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沙吉难陀大师简介
【序】瑜伽经典再现
【序】回归纯洁的真实自我
【序】印度完整的一部经典
【讲述者序】瑜伽圣典
【译者序】一本启发智慧的生命之书
前言
三摩地篇
巴坦加里以理论的方式探讨并告诉我们瑜伽的目的——学习控制心灵的变化或思想形式。
练习篇
巴坦加里以克丽雅瑜伽(Kriya Yoga)的教导开始,以一些实际的指示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让我们准备好来获得更精微的练习。
成就篇
这里谈论的是练习瑜伽获得的所有成就,被称为超自然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练习瑜伽八段的后三阶段时开始出现的。
解脱篇
这里谈论的是练习瑜伽领悟后的解脱,到达这个境界时可以明察秋毫,从不真实中分辨出真实,不再受本性的影响,并且能清楚地明辨真实自我与本性的差异,从而得以解脱。
结语
[附录一] 梵文及其发音
[附录二] 书籍参考
精彩文摘
三摩地篇
我们将展开拉加瑜伽(R a j a Y o g a )的学习,拉加瑜伽又称为阿思坦加瑜伽 (Ashtanga Yoga)、瑜伽八阶。
哲人巴坦加里·马哈利希(Patanjali Maharishi)详细整理并阐述了早及重要的瑜伽文献——“瑜伽经”,然后解释给学生听。当他叙述这些理念时,学生便记录下摘要,只有几个字,后来就成为经文(Sutra)。
“Sutra”的字义是“线”,所以这些经文就像被线穿起来的字一般,有时不太成句子,没有主题、没有述词等。
在这短短的一百九十六句简短经文里,所有的瑜伽学问被清楚地描绘出轮廓:包括它的目的、需要的练习、学习途中遇到的障碍、如何排除障碍以及从练习中得到成果的描述。
1 现在要阐述什么是瑜伽了。
Anusasanam的意思是阐述或教导,因为巴坦加里并不仅仅想解释哲理,而是希望指导人们如何学习瑜伽。只有哲理是不能满足我们的。我们不能只靠字句的理解来达到目标,实际的练习才能有所成就。
2 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在瑜伽经里,巴坦加里赋予了瑜伽目标,对一个充满热忱的学习者来说,有这本经典就够了,因为其他的书籍也只是在解释这本经典。如果能约束心灵的变化,就可以达到瑜伽的目标,所有的瑜伽知识都是以此为基础。巴坦加里给予了瑜伽定义,并同时教导如何练习它。
“如果你能约束心灵不起涟漪,你就可以体验瑜伽了。”现在让我们来逐字讨论这部经典。
一般来说,瑜伽这个词被翻译为“结合”。但是,要结合一定得有两样东西,是什么与什么结合?就是身与心的结合。这里我们以“瑜伽”来代表瑜伽的经验,这种借由控制心灵的变化而得到的特殊经验被称为瑜伽。
七坦(Chittan)是指心灵的全部,要能一窥巴坦加里所说的心灵全貌,应该先了解在“七坦”里心灵的层次。
心灵的底层叫作阿汉卡拉(Ahamkara),即本位主义的“自我”层面,以“我”为主;往上则为灵性智能层面,叫作布地(Buddhi),是能提升智能或增加辨别的能力。另一个心灵层面叫作马纳斯(Manas),即为欲望层面,系通过感官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
举例来说,你正安静地坐着,享受着孤单,当厨房传来一阵香味,那一刻欲望层面会记录:“我闻到香味了。”这时,智能层面会区分差异:“那是什么味道?”“我想是乳酪。”“真好,哪一种?”“瑞士的。”“对,就是瑞士乳酪。”那么,一旦智能决定:“是的,是很好的瑞士乳酪,就像你去年在瑞士爱吃的那一种乳酪。”自我层面会说:“哦,是吗?那我应该现在吃一点。”
这三种想法往往同时产生,都发生得太快了,致使我们很少能辨别其中的改变。
这些心灵上的变化,引起了你极力想要吃到乳酪的念头。此时,欲望被引发了,除非你窥视厨房,并且吃了乳酪,否则你的心不会回到原来宁静的状态。念头被引发,会努力达成这个欲望;一旦愿望实现了,你就又回到了原来宁静的状态。这是心灵的自然状态。但是,这样心灵的变化会扰乱了原来的“宁静”。
所有外在世界的不同,都是来自你心灵变化的结果。
举例来说,如果你自出生以后就没有见过父,在十岁的时候,他回来了,他敲你的门。打开门后,你看到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孔。你跑去找妈妈:“妈妈,有一个陌生人在门口。”你妈妈看到长久失去联络的丈夫,非常快乐地迎接他,然后介绍说他是你的父,你说:“哦,我的爸爸!”几分钟以前,他还是一个陌生人,现在变成你的爸爸了,是他改变成为你的爸爸吗?不是,他还是同一个人,只是你将一个陌生人变成了你的父,如此而已。
整个外在世界都是基于你的想法和心的态度,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反映。你的价值观可能会在短短的一秒钟内改变,如你可能连看都不想看那个曾经爱过的人。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对外在的事物有这么多压力了。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对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不那么在意。有一段梵文这么说:“看其心,观其人。束缚与解脱都在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解脱。外在的事物既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使然。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对监狱囚犯说:“你们都觉得被关住了,渴望被释放,但是看看那些守卫,他们不也跟你们一样吗?他们也在监狱里,虽然晚上他们可以出去,但早上他们又回来了。他们爱来,你们爱出去,这围墙是一样的,对他们来说这不是监狱,对你们来说这是监狱,为什么呢?”
这围墙有什么改变吗?没有,你感觉它是个监狱,他们感觉这是一个工作和赚钱的地方,这是心理态度使然。如果你不把自己看成一个被关住的人,而认为这里是一个改正你自己的地方,它就会给你机会改变生活的态度,重新整理、净化自己,你将会喜爱待在这个地方,直到净化了自己。
即使他们说:“你的关押时间已届满,你可以走了。”你可能会说:“先生,我还没有涤除罪恶,我需要再多待些时间。”事实上,有许多这样的罪犯,在离开监狱以后,还是继续过着如瑜伽修行人的生活,他们甚至感谢这样的牢狱生活,因为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它。
所以,如果你能控制思想形式,将它改变成你所需要的,就不会被外在世界所束缚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对,全看你将它视为天堂或地狱。所以,整个瑜伽是基于约束心灵的变化。如果你能控制你的心灵,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事,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你了。
与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见效、流于表面的“速成指南”相比,这本书展现出的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学理深度和历史厚重感。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供探索的思维框架。我个人认为,衡量一本经典著作的标准之一,就是它是否能引发你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否能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提供新的洞见。这本书完全符合这个标准。随着我个人阅历的增加,回头再看同一个段落,总会有新的感悟,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坚固与完备。它不是让你盲从,而是鼓励你质疑、内省,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径。这种被引导着去“发现”的过程,远比被告知“应该怎样”来得更有价值和持久力。它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导师,站在那里,耐心等待你的每一步成长。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心灵探险。我通常习惯于在清晨,趁着周围环境最安静的时候,伴随着一杯温热的饮品,慢慢地啃读其中的章节。它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魔力,看似平实,却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放下书本,静坐片刻,去细细体味那些文字在脑海中激荡开来的涟漪。这本书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但其智慧的层次感却极为丰富,初读时是理解字面意思,再读则能领悟背后的哲理,反复品味时,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校准和重塑。它引导着你不再只是“看”世界,而是开始“感知”世界,关注到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掉的微小律动。这种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因为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你的指尖去触摸那些墨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令人惊喜。初次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翻两下就想放下的书。封面的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素雅的色调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心绪就能沉静下来。内页的印刷清晰得无可挑剔,字迹大小适中,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装订得非常牢固,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着练习或者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签绳的设计,虽然是小小的点缀,却透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很多时候,一本好书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它作为“物”的质感,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让人愿意反复摩挲,珍藏于书架之上,随时可以取阅。这本书的实体感,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耐心和一份谦逊的心态去对待。初次接触时,可能会觉得有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感较强,或者概念密度过高,但请不要气馁。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一次性吞下所有内容。可以采用“碎片化”的阅读策略,比如每天只专注于一到两个核心观点,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验证这些观点。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调整你的内在频率。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给予你面对真实世界的工具和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你会发现,你不再是单纯地在“读”一本关于瑜伽的书,而是真正在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重塑。这是一种缓慢但异常坚实的力量积累过程,非常值得每一个寻求深度提升的人去拥有和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体现了一种对传统和规范的尊重,同时也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那些术语的翻译和注释部分,看得出译者在处理经典文本时所下的苦心。很多原本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变得模糊的概念,通过精妙的语言组织和辅助说明,变得清晰可辨。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图示和表格,它们不是随意的装饰,而是对复杂理论的极佳视觉化辅助。它们的存在,有效地打断了纯文字阅读可能带来的单调感,为理解那些抽象的原理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坦白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查阅外部资料去理解某个核心概念,这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是决定一本学术或哲学著作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