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基督教新約倫理學-探尋群體.十架與新造的倫理意境
定價:159元
作者:[美]海斯 著,白陳毓華 譯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1719560
字數:620000
頁碼:75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基督教係列圖書推薦 二十一世紀保羅書信辭典 點擊進入 基督教舊約倫理學 點擊進入 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點擊進入 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點擊進入 《基督教新約倫理學》的推齣,成為北美神學界的一個裏程碑。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主流學術界(特彆是聖經研究)都是為學術而學術,信仰與生活難以在研究議程上齣現,而聖經研究的鑽牛角尖在課堂中對信仰就破壞更大;這種情形,在**大學的神學院泛濫成災。另一方麵,福音派的絕大部分學者,采取“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態度,懶得與學術界的主流聖經學者展開對話。海斯的學術生涯一直在大學神學院中,他對新約聖經的研究,參考瞭主流學界*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立論,經得起*嚴格的西方聖經研究學界的挑戰(所以本書每一章的注解都很長)。海斯這本書,既展示瞭*嚴謹的學術,又堅持瞭對聖經中耶穌*認真的信仰,纍積瞭他畢生的學與思。再也找不到另一本同樣精彩的新約倫理學著作瞭!
目錄
推薦序一 發掘新約的倫理憧憬
推薦序二 學者的經典之作
導讀 嚴謹的學術,認真的信仰
中譯本序
原序
導論 新約倫理學的任務
一、新約倫理學是個難題
二、新約倫理學四層麵的工作
三、可能遭受的反對意見
Part 1 描述工作:新約中的倫理生活意境
第1章 ▼ 保羅:與祂一同受苦
第2章 ▼ 保羅神學傳統的發展
第3章 ▼ 馬可福音:背起十架
第4章 ▼ 馬太福音:為天國受訓
第5章 ▼ 路加福音—使徒行傳:透過聖靈的能力得釋放
第6章 ▼ 約翰福音及約翰書信:彼此相愛
第7章 ▼ 附記:“曆史的耶穌”在新約倫理學的角色
第8章 ▼ 啓示錄:與獸抗戰
Part 2 綜閤工作:找齣新約倫理意境的一貫性
第9章 ▼ 新約聖經中的多樣聲音
第10章 ▼ 三個焦點意象:群體、十架、新造
Part 3 詮釋工作:把新約聖經用在基督教倫理學上
第11章 ▼ 倫理學者如何使用聖經:診斷性的問題
第12章 ▼ 五種代錶性的詮釋策略
第13章 ▼ 我們如何使用聖經經文:幾項原則方案
Part 4 實踐工作:活齣經文──案例演練
第14章 ▼ 為捍衛正義而訴諸暴力
第15章 ▼ 離婚與再婚
第16章 ▼ 同性戀
第17章 ▼ 反猶太主義和種族衝突
第18章 ▼ 墮胎
結論
附 注
參考書目
聖經與其他古代作品索引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內容提要
海斯的《基督教新約倫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廣受稱譽的新約倫理探討,他不僅描述個彆書捲的倫理教導,更提齣整閤任務,那就是梳理齣貫穿新約正典的焦點(群體、十架、新造)和詮釋任務,將新約倫理轉化為基督徒倫理及實踐任務,將新約倫理的憧憬實踐在當下的社會生活裏。全書4部分、18章,62萬字。
文摘
作者介紹
海斯(Richard B. Hays):1948年5月齣生,耶魯大學文學學士、神學碩士,埃默裏大學(Emory University)博士,擔任杜剋大學神學院的院長及新約教授,專攻新約神學與倫理學、保羅書信,以及初代基督徒對舊約的詮釋。
著作等身,近作有The Art of Reading Scripture 暫譯《閱讀聖經的藝術》(2003,與Ellen Davis 閤編),The Conversion of the Imagination 暫譯《想象力的轉變》(2005),Seeking the Identity of Jesus: A Pilgrimage 暫譯《尋找耶穌的身份:朝聖》 (2008, 與Beverly Roberts Gaventa閤編)。對於新約聖經在21世紀的重大意義,他做齣瞭的詮釋。
最近讀瞭許多關於現代社會中個人價值與群體歸屬的論述,感覺大多流於錶麵,缺少那種直擊靈魂深處的犀利。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剖析“我們如何存在於彼此之中”的書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既有曆史深度又有現實關懷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道德準則。我期待的,是一種哲學層麵的思辨,關於責任、犧牲以及共同願景的構建。這本書的標題似乎暗示著某種超越個體經驗的宏大敘事,這正是我目前最感興趣的領域。我希望它能挑戰我原有的某些預設,讓我對“我們”這個概念有一個更立體、更具張力的理解。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張指引我理解復雜人際圖景的地圖。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在喧囂中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如何在多元的價值觀碰撞中找到堅實的立足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沉的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字體,立刻就給人一種莊重而又不失現代感的感覺。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能讀完的“快餐式”讀物。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到踏實。我特彆喜歡扉頁上引用的那句古老的格言,它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深思的狀態,仿佛在告訴我,接下來的閱讀旅程將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文,但僅憑這份外在的呈現,我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編輯和設計上投入的心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去探尋它內在的寶藏。它擺在我的書架上,也成瞭一種無聲的宣言,關於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深刻思想的追求。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能沉浸在這文字構建的世界裏,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從我過去閱讀宗教哲學和倫理學作品的經驗來看,真正偉大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預見性。它們不僅迴顧瞭曆史的教訓,更像是為未來的人類社會投射瞭一束審慎的光芒。我希望這本書能避免陷入對過去教條的僵化復述,而是大膽地探討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今天,傳統的倫理框架將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堅固。我尤其關注“群體”在新的技術媒介下如何重新定義其邊界和責任。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倫理學論述,必須具備穿透當前迷霧、指嚮未來圖景的能力。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那種既紮根於深厚傳統,又敢於麵嚮未來挑戰的勇氣和智慧。它應該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正在走嚮何方,並提供必要的道德羅盤。
評分我最近在思考,當代信仰的實踐,尤其是在一個日益世俗化和個人主義盛行的世界裏,如何纔能真正地“活齣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或儀式中。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將抽象的神學概念轉化為日常倫理實踐的指南。我關注的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完美契閤,更是那種在現實生活中的“可操作性”和“韌性”。我希望能看到,在麵對消費主義的誘惑、信息爆炸的乾擾時,一套穩固的倫理基石如何能支撐起一個群體,乃至一個人的正直與良知。這本書如果能有效地架起信仰與世俗生活之間的橋梁,揭示齣那種內在的、持續更新的力量源泉,那麼它無疑將是我近期閱讀清單上的重中之重。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活的水”,滋養那些在乾燥的現實中感到疲憊的心靈。
評分說實話,我對很多學術性的著作常常望而卻步,因為它們往往包裹在過分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句式裏,讓人望而生畏。我更傾嚮於那些文字流暢、邏輯清晰,但思想內核卻極其硬核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既能保持思想的嚴謹性,又能讓普通讀者(比如我這種半路齣傢的求索者)能夠理解和吸收的方式來闡述復雜的倫理睏境。我更看重的是論證過程中的那種層層遞進的張力,而不是最終那個“標準答案”。如果這本書能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比“是什麼”更重要,那就太棒瞭。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灰色地帶,那些沒有簡單對錯的道德難題。畢竟,真正的生活往往就充斥在那些不確定的中間地帶。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有力的思維框架來應對這些挑戰,那麼它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