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周易概論(增補修訂本)
定價:88.00元
作者:劉大鈞
齣版社: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6年8月1日
ISBN:9787553107059
字數:
頁碼:356
版次:第1版
裝幀:裝
開本:16
商品標識:翰墨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周易》是一部具有神秘性的古書,自漢魏以至近代,解《易》之書約有幾百種,然而《周易》書中仍有一些難解之謎。劉大鈞同誌鑽研《周易》多年,以其心得寫成《周易概論(增補修訂本)》,對於有關《周易》的許多問題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大鈞同誌認為研讀《周易》,既須重視訓詁,亦應兼重象數,以為“講解經文,應以訓詁為主,又要兼顧一些從經文自身中仍可看齣的取象”,並且舉齣確鑿的證據,斷定“《周易》的作者肯定使用瞭《易》象中的反對之象”。這些見解都可謂精審。書中考察瞭古代許多占筮故事,指齣:“所占卦爻辭的吉凶對於占卦者沒有多大意義,解卦之人願說吉,就可找到吉的理由,願說凶,就可以找齣凶的原因。”由此論證占筮的迷信性質,尤屬切當。關於《周易大傳》的著作年代,劉大鈞同誌基本同意我在拙作《論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中的論斷,並作瞭重要的補充,以充分的論據證明《文言》早於《係辭》,《彖》又早於《文言》,《大象》更早於《彖》,這些考證亦確屬有理有據。惟以為《說卦》早於《係辭》,甚至早於《彖》,恐還有可商之處。按《說卦》首段雲:“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又雲:“將以順性命之理。”這裏使用瞭“道德”、“性命”等復閤詞,這類復閤詞不見於《孟子》及《莊子內篇》,而屢見於《莊子外篇》和《荀子》,應是戰國後期的用語。所以,至少《說卦》的第壹、二段應晚於《莊子內篇》,而與《莊子外篇》屬於同一時代,而不可能早於《係辭》的大部分章節。這些問題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探索。
目錄
《周易》泛說
關於《周易大傳》
關於《易》象
關於卦變
關於占筮
《左傳》《國語》筮例
變占探討
曆代易學研究概論(上)
曆代易學研究概論(下)
疑難卦爻辭辨析(上經)
疑難卦爻辭辨析(下經)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氣”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圖及“卦氣”說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學流變述略——兼論《子夏易傳》真僞
讀帛書《繆和》篇
附錄一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譯
目錄
《周易》上經
《周易》下經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齊魯版後記
齊魯版再版後記
巴蜀版前言
《易學要籍叢書》總序
作者介紹
劉大鈞,山東鄒平人,1943年1月生。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周易學會會長,中國政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易研究》主編。多年從事易學研究,尤精於象數易學研究,對易學中許多重大疑難問題提齣瞭重要見解,並形成瞭象數與義理兼顧的易學研究路數。齣版《周易概論》、《周易古經白話解》、《周易傳文白話解》、《周易講座》、《納甲筮法》、《今、帛、竹書〈周易〉綜考》》等等。
文摘
版權頁:
插圖:
關於《易》象 自春鞦戰國時代起,經漢、唐、宋諸儒,至清儒及民國人物止,他們在 講解《周易》經文時,都要依據卦象。即便是被人稱作“掃象不談”的王弼 ,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依然承認:“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 ,象以言著。”錶麵看起來,王弼不取象數之學,但他在注釋《周易》經文 時,重陰陽,辨爻位,心中很有分寸。可知他是精通漢人象數的。如注《同 人》卦九五爻:“同人,先號眺,而後笑,大師剋,相遇。”王弼說:“居 中處尊,戰必剋勝,故後笑也。”而且,他仍然取象。如注《象·大有》: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王弼說:“大有,包容 之象也,故‘遏惡揚善’。” 那麼,可不可以拋開卦象,像有的今人那樣,純以訓詁解《易》呢? 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看一下《周易》的卦辭和爻辭,到底是據象而齣 ,還是與象無關。 通讀《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我們發現:凡擬之以物時,初爻 之辭皆取象於下。如《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坤》卦初六爻:“ 履霜堅冰至。”《履》卦初九爻:“素履往,無咎。”《泰》卦初九爻:“ 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噬嗑》卦初九爻:“履校滅趾,無咎。”《 賁》卦初九爻:“賁其趾,捨車而徒。”《剝》卦初六爻:“剝床以足,衊 貞,凶。”《大過》卦初六爻:“藉用白茅,無咎。”《坎》卦初六爻:“ 習坎,入於坎窅,凶。”《離》卦初九爻:“履錯然,敬之,無咎。”《鹹 》卦初六爻:“鹹其拇。”《逐》卦初六爻:“逐尾厲,勿用有攸往。”《 大壯》卦初九爻:“壯於趾,徵凶,有孚。”《夾》卦初九爻:“壯於前趾 ,往不勝,為咎。”《睏》卦初六爻:“臀睏於株木,人於幽榖,三歲不覿 。”《井》卦初六爻:“井泥不食,舊井無禽。”《鼎》卦初六爻:“鼎顛 趾,利齣否,得妾以其子,無咎。”《艮》卦初六爻:“艮其趾,無咎。利 永貞。”《既濟》卦初九爻:“曳其輪,濡其尾,無咎。”《未濟》卦初六 爻:“濡其尾,吝。”我們看:“潛”“履”“茅”“趾”“足”“藉” “坎窅”“拇”“尾”“臀”“井泥”“輪”等,皆取象於物之下者。 反之,凡擬之以物時,上爻之辭皆取象於上。如《乾》卦上九爻:“亢 龍有悔。”《比》卦上六爻:“比之無首,凶。”《大有》卦上九爻:“白 天佑之,吉無不利。”《噬嗑》卦上九爻:“何校滅耳,凶。”《大畜》卦 上九爻:“何天之衢,亨。”《大過》卦上六爻:“過涉滅頂,凶,無咎。 ”《鹹》卦上六爻:“鹹其輔、頰、舌。”《晉》卦上九爻:“晉其角,維 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 獲之無不利。”《骺》卦上九爻:“姤其角,吝,無咎。”《鼎》卦上九爻 :“鼎玉鉉,大吉,無不利。”《旅》卦上九爻:“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 號眺,喪牛予易,凶。”《中孚》卦上九爻:“翰音登於天,貞凶。”《既 濟》卦上六爻:“濡其首,厲。”《未濟》卦上六爻:“有孚於飲酒,無咎 。濡其首,有孚失是。”等等,我們看:“亢”“首”“天”“耳”“頂” “輔”“角”“高墉”“鉉”“巢”等,皆取象於物之上者。 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在經文中齣現,恐怕絕非偶然的巧閤。 再看取一物為象的卦,隨著爻位的變化,取象的部位是如何變化的。先 看“近取諸身”的《鹹》卦。 《鹹》卦初六爻:“鹹其拇。”六二爻:“鹹其腓,凶,居吉。”九三 爻:“鹹其股,執其隨,往吝。”九四爻:“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 爾思。”九五爻:“鹹其脢,無悔。”上六爻:“鹹其輔、頰、舌。” 很清楚,在《鹹》卦中,隨著爻位的變化(由初六爻到上六爻)身體部位 的取象,也由腳的大拇指上升到腿肚子、大腿、脊背之肉,到麵部。再 看“遠取諸物”的《乾》卦。《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九二爻:“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 四爻:“或躍在淵,無咎。”九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爻: “亢龍有悔。”隨著爻位的由下而上,龍的位置也由“潛”“見”而“躍” “飛”,以至於“亢”。 其他如《剝》《艮》等卦亦同,都是隨著爻位的自下而上,其爻辭取象 也由下而上地變化著。 據此,《係辭》謂:“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立象 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並特彆指齣:“聖 人設卦觀象係辭焉。” 我們認為《係辭》的說法還是有根據的。同時,《係辭》作者在行文中 兩次提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因此,恐怕《周易》作者當初撰卦爻之辭時,正是於觀象之後,或“擬 諸其形容”而齣辭,或“象其物宜’’而吐語,故使我們在讀《周易》經文 時,常常發現忽說吉,又說凶。一些卦爻之辭,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人 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正在於此。惟作《周易》者當初是如何“擬諸其形 容”的,又是怎麼“象其物宜”的,因其法已經亡佚,我們是很難知道 瞭。雖然後人在《周易》的取象上有過很多探討和研究,但往往都不免陷於 穿鑿與附會。因此,我們在講解《周易》經文時,對古人“觀象係辭” 的說法既不可全棄,然而又不可全取。因為若全取《說卦》及漢人的《易》 象以解卦爻之辭,憑古《易》的一點斷文碎義,苦苦探索那些久已亡佚的取 象之法,勢必走上支離卦象以就經文,生拉硬扯以順己意的舊路數,再一次 陷入古人的睏境,這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反之,認為《周易》的卦爻之辭與 象毫無關聯,“觀象係辭”之說並無根據,在訓釋《周易》經文時,乾脆全 盤否定古人以象解經的傳統路子,純以訓詁解經,因古時字少,遂藉通假之 便隨意訓釋,使訓詁學成為一支點木成金的魔術棒。我們以為,這也不是實 事求是的態度。 *態度是,承認《周易》卦爻之辭乃當初作《易》者“觀象係辭” 而來,隻是這些取象之法後來已經亡佚,故講解《周易》經文時,應當 仍以訓詁為主,又要參考一些通過經文自身可以看齣的取象。同時,為瞭解 前人對《易》象的一些探討,我們對春鞦、戰國並兩漢有關《易》象的研究 ,也應知道其梗概。為此,下麵簡要介紹一下前人有關《周易》之象的探討 。 據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所談,《周易》的取象計有“八卦之象”“六 畫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 ”共七種。
媒體推薦
暫無
這本《周易概論(增補修訂本)》簡直是初學者的一盞明燈,我之前接觸過幾本易學入門的書,但總覺得晦澀難懂,各種爻辭和卦象的解釋像是天書一樣。劉大鈞先生的這本可真是接地氣,他沒有一上來就拋齣一堆復雜的術語和玄奧的理論,而是循序漸進地帶你認識《易經》的框架結構。尤其是他對“變易、不易、簡易”這三個核心概念的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他用現代的語言和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釋這些古老的哲學思想,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易經》的精髓——它不是簡單的占蔔工具,而是一部指導人生哲學的經典。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但他卻能做到深入淺齣,這一點非常難得。比如,書中對乾卦、坤卦的講解,不再是機械地羅列象徵意義,而是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古人如何構建“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對於想要係統瞭解易學體係,但又害怕被學術“黑話”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絕對是首選。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人在麵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時,能找到一個清晰的參照係。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長期關注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者來說,一本好的概論是理解一個體係的基石。這本劉大鈞先生的《周易概論》,在我看來,已經達到瞭國內同類著作的頂尖水準,特彆是它作為“珍藏紀念版”所體現齣的對學術的尊重,令人肅然起敬。該書對《易傳》的解析,特彆是對“文言傳”和“彖傳”中蘊含的本體論思想的挖掘,極具穿透力。作者沒有止步於對文本的字麵解釋,而是深入到先秦思想傢們試圖迴答的終極問題——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通過對這些哲學命題的梳理,這本書成功地將《周易》從神秘的蔔筮符號中解放齣來,使其成為一部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古代哲學經典。我特彆欣賞其在論述中保持的學術的剋製性,它既不盲目推崇古人,也不盲目迎閤新潮,始終立足於紮實的文本和嚴謹的邏輯推理。這本書不僅僅是普及讀物,更是為專業學習者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理論起點和參照係,為後續更深入的專題研究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評分我通常不習慣閱讀哲學類書籍,因為它們往往過於抽象,讀起來像是繞著圈子說話。然而,這本《周易概論》卻有種魔力,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劉大鈞先生在解釋一些關鍵卦象時,所采用的敘事手法極為高明,他似乎在講述一個個微型的“人性寓言”。比如,他解析“泰卦”時,強調的不是上下的交感,而是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真正的理解與和諧,這種從宏大宇宙法則迴歸到個體道德實踐的路徑,非常觸動人心。更重要的是,全書的論述邏輯性極強,論據充分,結構嚴謹,讓人相信每一個結論都是經過韆錘百煉的。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學術史料的考證,這些細節讓整個理論體係變得有血有肉,而不是懸浮在空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而又耐心的老師,在曆史的長河中考察《易經》如何一步步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思維底色。它讓我對“中庸之道”有瞭全新的、更深刻的體悟,不再是簡單地理解為“不偏不倚”,而是理解為動態平衡中的最佳適應狀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增補修訂本”的誠意。作為一名有著數十年閱讀習慣的老讀者,我深知學術著作在不同年代的修訂意味著什麼——它代錶著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對原有疏漏的修正。這次增補的部分,我特彆關注瞭作者對現代科學視角下《易經》解釋的迴應。例如,書中對二進製、信息論與《易經》之間潛在聯係的探討,不再是早年間那種略顯牽強的附會,而是更加審慎、更加具有哲學思辨的層次。劉大鈞先生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既堅守瞭經典的原意和曆史語境,又敢於運用現代的認知工具進行對話,使得這部古老的典籍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智慧”的理解——真正的智慧是永恒的,但闡釋它的方式卻需要與時俱進。我發現自己不止是在學習《周易》,更是在學習一種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關係的方法論。這本書的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哲學導論範疇,它提供的是一種高水平的學術對話範式。
評分我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敬意的中年人,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沉下心來讀下去的哲學著作,而不是那種浮光掠影、隻談皮毛的“速成手冊”。這本《周易概論》的“珍藏紀念版”確實體現瞭一種匠心,從裝幀的質感到紙張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沉穩厚重感,讓人在翻閱時就心生敬意。書中對易學發展脈絡的梳理極其清晰,它將《易經》從上古的蔔筮實踐,如何逐步演變成儒傢的重要經典,再到宋明理學的哲學基礎,這條曆史長河被勾勒得井井有條。劉大鈞先生的筆力非常老辣,他對曆代易學大傢的觀點都能做到兼收並蓄,但又旗幟鮮明地提齣自己的洞見,絕不人雲亦雲。尤其是他對“義理派”和“象數派”的比較分析,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指齣瞭兩者如何相互滲透、共同構成瞭易學博大精深的體係。讀完這些論述,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在《易經》門口徘徊的遊客,而是有瞭一張地圖,知道該往哪個方嚮深入探索。這對於深化我們對中國哲學整體麵貌的認識,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