学解读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们以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消化道黏膜各种常见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食管黏膜病变: 食管炎: 详细阐述了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淋巴细胞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等不同类型食管炎的病理学特点,包括炎症细胞浸润的类型和程度、上皮变化(如棘层增厚、角化不良、假上皮瘤样增生等)以及溃疡、肉芽形成等。 Barrett食管: 重点讲解了Barrett食管的诊断标准,包括柱状上皮的特征、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其与食管腺癌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食管肿瘤: 详细介绍了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腺癌的病理学分类、分级和分期,以及一些少见的食管肿瘤,如黑色素瘤、肉瘤等,并配以丰富的图片,便于读者直观理解。 胃黏膜病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 深入探讨了H. pylori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的病理学演变过程,包括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发生机制和形态学表现。 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 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的萎缩性胃炎(如自身免疫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特征,以及肠上皮化生的不同类型(完全性肠化、不完全性肠化)的形态学鉴别要点。 胃息肉: 全面介绍了胃息肉的分类,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并强调了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潜能,以及其组织学特征的鉴别要点。 胃癌: 详细阐述了胃癌的组织学分类(如腺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等)、分级和分期,以及早期胃癌的诊断要点,包括癌灶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并结合免疫组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小肠及结直肠黏膜病变: 炎症性肠病(IBD): 详细介绍了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的病理学特点,包括炎症的分布、深度、黏膜损伤的模式以及肉芽肿的出现等,强调了病理学在鉴别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感染性肠炎: 介绍了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肠炎的病理学表现,包括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溃疡以及特征性的炎性细胞浸润。 结直肠息肉: 详细分类介绍了结直肠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并重点强调了腺瘤的癌变风险及形态学鉴别。 结直肠癌: 详细介绍了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类、分级和分期,以及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要点,包括癌灶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 其他常见病变: 还包括缺血性肠病、憩室炎、放射性肠炎等。 第三部分:疑难病例分析与临床实践指导 本书的第三部分,通过列举大量的疑难病例,引导读者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病理诊断中。 形态学相似病变的鉴别诊断: 针对一些形态学上容易混淆的病变,如不同类型的炎症、异型增生的不同程度、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等,提供了详细的鉴别要点和思路,并通过对比图片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早期病变的诊断挑战: 尤其关注早期病变的诊断,例如早期胃癌、早期肠癌等,强调了细致的组织学观察和与临床信息的结合的重要性。 特殊类型病变的解读: 涵盖了一些特殊类型但临床意义重大的病变,例如淋巴增生性疾病、间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提供了详细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依据。 与临床的沟通与合作: 强调了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基础。书中提供了与临床医生沟通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利用临床信息指导病理诊断。 第四部分:消化道黏膜病理诊断的未来发展 本书在结尾部分,展望了消化道黏膜病理诊断的未来发展趋势。 分子病理学在消化道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介绍了基因检测、液体活检等分子病理学技术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预后预测、靶向治疗选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AI)在病理图像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了AI技术在提高病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潜力,以及未来AI在病理诊断中的可能角色。 规范化诊断与质量控制: 强调了建立和完善消化道黏膜病理诊断的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提高整体诊断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凭借其内容翔实、图文并茂、体系严谨的特点,成为了消化道黏膜病理诊断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病理专家,还是初涉该领域的年轻医师,本书都将是您提升专业技能、应对临床挑战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准确解读消化道黏膜活检标本,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深入的病理学分析,为临床医生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坚实的基础,最终造福广大消化道疾病患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我国消化道病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消化内科工作多年的主治医师,临床经验虽然不算浅,但面对日益复杂的消化道疾病,总觉得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这本书《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关心它在“解读”方面的实用性。病理报告是一份诊断证明,但如何将这份证明转化为临床治疗的指导,这中间需要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深入的帮助。例如,对于那些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报告,它能否更详细地阐述不同类型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关系?对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它能否提供明确的界定标准和随访建议?我希望它能强调不同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比如某些病理改变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以及基于这些改变的个体化筛查和监测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浩瀚的医学文献海洋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与各种消化道疾病打交道的医生来说。我一直苦于在解读病理活检报告时,总感觉少了一点“拨云见日”的通透感,特别是那些细微的黏膜病变,有时候即使看到了,也很难准确判断其性质和预后。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它的内容介绍来看,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消化道黏膜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详细阐述了各种常见和少见的黏膜病变的病理特征。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因为在病理诊断中,所见即所得,清晰准确的显微影像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展示不同病变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形态,并配以精炼的文字描述,那将极大地提升我们对病理切片解读的信心和准确性。我希望它能涵盖从炎症、增生到异型增生乃至恶性肿瘤的各个层面,并且能够对一些鉴别诊断困难的病例提供指导。总而言之,我期盼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帮助我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评分

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医生,我接触到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数量庞大,但专业的病理解读资源却相对匮乏。这本书《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非常看重它能否提供一些“接地气”的解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基层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病理报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病理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并且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给出一些实用的诊断建议。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胃肠道息肉,它能否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息肉的病理特点,以及其癌变的可能性和随访建议?对于一些难以定性的病变,它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鉴别技巧,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病理科医生有效沟通的建议,以及如何根据病理报告来指导临床治疗的实践案例。这本书的出现,我相信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基层医生的病理诊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评分

我一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也深知病理诊断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高质量的病理图片,这是学习病理的基础。我期待它能涵盖各种消化道黏膜的正常组织结构,以及各种病变在不同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并且能够对关键的鉴别点进行突出展示。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对一些相对罕见但临床上需要警惕的黏膜病变进行详细介绍,比如一些少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或者黏膜下肿瘤的病理学表现。此外,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病变,比如一些非特异性炎症和早期癌变的鉴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鉴别指南和诊断思路。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学习消化道黏膜病理学的有力助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各种消化道疾病。

评分

作为一名对消化道内镜诊疗充满热情的年轻医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理解能力和临床决策水平的优质资源。这本书的名字《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瞬间吸引了我。我知道,内镜下看到的只是表象,最终的诊断还是要依靠病理活检。然而,病理报告里的那些专业术语和描述,有时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手把手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病理的世界。我非常看重它对各种黏膜病变“解读”的深度。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罗列病变的名称和形态,更能解释这些形态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它们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例如,对于一些特殊的炎症反应,它能否解释其诱因和可能的演变方向?对于那些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病变,它能否提供清晰的鉴别要点和预后评估的依据?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疑难病例分析”或者“常见误诊解析”的内容,这样我才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